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盛福剛:Online版《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章的編輯及其國際意義——兼評漢譯本改稿異文的編譯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2-25

摘 要《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章手稿在寫作過程中産生的大量改稿異文,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的删改内容還有兩人寫在右欄的增補以及各種編輯指示符号的處理等。它不僅是反映唯物史觀形成過程的珍貴記錄,而且也是解決馬克思恩格斯寫作分工等學術熱點問題的關鍵線索。通過何種編輯方法能夠詳實地再現極具研究價值的改稿異文也是長期困擾國際學界的難題之一。Online版“費爾巴哈”章的編輯采用全新的改稿層的編輯方式,将異文分層次呈現在各改稿階段的全文語境中,為“費爾巴哈”章的編譯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案,旨在将改稿異文納入學者的研究視野,為學者從文獻學角度考證馬克思恩格斯改稿的意義及兩人達到的理論高度提供了可能性。

關鍵詞“費爾巴哈”章;MEGA2第I/5卷;Online版;改稿異文;編輯


引言

《德意志意識形态》的“費爾巴哈”章手稿動筆于1845年,馬克思恩格斯在這份手稿中首次系統地闡釋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但其在兩人生前未能公開發表。可以說“費爾巴哈”章的編輯版本與體例之多,是其他任何一份馬克思恩格斯手稿無法企及的。1926年蘇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1921-1931)發行的機關刊物《馬克思恩格斯文庫》(Marx Engels Archiv)第一卷收錄了這份手稿,這個以編輯者名字命名的梁贊諾夫版“費爾巴哈”章成為《德意志意識形态》編輯史上的首個德文版本。此後,由馬克思恩格斯列甯研究院(1931-1956)、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1956-1991)相繼編輯刊行的德文版有MEGA1第I/5卷(1932年,以下簡稱阿多拉茨基版)、新德文版(1966年,以下簡稱巴加圖利亞版)和MEGA2試刊版(Probeband,1972年)。東歐劇變後,以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史研究所(IISH)、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BBAW)、特裡爾馬克思故居博物館(Karl Marx Haus)和莫斯科國家社會政治曆史檔案館(RGASPI)等收藏馬克思恩格斯手稿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科研院所為基本組成單位聯合成立了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IMES),繼承了MEGA2編輯出版事業的衣缽。在《德意志意識形态》的編輯方面,于2004年出版了收錄“費爾巴哈”章和“聖布魯諾”章的《馬克思恩格斯年鑒 2003》(Marx-Engels-Jahrbuch 2003,以下簡稱先行版),後又于2017年11月末正式推出了MEGA2第 I/5卷(以下簡稱正式版)。除上述6個版本外,在國際學界較為知名的還有日本學者編輯出版的廣松涉版(1974年)廣松渉(1974)和澀谷正版(1998年)。

在探讨手稿的編輯問題之前,有必要交代清楚手稿的寫作狀态。總體而言,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費爾巴哈”章手稿的成立時間晚于“聖布魯諾”章和“聖麥克斯”章,其部分手稿抽取自“聖麥克斯”章。在涉及“費爾巴哈”章的手稿中,除“序言”和“片段”等被廣松涉稱之為“小束手稿”外,按馬克思标注的手稿頁碼而言,現存的手稿有M1-2、M8-35、M40-72,其中,M3-7和M36-39共計9頁手稿遺失。這部分手稿構成了“費爾巴哈”章的主要内容,廣松涉稱之為“大束手稿”。小束手稿的寫作時間晚于大束手稿。在大束手稿中,M1、M2和M8-29等最初是馬克思恩格斯為批判布魯諾·鮑威爾所作的續篇,這部分内容的寫作時間早于“聖布魯諾”章和“聖麥克斯”章,MEGA2将其編為H5a。馬克思後來從“聖麥克斯”章(H11手稿群)中抽取出了手稿M30-35(H5b)和M40-72(H5c)并将其和先前批判鮑威爾的手稿H5a整合成專門批判費爾巴哈的手稿,以上便是“費爾巴哈”章大束手稿的來曆,MEGA2将其整編為H5手稿群。

“費爾巴哈”章手稿以正反四頁對折的形式為一個紙張,恩格斯在每個紙張上标有編号,後被馬克思删除,并在每個手稿頁的中間标上了頁碼。馬克思恩格斯在創作這份手稿時,又将每頁手稿縱向對折,區分出左右兩欄。正文内容寫在左欄,右欄留作改稿使用,主要有對左欄底稿内容的增補、備忘筆記以及編輯指示等内容。MEGA2系列版本的編輯(試刊版、先行版和正式版)基于現存的手稿影印件,按照稿内異文的産生順序,将手稿的創作過程區分為3-4次改稿階段。第一,恩格斯首先利用手稿頁的左欄寫下基底稿(Grundtext,又稱第一稿),第二,恩格斯接着對基底稿進行修改,他的改稿包括對手稿左欄的修訂及增補等,有些内容寫在了手稿右欄。第三,馬克思接着進行了改稿,有時恩格斯也會再次修改文本。第四,馬克思最後将“費爾巴哈”章中批判鮑威爾或施蒂納的部分論述移至第二章或第三章。

如何編輯《德意志意識形态》的“費爾巴哈”章手稿一直備受國際學界的關注,其編輯的核心問題之一便是異文的複原,不僅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的删改内容還有兩人寫在右欄的增補以及各種編輯指示符号的處理等。該章手稿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寫就的,寫作過程中産生的大量稿内異文,不僅是反映唯物史觀創立過程的珍貴記錄,而且也是解決馬克思恩格斯寫作分工等國際學術熱點問題的關鍵線索。如日本學者廣松涉在1968年提出了著名的“恩格斯主導說”,指出創立唯物史觀的第一小提琴手是恩格斯而非馬克思,依據是該章手稿中恩格斯的筆迹占據主導地位,其支持者不乏國際知名學者,如特雷爾·卡弗等人。同樣依據對異文筆迹的判定,望月清司主張在“費爾巴哈”章中,馬克思是一種“分工展開史論”,而恩格斯的視角則是“所有制形式史論”,兩人在唯物史觀的展開進路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大村泉則通過對比馬克思恩格斯同時期寫就的其它手稿指出,該章中的即時異文數量明顯高于其它手稿,并且還存在多處同音異義詞的筆誤,由此可以斷定此手稿的寫作存在馬克思口授、恩格斯執筆記錄的可能性。另外,我國學者安啟念根據1988年中央編譯局以巴加圖利亞版為底本編譯的“費爾巴哈”章的文獻版,通過對右欄邊注的分類考證,指出了其在唯物史觀形成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通過何種編輯方法能夠翔實而客觀地再現極具研究價值的異文同樣是長期困擾國際學界的難題之一。各版本由于編者不同,在異文複原方面采取的編輯方針也各不相同。梁贊諾夫版和廣松版采用将删改字句放入小括号“〈〉”插入正文的方法複原了部分稿内異文,為在全文語境中理解異文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這種标記法本身也内含着缺陷,它沒有區分異文産生的先後順序,存在将其扁平化處理的傾向,無法從時間序列上再現馬克思和恩格斯多達3-4次的改稿過程,其複雜的文獻學符号也給學者的研讀造成了很大的負擔。作為手稿完全複原版的澀谷版也采用了相同的方式複原異文,幾近是對手稿影印件的完全複制,雖然在手稿異文的複原上精确度極高,但同樣無法克服上述局限性。另外,澀谷版隻出版了日文版,沒有公布其基于手稿解讀出的德文底本,給不懂日文的學者造成了很大的障礙。作為MEGA1第I/5卷出版的阿多拉茨基版在正文部分僅保留了改稿後的最終文本,卷末的文本異文(Textvarianten)收錄了部分删改字句。MEGA2系列的編輯版本在卷末的“異文表(Variantenverzeichnis)”中采用并行排列(Zeilenparallelisierung)的方式,再現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複雜的改稿過程,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舉。但是,異文中包含了大量德文語境中特有的改稿,如定冠詞和不定冠詞在性數格上的修改,無法直接翻譯成德文以外的語言,這在沒有冠詞的中文語境中尤為突出。例如,南京大學翻譯出版的試刊版和先行版的合訂譯本以左右兩欄的編排方式譯出了正文卷,放棄了對附錄卷中異文表的翻譯。

中日學者合作編輯并于近期正式上線的Online版《德意志意識形态》正是着眼于上述紙質版“費爾巴哈”章在編輯改稿異文時無法突破的界限,利用數據容量可以無限擴充的特點,旨在為“費爾巴哈”章的編譯提供一種全新的方案。本文聚焦《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章改稿異文的編輯問題,通過介紹Online版的編輯方針,首先指出其在異文編輯上不同于MEGA2系列版本采用的并行排列法,活用電子版的特點,采用全新的改稿層(Layer)的編輯方式,将異文分層次呈現在各改稿階段的全文語境中,并運用不同的字體和顔色區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筆迹以及各改稿層中的異文。其次,Online版按手稿的改稿順序将異文插入各改稿層進行複原,首次複原出了恩格斯寫在左欄的基底稿(Layer2)、恩格斯的改稿文本(Layer3-1)、馬克思的改稿文本(Layer3-2)、最終文本(Layer4)以及可以呈現手稿中所有改稿内容的All Layer,這一文本是對手稿影印件的完全解讀和呈現。通過以上方式,Online版不僅使MEGA2中的異文具備了可讀性,還可以使其順利地被翻譯成其他語言,為非德文母語環境的學者探讨唯物史觀形成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内在張力等國際前沿學術問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文獻支撐。最後,筆者通過回顧“費爾巴哈”章漢譯本對改稿異文的編譯及其存在的問題,闡明Online版的編譯對國際學界的意義。

一、《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章Online版的編輯

收錄《德意志意識形态》的MEGA2第I/5卷的編輯為正式版撰寫了長達75頁的“導論”(Einführung),詳細地整理了《德意志意識形态》收錄手稿的情況、創作過程及出版計劃,系統地回顧了《德意志意識形态》手稿的編輯出版史,并列舉了MEGA 2先行版在内的8個紙質版。依照MEGA2第I/5卷編輯的排序,Online版将會成為繼MEGA 2第I/5卷之後,《德意志意識形态》手稿編輯史上的第10個版本。什麼是Online版?為何在已有的紙質編輯版基礎之上還要建構《德意志意識形态》的電子文本?Online版并非MEGA2第I/5卷的電子影印本。作為編輯小組的一員,筆者将從源起、編輯方針以及它和MEGA 2系列版本的區别等方面介紹Online版的編輯理念。

(一)Online版的源起

2006年11月,為紀念大村泉等日本學者編輯的收錄《資本論》第2卷恩格斯編輯稿的MEGA2第Ⅱ/12卷出版發行,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召開了研讨馬克思恩格斯手稿編輯的專家會議。會議特設了“關于MEGA2第Ⅰ/5卷《德意志意識形态》的編輯”的議題,會議期間,現任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秘書長兼MEGA2第I/5卷的主編格拉德·馮普曼(Gerald Hubmann)高度評價了由大村泉和漥俊一制作的馬克思家用本《哲學的貧困》(首版)的電子文本,它收錄了日本學者解讀出的馬克思所作的修訂、筆記等内容。受此啟發,馮普曼提議由日本學者組織編輯可以同時收錄“費爾巴哈”章原始手稿圖像和解讀文稿的電子文本,制作成CD-Rom版收錄到MEGA2第I/5卷的附錄中。雙方達成了以下協議:一、德國編輯小組向日方提供MEGA2第I/5卷的編輯資料,包括解讀稿、“導論”、“成立和傳承”、“異文表”、“注解”、“索引”等的電子文本;二、日方編輯小組負責對照原始手稿的圖像審校上述資料,協助德方完成該卷本的編輯工作;三、該卷的“導論”和“(文獻)索引”應體現《德意志意識形态》在亞洲的編輯研究成果;四、CD-Rom版收錄“費爾巴哈”章的所有手稿,并作為MEGA2第I/5卷的附錄出版。

後幾經交涉,雙方放棄了将電子文本編輯成CD-Rom版收錄進MEGA2第I/5卷的計劃。如果将電子版和紙質版捆綁出版,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兩者在異文的标記方式上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如果将電子文本制作成CD-Rom版收錄到MEGA2第I/5卷的附錄中,有損于紙質版的獨立性;二是紙質版印刷數量和增印次數有限,不利于電子文本的傳播。随後,“費爾巴哈”章的電子文本由CD-Rom版改成Online版,出版發行獨立于MEGA2的編輯事業。

“費爾巴哈”章Online版和MEGA2第I/5卷分家後,其編輯工作仍然得到了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的大力協助。2007年Online版編輯項目正式啟動後,得益于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向編輯小組提供的MEGA2的編輯文本,Online版吸收了MEGA2試刊版和先行版的全部編輯成果。MEGA2第I/5卷出版前,編輯小組又收到了這一正式版的電子文本,并依據最新文本對Online版的相關内容進行了替換。此外,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史研究所以及莫斯科國立社會政治史檔案館同時授權編輯小組拍攝了他們保存的“費爾巴哈”章全部手稿的高清圖像。

(二)Online版的編輯方針

MEGA2試刊版在編輯手稿時采用左右兩欄的編排方式,将馬克思恩格斯在改稿過程中寫在右欄的獨立邊注按手稿原有的記載狀态排印到了右欄,除此之外,還首次在學術附屬資料卷的異文表中獨創标行标記法,詳細地複原了稿内異文。如手稿第10頁中的一處修改,馬克思恩格斯在此處批判了費爾巴哈隻是将人理解為抽象的感性對象,沒有從生活關系的維度去把握個人的感性活動,去理解活生生的個人。MEGA2試刊版的最終文本為Er kommt also nie dazu, die sinnliche Welt als die gesammte lebendige sinnliche Thätigkeit der sie ausmachenden Individuen aufzugassen(因此,他從來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異文表中“51.3 L”代表此處異文對應正文卷第53頁第3行左欄的修改,斜體表示馬克思恩格斯标上下劃線以示圖1MEGA2試刊版的正文和異文表(M10)強調的字句。根據并行排列中的異文标記,馬克思恩格斯在寫成die gesammte lebendige sinnliche Thätigkeit(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之前,至少修改了三次。由第1行可知,恩格斯最初寫在左欄基底稿中的是die vereinigte sinnliche Thätigkeit(聯合起來的感性活動),基底稿寫就後,恩格斯修訂時删掉了标在vereinigte sinnliche下方的下劃線。第3行的上标m表示馬克思的改稿,其第一次改稿時将vereinigte(聯合起來的)改為gesammte(全部的), 第二次改稿時在gesammte和sinnliche之間補寫了lebendige(活生生的)。這就是die vereinigte sinnliche Thätigkeit到die gesammte lebendige sinnliche Thätigkeit之間的成稿過程,馬克思将感性活動的定語“聯合起來的”最終改寫為“全部活生生的”。

MEGA2試刊版首次将基底稿寫作過程中産生的異文稱為“即時異文”(Sofortvarianten),并以“SV”或寫作中斷“<≥”的符号标記,如手稿第10頁的“sozialen>gesellschaftlichen SV”,被改寫為gesellschaftlichen的sozialen就是即時異文。另外将馬克思恩格斯在推敲基底稿的過程中産生的異文稱為“後續異文”(Spätsvariante),标記符号分如下幾種:(1)删除“<>”,如“müssenm<also>mbei”,即馬克思删除了also;(2)更改“>”,如“lassen>läßt”,即lassen被改寫為läßt;(3)增寫“|: :|”,如“|: gerade:|”。标注了上标“m”的為馬克思的改稿,沒有标注的為恩格斯的改稿。MEGA2先行版和正式版繼承了試刊版在異文複原上首次采用的并行排列法及其改稿标記。

1.基底稿的複原

Online版編輯小組正是根據MEGA2系列版本對即時異文和後續異文的判定,将《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章手稿的創作過程嚴密地區分3-4次的改稿過程,并為每一階段的改稿設定了獨立的Layer(改稿層),利用不同的顔色和字體将改稿過程中的異文依據其産生的先後順序複原到各個Layer的正文中。Online版再現的改稿過程如下:馬克思恩格斯在手稿左欄寫下的基底稿(Layer1[内含即時異文]、Layer 2[基底稿或第一稿])→恩格斯對基底稿進行的修訂(Layer3.1)→馬克思的改稿(Layer3.2)→馬克思将部分論述挪用到第2章或第3章時的改稿(Layer3.3)→恩格斯和馬克思對手稿的再次修改(Layer3-Ende)→最終文本(Layer4-Schlussfassung)→全部文本(All Layers)。

Online版編輯小組首先判定後續異文的寫作時間晚于即時異文,另外,手稿右欄所有内容的寫作時間均晚于左欄基底稿,因為隻有在左欄基底稿寫就後,恩格斯馬克思對基底稿進行修訂時才開始利用手稿右欄進行寫作。Online版在MEGA2先行版的基礎之上複原了文本的基底稿,将正文内容與異文表合二為一,其後又依據MEGA2第Ⅰ/5卷對相關内容進行了替換。首先,将MEGA2先行版文本的右欄内容全部删除,并依據異文表複原左欄中的後續異文。如上述手稿第10頁的示例中,在左欄正文中複原被馬克思删除的also,将läßt改回lassen ,并将恩格斯增寫的gerade删除。其次,在上述複原文本的基礎上,編輯小組對比了試刊版、先行版與手稿圖像,将在改稿過程中最先發生變更的即時異文标上黃色并複原到正文文本中,如将被改寫為gesellschaftlichen的sozialen複原,插入到gesellschaftlichen前面并标上黃色。用此方法編輯後的文本Online版将其标記為Layer1,内含恩格斯在左欄邊寫邊改時産生的即時異文。其中去掉Layer1中标黃的字句後形成的文本就是基底稿,即恩格斯最初寫在左欄的底稿,Online版将其标記為Layer2。

2.恩格斯和馬克思改稿的複原

基底稿寫成後,恩格斯首先對基底稿進行了修改,其改稿大緻可以分成3個類型,删除、更改和增補。Online版将恩格斯删除的字句用灰色标記,接續其後的更改字句用粉紅色标記,并用綠色标記增補内容。除左欄外,恩格斯還利用右欄餘白對左欄内容進行了補充,這部分右欄記述在開頭都标有插入左欄相應位置的符号“F”或者“+”,能明顯地判别它應插入的左欄位置。這部分應該插入左欄正文的右欄記述被編排到了右欄,并标上藍色,用新羅馬體(Times New Roman)的粗體字标記。以此方法編輯左右兩欄内容後得到的文本就是Layer3.1(左欄)和Layer3.1(右欄),亦即恩格斯對基底稿的首次改稿文本。

接着,馬克思對上述Layer3.1收錄的文本進行了修改,這些改稿有的寫在行間,有的是對恩格斯的右欄内容進行的改稿。Online版用Arial粗體字标記馬克思寫下的字句,并将馬克思删除的字句标記成灰色,接續其後的更改字句标上粉紅色,另外用綠色标記增補内容。同樣在此階段的文本中,标有插入左欄相應位置的符号“F”或者“+”的右欄記述仍舊被編排在了右欄,并用Arial的粗體字标記。以此方法編輯左右兩欄内容後得到的文本就是Layer3.2(左欄)和Layer3.2(右欄),亦即馬克思對恩格斯改稿文本的再修訂。

馬克思改稿後,恩格斯再次對文本進行了修改。另外,不僅是恩格斯,馬克思有時也會對文本進行第2次修改。Online版對這一改稿過程的複原與上述3個階段是相同的。改稿後的結果是文本Layer3.3(左欄)與Layer3.3(右欄)。

Online版在Layer3.Ende(左欄)和Layer3.Ende(右欄)文本中将帶有插入左欄指示的右欄記載全部插入到左欄正文的相應位置,同時删除馬克思恩格斯标注的插入符号“F”或“+”,沒有插入指示的右欄獨立邊注被編排到了右欄。此後,馬克思在調整了篇章結構時,将部分内容挪用到了第2章或第3章的論述中,并相應地畫上了叉字,Online版同樣對其進行了複原。

所有改稿處理完畢後得到的最終文本就是Layer4(左欄、右欄),也被稱作最終稿(Schlussfassung)。這個最終稿與先行版MEGA2第I/5卷收錄的正文在内容上是一緻的。除此之外,Online版還設置了一個被稱作All Layers的文本,複原了在改稿過程産生的所有異文,此文本基本對應了原始手稿影印件中的全部改稿。

(三)MEGA2與Online版編輯的差異

如上所述,Online版吸收了MEGA2系列版本的編輯成果,但和紙質版有以下幾方面的差異。

第一,關于異文的收錄标準。MEGA2的《編輯方針(Ⅶ.2.3.2)》規定:“不構成文章意思的個别字句或标題被删除,或手稿中沒删除的内容無法解讀,異文表不予考慮。”所以,試刊版、先行版和新近出版的正式版等MEGA2系列的《德意志意識形态》編輯版本并沒有複原全部的即時異文。如“G”或“F”等隻寫了開頭字母的某些單詞,或“re”等寫作中斷但又不影響語義的某些詞語,在異文表中就沒有被複原出來。Online版編輯對照原始手稿的高清圖像,複原了所有可以辨識和解讀的即時異文,并用“@”符号标注出了被MEGA2系列版本忽略掉的即時異文。

第二,除收錄的異文數量超出MEGA2第I/5卷之外,Online版還利用其電子版的優勢,做到了每頁手稿每一行的改行位置與原始手稿一一對應,大大減輕了學者利用Online版解讀文本研讀原始手稿時的負擔。另外,Online版收錄了多張原始手稿的高清圖像,讀者可以随時确認某處内容在原始手稿中的記載狀态。

第三,MEGA2試刊版與先行版都采用了左右兩欄編排。收錄正文部分的是依照MEGA2編輯方針編輯而成的最終稿,帶有插入指示的右欄記述被編排到了左欄。Online版的最終稿與MEGA2第I/5卷收錄的正文是一緻的,但是在最終稿之前的各Layer中,右欄記述全部被編排在了右欄。将改稿異文按其寫作時間歸類到不同的Layer的做法,是Online版特有的編輯方法,不同于MEGA2版。換句話說,Online版試圖以Layer的方式動态地複原“費爾巴哈”章手稿寫作的全過程,并在全文語境中呈現改稿異文,首次使其具備了可讀性,這是紙質編輯版無法達成的。

二、“費爾巴哈”章漢譯本改稿異文的編譯

自1926年梁贊諾夫第一次以德文發表《德意志意識形态》的“費爾巴哈”章以來,這份手稿的出版史就演變為如何正确地再現馬克思恩格斯執筆過程的改稿異文的編輯史,改稿異文的複原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态》的編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Online版對中國學界的意義要從“費爾巴哈”章漢譯本改稿異文的編譯講起。

(一)“費爾巴哈”章漢譯本編譯簡史

《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章在中國的編譯史,可以按編譯的主體及時間區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二戰前郭沫若翻譯的梁贊諾夫版(1938年);(2)建國後中央編譯局翻譯的阿多拉茨基版(1960年)和巴加圖利亞版(1988年和1995年);(3)南京大學組織翻譯的廣松版的漢譯本(2005年)和各個版本的新譯本(2008至2014年)。

“費爾巴哈”章在最初發表時,編者梁贊諾夫就意識到了複原手稿改稿過程的重要性,将手稿中的被删除字句放入“<>”中插入了正文複原了“費爾巴哈”章中的部分改稿異文。梁贊諾夫版雖在腳注中注明了馬克思的增補内容,但依然遺漏了很多改稿異文。“費爾巴哈”章最初的漢譯本是由郭沫若翻譯的,包含該章的《德意志意識形态》1938年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發行。較之梁贊諾夫版,郭沫若更是簡化了手稿改稿過程的複原,略去了一半以上的稿内異文。關于簡化稿内異文的翻譯,郭沫若在《譯者弁言》中有如下主張,即“本譯書對于原編者之六項規定,大體上是在一律遵守着,但有些無關宏旨的廢字、廢句以及腳注,則多半省去了。因為文中多插入廢字廢句反使正文有難讀之嫌,而某字某句為馬克思或恩格斯所加或所改,均一一注出,亦覺不勝其煩。這在讀中譯本的讀者都是無甚必要的事情”。如引文所述,郭沫若認為改稿過程中産生的異文,對“讀中譯本的讀者都是無甚必要的事情”,所以省略了半數以上異文的複原。盡管如此,郭沫若翻譯的中國首個《德意志意識形态》版本中還是包含了部分馬克思恩格斯的改稿信息,作為首個文獻版銘刻在漢譯本的編譯史上。後來,這個版本1947年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再版,到1950年為止相繼增印了四次。

1932年,收錄《德意志意識形态》全部内容的MEGA1第I/5卷出版發行。與将被删除字句插入正文内容的梁贊諾夫版不同,被稱為阿多拉茨基版的這一版本,在正文内容中隻刊載了改稿後的最終文案,将被删除字句與增補内容等收錄到了卷末的異文表。阿多拉茨基版的特點之一是将“費爾巴哈”章的手稿切割成40餘個片段,并且依據編者自身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将40餘片段進行了重新編排,将其編輯成了一部内容較為連貫的著作。它無視馬克思标注的頁碼順序将手稿拆散後又重新編輯的做法後來受到了國際學界的非議,如廣松涉1965年在季刊《唯物論研究》第21期上發表了題為《〈德意志意識形态〉編輯上的問題》的文章,指責阿多拉茨基版“事實上等同于僞書”,指明此書是“将手稿拆得支離破碎後随意粘貼的”。MEGA2先行版同樣在其“序言”中批評阿多拉茨基版對手稿進行了暴力編輯,是“對遺稿原有狀态的粗暴侵害(massive Eingriffe in die Überlieferungslage)”。阿多拉茨基版除了将手稿拆分得支離破碎之外,在改稿異文的複原上,采用和梁贊諾夫版相同的異文标記,但複原後的異文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手稿實際的記載狀況。

中共中央編譯局于1960年依據俄文《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第二版第三卷(Marx Engels Werke 1955,以下簡稱著作集版)為底本編譯出版了阿多拉茨基版,收錄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作為中文版底本的著作集版删去了阿多拉茨基版的正文文本中記載的原始手稿的頁碼、注記中關于手稿左右兩欄内容的記載、馬克思恩格斯筆迹的區分等文獻信息,著作集的腳注也僅挑取了收錄于阿多拉茨基版卷末的數量龐大的異文中的一部分加以複原。由此可見,借此著作集版中複原的片段性的文獻信息及異文很難考察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唯物史觀時的互動關系及其思想的形成過程。編譯者在附加于漢譯本卷末的譯注中介紹了手稿的寫作時間以及傳承過程,但沒有提及梁贊諾夫版的編輯及出版情況。在“譯者後記”中簡要地提及了郭沫若譯本的出版情況,“在我國,曾有郭沫若翻譯的《德意志意識形态》的《費爾巴哈》章,1938年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書名是‘德意志意識形态’”,但絲毫未提作為郭沫若譯本底本的梁贊諾夫版和作為著作集版底本的阿多拉茨基版在編輯上的差異。因此,阿多拉茨基版在被介紹到我國時,版本校勘以及背後所包含的理論問題未能引起學者的關注,對郭沫若譯本中複原的異文标記以及手稿排列等文獻學問題的探讨也同時消失了。

S.巴納(S.Bahne)1962年在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史研究所發現了三頁沒有被既刊版本收錄的《德意志意識形态》的手稿,其中兩頁屬于“費爾巴哈”章(即M1、M2),一頁屬于“聖麥克斯”章。以此為契機,阿多拉茨基版以及基于此編輯而成的著作集版的編輯問題暴露于世,“費爾巴哈”章手稿的編排問題成了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1965年,蘇聯學者巴加圖利亞在《哲學問題》雜志第10、11期上連載了新編輯版的“費爾巴哈”章的俄文版,并于翌年由蘇聯政治書籍出版社出版了俄文單行本。這一俄文新編輯版一改阿多拉茨基版對手稿的恣意編排,按照馬克思标注的頁碼順序重新編排了“費爾巴哈”章手稿,并且插入了巴納發現的兩頁手稿,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版本。1966年《德國哲學雜志》公布了巴加圖利亞版的德文譯本,德國迪茨出版社(Karl Dietz Verlag)又于1971年刊行了這一版本的德文單行本。德文譯本删除了俄文版依據内容标注的26個小節标題,但是保留了對手稿4個部分的劃分。

1988年,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了巴加圖利亞版,人民出版社以《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為标題出版發行了單行本。據稱,漢譯本的翻譯以德文版單行本為底本并同時參考了俄文版單行本。巴納發現的兩頁手稿也被編入正文得以譯出,并且馬克思标注的頁碼被放入“[]”中插入到了正文中的相應位置。另外,還将俄文版編輯根據内容添加的26個小章節的标題譯出,作為附錄置于卷末,并且在每頁下方的注記以及卷末的注記中複原了部分由馬克思或恩格斯寫于右欄的增補内容以及改稿過程中産生的異文。但據此譯本仍舊無法獲知馬克思恩格斯在改稿過程中利用右欄對左欄的增補内容等詳細的改稿信息。

1995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版第一卷再次收錄了巴加圖利亞版的漢譯本。但是據調查,較之1988年的單行本,此譯本省略了很多文獻信息。首先,選集版中收錄的譯本将單行本中譯出的關于手稿改稿異文的腳注縮減至15處,還删去了1988年單行本中複原的馬克思标注的手稿頁碼以及區分馬克思恩格斯筆迹的注記。此後,選集版的譯本成了我國學者研究時依據的通行版本,2003年出版的單行本和2009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收錄的也是選集版的譯文。自此,1988年單行本編譯出的馬克思恩格斯的改稿異文所剩無幾,國内學者對《德意志意識形态》編譯問題也越來越不再關注。

(二)“費爾巴哈”章漢譯本異文編譯的新階段

2005年南京大學出版社以《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态〉》為題出版的廣松涉編譯的《新編輯版〈德意志意識形态〉》(河出書房出版社,1974年)的漢譯本,它利用左右兩開頁的編排方式再現了改稿過程中手稿左右兩欄産生的主要異文和右欄邊注,可以說是國内首個較為完整的文獻版,受到了出版界及學界的廣泛好評。《德意志意識形态》的編輯問題由此成了國内學者廣為關注的熱點話題。但有種批判的聲音認為,廣松涉在複原異文信息時依據的并非MEGA2試刊版,而是1932年出版的阿多拉茨基版,對右欄邊注的編排也存在諸多不當之處。如以手稿第17頁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社會分工的段落為例,将MEGA2第I/5卷正文部分和異文表中的改稿合二為一,并按照廣松版的标記将異文插入正文并譯成中文,就會得到如下文本。

從MEGA2第I/5卷的原文中可知,“上午≠當鞋匠≠打獵,≠然後中午≠下午≠當園丁≠捕魚,傍晚≠當演員≠從事畜牧”這一文本中,被删改的隻有“≠當鞋匠≠、≠然後中午≠、≠當園丁≠、≠當演員≠”等部分信息,但依據漢譯廣松版的異文,“≠當鞋匠【然後中午】下午當園丁、傍晚當演員、[随心所欲地]≠”整個一句話像是被馬克思恩格斯删除後,又重新寫下了“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然後晚飯後從事批判”等内容。此處廣松版的漢譯本雖然如實翻譯了廣松版複原的異文标記,但與手稿本身的記載有較大的的偏差,承襲了阿多拉茨基版中的錯誤。另外,此處馬克思恩格斯為何要将“鞋匠、園丁、演員”等名詞改為“打獵、捕魚、從事畜牧”等動詞,原因正在于二人所批判的社會分工,主張在共産主義社會中揚棄拘泥于固定社會職業中的異化勞動。

以廣松版的出版為契機,南京大學出版社在“現代學術棱鏡譯叢”中設立了“《德意志意識形态》和文獻學系列”,重譯了梁贊諾夫版和巴加圖利亞版,後又于2014年以《MEGA:陶伯特版〈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為題出版了MEGA2試刊版和先行版的合訂本。合訂本僅譯出了先行版的正文卷(Text Teil)和先行版學術資料附錄卷(Wissenschaftlicher Apparat Teil)中的“(手稿)産生和流傳情況(Entstehung und Überlieferung)”,沒有譯出MEGA2以并行标記法複原的“異文表(Variantenverzeichnis)”,這也正是MEGA2的精粹所在。如手稿第17頁的引文,合訂本依照中央編譯局的既定翻譯隻譯出了最終文本,“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未譯出反映改稿過程的異文。由此,讀者無法獲知馬克思恩格斯對手稿删改的過程和對詞句的斟酌與推敲。由于試刊版的異文信息沒有被翻譯成中文,僅依靠現有的漢譯本,學者無法直接驗證廣松版異文複原的真僞問題。從異文複原的角度上講,能代表國内“費爾巴哈”章異文編譯最高水平的版本至今仍舊是廣松版的漢譯本。

三、《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章Online版編輯的國際意義

從上述論述可知,《德意志意識形态》的編輯中最為關鍵的并非文本的編輯方法,而是如何精準地再現馬克思恩格斯的原始手稿中的改稿異文。單純就文本的編輯而言,2017年11月出版的MEGA2第I/5卷中收錄的《德意志意識形态》文本在MEGA2先行版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了校訂,在解讀手稿方面是最為精準的紙質出版物。中日學者共同編輯的Online版吸收了MEGA2系列版本的全部編輯成果,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改稿過程根據異文的産生順序,以改稿層(Layer)的方式使繁雜的異文在各改稿階段的全文語境得以呈現,突破了紙質媒介無法克服的局限。簡而言之,Online版的編輯有以下三方面的意義。

第一,為非德文國家編譯費爾巴哈章的文獻版提供了嶄新的編譯方案。Online版不僅收錄的異文數量超過了新近出版的MEGA2第I/5卷,其價值之一在于可以将異文編譯成德文以外的語言。中文版之所以放棄翻譯MEGA2先行版的學術附屬資料卷收錄的異文表,組織翻譯的張異賓教授在《代譯序》中解釋道:“面對主要是針對德文文本說明的副卷的處理問題,我們立即陷入一個十分困窘的處境之中,将其譯成中文,則失去了德文語境具體細節的直接性,如果完全不譯,則對不懂德文的讀者來說,這一重要的文獻學副卷則如同不存在。最後的這種方案,是譯出副卷中的文字說明部分,舍去德文文獻細解的部分。”除上述理由外,以并行标記法複原的改稿異文不能被直接翻譯成德文以外的語言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MEGA2版的一大特色是它利用并行标記法以時間序列複原了馬克思恩格斯多達3-4次的改稿過程,其中包含很多德文語境下特有的改稿,如冠詞或性數格的修改等等,此外還包括一些特殊的改稿符号,這些都無法直接翻譯成德文以外的語言,如東亞語言中就不存在定冠詞。Online版公布後,我國學者可以利用Online版對Layer的區分,以異文插入正文的方式,分别編譯出恩格斯基底稿、恩格斯修改稿、馬克思修改稿、馬克思恩格斯二次修改稿、最終文本等多個層次的改稿文本。

第二,可以通過字體和顔色區分馬克思恩格斯的字迹以及每個改稿階段産生的異文,使中國學者将來可以借助Online版的漢譯本介入到唯物史觀形成過程中的馬克思恩格斯問題等國際前沿課題的探讨之中。例如,馬克思恩格斯在手稿第10頁開頭批判費爾巴哈僅将人作為感性對象時的文本,“他承認人也是‘感性對象’。但是,他把人隻看做‘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據Online版考證,後半句是馬克思在修改恩格斯的改稿時寫在手稿右欄的增補内容,并标注了插入左欄的符号。由此可以得知,批駁費爾巴哈止步于“感性對象”而在實踐維度上強調人是“感性活動”的個人的是馬克思。而通過現有的漢譯本,無法獲知這些信息。另外,Online版編輯小組正在與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協商,争取收錄“費爾巴哈”章全部手稿的高清影印件,國内學者可以據此對比現存各漢譯本在異文編輯上的優劣,同時可以驗證Online版的解讀文本。

第三,雖然MEGA2試刊版在1972年就已經通過并行排列法較為精準地複原了“費爾巴哈”章各改稿階段的稿内異文,但海内外學者對改稿異文的研究甚少,如根據改稿異文産生的先後順序探讨左欄基底稿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改稿以及最終稿之間的理論關聯等。這其中與并行排列法中複雜的改稿标記不無關聯,使非德文母語的學者望而卻步,即便是MEGA2試刊版和先行版的編者英格·陶伯特(Inge Taubert)本人在編完異文表後也将其束之高閣,Online版編輯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文本編輯領域填補此項空白。Online版首次複原了恩格斯寫在手稿左欄的基底稿,并在全文語境中展現了兩人對基底稿推敲的全過程,為學者從文獻學角度考證馬克思恩格斯改稿的意義及兩人達到的理論高度提供了可能性。

如筆者在引言中所述,“費爾巴哈”章手稿的成立時間晚于“聖布魯諾”章(H10手稿群)和“聖麥克斯”章(H11手稿群),馬克思從“聖麥克斯”章中抽取出了手稿M30-35(H5b)和M40-72(H5c)并将其和先前批判鮑威爾的手稿M1-29(H5a)組合成了“費爾巴哈”章的大束手稿(H5)。MEGA2第I/5卷的編輯認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階段的馬克思仍然是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擁趸,馬克思恩格斯在寫“聖麥克斯”章的過程中決意另立“費爾巴哈”章,徹底完成對費爾巴哈的清算,同時系統地表述二人的曆史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觀,“與其說是一種純粹的理論發展的結果,不如說是馬克思恩格斯與同時期的理論家展開論戰的結果”。換句話說,馬克思恩格斯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态》的契機不是對費爾巴哈哲學的清算,而是對青年黑格爾派理論家鮑威爾以及施蒂納進行的批判,尤其是在與施蒂納的論戰中完成了唯物史觀的構建,是意識形态批判的結果。日本學者渡邊憲正依照Online版的編輯成果對此表達了不同的見解。渡邊教授認為,馬克思恩格斯能夠對德國當時的意識形态進行批判需要具備四個先決性的理論條件:第一,“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理論以及基于此對費爾巴哈基督教批判理論的再批判,或者說對啟蒙主義理論結構的批判;第二,基于異化和“勞動——所有制形式”理論對市民社會的批判性分析;第三,市民社會的變革,即共産主義理論;第四,對19世紀英法曆史理論的批判性繼承。以上四個先決條件也正是唯物史觀闡述的核心要義。馬克思通過《德法年鑒》《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及《神聖家族》階段的批判已經逐步完成了上述先決條件的理論建構,具備了對德國當時的意識形态(即青年黑格爾派的理論)進行徹底批判的理論水準,《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可以視作馬克思對上述理論前提進行歸結的産物。可以說唯物史觀的建構是馬克思恩格斯進行意識形态批判的先決性條件,而非其結果或衍生品。另外,據渡邊教授考證,寫作時間早于H5b、H5c的H5a基底稿,雖然尚未出現“上層建築”、“意識形态”和“生産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等H5c中表征唯物史觀概念的語句,但也已經基本闡釋了唯物史觀的理論框架。從另一角度确證了馬克思在批判施蒂納(H5b、H5c手稿群)以前就已經具備了意識形态批判的理論水準,駁斥了MEGA2第Ⅰ/5卷編輯關于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批判施蒂納等青年黑格爾派意識形态家的産物的觀點。

四、結語

綜上所述,吸收了MEGA2系列版本全部編輯成果的Online版旨在将“費爾巴哈”章中的改稿異文納入學者的研究視野之中,為國際學界研究唯物史觀的創立形成史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編輯組成員現有大村泉、澀谷正、渡邊憲正、漥俊一、平子友長、韓立新,後來又吸納了青年學者陳浩、玉岡敦和盛福剛。中日學者曆經12年的編輯,Online版已于2019年8月在線公布了“費爾巴哈”章的大束手稿(H5),小束手稿的編輯工作業已完成,待審校完畢後也會在線上發布。網址為“www.online-dif.com”,“dif”為《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章的德文首字母縮寫(deutsche Ideologie Feuerbach),供讀者免費參閱,但翻譯出版需要得到編輯小組的授權。目前,中文和日文的紙質翻譯版正在緊張籌備中。

作者簡介:盛福剛,日本東北大學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日本馬克思主義發展史、MEGA2的編輯出版。

文章來源:《山東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