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陳望衡:中華文明的第一縷霞光——試論紅山文化傳承脈絡的意義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7-01

1.jpg

紅山文化是位于中國東北内蒙一帶的史前文化,核心地帶為西遼河上遊流域 和土河流域,西達内蒙古草原,東達遼甯半島,南接渤海灣,北達黑龍江平原。距今六千多年前,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生活着一群中華民族的先民,他們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根據此種文化的重要遺址在内蒙赤峰紅山地區,故命名為“紅山文化”。紅山文化上溯距今12000年前的上窯文化,下達距今3200年前 夏家店上層文化,其傳承關系大體是:上窯文化(距今12000年左右)、小河西文化(距今8500年左右)、興隆窪文化(距今8400~7200年左右)、趙寶溝文化(距今7350~6420年左右)、富河文化(距今5500年左右)、紅山文化(距今6500~4500年左右)、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500年左右)、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4200~3500年左右)、夏家店上層文化(距今3200~2500年左右。長達近萬年的文化,承續有序,實乃中華史前文明史的奇觀。紅山文化的傳承雄 辯地證明中國的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有力地糾正了中華文明發源 地僅在西北或僅在中原的偏頗。紅山文化清楚地展示了中華民族文明的誕生,它就像一抹朝霞輝映尚在蒙眬之中的東方天際。

一、人性的覺醒

紅山文化所發現的人骨殘片,經科學檢測為蒙古人種,與今日的中國人系同一人種,完全可以肯定,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體質上來看,他們身體的進化程度與當代中國人沒有太大差别,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是他們内在的人性進 化到什麼程度。

人性是人對自身的認識與确定。中華民族對人性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從文獻看,中華民族的祖先有盤古、伏羲氏(庖犧氏)、女娲氏、神農氏、祝融氏、軒轅氏等。他們是什麼樣的形象?皆是人獸共體。

盤古之君,龍身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曆年紀》)

伏羲人首蛇身。(《天中記》卷二二引《帝系譜》)

女蝸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号曰女希氏。(《史記補三皇本紀》)

神農牛首。(《天中記》卷二二引《帝系譜》)

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山海經海外南經》)

軒轅遊于陰浦,有物焉,龍身而人頭,鼓腹而遨遊,伯曰:“此雷神 也。……”(《說郛》卷三十一《奚囊橘柚》)

這種情況說明,那個時候,動物在人的心目中不僅不是卑賤的,而且還是 偉大的。人以擁有動物的某些功能為榮。所以,他們認定神聖祖先的形象為人獸共體。

這反映出他們并沒有将人從動物中分别出來,對于人性的認識尚未達到覺醒的程度。後來,人們不這樣看了,古籍記載,黃帝之後的堯舜形象就完全是人的形象,他們的身體沒有動物肢體因素:《淮南子·修務編》雲:“堯眉八彩,九竅通洞,而公正無私。”這八彩,不是八種顔色,而是八字眉。

古人對祖先形象的認識,從人獸共體到人獸分離,說明人性在覺醒。人獸共體,人的意識還沒有覺醒,人獸分離,人的意識已經覺醒。

有意思的是,堯舜時期,盡管人性的意識已經覺醒,但仍然保留着史前人獸一體觀念的某些影子。具體體現是,他們認為,聖人的出生多有神秘動物的參與:堯是其母“感赤龍孕十四月而生”,而舜,其父“夢見一鳳凰”,後來其母就懷上了他。

古典文獻所顯示的人的意識覺醒在史前文物中有所體現。人獸共體的形象在史前岩畫有所發現:甯夏賀蘭山口的人面像幾乎可以看成是獸面像,江蘇連雲港市将軍崖上的史前岩畫中的人像像鸮面。紅山文化的前身小河西文化中,我們也看到類似這樣的人物像。灰陶人首塑就很像鸮(圖1)。此人像兩隻大眼,黑而圓,像鸮眼;眉骨凸出,類似鸮耳;鼻梁高聳,更似鳥喙。這種情況後來有所改變,承接小河西文化的興隆窪文化中,出土有石頭人像,雖然肢體均刻得粗糙,但大緻可以看出,這是人像,沒有鳥或獸的肢體融入其中。

1.jpg

圖1灰陶人首像 小河西文化(德輔博物館藏)

不過,趙寶溝文化中仍有人獸共體的人物像(圖2)。這具用條石刻成的石人像,頭上有兩隻長長的耳朵,面部沒有鼻子,僅三個凹進去的圓穴,乍一看,更像兔子。到紅山文化,這種現象徹底改變了。紅山出土的煤精石人面雕,絲毫見不出動物的影子:瓜子臉,修眉毛,杏仁眼,長鼻子,小嘴巴,一位東方美女宛然出現在眼前,妩媚,清秀,溫婉,十分可人(圖3)。

1.jpg

圖2條形石人像 趙寶溝文化(德輔博物館藏)

1.jpg

圖3煤精石人像 紅山文化(德輔博物館藏)

紅山文化的人像不僅在體形上排除動物的肢體,而且注重突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小河沿文化中有一彩陶瓶,瓶身有紋飾,紋飾主體為多層順時針、反時針圓圈紋,圓圈紋之間有一人物紋。人物為立姿,人頭向左、右臂向前曲折上揚,左臂随後下垂。身闆挺直,兩腿前後叉開。姿态似是在前進,又似是在舞蹈(圖4)。雖然沒有五官的描寫,但仍然能感受出人的精神:似是在向天地呐喊——我來了;或是在異性展示健碩的身體——我多麼雄壯。不管是什麼,那種人的自信、人的堅強、人的自豪表現得非常突出,極有感染力。

1.jpg

圖4祭祀場景彩陶瓶 小河沿文化(德輔博物館 藏)

紅山文化塑造人物,注重表現人物的情感。人物的情感本來是難以表達的,但紅山人善于通過面部五官、肢體去表現,以透顯出人物的喜怒哀樂。比如屬于紅山文化時期的兩具煤精石人面像,一具面孔悲哀,一具面孔憤怒。這一喜一怒耐人尋味,原來紅山人内心世界如此豐富,如此激昂,他們的情感世界并不弱于現代人(圖5)。

1.jpg

圖5煤精石人面像 紅山文化 (德輔博物館藏)

紅山文化對于人像的刻畫,有兩種手法,一種抽象,一種具象。不管是抽象還是具象,他們都注重表現眼睛。紅山文化的一具石人面像,造型抽象,面上兩隻大眼,鼻為兩個小點,嘴為一道向上的弧線。雖然如此概括簡單,但人物喜悅的情感躍然而出。紅山文化人面像,也有将眼睛塑造得比較精細的,不僅清晰地勾出眼眶,而且精細地刻出瞳仁,有的還刻出眉毛。

紅山人做人物雕塑,注重刻畫好眼睛不是沒有原因的,在他們看來,眼睛是人物心靈的窗戶,它最生動,最多情,最神秘,也最可愛。人物之美,美在眼睛。

紅山文化塑造人物,不隻注重刻畫眼睛,也注重刻畫人物的嘴巴、鼻子。屬于小河沿文化的一具三彩陶人頭塑像,非常生動:塑像的眼球是鼓出的,鼻梁高且長。特别突出的是大嘴,呈張開狀。這樣做,顯然是有意圖的。此塑像除了用造型表意外,面部還塗上了黑、紅、白三種色彩,與京劇的臉譜非常相像。據此猜測,此塑像應為傩像,是祭神時用的道具。雖然隻是祭祀時用的道具,紅山人還是将它塑造得非常生動,而且将情感也表現出來了(圖6)。

1.jpg        2.jpg

圖6三彩陶人面 小河沿文化 (德輔博物館藏)

牛河梁十六地點四号墓出土一具玉人:圓雕,通高18.5厘米,體形圓胖,頭大,五官清晰,眼半合,嘴微張,眉頭緊鎖,全身緊縮,似在做吸氣狀,又似在沉思之中,雙臂彎曲,撫着胸部,雙足靠攏并立。人物基本寫實,但也有異像,主要有二:一是額中有菱形圓洞;二是肚臍外凸。如此姿态似在告訴人們,他在做法。這具玉人的造型與安徽淩家灘文化出土的玉巫師造型幾乎完全一樣,同樣姿态的巫師形象在環太平洋地區不時也可以見到,這一現象讓人驚歎而不解。

為什麼将珍貴的玉材用于雕塑玉人且放置在墓穴中?顯然,墓主人是想将巫師帶入陰間,活着的巫師因某種不便,不能讓其殉葬,那就帶一個玉制的巫師去好了。至于用玉制巫師,而不是用别的材料,是因為玉能通神。

紅山文化出土的人像是比較多的,說明紅山人已經将審美的目光投向了人自身。由專注于自然對象之美到發現人自身之美,反映了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

人性的覺醒是豐富的,不僅是人格的覺醒,自覺地将人之格與物之格區别開來,而且還是思想與情感的覺醒。人之為人,不僅是有人之體,而且是有人之思、人之情。這人之思、人之情又因人之不同而千差萬别,紅山人能夠将人的塑像做到如此之程度,充分說明紅山人的自我意識已經發展到相當的高度,直逼文明時代。

二、女性的覺醒

紅山人物雕塑中刻得最具藝術性的當屬于女性雕塑。女性雕塑大體上分為兩類:

1.孕婦雕塑

内蒙古白音長汗興隆窪文化遺址第19号房(T32F19)址室内中央部位,出土了一具石雕孕婦像:高35.5厘米,腹部凸出,大乳,雙臂護腹,屈腿,蹲踞。據文物工作者考證,此雕像距今約7000年。這樣的孕婦雕塑在遼甯林西縣西門外的興隆窪文化遺址也有發現。興隆窪的孕婦像多為囫囵圓石雕就,比較粗糙,但孕婦特征非常鮮明。

就藝術性而言,孕婦雕像做得最好的當屬紅山文化。遼甯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出土兩件孕婦泥塑像。殘高5-5.8厘米,頭和右臂殘缺,身體肥碩圓潤,左臂曲于前胸,小腹隆起,臀部肥大,大腿粗壯,下體有表現陰部的記号。其中一件似乎通體經過精心打磨,顯得很光滑,而且隐約見出彩繪(圖7)。

1.jpg

圖7東山嘴遺址孕婦泥塑像 紅山文化

遼甯淩源市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第五地點上層第2号冢出土一尊小型女性裸體塑像,頭部及右側下肢殘缺,通體經過打磨,光滑,軀體豐滿,圓潤,乳房微凸,腹部略略隆起,雙臂環抱于胸前,足似穿高腰靴(圖8)。

1.jpg

圖8牛河梁遺址女性塑像 紅山文化

2.女神雕塑

紅山文化的人物雕塑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不是孕婦雕塑,而是女神雕塑。1984年10月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了女神廟,女神廟主室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神頭像。頭像高22.5厘米,與真人同大(圖9)。

1.jpg

圖9牛河梁遺址女神廟女神雕像 紅山文化

指揮發掘的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如此描繪女神的形象:

面部呈鮮紅色,唇部塗朱,為方圓形扁臉,顴骨突起,眼人人斜立,鼻梁低而短,圓鼻頭,上唇長而薄,這些都具有蒙古人種特征。頭像額部隆起,額面陡直,耳較小而纖細,面部表面圓潤,面頰豐滿,下颌尖圓,又深富女性特征。……在眼眶内深深嵌入圓形玉片為睛,使炯炯有光的眼神,一下子迸發出來,更是神來之筆。

牛河梁遺址發現的神廟有相當規模,不止有一座女神雕像,還有許多女神雕像,隻是其他雕像均已碎成殘片。

紅山文化的女性雕塑有着重要的文化意義:在人物塑造上先民們已經具有很高的藝術創造能力。第一是寫真能力。衆所周知,人像塑造,寫真最難,而東山嘴、牛河梁的女性雕像均做得很逼真,甚至達到形神兼備的程度。其次是審美品味。紅山文化的女性雕像表現出很高的審美品味。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第五地點上層第2号冢出土的女性祼體塑像,身體比例勻稱,姿态優雅精緻,肌膚很有質感,透顯出女性的溫柔與青春的活力。雖然塑像頭部殘缺,仍能讓人想象出她的美麗。牛河梁的女神面像更是讓人歎為觀止。女神的眼睛用綠色玉珠鑲嵌,閃閃發亮,堪謂高超絕倫。女神的鼻子、嘴角的塑造極為精心。鼻孔大小适中,似聞呼吸之聲;上唇展開,成波浪狀,下唇微縮,似在說話。整個面像端莊中不乏溫和,威嚴中閃動妩媚,人性中升華出神性。此種藝術創造能力反映出牛河梁人很高的審美水準。

第二是女性美的發現。紅山人對于女性美特别有感覺,他們塑造的女性,現實又浪漫,佻達又端莊,古典又時髦,女人味十足。小河沿文化有一具紅陶女人像:立姿;兩腿微微叉開;兩手隻留胳膊,手臂省卻,但能見出本為展開狀;乳房豐滿,乳暈清晰;頸部有兩條由圓坑組成的圈,似是戴有兩條項鍊。最具情趣的是她的臉部。渾圓的臉,透出青春;兩隻小眼,似眼波閃動。發髻隻留左右兩绺。這是一個什麼韻味的女孩?活潑,跳皮,妩媚,風流,佻達,浪漫,時髦。從這具雕像,我們可以猜測出紅山文化時期的女人的審美風尚(圖10)。

1.jpg

圖10紅陶女人像  小河沿文化(德輔博物館藏)

第三是生殖崇拜的盛行。紅山文化中的女性雕塑,除女神廟中的雕塑外,均不同情況地展示着生殖的意味,或是乳房圓潤,或是腹部膨出,或是臀部肥大。這樣做,均是為了彰顯女性的生殖功能。史前人類普遍盛行生殖崇拜。原始岩畫甚至赤裸裸地展現男女交配的情景,這種生物性的本能在史前人類不是醜,而是美,因為這關系族群的繁衍。史前先民不僅張揚男女的性行為,甚至還膜拜某些繁殖力極強的動物,如魚類、蛙類。紅山文化較之更原始的人類,其進步處在于不去赤裸裸地展示性行為,而是表現女性的體态美,這就難能可貴了。

第四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标志。紅山文化時期,先民的社會結構為母系氏族社會。在這個社會,女性具有高于男性的社會地位。社會的最高首領由具有崇高威望的女性擔任。牛河梁的女神,經藝術複原,年齡大約四十左右,部落女性首領的形象應該大緻就是如此。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遺址所處的年代與牛河梁遺址應差不多,那也是母系氏族社會。半坡遺址的建築早期為半地穴式房子,後期主要為地面上的房子。除了主要供部落議事的大屋子外,其他均是僅供兩三人居住的小屋子。屋内有火塘,應該是一個小家。家的主人為女性,丈夫有本部落的,也有外部落的,外部落的男性一般隻是夜間進入這個家,白天離開,所生的兒女均為女方部落所有。在半坡,成人死後,均為裸葬,而兒童死後均甕棺葬。兒童中,女孩受到優待。一位三四歲女孩,其随葬品非常豐富,有缽、罐、尖底瓶等陶器6件,有糧食1缽,玉石耳墜1個,石球2顆,石珠69顆。女孩股骨上部,還發現有暗紅色的顔料。這種規格不僅超過男孩,也超過成年人。牛河梁的母系氏族社會應該與此差不多的。然而,半坡文化遺址沒有發現女神雕塑,而在紅山文化遺址,不僅發掘出女神廟,而且發現了完美的女神頭像。應該說,就現在的考古成果來看,真正稱得上女神塑像的還隻有牛河梁這一具。

女性覺醒在華夏族進化史上的意義十分重大。中華民族史前曆史長達數十萬年,新石器時代足有一萬年,這一萬年是華夏民族形成的時期,特别重要,而在一萬年的新石器時期中三分之二的時期為母系氏族社會。正是因為中華民族史前母系氏族社會存在的時間比較長,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非常大。中華民族的陰陽哲學、政治理念、家庭理念、美學理念無不可以看出母系氏族社會的影響。

三、靈性的覺醒

紅山文化所體現的人的覺醒突出體現在靈性的覺醒。何謂靈性?靈性是人性發展的高級階段。它具有諸多對立的統一:思想與情感、認識與創造、反映與想象、現實與超越、人性與神性、社會與宗教、此岸與彼岸、人世與天國等。

在表現形式上,紅山人的靈性之覺醒,又見出如下四個特色:

1.絢麗與流轉

紅山文化并不以彩陶文化而聞名于世,這并不是說它的彩陶不夠美,而是因為紅山文化的玉器早已名動天下,蓋過了彩陶。其實,紅山文化的彩陶的美并不亞于玉器。

紅山文化的彩陶形制上有它的特點,無底筒形器比較多,多出土于墓地或祭祀遺址的石圍圈旁、基址石牆邊,有的還單獨構成圓圈。東山嘴祭壇人骨架上覆蓋有筒形器的殘片,這種無底筒形器不是日常生活用器,而是原始宗教活動用器。它的具體用途還在研究之中。

無底筒形器鮮明地體現紅山人靈性的覺醒。首先,它的形制特别,無底。擺放時,口朝上。如此做法有何意義?是不是溝通天地神靈?其次,色彩鮮豔,紅黑為主,紋飾繁複,且幾乎全器覆蓋,這在史前彩陶中比較少見。再次,紋飾多勾旋紋、疊弧紋。勾旋紋分單勾、雙勾,成排捕設,像是浪花疊起,又似藤蔓纏繞。疊弧紋由若幹條弧線堆疊構成,極具視覺沖擊力。筒形器反映紅山人内心中另一種世界——神靈的世界:絢麗、夢幻、大氣、流轉。無盡的力量、無盡的智慧、無盡的美妙盡在其中。

2.規整與變化

2016年10月,朝陽市德輔博物館征集到一件動物造型的陶尊,2017年8月經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定名為“熊陶尊”。2017年,由遼甯省文物鑒定小組定為一級文物,并鑒定出土于紅山文化時期。此件作品讓人驚歎的有三:第一,造型實現了藝術與功能的完美統一。此尊為裝酒的容器,中空,上部有圓形的口,應是液體出入的地方。因為用了熊的造型,體量較大,應該說,功能得到比較充分的保證。然而,此器又是藝術品,乍一看,完全可以忽略它為容器,而認定它是一具熊的雕塑。總體上既給人以功能感,又給人以美感。第二,比例與非比例的統一。作為工藝品,不能不講比例,此件基本上符合形式美的規律:平衡,穩定,對稱,和諧等。雖然如此,基于藝術需要,不少地方又突破了形式美的規律,在變化中見出靈動感。熊首制作,隐約見出制器人心中的審美情感。此熊顯然不是一頭老熊,而是一頭幼熊,雖蹒跚,但不失活潑。略微上翹的吻,顯示出它的頑皮。第三,器内刮出的泥土中檢測有果酒的成分,它有力地證明了早在六千多年中華民族已經能釀造果酒了。酒的出現不僅反映當時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水平,還能見出當時社會的生活風尚、祭祀禮儀(圖11)。

1.jpg

圖11熊陶尊 紅山文化(德輔博物館藏)

3.秩序與奇幻

秩序與奇幻,也可以歸入規矩與變化,但實際上,它們有着重要的不同。秩序與變化,基本上立足于現象,或者說是基于現實的需要不得不在規矩與變化中實現其統一,而秩序與奇幻則完全出于精神上的需要。嚴格說,精神上的自由是不需要秩序的,可以天馬行空,可以無所顧及。雖然如此,但要将這種自由表現出來,讓别人不僅能感覺到自由還能夠感覺到美,就不能不顧及秩序。隻有秩序才能讓人接受,讓人理解,讓人感到愉快。這方面,紅山人的造型藝術達到讓人驚歎的地步。

體現秩序與奇幻統一的代表作為“三靈紋”和“四靈紋”。“三靈紋”出現在趙寶溝文化一具灰陶缽上。此紋飾由三具動物——鹿、魚、鳥聯綴而成。鹿,主要表現頭部,有開叉的美麗的角。鹿身虛化為兩組弧線,背部為一束弓形弧線,像鬣毛。尾部的一束弧線像後腿,前部的一束弧線像前腿。整個姿勢似是在飛跑。魚,隻表現尾部,身子與頭均沒入鹿的身體之下。魚後是一隻大鳥。鳥首,基本寫實。鳥喙大而長,像食魚之鳥,但鳥喙沒有張開,且沒有捕魚之意。鳥在騰空飛翔。鳥翼展開,用四行直線間出若幹方格,應是羽毛。因為是側面,隻見一隻翅膀。鳥體及鳥尾簡化為一束曲線。畫面充滿生氣,似聽得見風聲、鳥鳴聲、魚激水浪聲。鹿、魚、鳥三元素雖均可以找到現實根據,但三者組合在一起,怪異荒誕(圖12)。

1.jpg

圖12灰陶缽上的“三靈紋” 趙寶溝文化(德輔博物館藏)

“四靈紋”也出現在趙寶溝文化小山遺址中。為一具陶尊上的紋飾。“四靈紋”構圖類似“三靈紋”,但較“三靈紋”精緻,美學品位更高(圖13)。

1.jpg

圖13陶尊上的“四靈紋” 趙寶溝文化

(1)“四靈紋”由四具動物——牛、鳳凰、豬、鹿組成。四件動物中,牛、豬、鹿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鳳凰則有些神秘。如此組合,神秘性中透出生活性,給人的感受是既遙遠又親近。

(2)“四靈紋”中的四具動物的畫法不一。牛、豬、鹿畫法大體相同,均為側面,均突出頭部,具有可辨識性,鳳凰的形象則比較抽象,不具可辨識性。鳳凰的神态似在顧盼,翅膀與身體簡化為大幅度的波浪紋,鳳尾上方,有一個奇怪的圖案,像魚的尾鳍。這種圖案跟“三靈紋”中的魚的形象很相似,因此,筆者認為,它可能就是魚。如果這确是如此,“四靈紋”當改名為“五靈紋”。

(3)構圖元件為長度不一的寬帶,根據造型的需要,将寬帶修整為鹿、豬、牛、鳳凰。因為構成的元件相同,鹿、豬、牛、鳳凰三具動物就見出整一性。

(4)與“三靈紋”一樣,“四靈紋”表現的是動态,是變化,是時間性。畫面上的諸多小部件,像雲。因此,不管是“三靈紋”還是“四靈紋”,所表現的故事似是發生在雲層中,像是一群神秘的動物在天上行走,在時間中流動。

(5)“三靈紋”、“四靈紋”的重要意義是哲學上的。“三靈紋”、“四靈紋”的故事既是時間性的演化,又是彼岸世界的幻想。它不僅反映出紅山人具有很強的時間意識,而且反映出紅山人具有強烈的彼岸世界意識。

4.怪誕與浪漫

紅山文化的玉器中,最具特色的是勾雲形佩。标準的勾雲形佩的基本結構是:中心是由一線構成兩層圓圈,圓圈的繞行有順時針的,也有逆時針的。圓圈的四端各有一耳,與圓圈似斷實連,上部兩耳為凹形,下部兩耳為凸形。勾雲形佩有諸多變體,有雙鈎勾雲形佩,也也有單鈎的勾雲形佩(圖14)。

1.jpg

圖14内蒙古那日斯台遺址勾雲形玉佩 紅山文化

勾雲形佩的制作具有重大意義:

(1)從勾雲形佩我們隐約地見出紅山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和陰陽哲學。“天圓地方”的觀念成形于商周,而發端于史前。這一觀念源于對于天地的直接觀察,其深刻内涵超出了對天地的認識,中國人将它概括成陰陽哲學。中國人掌握這一規律後,不隻是用來認識天地,還用來認識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陰陽哲學遂成為了中國人獨特的智慧。

(2)從勾雲形佩我們隐約見出紅山人的生命理念。勾雲形佩的中心,類螺旋式的彈簧,它像人的心髒,是力量之源;勾雲形佩的四耳,類人體四肢。生命就是這樣:心發出指令,四肢去完成指令。

(3)從勾雲形佩我們隐約見出紅山人對立統一的審美觀念。從造型來看,勾雲形佩圓中有方,方中有圓;圓而不圓,方而不方;亦方亦圓,亦圓亦方。從線條來看,勾雲形佩基本上為曲線造型,舒徐有緻,張弛有度。紅山人喜歡的就是這樣一種美:穩定而又變化,柔曲而又剛健,簡單而又複雜。

從藝術創造來看勾雲形佩,這完全是想象的産物。現實中、自然中沒有這樣的參照物,紅山人是怎樣創造出這樣美妙而神秘、怪誕而又浪漫的作品,隻能歸之于靈性了。

勾雲形佩在墓葬中擺放的位置頗為一緻,常以反面向上的方式豎着置放于墓主人胸脯上,或近右上臂地方亦或肩部的上方。若是帶齒的勾雲形佩,則齒尖朝外。這說明巫在使用勾雲形佩時,是将齒尖朝向外面的。齒尖應有其特殊的指向,具體是什麼,不清楚。

可以判斷,勾雲形佩為主人心愛之物,它既是主人尊貴地位的信物,又是他用以通神的工具。勾雲形佩俨然具有禮器的地位,它與良渚文化中的玉琮處于同樣的地位。

四、民族性的覺醒

中華民族是由諸多民族組成的。在史前,最重要的組成為三個集團,一是華夏集團,始祖是炎帝與黃帝;二是東夷集團,始祖是太昊、少昊、蚩尤;三是苗蠻集團,始祖是祝融。按《山海經》《路史》等諸多古籍的說法,炎黃部族與太昊、少昊、蚩尤、祝融存在有一定血緣關系。《路史·蚩尤傳》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這種血緣關系的存在是因為它們在實際生活中有交往。比如《山海經·大荒東經》說“東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颛顼于此”,意思是東海之外有少昊國,這少昊将黃帝的孫子颛顼帶在這裡撫養。如此說來,少昊與黃帝的關系是不錯的。他們之間也有過戰争,《鹽鐵論·結和篇》雲“黃帝戰涿鹿,殺兩曎、蚩尤而為帝”,這“兩曎”即太昊、少昊。涿鹿之戰是曆史上非常著名的部落兼并戰争,通過這場戰争,炎黃部落基本上将東夷集團歸化了。苗蠻集團的始祖祝融與炎帝黃帝的關系也很密切。《山海經大荒西經》說“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按此說法,祝融是黃帝重孫。三大集團之外還有帝俊集團、帝鴻集團。《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帝俊生生後稷,稷降以百谷”,“後稷”是黃帝的農官,中國農業之祖。進入文明時代,三大集團以及在中國土地上其他集團已經融為一個大民族——中華民族,而且組成一個國家,第一個國家是夏朝。夏朝周邊存在着一些尚未歸入夏政權的少數民族部落,統稱為“夷”,它們與居于中國中部地區的中華民族雖發生種種沖突,但也實現着種種融合,且融合是主流,這種融合一直在進行着。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華夏族在什麼時候成為了族,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判斷民族的形成誠然是有許多依據的,其中,是否出現了作為民族象征的标志物十分重要。西方人類學将這種标志物稱之為“圖騰”。圖騰是某種動物或某種植物,也有歸之于某種無機物的。按西方人類學家的看法,遠古人類一般認為,某種動物或植物與人類存在着某種親緣關系,因而尊敬它,膜拜它,祭祀它。這種動物或植物的形象就是圖騰。每個部落都有圖騰。當部落被别的部落所接納,融入别的部落時,原來的圖騰就丢棄了,或者其中一部分被接納入新部落的圖騰之中去。中華民族所奉的兩大圖騰——龍和鳳,均是綜合了諸多圖騰的産物。《論衡·龍虛》雲:“龍之象,馬首蛇尾。”又《湧潼小品》雲:“鹿角,牛耳,駝首,兔目,蛇頸,蜃腹,虎掌,鷹爪,龍之狀也。” 同樣,鳳也是綜合諸多動物肢體而創作出來的神鳥:“鳳之像也,鴻前麟背,鹳颡鴛思,龍文龜背,燕颔雞啄,五色備舉。”

中華民族崇龍,古籍中有很多相關記載。甲骨文有句:“龍來氐羌”“王廟龍方”,據此看,西北地方的氐、羌族早就有崇龍的習俗,祭祀祖先的王廟也祭龍。氐、羌族與華夏族存在着血緣關系,《史記六國年表第三》雲:“禹興于西羌。” 大禹治水,就常得到龍的幫助。後來融入中華民族的東夷族首領太昊與龍也有着重要關系。《左傳昭公十七年》雲:“太昊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五帝與龍的關系更密切。《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雲:“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禦龍氏……帝舜氏世有畜龍……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按最早的文獻記載,龍是實有其物,但漢以後的文獻,對于龍的記載就虛而不實了,龍成為人們想象的産物,隻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以及王權的一種象征。

文獻中的記載需要考古證實。中國史前考古于龍多有發現。紅山文化的前身距今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發現有龍的造型,此龍用石頭堆塑而成,全長19.7米,寬18.2~2米,這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龍。紅山文化沒有發現這樣的擺塑龍,但出土了精美的玉龍,大緻上有兩種類型:C形龍,玦形龍。兩種龍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均為獸首,蛇身。

C形龍,又稱三星他拉龍,最早在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地表以下0.5~0.6米處發現,據檢測,年代不會晚于距今5000年。此龍高26厘米,墨綠色,體蜷曲,嘴緊閉,眼突起呈梭形,有鬣毛,長達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長鬣向上飄起,仿佛馬的鬃毛,氣勢十分張揚(圖15)。同類的玉龍,在紅山文化翁牛特旗黃谷屯也有發現。

1.jpg

圖15 C形龍(三星他拉龍) 紅山文化

玦形龍,通稱玉豬龍。形狀像玦,但沒有玦那樣圓,多呈三角形。此龍的突出特點是獸首怪異:兩隻大眼,眼珠外有多層環線,将鼻囊括在内,吻部略凸出,呈尖狀。學者們對于獸首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豬,也有說是熊,是鹿。正是因為說法不同,故此龍命名也不同,有稱玉豬龍的,也有稱熊首龍的。其實,這獸首,很難認定為某種動物的頭。說是豬首、熊首,顯然不對,因為豬、熊均是小眼睛,而此獸的眼睛特别大,顯然,這是制器人有意為之,就是不讓人不将它看作某種動物。C形龍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同樣很難認定為某種動物(圖16)。

1.jpg

圖16玦形龍(玉豬龍) 紅山文化

為什麼這樣?這與圖騰的産生有重要關系。圖騰是民族的标志。起始,部族确定某種動物為自己部族的圖騰,那圖騰的辯識不存在困難。後來,别的部族加入進來了,原來的圖騰就需要修改,要添加别民族圖騰的因子,這樣,圖騰的辨識性就發生了存在困難。圖騰構成的多元素,正好反映出民族融合的多部族;圖騰的不可辨識性正好說明它是各民族團結統一的象征。

基于這樣一種理解,我們來看C形龍和玦形龍的構成:

C形龍:頭部至少有五種動物的因素:鹿、馬、熊、犬、蛇。這些動物中,馬最重要,C形龍頭上有長長的鬣毛,很像馬。《周禮·夏官司馬第四》說“春祭馬祖”,馬祖即天下二十八宿的房星。馬的祖先享受着人的祭祀,可見地位不凡。《呂氏春秋》說:“馬之美者青龍之匹。”C形龍,另一突出特征是梭形眼,很像蛇,另C形龍的身子扁圓形,長長的,也像如蛇。如果這種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的話,那麼,以C形龍為圖騰的部族主體為馬部族、蛇部族,其他融入的有鹿、熊、犬等多種部族。

玦形龍:頭部像豬、熊、馬、虎、猩猩、牛。其特征是眼睛特别大,應是虎眼;額上多皺紋,又似猩猩;吻扁而寬,似鴨嘴獸;口大卻又緊閉,似牛;蜷曲的身子圓而胖,似蠶,或昆蟲;耳大貼面,似大象。如此說來,以玦形龍為圖騰的部族其構成就更豐富了。

據一些學者研究,紅山文化時期,紅山地區氣候溫暖偏濕,綠闊葉林植被覆蓋率高。這個地方應該是動物的樂園。據地下考古,紅山文化狩獵經濟在當時人們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考古已發現動物骨骼有馬鹿、斑鹿、豬、馬、熊、獾、貉、羊、魚等等。在這裡生活着的諸多部落很多,各自以某種動物為自己的圖騰,後來才被整合成一個大的部落。

紅山文化也有玉鳳凰器。這是在牛河梁第十六地點一座大型墓葬發現的(圖17)。

1.jpg

圖17玉鳳凰 紅山文化

據參與此次發掘的郭大順先生的描述:

這件玉鳳也形體特大,長達19.5厘米,雖為闆狀平雕,但在正面将鳳的體态都作了準确的交代,有圓睛,疣鼻,高冠,羽與翅都作三分,分别上揚和下垂,且鳳的姿态很不一般,為回首,彎頸,喙前端埋于翅内,玉鳳的背面有4對綴孔,出土時此鳳枕在頭下,可知這件玉鳳不是作為裝飾品,也不是綴縫于衣服上的,而是另有附着物并單獨放置的一件玉器,而且是先于死者放入的。

發現玉鳳凰的這座墓葬,還陪葬了一具玉人,顯然,這具玉鳳凰不是裝飾品,而是神物。

鳳凰也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通常簡稱為鳳,它有諸多的稱呼:皇鳥、鸾鳥、鳳鳥、鶠、鸑鷟、鷖、鵷雛、鶡、鹔、鹑、鴻鹄、丹鳳、羽翔、化翼、陰翥、土符、雞趣等。它的形象也是諸多動物的集合體。《說文解字》雲:“鳳之象也,鴻前麐後,鹳顙鴛思,龍文龜背,燕颔雞啄,五色備舉。”這種狀況與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所發現的玉鳳有類似之處,牛河梁第十六地點大型墓葬所發現的玉鳳也是諸多動物的組合體,隻是不能與《說文》所說的鳳形象一一對應。牛河梁的鳳是早期的鳳,《說文》說的鳳,則是後期的鳳了。牛河梁的玉鳳形象作為諸多動物的綜合體,同樣說明紅山部落是諸多部落組成集合體,這是一個超出血緣關系的部落聯盟。

鳳與龍都被中華民族視為祥瑞。早在黃帝時代鳳凰就被視為瑞鳥了,說是“見則天下安甯”《左傳昭公十七年》雲:“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适至,故紀于鳥。”《淮南子》說:“鳳皇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風雨不興,川谷不澹,草木不搖。”

玉龍、玉鳳的發現,讓我們有理由做出這樣的判斷:華夏民族在紅山文化時期就已具雛形,民族的意識已經覺醒。

五、國家意識的覺醒

紅山文化的重要發現不隻是玉器、彩陶,還有墓地、祭壇、神廟遺存。這些遺存,更能讓我們認識紅山人的宗教信仰、社會結構、文明發展程度。在相當程度上顯示紅山人國家意識的覺醒。

1.“壇”、“廟”、“冢”三位一體的祭祀體制

遼甯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的發掘,最早揭示了紅山文化祭壇形制。該遺址總面積達2400平方米,中心建築為一方形祭壇,其南部有圓形祭壇,祭壇周圍出土人物坐像和孕婦像。牛河梁是紅山文化時期一處重要的宗教祭祀聖地,牛河梁山最重要的紅山文化遺存是“壇”、“廟”、“冢”三位一體。三位中,“冢”是基礎,“廟”、“壇”均建立在冢區内,三者各有其特殊的意義,共同構成紅山人特有的祭祀體制。

(1)冢

冢為積石冢。顧名思義,積石冢是積石為冢,它的形制是墓地上堆放石塊,有石砌的冢界。冢的位置選擇在高度适中的山崗頂部,多是一崗一冢,也有一崗多冢的現象;一冢多墓,成行排列。墓穴為由石塊砌築就的石棺。

積石冢是部落中上層人士的墓地,随葬品為玉器。南台子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13座墓葬中,除M7為石棺墓外,其餘均為土圹墓,随葬品中沒有玉器。積石冢的頂部有中心大墓,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已有明顯的等級分化。

(2)壇

壇有方形,也有圓形。女神廟北端丘頂有一座大型祭壇,南北長175米,東西寬159米。邊緣用石塊壘砌。牛河梁第二地點二号積石冢是一座邊長約20米的方冢,冢的東側有一座圓壇建築,為三個依次疊起的同心圓,外圈直徑22米,内圈為11米。

壇為祭壇,祭壇置于祖先的墳墓上,顯然是為了祭祖宗。中國古代的祭名目很多,值得強調的是,各種祭祀中,對于祖宗的祭祀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就是祭天、祭上帝的這樣的祭祀中,還要配上祭祖宗。

《禮記·祭法》開篇雲:

有虞氏禘黃帝而效喾,祖颛顼而宗堯。夏後氏亦禘黃帝而效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效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喾而效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這話的意思是:有虞氏祭天的禘禮配以祭黃帝,而祭上帝的效禮配以祭帝喾;廟祭中,以颛顼為祖而以堯為宗。夏後氏禘祭天的禘禮配以祭黃帝,而祭上帝的效禮配以祭鲧;廟祭中,以颛顼為祖而以禹為宗。殷人祭天的禘禮配以祭冥;廟祭中,以契為祖而以湯為宗。周人祭天的禘禮配以祭帝喾,而祭上帝的效禮配以祭稷;廟祭中,以文王為祖而以武王為宗。

有虞氏、夏後氏、殷人、周人都在祭天祭上帝的祭禮中配上祭自己的先祖,這就意味着先祖擁有接近天、上帝的地位。至于專門用來祭祖宗的廟祭,有祖與宗之分,祖最高,為氏族或國家的開創者,宗次之,為對氏族或國家有着重要貢獻的祖先。

牛河梁積石冢上的祭壇具體做何祭祀不可确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既祭天地自然神靈的,也是祭自己祖先的。

(3)廟

牛河梁積石冢區的頂部中心位置發掘出一座女神廟,出土了震驚世界的女神像。女神廟南北長25米,東西最寬處9米,最窄處2米,面積75平方米。廟的主體分為主室、東西側室、北室和南室,平面呈亞字形。廟内的牆上有壁畫,這是國内最早發現的壁畫。廟内出土有镂孔彩陶器和薰爐器蓋。女神廟最重要的發現是出土于主室西側的女神頭像,形象逼真,眼睛為碧玉鑲嵌,目光炯炯有神。其他各室也發現人體塑像的部件,大約分屬六七位個體。從體型上看,有的與真人差不多大,有的竟相當于人體的兩倍。主室中還發現有一殘耳、一殘鼻,是真人耳鼻的三倍。

女神塑像在紅山文化遺址多有發現。1979年在遼甯喀左縣東山嘴發現一座紅山文化祭壇遺址,祭壇為圓形石圈,在祭壇周圍發現兩件無頭女性祼體雕像。因為雕像離祭壇不遠,有理由認定它就是接受祭壇獻祭的女神。

如此多的神像發現,讓人猜測紅山文化時期的社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女神廟中有那樣多的女神,讓人驚歎,這實在是一個神的世界。然而,所有的神靈又都是人形,而且主神與現實中的真人一樣大,仿佛就是現實中的某位女子的塑像,這足以說明人性在覺醒。

人類的史前社會大多經曆過先是母系氏族社會後為父系氏族社會的過程。據神話記載,黃帝并不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祖先,中華民族最早的祖先為女娲氏。女娲氏的重要貢獻,一是煉五彩石補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修理自然環境;二是用黃土造人,也就是繁殖後代。女娲時代當是母系氏族社會,關于她的神話應是母系氏族社會想象性的反映,紅山文化屬于母系氏族社會,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的女神應屬于女娲一類,隻是女娲是神話,而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女神廟中的女神為真人塑像。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談到牛河梁女神時,說:“女神是由5500年前的‘紅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神像(或女祖像),而不是由後人想象創造的‘神’,‘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衆所周知,黃帝時代為父系氏族社會,黃帝時代大約為距今5000年至4000左右,紅山文化比黃帝時代要早500年,或許可以說,紅山文化是中國最後的母系氏族社會。

《左傳》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紅山人的祭祀體系已經見出了國家的性質。

2.國的存在問題

紅山文化有沒有國家存在?學界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著名的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國家起源發展三部曲即“古國——方國——帝國”,紅山文化社會為“古國”。蘇先生的看法誠然極富啟示性,但筆者認為,作為國,有它一定的形式,這種形式的認定一般是有相對固定的看法的。紅山文化時期的社會形态是不是符合這種形式,可能難以統一,但有一點,似乎容易達成一緻,這就是國家意識。國家意識可以不囿于國家形式,而隻強調國家精神。當然國家精神還要看是什麼國家,現代國家與古代國家是不一樣的,就中國古代來說,國家最重要的大事,一是戰争,二是祭祀。戰争或是為了衛國或是為了擴國,而祭祀則是為了治國,它屬于禮,禮是國家制度文明和國家精神文明的總括。祭祀,涉及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個方面,而主要是精神文明。荀子說:“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愛敬之至矣,禮節文貌之盛矣,苟非聖人,莫之能知也。”按荀子的看法,祭祀集中有隻有聖人才能知道的人類最美好的思想與情感。就彰顯祭祀之禮這點來看,紅山文化倒是非常突出的。牛河梁紅山文化祭祀性的建築極其宏偉,有大型積石冢,有祭壇,有女神廟,體現出尊天、敬祖、治民三者的統一,這與荀子說的“禮有三本”完全一緻。積石冢是貴族的墓地,這裡實行着“唯玉為葬”的禮制;這裡有高規格的中心大墓,這高規格的中心大墓,就是“國君”(兼巫師)的陵寝。從葬制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制度,見出禮重“别”的意義,荀子說:“曷謂别?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牛河梁的祭壇高大宏壯,在這裡舉行着最高級别的對祖先、對天地的祭祀;這裡有規模宏偉的女神廟,供奉着部落已經過世的最高首領。據此推斷,牛河梁是一個地區的政治中心,說它是某一個“國”的“國都”也說得過去。對于國家來說,需要有一定的成文的規定:如,需要有一定的國家機構将将人民組織起來,團結起來,領導起來;需要劃定邊界,确定國土,明确主權,不容敵人侵犯。但不可忽視的是,國家還需要一定的精神凝聚力。在古代,這精神力量的凝聚主要通過祭祀來完成。紅山人非常看重祭祀。如果說祭祖的意義在于實現族群的統一;那麼,祭天的意義就在于實現天下人的統一。曆史學家嚴文明先生說“牛河梁是一處紅山文化的宗教聖地和貴族墳山。這些貴族應該是已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掌握相當政治權力和宗教權力的人物,離真正的國王大概隻有一步之遙了”,這個分析是站得住腳的。

紅山文化是中華民族開創之初的文化,雖然是開創之初的文化,但它孕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正因為如此,深入認識這一文化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陳望衡,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城市設計學院特聘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首批駐院研究員。

原文載于《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