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發 李春曉:新時代語境下理想研究生師生關系的構建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8-21
摘 要:
師生關系是實踐的即以活動為基礎的關系,教育活動不同于物質生産,是精神生産和人類自身生産活動的有機統一,關系到人的本質與生成。研究生師生關系應實現從“為我性”的主客體關系向平等對話的主體際關系的轉向。隻有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産理論、社會交往理論和人學理論邏輯出發,以主體際關系為基礎,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标,師生雙方的主體性才得以生成和發展。在新時代語境下,理想研究生師生關系的構建要堅持理性求真的學術精神,以人格平等、教學相長、溝通共情的交往原則,建立平等溝通的對話平台和學術共同體,踐行和發展“立德樹人”教育理念。
關鍵詞:
研究生;師生關系;社會交往理論;立德樹人;
師生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是最核心的人際關系。不同階段的師生關系具有不同的特性,以導師制為基礎的研究生師生關系相對于其他師生關系更為複雜和密切。當今,順應知識經濟發展趨勢,使大學學術精神與市場經濟規則并行不悖,構建新時代語境下理想的師生關系關乎國家高層次創新性人才的培育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本文拟以馬克思的生産理論、社會交往理論和人學理論為指導,揭示研究生師生關系的本質,分析現實語境中以“項目育人”為基礎的研究生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闡明構建理想師生關系的意義、原則和方法。
一、構建理想研究生師生關系的理論基礎
從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來看,師生關系并非純粹“為我性”的主客體關系。随着以主體為中心的主體性哲學的凸顯,建立現代師生關系必須強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主體的能動性和個人價值的實現,突出人本質的自我生成。無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個體。《學記》中講到:“教學相長也。”在研究生教育中,由于導師和研究生本身的知識水平、思想境界以及研究能力已達到一定高度,兩者之間的關系更體現為教學相長的關系。同時,由于導師在人生閱曆、學術能力和資源占有等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以導師制為根據,導師對研究生能夠參與課題的程度、論文評審、學位授予等起着關鍵作用,這種權力的不平等往往導緻研究生師生關系由主體間關系變為主客體關系。以主客體關系為邏輯出發點的教育哲學内蘊着複雜而難以解決的矛盾。對師生主體來說,其以自身的思維而非實踐去追尋其他主體的存在,進而構建出師生之間複雜性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克服了傳統主體中心論的局限,從實踐出發揭示教育中存在的社會關系的本質。研究生師生關系應實現從“為我性”的主客體關系向平等對話的主體際關系的轉向。
師生關系是實踐的即以教育活動為基礎的關系。教育實踐活動是一種精神生産活動。馬克思講過三種生産,一是物質生産,二是精神生産,三是人類自身的生産。物質生産是社會後兩種生産的基礎,它在當代已經成為一種智能化的可複制的大批量的生産活動。教育實踐主要是精神生産與人類自身的生産活動,是最“以人為本”的生産活動。作為人類自身的生産,它生産人本身,也生産社會關系。與物質生産不同,教育實踐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不能抹殺人的個性,人才培養不能夠批量複制。精神生産以人的精神需求為目标,是關于人的“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産”,其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現存實踐意識的生産,其是人們存在狀态的直觀,表現為“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産物”。二是随着真正分工出現而産生的“有意識的精神生産”。在此,精神生産從物質生産中真正分離出來,人們擺脫繁重的物質生産及自然因果律的束縛,意識具有了真正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其“不用想象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象某種東西”。意識的獨立性意味着人能夠意識到‘我’的存在,将對象化視為非對象化,“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勞動的結果”,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之間真正的分化和統一。在此意義上,人對自然關系與社會關系進行全面占有,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教育實踐活動是有意識的精神生産活動。其中,師生關系是“感性的關系存在”,一方面師生雙方是感性的存在者,另一方面其交往過程又展現為精神的交往過程。在這裡必須指出,不是由于先驗存在的意識導緻了師生交往關系的産生。意識永遠不能脫離現實社會中的人而存在,其從本質上是感性的、實踐的、社會性的存在。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言語是師生交往過程的核心媒介。意識不能隻停留在觀念、想象之中,其必然以感性的物質符号形式而出現。馬克思指出,“‘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黴,受到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裡表現為振動着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語言不僅是交往的工具,其實際上是人類存在的表現形式,借助語言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師生雙方以言說的方式使自身的内在意識得以顯現,不僅反觀規範和引導自身,同時以“理解、認同、選擇、反思”等交流形式使自身得以塑造,進而實現人本質的自我生成。研究生和導師雙方是否能夠形成平等對話的主體際關系是形成、提高和發揮各自主體性的關鍵。
二、現實語境中的研究生師生關系及其問題
從“項目育人”出發,導師和研究生之間,不僅是“現代傳授式和控制式邏輯衍生的教學關系”,更是一種“相互影響的互惠式關系。師生關系的經濟屬性普遍化并不意味着師生關系異化為商品經濟關系。馬克思指出:“正是商品世界的這個完成的形式—貨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蓋了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私人勞動者的社會關系,而不是把它們揭示出來。”這種異化、外在化的關系使得“巨大的物的權利”不再歸為人所有,反而成為人的對立面。物的關系不隻是對物質條件的理性抽象,更重要的是交換關系中的“真實抽象”,存在的實際的社會活動的扭曲反映。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産理論、社會交往理論和人學理論邏輯出發,研究生師生的主體際關系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得以界定:
以社會交往理論邏輯為出發點,把握師生主體際關系的本質。在現代社會中,價值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核心,個人在複雜的社會交換邏輯形式中獲得自身的權利,以滿足其需要,這是塑造主體所必須經曆的環節。一個人從“自然人”(并不存在完全的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變化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化或融入社會結構的過程,社會結構實際上是有系統組織化的規則和資源共同構成的。人的社會關系就表現為人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以及其中内在包含的規則和資源。在經濟邏輯和行政邏輯交織影響下,以項目制管理為基礎,研究生師生關系不僅表現為傳授知識的教學關系,同時也表現互惠的學術共同體關系。“通過項目的選擇和立項、論證和評估、執行和監察,總結與評估的全過程跟蹤和管理,充分發揮了專項資金的導向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資金效益目标的實現。”在項目制框架的運轉下,高等教育制度的治理模式發生轉變。這不僅是國家對于學術自由和學術創新的支持,更體現了國家行政邏輯與組織下教育主體的策略互動。一方面,以項目扶持為基礎實現高等教育績效合法性,通過國家治理方式實現國家邏輯的理論與規則滲透進入高等教育之中。同時,以此為前提,高等教育組織與個人通過項目參與獲得體制的認可和支持。“教育以某種絕對的參照物—預先規定的标準化的‘完人’常模,作為中心和出發點”。在學術資本主義的興起和高等院校項目治理背景下,以項目制驅動的科研項目團隊式協作攻關,使當今科研活動呈現出分工化和合作化趨勢。導師責任制明确了導師的責任和權力,同時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彰顯。研究生參與到導師主持的項目課題之中,在導師集中精力攻克核心理論與技術時,研究生承擔部分工作,進而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實現師生之間學術合作創新,構建師生學術共同體。
通過對自我的理解,将個體限于自身的位置上進而定義自身,在師生社會交往的結構中來認識自身。師生關系就是師生在交往實踐中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狀态。在這種狀态中,老師和學生的權利處于制約之中。這種約束作用構成了兩者之間的秩序,即老師和學生之間社會交往的結構,其表現在具體的情境之中,展現了師生之間多維性的複雜關系。在師生關系中,師生雙方在自我意願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規則制度,順利完成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對導師而言,按時保質地完成其職務所要求的研究生培養工作。對研究生而言,在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實現自我各方面素質的提升。人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決定了其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在其中通過固定化程序來對主體進行定義和描述,進而将主體收入其中。隻有人認識到所有的規訓和規定都是針對其自身而言,并完全适合于他,社會關系才能真正得以産生。在此意義上,基于自我的身份認同,研究生師生關系以互利為基礎而得以形成。
從交往關系出發,師生雙方的主體性得以生成和發展。導師和研究生作為一種社會角色,并不是因為既定的社會地位和權利将其塑造。以秩序為依托的價值和規範并不是獨立與人的存在,其不具有他律性和神聖性。相反,社會角色是人自身行動的産物。作為社會自我,其是個體被重塑為主體的結果,進而決定着個體的思想、信仰和價值。在師生交往活動中,每個人都是交往行為的主體。在多極主體的交往結構中,人作為主體,在創造交往結構的同時受到結構的整合。在此意義上,主體一方面是交往活動的發起者和操作者,另一方面交往活動的結構并不是主觀決定的結果,而展現為多極主體交互作用的過程。在交往活動中,人的主體性得以生成和發揮,體現在人能動地創造、調整和變革交往關系的過程,進而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發展。研究生師生的交往必須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心智,養成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為目标。通過對學生的單獨指導,導師對學生進行啟發式培育和監督,鼓勵學生在自我指導下發展獨立思考和分析批判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理想師生關系的構建要順應知識經濟發展趨勢,使大學學術精神與市場經濟規則并行不悖,把握師生關系的本質,以此為明确并履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自由平等的合作模式,追求學術能力和個人價值的共同提升,形成合作研究且利益相關的學術共同體。
三、理想研究生師生關系的基本内涵與特征
師生關系是一種雙向的人際關系,研究生師生之間的交往應以尊重為前提,融入自由、平等的觀念,發展學生個人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及如何運用這種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并使學生在不斷發展的自信中發揮這種能力。在新時代語境下,理想研究生師生關系的構建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深化師生關系的内涵體認,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堅持理性求真的學術精神,建立研究生師生學術共同體。在科研活動中,導師和研究生之間不存在強制性的權威力量,沒有地位上的差異,一切以科學研究為目的。對于導師來說,研究生參加到自己的科研項目之中,在科研活動中獲得得力助手,減輕科研壓力。同時,研究生也在科研活動中使自身的科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得以提升。作為知識生産、傳播和應用的重要途徑,研究生教育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功能,在推進國家科技創新、提高國家創新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必須将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适應,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克服多年以來傳統單一模式轉向應用型人才研究培養模式。将教育與科研、社會實踐相結合。不僅要培養出學術型人才、研究型人才,還要培養出适合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經濟管理等應用型、複合型人才。“重視對研究生進行系統科研訓練,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參與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水平研究生培養。鼓勵多學科交叉培養,支持研究生更多參與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拓寬學術視野,激發創新思維”,并“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的戰略合作,支持校所、校企聯合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協同創新和聯合培養機制。”
在研究生師生之間建立平等溝通的對話平台。教育就是交流和對話的過程,理想的師生關系不僅是師生之間基礎性的交互關系,其核心在于通過構成性價值的引導,個人與他人以“理解、認同、選擇、反思”等交流形式使自身得以塑造,進而實現精神的自我創造。相互理解建立在主體雙方的言語交流過程之中,在其中,理解是交往行為的中介和目的。師生之間的交往活動就體現為主體雙方溝通、認同、理解以及共享的過程。通過選擇可理解的表達,師生雙方以言說的方式使自身被對方所理解。言語是交往過程的核心媒介,以共同的文化背景、價值取向以及交流方式為前提,師生之間不再是言語主體和客體聽衆,而是主體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言語從根本上來說是與他人達成一緻認同的社會行為。通過言語,師生雙方得以自我生成,研究生師生關系展現為平等對話的主體際關系。
在師生交往中,堅持人格平等、互惠相長、溝通共情的原則。首先,作為主體際關系,師生關系體現為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然而師生之間的平等并不意味着本質中心的消解。在師生交往過程中,導師的指導地位是前提性的存在,其體現了教師的本質屬性。師生的平等性和指導性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其次,師生關系以共識作為相互溝通和交流的前提,同時共識必須産生于差異性的基礎之上。師生交往的核心在于主體之間的交互性。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發揮,師生的交往關系體現為教學過程中主體性相互激發的過程。而主體際關系并不是以主體為中心的單向且異質的關系。交互性意味着主體之間是同質且雙向互動的。主體的發展過程展現為與其他主體“共在”的交互關系中生成的結果。師生雙方在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的過程中,不斷改變原先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情感體認。在此意義上,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僅表現在學術的指導過程,更體現在外在知識、意見中内在的情感智慧之中,将德育與才育相結合,以人格陶冶、學術志趣為追求,構建理想師生關系。
四、構建理想研究生師生關系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構建理想師生關系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從人的“現實性生成”出發,通過自由自覺的教育實踐活動,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以師德師風建設及研究生師生關系管理制度的完善構建理想師生關系,實現研究生師生關系的本質回歸。
馬克思主義教育觀是構建理想研究生師生關系的基本原則。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從人的社會生成出發,批判舊唯物主義教育觀,以哲學角度闡釋教育和實踐的關系,“關于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産物,要對人進行教育和改造必須首先改造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條件,人在現實的對象化活動中才能得以生成和發展。同時教育活動就是感性的革命實踐活動,個體在社會關系中得以生成和塑造,其發展能力取決于其所處的社會關系。馬克思講道:“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緻,隻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革命的實踐包括物質生産和精神生産。作為精神生産,教育實踐活動一方面以知識和真理的生産促進了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通過精神交往活動,個人的主體性得以生成和發展。在此意義上,教育實踐活動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目标,消除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矛盾,進而實現人對自然關系與社會關系的全面占有。
在師德師風建設中,不僅導師的思想境界、道德素養、理想信念以及個人魅力得到完善和發展,同時對研究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個人品格的塑造産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對研究生導師的職業道德規範進行了界定:“愛國守業、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在理想的研究生師生關系中,導師要有高尚的敬業精神,以淵博的學識傳播知識、價值和信念,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及自我實現的能力。同時,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優秀的道德素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引導學生“學以成人”。師風師德建設除了重視教師的個人修養之外,還要建立師風師德管理和監督體制。“要将高校師德考核指标量化,形成一個整體的考核、評議、優勝劣汰的評價機制”,“同時還要建立師德自我評價系統,使教師行為不斷得到校正,調動師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将師德師風建設融入教學、科研及管理的全部過程。
完善研究生師生關系管理制度是構建理想師生關系的基本方法。師生關系的對立和異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制度的缺失。完善管理制度要加強對研究生師生關系的監督管理。建立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行為規範準則,完善法律法規,為師生雙方合法權益的切實保障提供制度支撐;建立研究生師生關系協調治理機制,從高校治理出發,落實對師生關系的監督,及時掌握師生雙方的心理狀态,“預防為主、懲處為輔”,有效調節師生關系;建立師生關系考核指标,明确師生雙方的角色定位、權利界限和責任,以法律和制度保障雙方的權益。同時,建立有效的機制,有力保障制度的落實及反饋。從現實的實踐出發,建立相關實踐機制,系統而全面地落實相關法規和制度。
五、新時代語境下理想師生關系構建的重要意義
在新時代,作為國家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教育,研究生教育關乎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頂端,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和釋放人才紅利的主要途徑,是國家人才競争和科技競争的重要支柱,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争,說到底是人才競争,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在新時代語境下,理想師生關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構建理想師生關系關乎國家高層次創新性人才的培育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生産要素,知識産業成為社會生産的主導産業。傳統的知識生産模式Ⅰ,以學科為中心,具有穩定且封閉的體系,是一種“象牙塔式”的知識生産模式。作為新的知識生産範式,知識生産模式Ⅱ以實際問題導向取代單一的理論研究,不受學科的限制,以綜合性知識去解決社會中的實際問題。其特點具體表現為知識生産與社會應用緊密結合,教學與科研相分離,知識生産情景與參與者多樣化,知識生産更有靈活性和迅速性。知識生産模式的轉變使得學術研究資源與社會經濟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大學成為高資本密集型場所。在此基礎上,研究生教育模式從“為學術而學術”轉向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的科研活動。理想的研究生師生關系在于培養研究生的學術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通過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在平等、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創新潛力,開展學術創新性工作。同時,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研究生在實踐中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将“産學研用”緊密結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應用成果。
二、構建理想師生關系關乎網絡信息化的發展對教育領域帶來的新機遇及挑戰。在網絡信息時代,師生之間的角色界限不再明顯,師生雙方的溝通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階層式傳遞,展現出更具靈活性與及時性的雙向溝通渠道。同時,網絡提供的開放言論表達平台和公共話語空間,降低了信息分享和意見表達門檻,使得每個學生成為信息源。通過匿名意見表達等渠道,以多向互動交流取代教育信息自上而下傳播的交流方式。信息主體的“去中心化”導緻教育過程中絕對話語主體以及絕對話語權的消失,進而産生價值多元化的導向,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話語權得到空前強化。然而,虛拟信息傳播效應往往會導緻群體極化現象的發生,其表現為群體中的意見傾向随着群體意見的相互作用而得以加強,甚至朝着極端的方向發展,出現網絡暴力和非理性的沖動行為。在此基礎上,理想師生關系的構建使師生雙方在主體際關系中,實現高效和溝通和互動,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互動及情感聯系。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是師生溝通的内在驅動力,直接影響着教學活動的效果。在新媒體時代,情感機制促進公共理性的引導性作用,從信息的接收者轉變為話語的制造者和意見的傳播者,師生關系體現為一種對話關系。在理想的研究生師生關系中,老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話語表達權利得到尊重,其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師生雙方在平等的對話機制中彼此理解,促進共同發展。
三、構建理想師生關系關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踐行和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等文件的出台引導教育工作者将“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其指出:“要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國民素質和人力資源質量,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研究生教育創新改革中,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研究生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負責人,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将“教書與育人、言傳與身教、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這既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又踐行了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曆史使命。理想的師生關系不僅體現在學術的指導過程,更體現為導師以人格魅力教育人、以道德品質打動人的過程。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師生交往體現在課堂教學、科研活動以及實習實驗等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在自由探索學術的共同體中,将德育與才育相結合,以人格陶冶、學術志趣為追求,形成“知情意”相統一的交往關系。在理想師生關系的構建中,正确認識到時代責任和曆史使命,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協同發展的高層次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和共産主義理想而不懈奮鬥。
作者簡介: 趙士發,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社會曆史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毛澤東哲學。李春曉,BEAT365唯一官网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原文載于《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