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人民出版社】趙俊華 張春妹 李傑 劉毅 嚴瑜譯著:《牛津中國心理學手冊(上、中、下卷)》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0-07

書名:牛津中國心理學手冊(上、中、下卷)(文化心理學精品譯叢)

作者:[美]邁克爾·哈裡斯·邦德 主編

翻譯:趙俊華 張春妹 李傑 劉毅 嚴瑜

審校:鐘年 趙俊華 張春妹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内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綜合性并具領先地位的中國心理學述評手冊,它以空前的複雜性和先進性涵蓋了人類機能領域。在全書41個章節中,作者引用學術界研究成果,整合了包括從兒童社會化、數學成績、情感、雙語和中國人思維風格到中國人認同、人際關系、領導力過程以及精神病理學等相關領域的英文和中文研究。對中國人是如何以及為何建立起這樣的方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書特色

一是全面性和實用性:全面性是本書的大特征,它涵蓋了中國心理學研究的各個領域,為本學科提出了一個具有理論性的整體框架,并為具體研究領域提供了方向性引導,有些章節涉及具體案例,使讀者能從案例中體會中國心理學的獨特性,并從中獲得指導,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二是學術性:本書為中國心理學研究的彙編,是該領域的開山之作,手冊的每一章節都是具體研究領域的知名研究者所作,為讀者提供了可靠的引導。


《牛津中國心理學手冊(上卷):認知與學習》

譯:趙俊華  張春妹

審校:鐘年


内容簡介:

本卷的主題是認知與學習,涵蓋了對中國心理學的界定、文化中國人的思考、文化與大腦的相互作用等,将引導讀者對心理層面共同的文化基因進行深切的認識,并從中國人的養育态度、語言學習、數學學習、思維風格、教學心理動機、動機心理這些具體的認知與學習層面發現中國人獨有的心理特點,這些将會推動中國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并不斷追求心理學工作者文化使命與擔當的展現。

目 錄:

譯叢總序一

譯叢總序二

引言中國人心理學研究時代的到來

第1章 中國心理學的前景

什麼是中國心理學?

心理學傳入中國

最初的推動力

早期制度發展

中國大陸的心理學

其他地區的心理學

後現代轉向

中國心理學的未來

第2章 華人心理學中的“中國的”指什麼?“中國人”是誰?

華人心理學的多重含義

身份政治和中國性定義

華人心理學的含義

小結

多元文化華人社區裡的身份政治社會心理學

總結

第3章 文化大腦:基因、大腦和文化的相互作用

中國人民:一個短暫的基因遺傳史

大腦、基因和文化

總結

第4章 中國兒童的社會情緒發展

文化與社會情緒發展:社會背景論者的觀點

中國兒童的社會情緒功能:普遍性、意義和發展模式

社會和文化變遷對兒童社會情緒發展的影響

總結和進一步研究

第5章 當今中國的父母養育和兒童社會化

西方框架下細察當今中國的父母養育

當今反映本土概念的中國父母養育

再談中國父母養育的持久的主題

未來的研究方向

結論

第6章 語言和大腦:來自中國的計算和神經影像論證

計算研究

神經影像學研究

總結

第7章 中國兒童的語言和讀寫能力發展

中文讀寫能力的基礎

認知語言發展

父母對培養言語和讀寫能力的重要性

漢字的分類和典型結構

中國兒童怎樣形成對漢字特征的理解

閱讀理解

結論

第8章 理解中國語言中的閱讀障礙:從基礎研究到幹預

字母語言中的閱讀障礙

中文書寫系統的特征

與日語和朝鮮語比較

中文裡的閱讀障礙

有閱讀障礙風險的中國學前兒童

早期鑒别和早期幹預的必要性

鑒别閱讀障礙的兩階段模型

中文三層階段反應應——幹預模型

結論和未來展望

第9章 中國人的雙語學習

概述

認知和認知神經加工

童年期的漢英雙語習得

總結和進一步研究

社會語言學方面

總結論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第10章 中國兒童的數學學習從家庭到學校

中國兒童早期數的發展

中國學校的數學教學

中國學生數學成就的文化背景

中國學生所達成的數學成就情況

第11章 思維風格

整體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

中國人中庸(折中)思維

中國人變得信念

中國哲學

尾聲

第12章 用中文學與教的方法

深層與淺層的學習方法

折中方法

中西方研究的綜合

環境對于學習方法的影響

學生對教學、學習和知識的觀念

好的教學

建構主義:一個在亞洲有效的西方理論?

幫助學生改變觀念和方法

結論

第13章 中國學生的動機和成就

學業成就

社會文化和動機解釋

綜合分析

進一步的研究

總結性評論

索引

譯後記



《牛津中國心理學手冊(中卷):自我與情緒

譯:李傑

審校:鐘年 張春妹


内容簡介:

本卷的主題是自我與情緒,涵蓋了中國人的自我、人格、信念、價值觀、幸福感及精神性、中國人的應對方式、心理障礙及心理治療、社會心理學及老齡化等主題的研究。閱讀本卷,讀者将會了解到:中國文化如何塑造中國人的自我?中國人的幸福感來自何?中國人如何看待自我與世界?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如何影響中國人的心理?什麼是适合中國人的心理治療方法方式?會感受到急劇變化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人心理的動态變化;并且會更加謹慎的解讀心理過程,重視文化普适性和特殊性,以期增進全文化理解和融合。

目 錄:

第14章 中國人的情緒有多獨特

情緒的結構

自我意識情緒

情緒反應

情緒的社會化

結論

第15章 中國人的信念

信念的類型學(typology)

中國傳統信念

心理信念

社會信念(Social Beliefs)

環境信念

中國文化本土信念

結論

第16章 “中國人”價值觀的多重框架:從傳統到現代及以後

前言:中國文化比較的背景

價值觀作為國際比較的基礎

用于理解文化價值觀的西方概念

價值觀研究者面臨的挑戰

在價值觀研究中整合主位和客位觀點

研究”中國人”的途徑

中國人價值觀研究總結和未來問題

第17章 關于中國人的自我,我們知道些什麼

——以自尊、自我效能、自我增強來說明

自尊

自我效能

自我增強(self-enhancement)偏差

讨論

第18章 從本土人格到跨文化人格中國人個性測量表

翻譯和改編測驗

中國文化中土本土人格測量的發展

CPAI的效度檢驗(validation)

CPAI量表的應用

從本土人格到跨文化人格

第19章 熊貓之地的心理學和老化

背景

老化過程幾乎沒有跨文化差異

老化過程的跨文化差異

總結、注意事項和未來方向

第20章 中國人的幸福感

幸福的文化概念

什麼是幸福?民族心理分析途徑

個人取向和社會取向的SWB觀點觀念

幸福的文化相關因素

不同文化基礎的共存和整合

ISSWB量表中的條目

第21章中國人的精神性:批判性綜述

生命意義和生活目标

中國人對死亡和瀕死的态度和反應

宗教性、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

寬恕作為精神性質

希望和無望

中國人的精神性和康複/健康促進

概念上、方法學和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結論和未來方向

第22章 中國人的精神障礙

診斷框架

中國精神障礙患病率(prevalence)

具有文化特異性表現的診斷分類和現象

治療與療效

污名:心理困擾和求助的接受度

結論

第23章 中國的臨床神經心理學

中國臨床神經心理學曆史概述

臨床培訓和認證

測評工具

最新科研成果

第24章 中國人應對之道(途徑

“被動”應對之道

靈活應對之道

尋求社會支持之道

接下來是什麼?應對知道的将來

結語

第25章 中國人的患病行為

中國人心理苦惱的水平

心理苦惱的文化表達

文化對求助的影響

文化世俗信念與求助行為

中國人患病行為周遭的污名

塑造中國人患病行為的結構問題

未來方向

第26章 中國社會的社會社區心理學

定義社區心理學

核心價值觀和原則(central values and principles)

權力和賦權

多樣性和參與性

合作(collaboration)

公正

中國社會的社區心理學

中國香港的社區心理學

中國内地關于社區心理學的研究

政府主導的項目:社區心理學,香港模式

重整中國社會社區心理學的發展

結論

第27章 中國人的心理治療年的工作進展

本土心理治療(Indigenous psychotherapy)

中國人的西方心理治療

心理病理學過程

模式的遷移:東西融合

未來方向

索引

譯後記


《牛津中國心理學手冊(下卷):社會與管理》

譯:劉毅  嚴瑜

審校:鐘年 趙俊華


内容簡介:

本卷的主題是社會與管理,關注于中國人在人際溝通和互動中體現出的特殊心理,不僅探讨了中國人走出國門、海外遊子的跨文化适應,也讨論了在中國人的内部社會生活中的面子、孝道、家長、人情等為人所熟知的概念和現象,還讨論了中國式的領導風格與上下級關系。此外,本卷還介紹了先前研究所忽略的心理學在中國人其他生活領域的應用和進展,包括體育運動、消費、政治領域等,這些都極大的擴展了中國心理學研究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目 錄:

第28章 儒家社會中的臉面與道德

儒家社會中臉面的秘密

中國人臉面概念的文化起源

儒家的世俗倫理學

中國社會中的心理社會圈

儒家社會中的道德

台灣人的丢臉面

大陸人的丢臉面

維護與獲得臉面的導向

做臉面和掙臉面

大我和小我

丢臉面的社會事件

關系和有/沒臉面

角色義務和成就類型

送禮和消費行為

組織中的臉面動力

第29章 中國人的合作與競争

個體内水平

個體内沖突

未來研究方向

第30章 劇變中的中國社會人際關系

友誼

戀愛關系

婚姻關系

家庭關系

結論

結束語

第31章 中國人社會關系與行為的性别視角

理解男女性的社會行為的基本取向

傳統與當代對于中國人社會行為的影響

社會角色的變化和性别刻闆印象

性别角色壓力和多重角色卷入

當代中國的社會關系和行為

兩性關系和暴力

結論

第32章 中國文化心理學與當代交流

中國人的心理特點與交流

結論

第33章 華人政治心理學:華人社會中的政治參與

政治參與的多樣化和模式

華人世界的政治參與與曆史

政治參與的結果

總結

第34章 華人的社會認同和群際關系:仁慈型權威的作用

跨文化心理學的轉變

自我分類理論的自我

集體主義:核心是關系取向,而非基于分類的差異

關于華人認同的本土心理學

華人治國方略和認同的曆史實踐

邁向現代化的痛苦轉變

華人叙事心理學

當代華人的社會認同何群系關系

總結

第35章 華人領導研究進展:家長式領導極其完善、修正與其他領導方式

家長式領導的初始模型

家長式領導的發展與修正

傳統、專制型領導之外的其他觀點和理論

華人領導的未來研究方向

總結

第36章 華人消費行為:内容、過程和語言效應

内容的作用:文化差異的維度

加工差異

語言效應

結束語

第37章 運動心理學研究及其在中國的應用

運動心理學中的人才選拔

認知運動心理學研究

中國的心理訓練及其應用

場上心理支持

未來趨勢

第38章 四海為家:海外華人的文化移入和适應

文化移入的模型

文化移入和适應

華人家庭和文化移入

結論

第39章 跨文化互動:華人語境

跨文化互動序列

選擇性知覺

群體内/群體外分類

歸因差異

行為規則

關系型人格主義

和諧與臉面工作

華人的自我認同

情境語境

應用

結論

第40章 獨特的華人心理學;抑或: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基本性基本問題

本土華人現象

第41章 華人的心理學科研究邁入我們的21世紀:前進的道路

迎接科學挑戰

華人獨特嗎?

本土研究在心理學中扮演的角色

除了展示文化差異

我對中國文化的中國人民的感謝

索引

譯後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