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複旦大學出版社】郭齊勇著作:《中國哲學史十講》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5-30


書名:《中國哲學史十講》

作者:郭齊勇著

出版社:複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6月


内容提要

本書集中了作者有關中國哲學史宏觀、中觀、微觀研究的代表性論文,涉及到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比較及由比較而顯示出來的特色,如中國哲學的非實體論式,中國人的宇宙觀念、思維方式、生存智慧、生命體驗的不同,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論問題等,予以相對深入地探讨。對于經學诠釋、出土簡帛、政治哲學、道家範疇、佛禅義理、理學心性、現代哲學等,作者的解讀與點評,力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推陳出新,别具一格,讓讀者領略古代不同的哲學流派與風格,啟發讀者進一步走近中國經典,作創造性的轉化。

與一般中哲史教材不同,本書各講,以散點透視的方法,窺探究竟,然合而觀之,亦可把握全局。


目錄

小引

1、中國哲學史上的非實體思想

從中國哲學的原型觀念談起

儒釋道思想中的非實體論式

餘論

2、傳統形上學的基本特征

内在—超越

整體—動态

以價值為中心

生命本體

仁之本體論與仁之宇宙觀

3、古代哲人的生存智慧

人與終極的天:貫通及德性禀賦

人與自然、人與物:共生一體

人與社會、人與人:群己和諧與個體彰顯

人與自己、人的生存品質:陶冶與升華

人之世代生存的時間向度:悠久無疆

4、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

蕭萐父先生的思考、貢獻與啟示

中西互動:中國經典诠釋方法學的展開

21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多重取徑、前景與限制

5、儒家的政治哲學及其正義論

從西方政治正義視角來看儒家

儒家論政治權力的源頭和合法性

儒家論政治權力的分配和制衡

儒家與社會自治、士大夫參政及言路開放

儒家的“道德的政治”及其現代轉化

6、《禮記》哲學诠釋的四個向度

--------以《禮運》《王制》為中心的讨論

“禮必本于天”的終極性

“以天地為本”的生态倫理

鳏寡孤獨“皆有所養”的政治哲學

“禮義,人之大端”的人格修養論

7出土簡帛與經學诠釋的範式問題

百年來經學與經學史的研究範式

出土簡帛對經學與經學史的挑戰

出土簡帛與中國經學的诠釋傳統

8、老、莊之道論及其異同

老子之道論

莊子之道論

老、莊道論之聯系與區别

9、馬祖禅的哲學意蘊

即心是佛——個體性的凸顯

平常心是道——生活化的推進

機鋒棒喝——啟悟方式的革命

自識本心——儒、禅引為同調

10、朱熹與王夫之的心性情才論之比較

朱子的“四端皆情”論

王夫之的“四端非情”論

朱、王性情論之分歧

朱、王情才論的比較

朱、王的氣禀說與性習論

附錄

1、熊、馮、金、賀合論

2、牟宗三的形上學體系及其意義

小引

中國哲學史這門學科自上世紀20年代前後誕生以來,已經有了一百年的曆史。雖經過胡适、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馮契、蕭萐父、湯一介、李澤厚、陳來等數代專家學者的耕耘,這一學科仍處在成長與發展之中。

中國哲學讨論什麼問題或課題?問題之間有什麼聯系?有什麼問題意識?

我們認為,中國哲學的基本關懷與問題,環繞着天道、地道與人道的關系而展開,或抽繹為道,展開而為道與人、道與物、道與言等。宋代以後,道的問題轉化為理或心的問題。

具體地說,中國哲學關注的若幹向度:一是人與至上神天、帝及天道,人與自然或祖宗神靈,即廣義的天人、神人關系問題;二是人與宇宙天地(或地)的關系,是宇宙論,尤其是宇宙生成論的問題,包括今天講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三是人與社會、人與人、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社會倫理關系問題;四是性與天道、身與心,心性情才的關系問題,君子人格與人物品鑒,修養的工夫論與境界論等;五是言象意之間的關系,象數思維,直覺體悟的問題;六是古今關系即社會曆史觀的問題。司馬遷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除天人問題外,中國人尤重社會政治與曆史發展,關注并讨論與古今關系相聯系的諸問題。這都是中國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這樣的哲學問題與問題意識下,中國哲學中的天人關系論、宇宙生成論、群己關系論、治身治國論、天道性命與心性情才論、德性修養的工夫論與境界論、知行關系與古今關系論、由道德直覺到智性直觀等論說,比較發達。

所謂“中國哲學”,内容非常複雜,從流派來看有諸子百家、儒釋道、宋明理學、清代與現代哲學等,從典籍來說有經史子集與地方文獻等,還有不同時空的中華各民族的哲學思潮與思想家,以及口耳相傳的思想内容。關于中國哲學的特色,學者們見仁見智。任何概括都有危險性,不免挂一漏萬,以偏概全。盡管如此,人們還是要概括、提煉。冒着可能陷入化約主義偏失的危險,我們還是試圖從儒、釋、道諸家的哲學中抽繹出反映中國哲學特點的若幹内涵,盡管儒釋道諸家及其所屬諸流派之間的主張也不盡相同,但它們仍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傾向。

例如,我曾經著文強調了三點:創化日新、生生不已;相依相待,整體和諧;事實與價值的聯結、語言與超語言的貫通。[1]

我又曾把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特點概括為以下七點:自然生機、普遍和諧、創造精神、秩序建構、德性修養、具體理性、知行合一。這也就是:存有連續與生機自然、整體和諧與天人合一、自強不息與創造革新、德性修養與内在超越、秩序建構與正義訴求、具體理性與象數思維、知行合一與簡易精神。[2]

我的專攻是中國哲學,寫過若幹論文與著作,承複旦大學出版社陳軍先生不棄,約我從舊作中選編一本《中國哲學史十講》,并讓我參考朱維铮先生的大著《中國經學史十講》等。恰好我手頭上有朱著,是朱先生2005年6月送我的,扉頁上有朱先生的題箋。在下不敢與朱先生等前輩媲美,隻想追随本套叢書的列位作者先進,為中國學術略盡綿薄之力。

本書選了我有關中國哲學史宏觀、中觀、微觀研究的代表性論文,涉及到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比較及由比較而顯示出來的特色,如中國哲學的非實體論式,中國人的宇宙觀念、思維方式、生存智慧、生命體驗的不同,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論問題等,予以相對深入一點的探讨。對于經學诠釋、出土簡帛、政治哲學、道家範疇、佛禅義理、理學心性、現代哲學等,我的解讀與點評,力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推陳出新,别具一格,讓讀者領略古代不同的哲學流派與風格,啟發讀者進一步走近中國經典,作創造性的轉化。與一般中哲史教材不同,本書各講,以散點透視的方法,窺探究竟,然合而觀之,亦可把握全局。

感謝青年才俊鄭澤綿教授通讀了書稿,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2019年4月于武昌珞珈山



[1]參見郭齊勇:《從場有哲學的視域看中國哲學的特性》,載郭齊勇:《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又見《中國傳統哲學的特色與研究方法論問題》,載郭齊勇《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代序,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參見郭齊勇:《中國哲學:問題、特質與方法論》,《中國哲學史》,2018年2月第1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