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 彭富春 黃柏權:美好生活追求與“美政”之美:一個美學問題的前瞻性探赜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9-01
摘 要:
什麼是“美”?“美”的本質和意義是什麼?什麼樣的事物能夠引起人們的美感?我們如何讓自己的言行給身邊的人帶去美感?中華文化的審美标準有怎樣的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我們如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美學思想形成的軌迹?我們如何從美學的角度來認識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美政”: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美好生活追求與“美政”之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将進一步深化“美”的意義和本質認識,美在生活,美在現實,“綜合之美”、“和諧之美”、“自然之美”、“相對之美”、“淨潔”之美。“美”是存在的完滿世界,“美”是人生的最高目标。“美”蘊意人類心靈,充盈人類生活,普惠人類世界,推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關鍵詞:
美好生活 美學蘊意 改革開放 人類命運共同體 美學問題
一、主持人開場白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武漢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主持人尹晨芳。我們記得,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講話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在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鳌亞洲論壇開幕式上指出:“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曆史要求。”中國共産黨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奮鬥目标寄托着深厚的美學蘊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凝聚着黨的初心和使命。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了激發廣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愛國主義熱情,同時也為了進一步提高中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今天中共武漢市委統戰部、武漢市中華文化學院、民革武漢市委會、武漢廣播電視台、武漢圖書館、武漢海外聯誼會、武漢歐美同學會、BEAT365唯一官网港澳台辦公室、台灣研究所等單位部門,聯合舉辦了這場“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美學”高端對話暨第三期《開卷有益》電視節目的現場錄制活動。在這裡,我代表主辦單位向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歡迎大家!
觀衆朋友們,那麼今天就如同市委領導倡導的那樣,讓我們通過這次活動,以文化的方式、以美學的角度,來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今天我們邀請到的三位高端對話的嘉賓是:
有請beat365体育官网與國學院博士生導師、國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歡迎您!有請beat365体育官网博士生導師,BEAT365唯一官网美學研究所所長彭富春教授,歡迎您!有請湖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黃柏權教授,歡迎您!
二、什麼是“美”?“美”的本質和意義是什麼?
主持人:朋友們,我們今天為了“美”這個共同的追求而來,那麼究竟什麼是“美”呢?“美”的本質和意義究竟在哪?什麼樣的事物能夠引發我們的“美感”?那我們作為一個體又如何給周邊的人,給我們這個社會,給我們這個時代增加“美感”呢?
下面我們首先有請彭富春教授為大家做“美學”導引,有請彭教授。
彭富春:大家上午好!關于這個“美”,我想這是最激動人心,也是最令人陶醉的一個詞,那麼什麼叫“美的本質”和“美的本性”呢?我用兩句話:第一個,“美”是存在的完滿世界;第二個,“美”是人生活追求的最高目标。第一句話,我們說“美”是存在的完滿世界,這個存在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存在,世界存在,這個存在是生生不息的,不斷變化的,但是當我們和這個世界達到它“最完美的、最完滿的”本性的時候,那麼這就是到了一個美的境界、到了一個美的層次,這是我想從世界、從“存在”的角度來講。另外一個呢,從我們人自身來講,我們講“美”是生活的最高目标。這是因為我們活在世界上有我們基本的本能的需要,有物質的需要,還有精神的需要,但是當我們生活達到它的頂端的時候,就是一種“美”的境界,所以我們從日常生活中角度來講,我們不僅要吃飽飯,而且要吃得美,也就是說追求美味。我們穿衣服,不僅要遮蔽我們自己,讓我們獲得溫暖,但也要穿得漂亮,穿得美,這是最外在的東西,當然最根本的,還有我們靈魂的美,我們整個生活的美。所以我想,如果講“美”的本性,就是世界的完滿和完滿世界、以及人的生活的最高目标。第二個問題,什麼樣的事物能夠吸引我們,什麼樣的事物使我們感到它是美的?我想這是個美的事物,也可以從外在到内在,一步一步的對它進行推引。首先,一個美的事物,它外在一定是很漂亮的,比如說,它有美好動人的音樂、多彩的色彩、非常變化多端,同時又合乎規律的事情。首先這些外在的東西能夠吸引人,但是這還隻是比較低級的一方面,這是外在美,更重要的是我們追求它内在美,也就是說,一個人的靈魂是美的,一個人的精神是美的,他的為人處世是美的,所以這個美好的東西,它一定是由外到内的,一直到最後,就是剛才我們講的“美自身”,那個“美自身”,它是真理,是“道”,我們中國古代講“大美”,是跟天地,天地自身的美,西方的美,那是上帝自身的美,當然對我們現在來說,有一種超越個人,一種世界本身的美,所以這種美的當中,我們個人完全陶醉于其中,完全把自己消融到美的陶醉之中。所以,我想這是我想“美”是怎麼樣吸引我們的。當然第三個問題呢,我覺得也是非常重要,也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我想我們自己的言行怎麼美?我想言行怎麼美,是需要個人不斷的學習,不斷地陶冶自己。我們當然要首先注重我們的形體,我們身體的訓練,我們儀表的訓練,我們穿着打扮的訓練,這都是很重要的。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要一個更能體現我們人的存在的,是我們的靈魂和我們的行為,這個行為很簡單,一個是我們自己的活動,更多是相關于跟他人的交往,我們在不斷與他人交往的過程當中,顯示我們自己美好的道德、美好的情操、美好的心靈。我覺得這些東西是需要作為一個目标,但是它整個的實現過程,一個很重要的,是要通過我們美的熏陶,通過“美育”,這個“美育”呢,除了我們講的音樂、繪畫、文學藝術作品之外,還有我們現實的美好的人物,美好的事物的榜樣,對我們的指引,一直我對“美”是這麼一個想法,我們一般講的美都是藝術上的美,比如說我們音樂學院講的美,美術學院講的“美”,但是我所主張的美,是一種“大美”,我所主張的美學,是一種“大美學”,也就說這樣一種美,這樣一種美學,并不隻是藝術殿堂裡的世界,也不隻是哲學家美學家的事情,而是和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息息相關的事情。說到最後,“美”是生活的最高目标,也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成為一個美好的人,有一個美好的生活。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美學思想形成的軌迹
主持人:謝謝!就是啊,美是生活當中的一部分,是最高的目标。我們經常在私底下聊天的時候,會說,“哎,某某人他的審美品位不錯。”在我看來,所謂的審美品位,恐怕呢,也就是我們理論上的一個審美的标準。那麼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這個審美标準有着怎樣的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呢,我們能不能從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當中,去尋找我們美學思想形成的軌迹呢?好,接下來我們就請郭齊勇教授為我們大家來做分享。有請。
郭齊勇:謝謝,謝謝主持人,謝謝彭老師、黃老師,謝謝在座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關于美的标準啊,各個時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準。趙飛燕美不美?“美”(聽衆)。楊貴妃美不美?“美”(聽衆)。但是趙飛燕要是到隋唐時代,人們不以為美;楊貴妃如果是在秦漢時期,人們也不以為美。就人體美而言,漢代以奷弱骨感為美,唐代以壯實肥碩為美。所以審美的标準啊,不同的時間、空間,不同的時代,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對于美的定義,或者如彭教授剛才講的,對于“美的體驗”,是不一樣的。同一時代,不同的人的審美标準也是不一樣的。當然,剛才彭教授講了,關于什麼是美?還是有人類的一些共識性的東西。比如說孔夫子,孔夫子怎麼定義美?孔夫子品評詩歌,古代的詩經呀:“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就是說,美和善,都是價值,它要連在一起來講。這就是朱光潛先生講的,“如果從倫理學的角度來說,美、仁德其實就是善。如果是從藝術的角度講呢,愛、同情心、仁德就是美。”這就是“美善相樂”。“美善相樂”不是孔夫子講的,而是荀子講的。可見真善美啊,特别是美與善,是聯系得很緊密的。我們要體會孔夫子講的盡善盡美。儒家美學把這個善,把仁德、仁愛,把仁者與天聯系起來了。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孟子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彭教授剛才講到的,人格美、心靈美、愛、大美。大美學其實是就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主流思想家一緻認可的。儒家的美學觀還有一個看法就是,綜合美、和諧美。綜合之謂美,和諧之謂美。什麼是美的?如果要說“美的标準”的話,這個事物美不美好?我們考察它的話,看它是不是具有多樣統一的綜合性、和而不同的和諧性。你看我們北京城的中心區,現在還保留着明清兩代都城的結構布局,它基本上是以南北中軸線為中心對稱平衡、錯落有緻的城市的美,對稱的美,綜合平衡的美。我們很多的繪畫、詩歌,也蘊含着這樣一種美。因此,綜合美、和諧美,是儒家美學的一個标準。道家就不一樣了,道家講自然美,什麼是美?它認為雕琢之後的東西不美,自然之謂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我們怎樣言天地之美,就是說,天地的美,自然的美,美在哪裡?我們武漢東湖的美,我們三峽的美,我們武當山的美,美在哪裡?美在它的自然狀況,美在它不飾雕琢,素樸,自然天成。這是道家的美學觀的一個核心的觀點--自然之謂美,它不是人為的。另外道家的美學觀,如莊子的美學觀還有一個特點。儒家常強調美醜的劃分、對立,但是道家要超越這個對立。莊子認為美和醜都是相對的,你說這個美女美不美?美。毛嫱美不美?美。西施美不美?美。人們常形容為“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莊子調侃地說:“毛嫱、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魚啊,鳥啊,月啊,花啊,都跑了,不看你這個美,不欣賞你這個美。因為你這個美女的美,是一定時空的人的看法,但是換一個參考系,放開一個尺度,就不一樣了。動物去看這個美女,美不美?早就吓跑了,不以為美。所以,美是相對的,醜也是相對的,美醜是可以轉換的。道家莊子的美學,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尺度和标準。儒家孟子講“充實之謂美”,道家莊子講“空靈之謂美”。充實,精力彌漫;空靈,羚羊挂角。這兩者恰好是中國美學的兩元。
佛家的美學呢,也很有意思。佛教的心靈講“潔淨”。樓宇烈先生說過,如果儒家講“尊敬”的“敬”,道家講“安靜”的“靜”,佛教就講“幹淨”的“淨”。“淨潔”之謂“美”,心靈的“淨潔”之謂“美”,要超脫俗世,比道家更加有超越性。“真、善、美”、“假、醜、惡”的對立是有條件的。其實美呢,也是一種境界,達到了最高的一種體驗,和諧的、精神境界的美。我隻是略微說一說中國的美學。彭老師、黃老師,他們是專家,他們有很多很多的著作,大家去讀。他們告訴大家要去讀書,讀中國古典、讀西方,可以提升我們的審美,提升我們美的情趣,提升我們美的自覺。我先說到這裡,謝謝。
四、如何從美學角度認識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美政”:改革開放
主持人:謝謝!那麼下面就有請黃柏權教授給我們分享一下,如何以美學的角度,來認識被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的“中國第二次革命”的改革開放,有請黃教授。
黃柏權:謝謝主持人。非常感謝郭老師、彭老師,他們兩個才是真正的美學專家,我本身是做民族學的。剛剛主持人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第二次革命”,那麼“第二次革命”呢,給中國和中國人民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那麼從美學上來講,我想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個從“美政”來說,因為“美政”促使了我們國家的發展繁榮,剛才郭老師講了“善”,“善政”也是一種美。《國語·楚語》上講了一個故事,就是這個伍舉和楚靈王到章華台去欣賞美的時候,楚靈王就問伍舉:“章華台美不美?”伍舉就說:“美要不幹擾他人的生活,給老百姓以幸福的生活,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才是最美。”那麼說明“善政”才是國家的大美。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們國家從1978年開始,就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後來又建立了市場經濟,特别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進一步提出了新時期的發展戰略,那麼通過這些撥亂反正,實行法治治理,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通過這樣一種“美政”,使我們國家得到了發展,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了提高,我們現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軍事實力,科技實力,文化實力都得到顯著增強,這是從美政來說。第二個從“和諧美”來說,剛才郭老師講“和諧就是美”,那麼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實施了一系列團結、和諧的民生政策,比如從這個民族政策上,我們制定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政策,使我們五十六個中華民族能夠在這樣一個大家庭裡面和睦相處,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從地區來說,我們的東部地區先發展起來了,東部地區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盡而促使地區之間的平衡發展。再就是從城鄉來說,我們國家非常注重城鄉的協調發展,特别是近年來的鄉村振興戰略,這就是要促使我們城市發展以後,要反哺農村,那麼這樣一種和諧的發展,也是改革開放的一種成就。第三點從生活本身就是美。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生活就是美”。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老百姓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一組統計數據說,從1978年到2017年,我們國家的人均收入每年平均增長是多少呢?是7.8%,從原來的幾十塊錢,到現在增加到了兩萬多塊錢,我們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那個時候,七八十年代,大家都是穿着非常單一的服裝,我們現在穿的服裝是豐富多彩,我們不但現在家裡有了移動電話,有了電視機,我們大部分家庭都有汽車,我們現在城鎮汽車的普及率大概是,每一百戶大概有三十多輛汽車,農村是有九輛多汽車,有一個統計。我們的生活提高了,我們每天看到的,比如隻要有廣場就有大媽在跳廣場舞,這種聲音是以前沒有的,所以生活是美的。另外,我們隻要有假期,我們一家人就出去旅遊,不但在國内旅遊,還在世界各地旅遊,我們生活更加美好。再就是自然也是美。那麼從自然美來說,我們國家改革開放這四十年,在注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時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設,特别是十八大以來,生态文明建設已經寫進我們黨的報告,寫進我們國家的戰略,作為五大戰略之一。我們現在通過生态文明建設,到處是青山綠水,因為這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使我們這“三個綠”,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自然環境更加美好。所以從這四個方面來說,那麼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在這個“美”的理念指導之下,我們通過“善政”,通過“和諧”,通過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生态文明建設,使我們整個國家更加美好,我們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謝謝!
五、“美”的意義和本質再認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主持人:謝謝黃教授,這樣看來我們多增加一些美學的基本常識,讓我們每個人都善于去發現美,去感受美,也能增加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和體驗感,我記得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他在他80大壽的壽辰聚會上,說了這麼一句話,當時候有很多人說他說了一句十六字箴言,我不知道在座同學有沒有人記得,他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十六個字我們應該如何從美學的角度去理解它呢?下面我們就請三位教授為我們做一個解讀,我們就先請問一下郭教授,您說,我們為什麼要“各美其美”?先請郭教授。
郭齊勇:剛才彭教授和黃教授其實都講到了,美在哪裡呢?美在我們的心裡,美在哪裡呢?美在現實之中。主持人講到,有時候我們往往不夠自覺,沒有覺識到我們現實的美,心靈的美。清代有一位女詩人叫郭六芳,她寫過一首詩《舟還長沙》:“侬家家住雨湖東,十二珠簾夕照紅;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畫圖中。”這位詩人原本不知道現實中自己家庭的美,忽然有一天從江上坐船去看,配上了珠簾,配上了夕照,覺得我的家就在畫圖之中啊。所以,我們怎麼樣理解美在現實中呢?各美其美,我們把自己的形體美、語言美、心靈美、性情美和人格美,統統建立起來,并自覺地欣賞自己的美,這是比較和學習他者的前提。我們看自己,看我們所處的環境,看我們的現實,盡管有些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們覺識到,美就在我們身邊,美就在我們的心靈中,美就在凡俗的、平凡的生活世界中。儒家有一部經典叫《中庸》,“中庸之道”的主要精神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最高明的境界在哪裡呢?其實就在我們凡俗的生活中,關鍵是我們怎麼體驗,我就說這一點。
主持人:謝謝。“各美其美”是對我們個人來說的,我們自己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的完美,變得更加的美好,這個我們還能通過自我修養來做到。那“美人之美”呢?又該如何理解,怎麼才能做到美人之美呢?有請彭教授做個解讀?
彭富春:這個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美人之美”,就是對别人的美,表示贊同,表示欣賞,那麼為什麼我有我的美,同時又能贊美别人的美呢?這在于,我能向他人敞開,他人也能向我敞開,因此我能夠承認别人,接受别人,欣賞别人。這樣我與他人的關系,就能夠是一種相通的,所以我覺得這樣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達到了一個美的境界。但是我還認為,費老的這四句話,還不是很究極?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世界上,既具有個人美,個性的美,還有共同的美。比如說,唐詩宋詞,大家都覺得美,宋元山水畫,大家都覺得美,另外像,在自然界,太陽升起和落下,長江、黃河、三峽、東湖,大家都覺得,這都是一種共同美,是對所有人都有效的,對所有人都适用的,那麼與共同美相對應的是我們具有共同的美感,反過來,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不論是年老,還是年少,對于這些共同美,都會引起我們内心的共鳴,每個人的美感,雖然有差異,但也是共通的。所以我覺得,除了承認美和美感的個體性和差異性之外,還要承認它的共同性和同一性,我們在同一當中找到差異,同時在差異當中找到同一,這才是真正的美。
主持人:謝謝,謝謝彭教授。黃教授,想讓您給我解讀一下“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該如何理解?
黃柏權:因為這是費先生,在1990年的時候,他在讨論關于人的問題,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當時費先生和很多人類學家,包括中根千枝、喬建這些人類學家在一起的對話,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美美與共”,實際上就是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就是承認多樣,包容差異。因為就我們中國來說,五十六個民族,它有各自的風俗習慣,有各自的文化,我們要包容,但是我們是一體的,要承認一體。那麼就世界來說呢,我們有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價值理念,我們都是能夠包容的,要能夠承認它的差異。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達成一緻,最後實現我們人類共同的目标,實現天下大同。
六、觀衆互動
主持人:謝謝,謝謝黃教授,那下面的時間我們就留給場上的來賓,大家有什麼問題,關于美的追求有什麼需要溝通的,我們現場可以向三位嘉賓提問。有人嗎?好,這位女士。
觀衆1提問:我是來自武漢歐美同學會的陳珊,各位老師,您們好!郭教授是當今國内研究儒家思想和國學的大家,特向您請教一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種場合提出“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等,并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又提出“育新人、興文化”的宣傳思想工作使命。孔子曾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請郭教授幫助解讀下,在當下,我們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服務新時代“以文化人”任務?想聽聽郭教授的分析,謝謝!
郭齊勇:謝謝您的提問,提得很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說明主體--人的作用。在客觀形勢面前,張揚人的主體性、積極性,可以去推動客觀大勢的發展,是人弘大其道,而不是道弘大其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傳統文化的“兩創”--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特别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以文化人”,怎麼把它聯系起來看?對于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以文化人、文以載道”,我們怎樣在現時代來加以分梳,加以細節的展開?我想至少有以下三點:第一點就是,我們還是要有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往往我們對自己古代的文化,對自己民族傳統的寶藏不夠了解,我們當然要擁抱世界文明,首先我們要弄清自己的家底。我們的儒釋道,諸子百家,宋明理學,我們的中國文化、地方文化、楚文化,有很多很多的珍寶,這些我們還沒有來得及了解它,深入地了解它,還有一些書沒有讀,還有一些音樂沒有聽,還有一些繪畫沒有去品鑒,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去理解,我們要有文化的自覺,我們才能真正建立起文化的自信,這是我們“兩創”的一個前提。第二點就是彭教授剛剛強調的,就是對于他者的理解,我們要擁抱西方文明,擁抱世界文明,多學習别人。因為今天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各位的穿着、語言,我們現在武漢市的習俗,已經是不分彼此了,不分中西了,已經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我們要把西方的、印度的、阿拉伯的、日本的,外域文化的、他民族文化的一些優長的東西要拿過來,要學習。魯迅先生講“拿來主義”,我們要消化吸收,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呢,我們還要創造性地綜合。因為我們還要有自己的東西,還要把它綜合起來,要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古代的東西,隻能說明祖宗的高明,不能說明我們的高明。當然,我們也不能苛求古人,要求距離現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理解民權思想,不理解就不高明?這也不對,我們不能強加古人,厚誣古人。追求自由、人權,是我們的責任,不是孔子、老子的責任。我們要了解古人。我們要理解外人,外國人的文化,理解外來的文化的優長。另一方面呢,最後一方面,作為“兩創”來說,作為“以文化人”來說,要建構我們社會主義新時期真正的中華文明,這需要我們心态上非常寬容、寬厚,而且非常有底氣。同時,要有自己的新見,我們要在前人的基礎上,要在世界文明的基礎之上,要有自己的建設,要有自己的心得,要有自己的見解,要超越古今中外。此外,我們前面講到的美學的問題,我們要有一種審美的條件,怎麼樣構成一種審美條件呢?我們剛才講的,郭六芳的詩,想到我的家是很美啊,換一個尺度來看,珠簾啊,夕照啊,它變成一種隔,一種間隔。審美是需要有間隔的,需要有心靈的距離。因此我們要積極的建構社會主義的新的文化,我們還要有一種距離感,還要有一種尺度,或者是一種建構,來理解我們如何把自我和他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的建構,綜合性創新,創造性發展。我不知道這樣能不能回答你的問題。謝謝你!
主持人:謝謝郭教授!我看到還有來賓有問題。
觀衆2提問:彭教授,您好,我是來自武漢歐美同學會的陳德勝,我自己的研究領域是文學文化領域,不是美學領域。我知道,您是當今國内研究美學、儒釋道及海德格爾思想方面的大家,特向您請教一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17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講話指出:“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世界上偉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造出來的。”哲學或者說美學要關注現實問題、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不能忽視對“什麼樣的生活值得人過”,或者說“人應怎樣過有價值的生活”等問題進行思考。那麼,我引出問題:請教彭教授,在學理層面上,“美好生活”的哲學或美學維度應該是什麼樣的?在實踐層面上,中國共産黨應如何全面推進新時代治國理政方略、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切實加快推進改革開放,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讓人民群衆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我想聽聽彭教授您的分析,謝謝大家。
彭富春:謝謝你的提問,你的提問内容很廣,我想一個一個地回答。其實我讀大學,我也是一個文學青年,因為我的夢想當時是想當詩人或者文學家,但是後來才轉到搞哲學、美學,所以在這裡我們也是共同的,沒有太多的差别。第二就是你提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任何一種哲學社會科學跟它時代的關系,他講的是對的,沒有哪一個時代的哲學是不跟它時代的現實相關的、是相脫節的,跟現實沒有關系的,當然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有差異,比如說跟法律、跟經濟有點差異,它有時候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反映這個時代,但是盡管這樣一個作為學院派研究的哲學,可能跟這個時代脫節,比如說,我們研究西方哲學,我們研究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跟我們中國哲學相去甚遠,古代哲學也許跟我們現在有兩千年的距離,但是這隻是哲學研究的一個領域,所有中國哲學、古典哲學、或者西方哲學的研究,它的目的是什麼?它最後是圍繞我們當下的現實,也就是說,這些哲學要能夠啟發、推動我們這個時代産生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否則,它隻是純學院的研究,它是沒有現實意義的。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就需要一個新的中國的智慧,需要一個新的中國的美學,我認為這樣一個新的中國的智慧,新的中國的美學,應該是吸收了中西思想的精華,并且立足于當代中國現實所産生的一個新的中國智慧和新的中國美學。那麼至于你剛才你提問的第三個問題:“人民美好的生活跟美學有什麼關系?”,我想首先要講,“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身是一個大美學問題,不要以為,我剛剛在前面已經說過,美學不僅僅是書齋裡的事情,是哲學家、美學家和文藝學家研究的問題,而是我們現實生活的一個最迫切的問題,我覺得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标”,它不僅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且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美學問題,那麼這樣一個追求,我認為把它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我們講的“中國夢”,這個“中國夢”不是一般的中國夢,是吧,我們對于夢可以進行很多類型的分析,但是我們一般做的夢,都是希望“做美夢,做最美的夢”,那麼我們現在的這個中國夢就是“中國的美夢”、“最美的中國夢”,那麼這個“最美的中國夢”,從國家的層面來講,就是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态等幾個層面,它能夠得到完滿的發展,那麼從個人這個角度,就是每一個人都能有幸福感、有獲得感、有人的尊嚴、感到自己過的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生活。因此,我們剛才講的中國夢,從國家這個層面,就是國家的美夢,從個人的角度來講,就是人人的美夢,那麼這個美學就應該參與到對這個時代的美學的思考。所以,它一方面應該分析我們國家和個人生活的需要,也就是我們講的美的需要,它的現實是什麼,它的問題是什麼?同時,又如何來解決它?最後呢,美學不僅僅是描述的科學,而且應該是個規範的科學,我所講的這個科學是從廣義上講的,是一種知識系統,所以說美學到最後,它有一個指引,指引我們這個時代,比如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究竟應該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我覺得很簡單,我們有古樸的思考,比如說我們穿唐裝、穿漢服、或者女性穿旗袍,這些東西究竟是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時尚的服飾,我認為是很值得懷疑的;另一方面,我們穿西方的西裝、夾克、牛仔褲,這個東西都可以思考的,所以到現在我覺得不是簡單的恢複到漢、唐的生活方式,那它就是最美的。比說網絡上有這樣講,說這個“宋代的美學領先世界一千年”,我覺得這個有點虛誇,是吧?我們絕對不能回到宋代或者唐代去,或者反過來,讓我們覺得歐美的方式最好,但是你要知道,這是白人的生活方式,它未必适合我們中國人,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我們的美學要好好的研究這個“中國美夢”,然後對我們的現實提出一個美學指導。
主持人:謝謝彭教授,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還有一次提問機會,我們看交給現場誰,請工作人員遞一下話筒。
觀衆3提問:黃教授:您好!我是武漢一中新疆預科1班哈薩克族學生哈伊沙爾。我知道,您在南方民族曆史文化和地方曆史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造詣,特向您請教一個問題。英國當代著名曆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曾在《展望21世紀》與池田大作對話中指出:“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衆,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包括中國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通融、和合一體”,并對幾千年來延續、團結、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滋養。請黃教授幫助分析下,中華民族“多元通融、和合一體”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什麼?中國古代傳統思想文化對它産生了哪些重要的影響?想聽聽黃教授的分析,謝謝!
黃柏權:謝謝這位同學,理論性很強,關于你提這個問題,湯因比與池田大作的對話《展望21世紀》,人類面臨着許多複雜的問題,他們通過這個對話,試圖找到人類21世紀發展的解決路徑。那麼你講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裡面,“多元通融、和合一體”這個思想,它的精神、它的價值,我想從這幾個方面來思考: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裡面,它蘊含了包容、吸納的氣度,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吸納了儒家的“仁愛”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再就是墨家的“大公無私”的思想,還有道家的“自然無為”的思想,還吸納外來的佛教“慈悲為懷”和奉獻精神。同時它還學了周邊各個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這樣它通過綜合、吸納,攝取各種文化以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文化,這種文化一直傳承下來,影響到今天,這是它的包容和吸納。第二、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裡面的“仁愛”思想,就是講仁、講愛,這種思想一直影響到今天,那麼人類最終目标都是要獲得幸福的生活,都是要關心,這種思想對我們影響很大。再就是中國傳統的社會治理思想,也就是優秀的思想,比如“齊政思教”、“因俗而治”,這樣一種執政理念,一直貫穿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統治中,那麼這種統治方式不但把我們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都統一到這樣一個大家庭中,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同時它這種思想還影響到周邊各個國家,特别是東亞國家。前面講的,儒家的和合思想,這些都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那麼它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一,它使中華文明延綿不絕、延續到今天。我們經常說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現在隻有我們中國的五千年文明,當然可能更長,一直延綿不斷到今天,它與我們這樣的一種文化精神是有關系的,一直傳承下來。第二個,中國的統一的制度,秦朝統一以後,中國中央集權的制度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堅守這樣一種,就是中央集權的、國家統一的這種制度,一直影響到今天。再就是我們中國的多元文化,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從封建社會的“因俗而治”到我們今天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多元性,那麼在一體的前提下承認文化的多元、多樣性,這就是對我們今天思想文化仍然是有影響的。同時對我們當今來說,這些思想,一方面它是我們今天堅守文化自信的根基,我們為什麼有文化自信,就是因為我們有優秀的傳統文化。第二也是我們未來發展的精神動力。我們為什麼能夠持續不斷地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再就是,也是民族複興的源泉。我們現在提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那麼為什麼我們能夠複興,因為我們曆史上強大過,我們曆史上這些文化,不斷影響我們自身,還影響到世界許多國家。那麼池田大作和湯因比的對話裡面還講到,除開這種政治和文化的力量,使中國幾億人凝聚在一起,他還講,未來人類要避免集體自殺,唯一途徑是世界要統一,那麼世界要統一。他說,從當下來看,從曆史來看,從中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曆史來看,隻有中華民族、隻有中國這個國家具備這個實力,他說未來統一世界的,不是歐洲,也不是歐化的其它國家,而是中國。所以為什麼他要在這樣的背景下說這個話,也就是說中國文化有這樣一種與生俱來的文化的、政治的力量,把所有人團結在一起,而且它也是未來實現世界大同的政治和文化力量。
主持人:讓我們愉悅的就是美。好,我們再聽聽郭教授有沒有補充。好,那下面我們至少記住一句話,那就是,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美學,非常感謝三位專家今天給我們帶來的關于美學的分享,最後,我們請三位教授總結一下我們今天的對話。
郭齊勇:美在生活中,美在現實中,看我們怎麼去體驗。
彭富春:我開始重複我講過的那兩句話,美是存在的完滿世界,美是人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我希望祝願我們這個世界更美好,也祝願我們在座的各位你們人生更美好。
黃柏權:美,蘊意我們的心靈,充盈我們的生活,普惠我們人類。
主持人:我确實是今天受益匪淺,那我今天就借用那句話來做我們今天論壇的總結,我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祝福大家生活越來越美!好,再次感謝三位嘉賓,也感謝我們現場所有的來賓朋友們參與和聆聽,今天的高端對話就到這裡了。
謝謝大家!
郭齊勇 彭富春 黃柏權
作者簡介:
郭齊勇,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院長、beat365体育官网二級教授
彭富春,BEAT365唯一官网美學研究所所長、beat365体育官网二級教授
黃柏權,湖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院長、二級教授
原文載于:《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