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張春妹著作:《不良同伴交往與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心理研究》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2-07

書 名:《不良同伴交往與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心理研究》

本書入選“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科學術叢書”

作 者:張春妹

出版社: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内容簡介:

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是當今世界各國十分重視的重大社會問題,家庭和同伴是青少年犯罪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青少年為什麼會選擇不良同伴做朋友,影響青少年選擇不良同伴的社會和個體心理因素是什麼?該著作從不良同伴群體給予青少年的重要心理功能的角度探讨了青少年與不良同伴交往的内部心理動力,運用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有機結合的方法,創造性地提出了偏差群體同一性的社會心理交往理論,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主動适應意義和社會建構意義,有助于推動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關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推動以青少年内在主動建構的視角進行積極的青少年犯罪預防和矯治,為青少年犯罪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科學依據。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一)不良同伴的界定

三、青少年犯罪的相關理論

(一)社會學理論

(二)個體層面的心理學理論

(三)社會層面的心理學理論

四、不良同伴交往與青少年犯罪的相關研究現狀

(一)不良同伴交往是否影響青少年犯罪

(二)不良同伴交往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特點

(三)不良同伴交往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内部心裡動力

(四)影響青少年與不良同伴交往的個體因素

(五)小結

五、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義

第二章 理論模型與研究設計

一、假設的理論模型

(一)現有理論觀點的評價

(二)青少年群體同一性理論簡介

(三)偏差群體同一性理論假設

二、本研究的問題

(一) 不良同伴群體對青少年的自我建構功能

(二) 不良同伴群體的關系功能對青少年同伴交往的影響

(三) 社會疏離感和自我控制對青少年同伴交往的影響

三、總體研究設計

(一)研究思路

(二)總體研究假設

(三)研究方法與流程

第三章 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理論建構的質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質性研究方法

(一)理論抽樣

(二)訪談材料

(三)訪談者的主觀背景

(四)訪談過程

(五)資料分析

三、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的概念抽取

(一)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的特點

(二)青少年非順從聲望的特點

(三)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的概念結構

四、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構成的特點

五、小結

第四章 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與順從聲望的結構特點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程序

(四)數據處理

三、偏差群體同一性問卷的結構

(一)初始問卷的項目分析

(二)初始問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正式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四)問卷信度分析

(五)問卷效度分析

四、非順從聲望問卷的結構

(一)初始問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二)正式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三)問卷信度分析

(四)問卷效度分析

五、偏差群體同一性和非順從聲望的特點

六、小結

第五章 偏差群體同一性、非順從聲望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

一、研究目的與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二、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自我報告問卷的結構

(一)問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二)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三)問卷的信度分析

三、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的特點

(一)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的分布特點

(二)不同類型青少年犯罪行為的比較

(三)青少年犯罪行為的年齡特點

四、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非順從聲望與犯罪行為的關系

(一)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與非順從聲望的關系

(二)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非順從聲望對犯罪行為的預測

五、小結

第六章 同伴關系與偏差群體同一性、青少年犯罪的關系

一、研究目的與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二、同件支持與偏差群體同一性、青少年犯罪的關系

(一)青少年的同伴支持的特點

(二)同體支持對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的預測

(三)偏差群體同一性在同體支持與犯罪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

四、同伴壓力與偏差群體同一性、青少年犯罪的關系

(一)青少年同伴壓力的特點

(二)同伴壓力對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的預測

(三)偏差群體同一性在同伴壓力與犯罪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

四、同伴關系與青少年偏差群體問一性、犯罪行為的關系

五、小結

第七章 杜會疏離感、自我控制與偏差群體同一性、青少年犯罪的關系

一、研究目的與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二、青少年社會疏離感與偏差非休同一性、青少年犯罪的關系

(一)青少年社會疏離感的特點

(二)社會疏離感對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的預測

(三)偏差群體同一性在社會疏離感與犯罪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

三、青少年自我控制與偏差群體同一性、青少年犯罪的關系

(一)青少年自我控制的特點

(二)自我控制對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的預測

(三)偏差群體同一性在自我控制與犯罪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

四、社會疏離感、自我控制與偏差群體同一性、犯罪行為的關系

五、社會疏離感、自我控制、同伴關系與偏差群體同一性、犯罪行為的關系

(一)社會疏離感、同伴關系與偏差群體同一性

(二)自我控制、同伴關系與偏差群體同一性

(三)社會疏離感、自我控制、同伴關系與偏差群體同一性的路徑分析

六、小結

第八章 不良同伴群體影響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心理動力

一、偏差群體同一性概念的内涵與結構

(一)研究方法的反思

(二)偏差群體同一性的結構特點

(三)偏差群體同一性與非順從聲望的關系

二、偏差群體同一性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一)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偏差群體同一性因子

(二)不良同伴交往中的青少年犯罪行為特點

三、同伴和個人特點在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形成中的作用

(一)群體内部的關系功能:同伴壓力和同伴支持

(二)青少年的個體特點:社會疏離感和自我控制

(三)青少年的個體特點與同伴關系的聯合作用

四、已有的青少年犯罪理論的檢驗與發展

(一)青少年犯罪的群體聲望表達性

(二)同伴群體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

(三)個體變量和環境變量對青少年犯罪的交互作用

五、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理論反思和展望

(一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探讨的問題

(二) 青少年偏差群體同一性理論的反思與研究展望

第九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幹預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幹預的理論

(一)社會學理論

(二)心理學理論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幹預的研究

(一)以犯罪成因為視角的青少年犯罪幹預研究

(二)以行為矯治為視角的青少年犯罪幹預研究

(三)犯罪成因與行為矯治相結合的綜合性幹預研究

三、我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幹預的綜合體系

(一)從犯罪心理的宏觀成因角度建設多向整合的幹預體系

(二)基于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多向綜合幹預體系的具體措施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犯罪青少年訪談提綱

附錄2編碼索引(樣例)

附錄3編碼手冊(樣例)

附錄4偏差群體同一性問卷

附錄5非順從聲望問卷

附錄6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自我報告問卷

附錄7同伴壓力問卷

附錄8社會疏離感問卷

後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