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人民出版社】段德智著作:《宗教社會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6-29

書名:《宗教社會學》

作者:段德智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6月

内容簡介:

本書針對國際宗教社會學的學科現狀,圍繞着構建“作為宗教學分支學科的宗教社會學”這一目标,對宗教的本質說(尤其是對宗教的特殊本質說)、宗教對話以及宗教的本土化或民族化等諸多重大問題盡可能地做了比較深入和系統的考察。

全書共六章:第一章旨在以馬克思的“宗教存在論”為依據對傳統宗教社會學進行批判性考察,論證構建作為宗教學分支學科的宗教社會學的必要性。第二至第四章旨在從宗教奧秘的解讀和宗教與社會之關聯兩個維度闡釋宗教的本質,其中宗教奧秘的解讀着重闡述的是宗教的特殊本質,從宗教與社會的關聯角度讨論的則是宗教的普遍本質,從而對構建作為宗教學分支學科的宗教社會學提供某種理論支撐。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讨論和闡述了宗教對話和宗教神學的本土化,前者涉及國際政治、世界和平和人類文明,後者則涉及中華民族的富強和複興,可以說是我國宗教社會學的兩個重大時代話題。

目 錄

引言

第一章 宗教的社會學解秘與作為宗教學分支學科的宗教社會學

第一節宗教的社會學解秘

一、伏爾泰的“悖論”與宗教的“秘密”

二、孔德與斯賓塞:實證主義與宗教社會學的發轫

三、杜爾凱姆:作為宗教靜力學的宗教社會學

四、韋伯:作為宗教動力學的宗教社會學

五、帕森斯與默頓:從“結構功能論”到“沖突論”

第二節走向作為宗教學一個分支學科的宗教社會學

一、社會學家與神學家的“二律背反”(1):貝格爾A

二、社會學家與神學家的“二律背反”(2):貝格爾B

三、馬克思的啟示:從“宗教意識”到“宗教存在”

四、作為宗教學的宗教社會學導論

第二章 宗教的特殊本質:宗教的奧秘及對其的一個解讀

第一節 宗教奧秘與對神聖者的信仰

一、關于宗教的語源學解釋與宗教的基本意涵

二、宗教的奧秘與信仰的超越性

第二節 宗教奧秘的解讀與作為信仰神聖者的人

一、宗教發生學與宗教信仰的生存論維度

二、宗教信仰與人生救贖

三、信仰的内在性與人的“自我意識”

四、“向人自身的複歸”與宗教意識的演進

第三章 宗教的普遍本質I:“宗教與社會”的曆時性考察——與時俱進的人類宗教

第一節宗教組織形态的與時俱進

一、宗教的起源與“氏族社會”和“氏族宗教”

二、“古代奴隸制社會”與“民族宗教”

三、“人類曆史的世界化”與“世界宗教”

第二節宗教意識的與時俱進I:與時俱進的神的觀念

一、宗教曆史發展的兩個維度

二、作為原始宗教的“自然宗教”與人類社會的原始狀态

三、從“自然宗教”到“多神教”與社會進化

四、從“多神教”走向“一神教”與社會進化

五、“庸俗的無神論”與“誠實的無神論”

第三節宗教意識的與時俱進II:與時俱進的宗教哲學

一、古代希臘宗教哲學:作為“第一哲學”的神學

二、中世紀宗教哲學:啟示主義與信仰主義

三、近代宗教哲學與自然神論

四、現當代宗教哲學與人的生存體驗原則

五、宗教哲學應然的“研究域”

第四章 宗教的普遍本質II:“宗教與社會”的共時性考察——宗教的社會本質與社會功能

第一節宗教的社會本質

一、宗教之為一社會群體:宗教的社會特征

二、宗教群體的組織類型與宗教的社會本質

三、“宗教皈依”與宗教的社會化:宗教群體與社會群體之間的一種互動

四、宗教意識與宗教的社會本質:“宗教世界”與人類社會的“二重化”

第二節宗教的社會功能

一、宗教之為一社會意義系統

二、宗教與社會的維系

三、宗教與社會的創建

四、宗教社會功能的二律背反:宗教的正功能與負功能

五、宗教與各亞社會系統之間的互動(上):宗教與政治

六、宗教與各亞社會系統之間的互動(下):宗教與經濟

第三節宗教的世俗化與宗教的發展前景

一、宗教世俗化與宗教神聖化的張力

二、宗教世俗化的曆史維度:從神聖化世俗到世俗化神聖

三、宗教世俗化的現當代維度:現代化與“世界祛魅”的等式

四、宗教的世俗化與宗教的發展前景:宗教會因此而消亡嗎?

第五章 宗教對話與國際政治和人類文明

第一節宗教地理學、宗教沖突與國際政治

一、宗教的地理分布與人類古代文明

二、宗教的空間傳播與宗教沖突

三、當代的宗教分布與地區沖突或“斷層性戰争”

四、宗教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對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一個批評性考察

第二節宗教對話與世界和平

一、宗教對話的三種模式:排他主義、兼容主義和多元主義

二、希克的宗教多元主義神話

三、作為通向世界和平之路的宗教對話

第三節宗教對話的層次性與現實途徑

一、宗教對話的層次性與平面化

二、宗教對話的可能性與基本中介

三、宗教對話的現實途徑:從文化對話到宗教信仰層面的對話

第六章 中國宗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第一節中國傳統宗教與前現代中國社會

一、與時俱進的中國傳統宗教:中國傳統宗教與中國前現代社會發展的同步性

二、中國傳統宗教的宗法性質與前現代中國社會

三、以“神化王權”為基本使命的中國傳統宗教的政治情結

四、小康、大同的社會理想與中國傳統宗教的社會功能

五、對佛教中國化的進一步考察

第二節 中國近代宗教的轉型與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革

一、佛教的革新運動與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革

二、伊斯蘭教的革新運動與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革

三、道教的革新運動與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革

四、基督宗教的革新運動與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革

第三節 中國現代宗教的轉型與中國現代社會的變革

一、中國天主教的三自革新運動與中國現代社會的變遷

二、中國基督教的三自革新運動與中國現代社會的變遷

三、中國佛教的自新運動與中國現代社會的變遷

四、中國伊斯蘭教的自新運動與中國現代社會的變遷

五、中國道教的自新運動與中國現代社會的變遷

第四節當代中國宗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當代中國宗教的曆史使命:社會建設與民族複興

二、當代中國宗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神資源

三、當代中國宗教與精神文明建設

四、當代中國宗教與文化建設

第五節當代中國社會與當代中國宗教的自身建設

一、當代中國宗教建設的基本目标: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适應

二、宗教管理現代化的一個基本方略:依法治教

三、當代中國宗教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進一步加強神學理論建設

四、當代中國宗教的一項長期任務:去僞匡正,反對邪教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