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妹 丁一鳴 陳雪 周長新 :同伴接納與流動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關系:自尊和物質主義的鍊式中介作用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2-02
摘 要:
本研究探讨同伴接納對流動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以及自尊、物質主義的鍊式中介作用。在武漢市三所小學選取478名五、六年級的流動兒童,運用同伴提名法、物質主義價值觀量表-兒童版(MVS-c)、自尊量表(SES)、兒童青少年問題行為問卷(CB)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同伴接納、物質主義價值觀、自尊、外化問題行為四者均顯著相關;同伴接納對外化問題行為具有很強的直接預測作用,也會通過物質主義價值觀和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影響外化問題行為,還會通過自尊、物質主義的鍊式中介作用影響外化問題行為。
關鍵詞:
同伴接納;外化問題行為;物質主義;自尊;流動兒童;
1 問題提出
根據《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流動兒童是指“6-14歲(或7-15歲)随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的兒童”。流動兒童處境不利的狀況,已受到教育、心理、社會等多個領域的關注。大量研究發現,流動兒童會有很多心理健康問題。近來研究者們進一步關注到其問題行為。問題行為(Problem Behaviors)指個體表現出的妨礙其社會适應的異常行為,可分為内化問題行為與外化問題行為,前者指孤僻、退縮等情緒問題,後者指違紀等行為問題。内化問題行為作為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已經得到較多研究,對于外化問題行為研究則相對較少,而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往往與輕微犯罪行為緊密相關。同時,國内調查顯示流動兒童内、外化問題行為的自我報告率分别達到了31.0%、20.1%。因此,流動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因素也急需得到關注。關于一般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因素,已有研究做了較多探讨。在内在因素上,自尊被認為是特别重要的核心動力因素。在外在環境因素上,家庭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父母的養育方式,以及學校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會對兒童行為問題産生較大影響。長期的同伴關系不良會導緻消極的自我概念,并導緻問題行為的産生。我國的追蹤研究發現相比于自我報告和教師評定,同伴評定可以更加有效地測評青少年的外化問題行為,而一項幹預同伴接納性的追蹤實驗發現,同伴接納低是情緒和行為問題産生的潛在因素。由此可見,同伴是兒童問題行為的敏感識别者,而同伴關系是問題行為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關于流動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人格、家庭環境因素會影響其問題行為。但國内研究對于學校因素研究較少,尤其是同伴接納這一影響外化問題行為的重要環境因素。
對于流動兒童來說,同伴關系是影響其環境适應的尤為重要而敏感的因素,他們主觀上可能具有較強烈的同伴接納願望,但他們特殊的身份可能帶來同伴群體融入的困難。國内研究發現,和城市兒童相比,流動兒童的同伴接納和友誼質量低于城市兒童。另外,流動兒童的師生關系較差,這會進一步導緻他們同伴接納水平較低。因此,無論是流動兒童主觀上較高的同伴接納願望,還是客觀上較低的同伴接納水平,可能都會對其外化問題行為産生更敏感的消極影響。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1:同伴接納越低,流動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越高。
同伴接納影響問題行為最重要的心理機制是自尊。大量研究已經證實,長期的不被同伴接納,會導緻低自尊。自尊被認為是個體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同時是心理健康發展問題的保護性因素和危險因素。研究表明低自尊會增加壓力或消極經曆後不良适應的可能性,且在精神病理與痛苦程度上得分較高。高自尊與心理健康、适應、幸福等有關。而且,自尊對問題行為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低自尊顯著預測了高攻擊性。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2:同伴接納較低,會導緻流動兒童産生較低的自尊,從而産生外化問題行為。
另一方面,當個體經曆了低自尊,會有自我提升的自我防禦動機過程。研究發現,低自尊的個體會尋求物質滿足來作為心理上的補償。當今社會,物質主義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念。研究者将它定義為消費者對世俗财産的重視和一個人把财産及其獲得作為一種必要的或可取的行為形式,以達到預期的目的狀态,包括幸福的重要性。但是,物質主義不管對個體還是社會都有長期的負面影響。物質主義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個人的不安全感或者補償對自我價值的懷疑。當個體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把物質主義作為一種補償策略,以減少不安全感所帶來的痛苦。當自尊增加時,物質主義就會減少。而減少物質主義的一種方法是加強自尊心。因此,同伴接納低,可能導緻了流動兒童較低的自尊,進一步産生較高的物質主義傾向,從而帶來較高的外化問題行為。這是本研究的假設3。
另外,同伴接納還可能會直接影響流動兒童的物質主義水平。青少年同伴接納水平低,安全、歸屬等高級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轉向财富、物質等外在的,低級的需求以緩解高級需求缺失帶來的不适感。國外研究發現,同伴支持缺乏、同伴接納不佳會導緻青少年形成較高的物質主義。
社會學角度的研究者提出,流動兒童、進城務工青少年對于物質财富的過于追求,是其犯罪行為的重要原因。但是流動兒童是否具有明顯的物質主義,并且是否是其外化問題行為、犯罪行為的原因,還較少有研究關注。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流動兒童同伴接納對其自尊、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以及同伴接納、自尊是否會導緻物質主義,進而影響外化問題行為,從而豐富了流動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環境因素的研究,并拓展了物質主義的影響因素和後果的研究,有助于學校層面的幹預預防。本研究假設同伴接納影響流動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有三條路徑:(1)流動兒童的同伴接納較低,會直接影響其外化問題行為;(2)流動兒童的同伴接納會分别通過影響自尊和物質主義而間接影響外化問題行為;(3)流動兒童的同伴接納會通過影響自尊,進而影響物質主義的鍊式中介作用來影響外化問題行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在武漢市江夏區選取兩所高比例流動兒童學校(流動兒童占比約80%)和一所低比例流動兒童學校(流動兒童占比約20%),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對每個學校五、六年級随機抽取兩個班的兒童為被試,共643人,進行問卷調查。得到有效問卷595份,回收率92.53%。其中,農村流動兒童478人為本研究對象,包含五年級學生247人,六年級學生231人;男生264人,女生214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同伴提名
給兒童提供一份班級名單表,要求他們選出自己在班内最喜歡的3個同學和最不喜歡的3個同學。然後,将每個學生所獲得的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提名數除以班級的總人數,分别得到積極提名和消極提名的比例,二者之差表示社會喜好(sp),即受歡迎程度,作為被試同伴接納性的指标。
2.2.2 物質主義價值觀量表—兒童版(MVS-c)
由Opree等人(2011)編制,包括中心(centrality)、快樂(happiness)和成功(success)三個維度。“中心”是指兒童認為擁有某種昂貴的物品或金錢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你認為你擁有昂貴的衣服很重要嗎?”;“快樂”是指兒童從擁有某種(昂貴的)物品或金錢中獲得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例如,“如果你擁有很多的東西,你會更快樂嗎?”;“成功”則是指兒童認為擁有越多的物品或金錢越代表成功,例如,“你認為如果你擁有很多昂貴的物品(例如,衣服、玩具),其他孩子會更喜歡你嗎?”。每個維度6道題,共18道題,采用4點計分,1代表“不,一點也不”到4表示“是,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物質主義價值傾向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此量表結構效度拟合指标為:RMSEA=0.068,χ2/df=3.77,NFI=0.92,CFI=0.94,IFI=0.94,RFI=0.91,拟合指标較好,表明結構效度良好。Cronbach'α系數為0.93,表明信度良好。
2.2.3 自尊量表(SES)
該量表是測量總體自尊應用最廣泛的工具,由10個項目組成,4級評分。根據中國被試的研究結果,該量表的第8個項目(“我希望能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與其他項目的相關非常低,因此在施測時删去。在本研究中,該量表信度系數為0.65。
2.2.4 兒童青少年問題行為問卷(CB)
由Achenbach編制、辛自強等人修訂的簡縮版兒童行為量表,包括内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兩個維度,前者指焦慮、抑郁、孤僻等情緒問題,後者指攻擊反抗、違紀越軌、過度活動等行為問題。修訂後,由40個項目組成,采用4點計分,分數越高表明問題行為越多。本研究僅選取外化問題行為維度,可以作為學校适應中行為适應方面的指标,Cronbach's α值為0.87,表明信度較好。
2.3 數據分析方法
用SPSS 22.0統計軟件的process v3.2插件進行建模。采用偏态和峰度檢驗對數據特征進行正态檢驗,發現數據符合正态分布。共線性檢驗顯示容忍值Tolerance(.969,.950,.966)大于.10,方差膨脹因數VIF值(1.032,1.053,1.036)小于10,因此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
3 結果與分析
3.1 初步統計分析
表1 流動兒童在主要研究變量上的分組描述統計結果
群體 |
同伴接納 |
物質主義價值觀 |
自尊 |
外化問題行為 |
M±SD |
M±SD |
M±SD |
M±SD |
|
男生(N=264) |
-.0075±0.12 |
31.11±11.09 |
28.23±5.07 |
33.94±15.93 |
女生(N=214) |
0.0304±0.07 |
29.14±10.24 |
28.07±5.28 |
32.11±13.40 |
五年級(N=247) |
0.0111±0.09 |
29.19±11.17 |
28.20±5.84 |
30.78±15.53 |
六年級(N=231) |
0.0077±0.12 |
31.33±10.19 |
28.11±4.33 |
35.48±13.76 |
以性别、年級為分組變量,各研究變量描述統計如表1。以各研究變量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同伴接納和物質主義的性别效應顯著,物質主義和外化問題行為的年級效應顯著。具體來說,女生比男生的同伴接納度更高(F=16.35,p<0.001),男生的物質主義價值觀得分更高(F=3.99,p=0.046);五年級兒童物質主義價值觀得分較低(F=3.91,p=0.049)且外化問題行為更少(F=10.22,p=0.001)。
表2 流動兒童各研究變量的相關分析
同伴接納 |
自尊 |
物質主義 |
外化問題行為 |
同伴接納 |
自尊 |
0.13** |
1 |
||
物質主義 |
-0.17*** |
-0.18*** |
1 |
|
外化問題行為 |
-0.17*** |
-0.24*** |
0.30*** |
1 |
注:*p<0.05,**p<0.01,***p<0.001,下同。
将各變量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由表2可見,物質主義價值觀、外化問題行為均與同伴接納呈顯著負相關;物質主義價值觀、外化問題行為與自尊呈顯著負相關;自尊和同伴接納呈顯著正相關;外化問題行為與物質主義呈顯著正相關。
3.2 同伴接納、物質主義、自尊和外化問題行為之間的鍊式中介
由于外化問題行為、物質主義價值觀與同伴接納性、自尊四者之間皆有顯著相關,拟進一步考察:(1)同伴接納對外化問題行為的獨立作用;(2)自尊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中介效應。
表3 流動兒童的同伴接納對外化問題行為的回歸分析
采用分層回歸分析,在控制年級、性别影響的基礎上,考察同伴接納對外化問題行為的獨立預測作用,結果發現(表3),在控制了年級、性别的作用後,同伴接納對外化問題行為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
因此,進一步采用了process v3.2中的模型6,控制年級、性别影響,對物質主義價值觀、自尊在同伴接納與外化問題行為關系中的中介作用進行了檢驗。各中介效應的Bootstrap95%置信區間均不包含0,表明三個中介效應均達到顯著水平。模型數據見表4。
表4 各變量間的回歸分析
由表5可見,物質主義價值觀和自尊在同伴接納與問題行為的關系中有部分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40.41%。各個路徑全部顯著,模型圖見圖1。
表5 自尊、物質主義在同伴接納與外化問題行為關系中的鍊式中介作用檢驗
路徑 |
效應值 |
Boot CI 下限 |
Boot CI 上限 |
效應所占比例 |
|
直接效應 |
接納→外化 |
-0.087 |
59.59% |
||
中介效應 |
接納→自尊→外化 |
-0.023 |
-0.046 |
-0.007 |
15.75% |
接納→物質→外化 |
-0.031 |
-0.057 |
-0.008 |
21.23% |
|
接納→自尊→物質→外化 |
-0.005 |
-0.011 |
-0.001 |
3.42% |
|
總效應 |
-0.146 |
圖1 自尊和物質主義在同伴接納對外化問題行為的預測關系中的中介作用路徑圖
4 讨論
4.1 同伴接納、物質主義、外化問題行為的特點
本研究發現,女生的同伴接納顯著高于男生,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緻。男生的物質主義得分顯著高于女生,與已有研究結果一緻。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男性被證明擁有比女性更多的自我監控特征,而這些特質影響與時尚服裝等商品相關的消費者行為,因此男性傾向于購買那些具有實用性、工具性的物品,而女性傾向于購買象征性和自我表現性的商品。另外,五年級的兒童物質主義價值觀得分低于六年級。這可能在于随着年齡增加,兒童的物質主義會有增加的趨勢。
外化問題行為的年級效應顯著,五年級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較少,這與兒童問題行為的穩定性與變化的研究結果一緻。有研究者發現,從2歲到11歲,外化問題行為和内化問題行為都有下降的趨勢,11歲時候問題行為的水平達到最低點。
4.2 同伴接納與流動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同伴接納與流動兒童外化問題行為呈顯著負相關,而且,在加入了自尊、物質主義的中介作用之後,同伴接納對流動兒童外化問題行為仍然具有顯著預測作用。研究假設1得到了驗證。而且,研究發現,同伴接納對流動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直接效應占比高達59.59%,說明了同伴接納對于流動兒童的重要心理意義。這符合沙利文關于同伴關系對于兒童心理發展重要性的觀點,即在小學五六年級,兒童進入童年中後期,同伴關系成為兒童越來越重要的社會關系,兒童在同伴互動中獲得良好的社會行為和群體歸屬感。對于流動兒童來說,他們面臨着新環境的适應問題,在這種特殊情境下,獲得同伴群體認可和接納是兒童和青少年特别重要的心理需求,具有環境轉變和适應背景下的心理凸顯性。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同伴拒絕這樣比較明顯的同伴關系問題,認為外化問題行為可以預測同伴拒絕,而長期的同伴關系不良會導緻消極的自我概念,并導緻問題行為的産生。本研究拓展了以往關于同伴關系與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關系的研究,發現僅僅是同伴接納處于較低水平,就足以引發流動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這說明了兒童中後期這一年齡因素和流動兒童城市融入需求這一特殊環境因素對于同伴接納與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關系具有了累加劇增效應。
4.3 物質主義、自尊在同伴接納與外化問題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發現,同伴接納對物質主義的直接效應顯著,而且同伴接納可以通過物質主義的中介作用對外化問題行為産生間接影響。在8至12歲的階段,同齡人被認為是兒童認同和接受的主要來源,研究者們将其與物質主義的發展相聯系。由此可見,由于同伴關系在兒童中後期這一特定年齡階段的心理意義凸顯性,使得同伴接納對于小學兒童的心理和社會行為具有廣泛的影響,使得他們會将物質主義作為提高同伴接納的方式。
對外在的生活目标(如物質财富、名聲)的過度追求會使人們偏離于對勝任、 自主和關系的滿足,從而導緻心理疾病。已有研究發現,物質主義不僅可能引起内化行為問題;還有可能産生外在适應不良,例如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從而可能做出一些違紀行為。本研究則直接證實了在我國小學流動兒童中,物質主義也會導緻外化問題行為。
本研究發現,同伴接納還會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影響外化問題行為。這符合自我貶損理論,即每個人都會有自尊、自我肯定的需要,青少年犯罪往往是因為在正常的同伴群體中得不到認可和自尊的滿足,轉而通過認同偏差行為獲得自我提升的心理滿足。已有研究發現自尊對問題行為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而本研究進一步确認,對于小學流動兒童,同伴接納較低,會降低其自尊,從而使他們更容易發生外化問題行為。而兒童期就開始并長期發生外化問題行為,會更容易惡化為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
同伴接納通過影響自尊而影響外化問題行為的效應在外化問題行為總效應中占比15.8%,明顯不如同伴接納通過物質主義的影響,後者在總效應中占比21.2%。這可能因為同伴關系作為一種小學兒童的重要社會關系,對其社會行為具有更直接的影響,而其自尊在這個階段更主要的還是受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的影響。
4.4 自尊、和質主義在同伴接納與外化問題行為的關系中的鍊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進一步發現,同伴接納對自尊的影響,也會進一步影響物質主義,從而對外化問題行為産生鍊式中介作用。物質主義從童年中期到青少年早期逐漸增多,然後在青春期後期逐漸減少,這種模式被認為也與自尊水平有關。自尊的下降發生在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早期之間,這似乎導緻了物質主義的增加。自尊心從青春期的早期到後期開始反彈,伴随着物質主義的減少。本研究所發現的中介模型則為早期研究者所發現的同伴接納和物質主義、自尊和物質主義發展軌迹的相似性提供了有效支撐。同時,對于流動兒童來說,自尊對物質主義的影響相對同伴接納對于物質主義的影響更弱,證明了兩者都具有作用的情況下,同伴接納的社會效應相對于自尊的個體效應作用更強。
本研究結果表明,當流動兒童經曆同伴接納較低時,自尊會受挫,不但會進一步直接表現出外化問題行為,作為應對同伴接納較低的行為方式,還有可能出現更高的物質主義尋求,将對外在生活目标的追求作為自我認同需求的替代,而其物質主義水平的增高同樣會進一步導緻更高的外化問題行為。由此凸顯了同伴接納對于流動兒童的心理社會适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義。
4.5 教育建議
本研究結果提示促進流動兒童心理發展和良好社會适應,需要特别重視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促進同伴群體的接納,滿足其歸屬和被認可的需要,并且要及時關注流動兒童的物質主義傾向的發展變化,從而減少和預防流動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發生。對于一線教育工作者來說,需要敏銳察覺流動兒童同伴接納不良的信号,及時通過間接或直接的方式介入,一方面注意解決同伴沖突,減少同伴适應不良,一方面可以主動促進社交技能,增加群體互動機會,從而提升同伴接納;在教育實踐中傳播友愛互助的價值觀,倡導正确理性的同伴交往和解決沖突的方式,營造和諧的群體氛圍。教育部門則應着力消除對流動兒童的歧視和差别待遇,制定政策促進流動兒童融入學校環境。在物質主義的不良影響上,要提防物質主義對校園環境的滲透,如要求着校服避免衣着打扮上的攀比、學校統一的餐飲以盡量減少食品上的攀比;教科書編寫過程中弱化物質層面的描寫等,特别需要注意在價值觀上進行引導,抵制物質主義的不良傾向。
5 結論
本研究揭示了同伴接納與流動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關系及其影響機制。對于流動兒童來說,年齡和身份背景的雙重作用,使得同伴接納對于他們具有尤其重要的心理意義,較低水平的同伴接納,不僅會很大程度上直接導緻外化問題行為,而且會導緻物質主義,進而影響外化問題行為,另外也會較弱但是顯著地影響自尊,進而影響物質主義、外化問題行為。同伴接納影響外化問題行為具有三條作用路徑:同伴接納、物質主義的社會效應路徑和自尊的個體效應路徑。本研究的理論意義在于證實了同伴接納對流動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解釋了社會環境因素對外化問題行為的複雜作用,突出了同伴接納這一同伴社會互動因素對于流動兒童的心理發展和社會融入的重要意義。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1、本研究為橫斷設計,從而不能确定同伴接納與流動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關系是否可能存在同伴選擇效應,即是否由于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而帶來較低的同伴接納;2、未與城市兒童做比較,無法确認本研究結論在城市兒童中是否會有不一樣的效應;3、由于兒童對家庭經濟狀況及父母受教育程度不了解,導緻數據中家庭經濟狀況及社會地位部分缺失值過多,無法考察該研究變量的具體影響。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驗證。
作者簡介:張春妹,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和領域:人格與社會适應、社會文化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教育;丁一鳴、陳雪,beat365体育官网本科生;周長新beat365体育官网碩士生。
文章來源:《中國特殊教育》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