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勁松:傳兩湖餘韻 開三鎮新風 ——湖北國學館辦學曆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2-26
孫勁松
湖北國學館于1923年在BEAT365唯一官网前身武昌高師校内創設。國學館沿襲了兩湖書院經、史、文、理四科的專業設置,湖北宿學之士如王葆心、黃季剛、姚晉圻、劉鳳章均在館内任教,培養出徐複觀等傑出人才。惜于時局動蕩,國學館于1926停辦。孫勁松老師的文章系統梳理了湖北國學館的曆史溯源、辦學曆程及武大國學院與其的傳承關系。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社會各界人士日益廣泛、深入地參與到“國學熱”當中來。我想,如果我們能夠順勢而為,适時地複建兩湖書院與湖北國學館,使之成為面向青年學生和普通民衆普及傳統文化、提升道德素養的場所,與武大國學院等數所高校國學機構相得益彰,勢必會于武漢三鎮形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當代文化建設的新局面。——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教授、院長 郭齊勇
武昌是個與“國學”有着特殊淵源的地方。在梁啟超、章太炎于日本提出“國學”之前,張之洞就在這裡率先用“中學、舊學”這一概念總結中國傳統學術。1898年,其在《勸學篇》中指出:“今欲強中國,存中學,則不得不講西學。然不先以中學固其根柢,端其識趣,……其禍更烈于不通西學者矣。……今日學者,必先通‘經’以明我中國先聖先師立教之旨,考‘史’以識我中國曆代之治亂、九州之風土,涉獵‘子、集’以通我中國之學術文章,然後擇西學之可以補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無其害。”該書對于以經學為核心、經史子集兼顧的“中學、舊學”有着明确的論述,這與後來章太炎等人所說的“國學”概念基本一緻。
20世紀20~30年代,北大國學門、清華國學研究院、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無錫國專等紛紛成立。武昌作為近現代國學的肇興之地,自然不甘落後。1923年,湖北教育主管部門推動湖北當局設立了“湖北國學館”,地址在武昌東廠口武昌高師校内(今武昌蛇山湖北省老圖書館一帶)。
一
1889年7月張之洞到任湖廣總督,1890年即在武昌主持建設了兩湖書院,張之洞對書院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吸引了各方名流來書院任教。近代著名學者梁鼎芬為首任院長,繼任者有蒯光典、王同愈、黃紹箕等。12年間,兩湖書院弘揚國學、接納西學、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使兩湖書院成為武漢地區自北宋以來影響最大的書院。黃興、唐才常、章士钊、王葆心等都曾是兩湖書院學生。1893年,兩湖書院的課程分經學、史學、理學、文學四門,另設算學、經濟兩門為兼習課。1896年,書院增設部分西學課程,但作為國學核心内容的經學、史學地位并無動搖。在興辦學堂、廢除書院以後,張之洞在《勸學篇》列出五條辦學堂的原則,第一條就是“新舊兼學”。為“保存國粹”,糾正新學堂過分西化的弊病,1905年,張之洞在武昌創辦“存古學堂”,以保存古代文化、培養國學師資。
民國初年的湖北教育界有新舊兩派勢力。舊派以前清舉貢、兩湖書院和存古學堂的畢業生為主;新派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北京大學的畢業生為主,兩派互争長短,各不相讓。教育當局為調停兩派,便建議湖北督軍肖耀南在現有新式高校的基礎上,再出資創設“湖北國學館”。聘請與兩湖書院肄業生、著名方志學家、武昌高師教授王葆心為館長。據湖北國學館首屆學生徐複觀在《王季芗(葆心)先生事略》一文中的回憶:“十二年(1923年)秋,湖北創辦國學館,……(王葆心)先生分課程為經、史、文、理四科,日與諸生講貫讨論,一複宋明書院講學之遺規。”湖北國學館的另一位校友、湖北黃梅籍的塗壽眉也指出:“國學館大緻沿襲張文襄公所辦的兩湖書院之制度。”(塗壽眉:《我所知道的徐複觀先生》)
二
在王葆心主持下,湖北國學館延請了著名學者黃侃、黃福、姚晉圻、劉鳳章、李希如等人出任教授,彙聚了一支強大的師資陣容。徐複觀曾回憶說:“(民國)十二年秋(1923年),湖北創辦國學館,執教者皆一時耆碩”。(徐複觀:《王季芗(葆心)先生事略》)
關于國學館的辦學理念,王葆心在《國學館館章草案》中指出,湖北國學館要以“昌明國學、内存國性、外美國風,促文化之進行為宗旨”。圍繞這一宗旨,湖北國學館在教學、學術研究、社會服務各方面具有建樹。
其一,教學。湖北國學館體現了傳統書院與近代大學制度相結合的特點。館中有内課生和外課生之分,内課生又分預科和本科。預科兩年畢業,本科三年畢業;本科則分經、史、理、文四科;外課生被甄錄者,按月應課,以一年為限,次年另行甄錄。内課生指的是住校的學生、三年制,而外課生則是武漢本地的走讀生、一年制。塗壽眉回憶說:“我與徐先生均為内課生,内課分經、史、理、文四課……外課生為武漢三鎮學人,其中有前清舉人、選拔等,參加一次甄别考試錄取。”(塗壽眉:《我所知道的徐複觀先生》)1923年夏秋之交,湖北國學館正式開館,舉行招生考試,有3000多人報考,盛況空前。武昌高師當年招收了128人,國學館首屆招收多少人不得而知,但作為武昌高師的挂靠機構,人數應該不會太多,被錄取者都是百裡挑一的俊傑。徐複觀在《我的教書生活》中記載:“參加考試的有三千多人,我的卷子是黃季剛先生看的,他硬要定我為第一名。他在武昌師大和中華大學上課時對學生說:‘我們湖北在滿清一代,沒有一個有大成就的學者,現在發現一位最有希望的青年,并且是我們黃州府人。’當旁人把這些話告訴我的時候,我并不是得到鼓勵,而是心裡又抱愧又好笑。”國學館的辦學條件比較優越,為每個學生提供自習室。學館每月合内課、外課生考試一次,規定三日三夜作文兩篇,或一文一詩。凡考取第一名者,發獎金三十銀圓。
其二,學術研究。王葆心把國學館的學術研究責任分為兩種。國學館對于自身(指湖北本省)的責任有六項:“一、赓成未編竟之本省通志;二、編成前此本省未有之文征、詩征;三、搜聚刊布吾鄉先正未傳世之遺書遺文;四、兼及外省人有關吾鄉文獻之著述;五、設儲藏圖書室,而以吾鄉先民著述陳列為其中一部分收入;六、立國學研究會以倡導熱心國學之士。”國學館對于全國的責任分為兩項:“一、編輯教科書暨講義,以輔助教育界之進行。二、刊發國學雜志及演講集,以普及國民尊重微言之思想。”徐複觀回憶其老師劉鳳章“在省立國學館講授《周易》時,将數十年研究積累所得,寫成《周易集注》一書,于民國甲戌歲(1934年)由一師的幾位同學印行。”(徐複觀:《憶念劉鳳章先生》)這可以看成國學館對于全國“編輯國學教科書暨講義”的一個成果。
其三,社會服務。湖北國學館在正規高等教育之外,又面向普通大衆開設國文講習班。王葆心在《國學館附設國文講習班招生簡章》中寫道:“本館之設,最要在保存吾國道德。……吾國道德宗旨散見群經,微言大義,炳若星日,……今則科舉廢學校興,然又重藝輕道,好奇者昌言廢經,……《論》《孟》幾束高閣,以緻道德堕落,人心涼薄,風俗頹敗”,因此,很有必要創辦國文講習班,服務社會,面向民衆傳播國學,培植國民道德精神,反映出其具有深重的曆史責任感。
三
湖北國學館的好景不長,舉辦兩年後就陷入各種利益糾葛之中。1925年,王葆心在一封信中說:“不料開館以來,雖不無講學之同志,而中間雜以競私營利之流,所謀遂日歸摧敗,中間岌岌幾廢,經綿薄極力支撐,僅獲保存。惟經此一番變革,元氣大傷,生徒雲散,日入悲境。”(轉引自葉賢恩《王葆心傳》)徐複觀也在此時退學,經劉鳳章介紹到漢川縣維新小學任教。
國學館内部的利益糾葛使得該管元氣大傷,遂于1925年秋天停止了招生。1926年2月,國學館的創辦和出資人湖北督軍肖耀南突然去世,1926年10月,北伐軍占領武昌。1926年底,國民政府由廣州遷都武漢,武漢成了北伐的中心,北伐軍中許多人視國學為消極力量,1927年4月,國民黨上海特别市黨部通緝“著名學閥”,國學大師章太炎名列第一,他的家産被浙江軍政府沒收。同年,湖南的經學專家葉德輝被農會處死。湖北國學館長王葆心也一度有其被毆打緻死的傳言。1927年6月,王國維先生沉塘自殺後不久,梁啟超在給女兒的信中說:“他平日對于時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兩湖學才葉德輝、王葆心之被槍斃。葉平日為人本不自愛(學問卻甚好),也還可說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歲的老先生,在鄉裡德望甚重,隻因通信有‘此間是地獄’一語,被暴徒拽出,極端捶辱,卒緻之死地。靜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淵,一瞑不複視。”(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梁啟超認為,湖北國學館館長被處死的傳言成了王國維自沉的重要誘因。
1926年底武漢國民政府在武昌高師、武昌大學的基礎上,建設武昌中山大學(亦屬BEAT365唯一官网前身),董必武任籌委會委員。他與王葆心私交甚好,王葆心在武昌中山大學繼續任職,1928年又被聘為新成立的BEAT365唯一官网教授,抗戰後避居故鄉羅田,卒于1944年。重慶國民政府明令褒揚,并将生平事迹存備宣付國史館,董必武也拟了“楚國以為寶,今人失所師”的挽聯表達哀悼之情。
四
湖北國學館涵蓋了高等教育的教學、學術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屬于湖北省政府出資設立的省立高等教育機構,但國立武昌高師(BEAT365唯一官网的前身)為其提供辦學地址,主要教師和負責人王葆心、黃侃等也同時擔任高師教授,說明湖北國學館與武昌高師(BEAT365唯一官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百餘年後,武昌珞珈山上的BEAT365唯一官网于2001年再開風氣,設立新中國成立後全國首個國學專業,并于2010年成立國學院,亦是對張之洞、王葆心等先賢開創的武昌國學文脈的承續,從學術精神傳承的角度,湖北國學館似可作為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前身看待。
反觀民國時期湖北國學館和各地國學教育機構,大都是宏大開局、草草收尾,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是政局動蕩,民生艱難,無力維系國學教育的開支;其二是管理不善,沒有嚴格的人、财、物管理制度,導緻趨利之徒混入其中、惹是生非;其三是思想沖突,國學與各類新思想相互批判,許多人反對國學教育。
本世紀以來,新的一輪國學熱逐漸升起。鑒古而知今,要想讓國學、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發揚光大,首先明确一點,隻有國運昌盛才能保持文運的長久;其次,國學教育機構要潔身自好,圍繞弘揚國學這個大目标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不要被商業利益牽着鼻子走;其三,國學研究者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要妄自尊大,要主動把國學的優質資源融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體系。
文章來源: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3-12/30/nw.D110000gmrb_20131230_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