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德國卡爾·阿爾伯出版社】賀念德語著作:《Sein und Sinn von Sein: Untersuchung zum Kernproblem der Philosophie Martin Heideggers》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2-28

書 名:《Sein und Sinn von Sein: Untersuchung zum Kernproblem der Philosophie Martin Heideggers》

(“存在”與“存在的意義”:海德格爾哲學核心問題研究)

作 者:賀念

出版社:德國卡爾•阿爾伯出版社(Verlag Karl Alber)

出版年:2020


内容簡介:

海德格爾一生的思想道路是對存在問題(Seinsfrage,是之問題)的追問。在這同一條思想道路上,三種基本不同的追問方式:意義(Sinn)、真理(Wahrheit)與地方(Ort)分别在不同階段主導了他的運思,所以海德格爾整體思想可以被概括為存在之追問的“一條道路,三個階段”。本書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刻畫海德格爾存在問題的整體圖景,第二部分則聚焦于海德格爾早期(第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時間作為存在的意義”,對其哲學内涵、論證結構以及遺留問題進行了系統性分析和批判性考察。

在本書第一部分,作者首先闡述了海德格爾存在問題的起點“亞裡士多德論存在者(alles, was ist; 所有是着的東西)的多重含義”以及它們的類比的統一,指出海德格爾用Sein-lassen(讓存在)取代了亞裡士多德哲學體系中第一實體的地位,開創了海氏獨特的存在追問方式。這種新的追問方式首先是對形而上學精神的根本繼承,集中表現為它是對一般存在者之整體的追問,即:既要追問存在者之一般的普遍性根據(ontologie),也要追問最高存在者如何使得存在者整體成為可能(Theologie)。海德格爾存在問題與“整體問題”的關聯在于:它将傳統形而上學中的“一般存在-神-學說”(Onto-Theo-Logie)轉變為了現象學視域下的“世界問題”。本書接着考察了胡塞爾、海德格爾早中晚期思想以及芬克對于“世界”的理解,剖析了何以“現象學的真正問題就是世界問題”。然而,由于海德格爾根本上強調存在本身與存在者、以及存在者整體的區分,存在最高的意義乃是“讓”,所以存在作為最整全者同時也是最空虛者。這一點也是海氏存在追問對傳統形而上學真正的突破。本書繼而指出作為整體的存在必須同時就是“無”,并分析了“無”(das Nichts)與“不”(nicht)、“什麼都沒有”(nichts)在海德格爾哲學中的區别和聯系。

在本書第二部分,作者首先分析了早期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以及《現象學基本問題》等著作中形成的核心哲學命題“時間就是存在的意義”的哲學涵義,指出海德格爾根本哲學動機乃是順着康德“時間圖型論”的思路指明:時間不僅僅是此在生存結構之整體的意義(就是說,時間就是理解此在的“操勞”所必需的超越性視域),而且也是其他所有不同類型存在者(包括上手存在者、現成存在者、藝術作品、數作為持存性存在者等),進而也是存在之一般的意義。作者不僅分析了海德格爾這條哲學思路論證的邏輯環節中已完成和未完成的,而且根本上指明:由于海德格爾在分析此在本真性(Eigentlichkeit)時不僅突出了一種時間性方式,即朝向未來的向死而在,而且實質上也允諾了一種空間性方式,即通過“愛”或者“做出表率的操心”而朝向他人的“本真性共在”。作者進而得出結論,對于早期海德格爾來說,他如果要真正完成自己的思想任務,除了補足“時間就是存在的意義”論證環節,還需要在承認“空間也是存在的意義”基礎上另外完成一部《存在與空間》。

整體來看,本書系統性地梳理了海德格爾存在問題的哲學起源、發展和突破,從而為理解海德格爾現象學在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實質性繼承點和突破點上,找到了一條更為清晰的線索。不僅如此,本書對海德格爾“存在的意義”問題的運思環節進行了系統性分析和内在批判,找出了這位二十世紀偉大思想家已說出中那尚未被說出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