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喻豐:中國心理學還美嗎?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7-31

審美非客觀之事,錯彩镂金或初發芙蓉,終非事實判斷,本不應高下有别。凡窮者多幻欲錦衣玉食、琉瓦金磚之窮奢極欲,反富者卻追求食之寡味、衣之初制、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唐肥宋瘦,美無定論。然為何蔡元培曰“以美育替宗教”,而木心卻言“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呢?于人心之本質,客觀之真不若相對之善美。古來論理皆寂寞,惟有美者留其名。慣看典籍,神韻飽滿、洞見情切;再讀今文,工業流水,淡寡乏味。非謂厚古薄今之陋見,乃心理學已少有新異之美、思想之美、抽象之美、個性之美。吾學科疾患之深一如當世,标語粗造、文辭空洞、繪風陋鄙、韻律嘩衆。大智若愚、大巧不工可為美,然污言穢語也可謂潇灑不羁、巧言令色亦能為道德文章。無美之時代難育其人,無美之學科難尋其魂。

心理學本不應為西學東漸之産物。類于西方哲人好奇于自然,中國學人渴求内心。然中國心理學始于晚近、仿西而成。百年之前,文人士子留學海外、東瀛西洋滲入中國。先輩學人留學歸國,知識尚淺然審美卓堅。百年前梁啟超于心理學會暢言佛學即心理學,而百年後學會主旨報告台上已難覓此類言談,本土化、中國化喧嘩多年,聲漸疲倦。僅管窺社會心理學,歐陸深澀而北美規整,氣質分明;然論及中國心理學,百年尚無特色可取。回望經年,吾輩甚少深思。随波逐流、以學術謀生計者衆;欲窮其理、愛智慧以曉興趣者少。百年脈續,功績斐然;大凡學科肇始,均形式多于内容,建制勝于思想。然唯此問題憂然于心,中國心理學何人之思想可入心理學史以啟後世?中國心理學又以何種姿态呈現于世以别于它?我以為,該問題之尴尬蓋因學科審美之缺失。

其一,師而無學,以規整為美。近百年,世之變化可媲美上下千年,壽命倍數遞增、技術疊代速進、交通便利通途、信息激蕩日新。此為表,裡即現代化,其加速社會流動、冷漠社會關系、亂序社會結構。以韋伯之見,即理性化。理性之社會是謂機器,凡此社會高度精細分工,人為機器之零件,機器運則井然有序,零件無己,任由配合。機器運行流暢,亦有規整之美。然此劃一之美繁茂則棄絕洞見,亦阻創造。心理學緣起德國,于戰後由北美獨霸,其學術規範事無巨細,規整有餘然洞見不足,其表現有三。

一則以工人為學者。凡事為謀生之手段,則興味闌珊。學者但為職業,便與興趣揚镳。其為志業之時,亦學者為工人之刻。若真愛學術者如癡如醉、狂迷不顧,然充耳者皆怨苦不堪言、壓力甚衆。如此境地,惟其工人耳。工人者為薪資故,然學者由求知始。古之士,衣食無憂、佩玉鳴銮、興緻盎然、閑然悠得。工人價值異于學者,其可因薪為不為之事,以此為師,無美可依。其勞作亦異,重目的而輕過程、采發表而輕思想,以結果論手段之正義。此風之盛,有甚者可習網絡而不登網、究發展而不育子、踐臨床而不診病、問政治而不聞天下事。凡此功成者盛則心理學微。

二則以規範為創造。其上荒謬皆因學科之規範。規範定式、客觀标準,本非惡事。資本裹挾意志,斷襲技術;科學代之信仰,祛魅價值。心理科學之訓練無非,轉換問題、思維變量、操作概念、推陳理論、檢驗預設、分析結果、探問緣由、找尋邊界。凡勤奮者遍覽文獻,變量随置,模式研究、套路成文可暢行學界。形塑成文猶如生産,改換變量無須洞解,學習形式遑論内容。勤學懶思亦為學者,熟練匠人遂成大師。

三則以發表為評價。工人重評價輕過程,流水作業可取大量發表,為發表評價體系之受益者,創新學術者或因不合規範而盡受折磨。學術階梯殘酷、赢者通吃,受益者獲取且分配資源,學人落後一步,則滿盤皆輸。破五唯之策确逢其時,然何者可替發表以為标尺無解。發表确使套路工人缽滿竊益,雖掩蔽真才,然其亦可阻此尚學而不會者。若無客觀評價,于中國之文化國情,學派、聯系、師承、友親,恐連套路工人皆懷忐忑。百年前之學術評價定非此種,然當時之教授以現今觀之亦實至名歸;百年前之期刊并無規整,然論文之風采不遜今之模闆;百年前之研究技藝單純,然思維之争鳴今時猶存。思憂百年,僅存一歎。

其二,學而無思,以手段為美。心理學本有理論,盲人摸象尚有己見。艾賓浩斯之名言:“心理學曆時悠長,然曆史短隙”。此言于其時乃歎于前句,即心理學思想豐厚;于今日則後句更刺痛人心,心理學史似若終結。于十九世紀末至上世紀前半葉,不足百年間心理學人才輩出、學派林立,理論千姿百态、故事波谲雲詭。然心理學史寫至近幾十年均已然囫囵,人物、思想、材料之匮乏,宣告大理論之時代終結。理論缺失之時,乃手段乘虛之日。以方法異化理論,以手段替代問題,蔚然成風,任其極化。手段依存于問題,極化則為舍本逐末,學科之不惟理論以手段為美的偏狹不免流于粗淺。其表現有三。

一則以設備為價值。若論學理,則探究同等問題并得類似結論,問題為先、手段次之。然現實相悖,同論題者,以先進設備之研究,其發表于關注,均較之傳統方法有異。新設備若不可提出新問題,則必為技術之盲目崇拜。先進設備與技術有經濟成本,亦有熟練掌握之努力成本,然此等成本之價值不應等價為學術價值。學術價值僅發于問題,無關手段。現實而言,理論之匮乏導緻本分研究僅得細枝末節之答案,然設備絢麗高端、結論嘩衆取寵者則名滿天下,擠入學術幂律分布之頭部,獲得先發優勢、資源分配與審美設定權。如我富強之國,仗倫理之快捷,逞各色先進儀器,将傳統心理學已知之結論行地毯式探究,文章千篇而結論止于驗證,不可謂美。

二則以結果為假設。無理論指導之學,僅依回歸建構樸素變量之關聯,凡社會行為非物理現象,人與情境影響者衆,單一關聯甚微。人心之現象樸素存在,然難以重複;常人之常識亦常無法獲知。心理學人皆懷心酸之實驗結果,亦皆知知精巧設計多無顯著,立足于此之數量理論如何能不陷入危機而飽受質疑。長久以來,心理學家慣從細枝末節之變量數學關系中建構所謂理論,以探索之結果講成熟之故事,其與依理論推理出假設再行驗證之邏輯背道而馳。若從初處無理論,又向何方覓假設。多有心理學人鼓吹數學變量之回歸乃理論創立之良方,然其并未理解理論乃抽象概念之聯接,而數量模型則為具體構念之關系,二者于解釋水平上本質不同,也難于平等。如此辯稱,不啻舍本逐末、将果作因。

三則以方法為問題。誠然絕巧設計令人拍案,格林沃德因創内隐聯想測驗嘗言:“方法即理論”,其言乃為反駁勒溫之見:“理論即實踐”。格氏之言誇耀其法,然觀點甚謬。誠然,大數據、機器學習、神經科學、統計革新,各色方法讓心理學看似更為科學,卻也讓此學科失魂落魄。方法異化為鉗制思想之工具,依費斯克之言,方法過度之偏激,遂成方法恐怖主義。若神經科學家總忘懷腦有其主人、而數據研究者常忽視行為之模型後尚有情感動機般,窺依新穎方法去探求人心又何嘗不謂更簡化、更粗暴之盲人摸象。心理學之實驗設計透盡心思,細品甚美。凡好學者無不醉心于精巧設計,于其中體味人類探覓心影之智慧。斯塔佩爾亦曾坦言,乃精巧設計讓其沉醉其中無法自拔,以至悖倫走險、觸底犯線、堕入歧途,他不允許如此巧奪天工之實驗設計得不出顯著結論。然學者均當共識,精雕細琢僅為解決困難之靈光乍現,而非經天緯地之理論大美。

其三,思而無己,以他論為美。心理學已非大理論之時代,此或因随心理學肇始,學科漸成、範式漸清、技術漸進、簡單之現象及基本之原理已被驗證,研究難度随時間邊際效用遞增。此于中國心理學尤甚,因其自始至終均無可靠理論。如唐君毅直言:“西方近代之科學的心理學,實尚在極幼稚之階段。其前途發展如何,雖不可知,然以其今日之成就而言,其對人心本身認識之深度,蓋尚不如過去西方宗教與哲學中,對人心認識之深度”。牟宗三甚至斷言凡此現代之科學心理學均屬假科學。哲人之言尖刻,然心理學人自省者少反追捧者衆。不乏學人以理論建立自居,然僅理論而言,現已難辨何為規範、何為創見、何為美。其表現有三。

一則以觀點為理論。理論乃系列假設或原理之集合,經概念推導而成。于心理學,其原理或假設大多經實證研究所檢驗,由歸納成為概念遊戲。觀點則不然,其或為洞見,或為個人之靈光一閃,或為對某人甚至某事之獨特、與衆不同之看法。類似看法人皆有之,然證實之不易,倘若證明也難稱理論。蓋因其并無對心理或行為現象進行有力、系統而概況性之描述。反之,并非任何非實證者均為理論。中國心理學似有此傾向,即從上至下,從師到生均将非實證、非客觀之研究稱作理論研究,并将此命名為理論方法寫入各式開題、答辯及基金申請中。若如此,則想法不分優劣均可稱為理論,而無量化之研究均可叫做理論研究。理論研究說法之泛濫亦造成理論之粗制濫造,号稱理論者招搖于期刊之上,自謂較之實證更有高度,自尊之滿足,是其對理論敬畏之缺乏。中國心理學理論研究不應是素人直覺的自我觀點講述。

二則以釋經為洞見。哲學可為哲學史,然心理學不可為心理學史。理論學者多有中國哲學之氣質,無嚴格哲學訓練卻樂于攀附,于一知半解間對似是而非、若有所思、似有洞見、幻若真實之論斷甚為膜拜,視注書釋經當為理所。哲學傳世之思可依原典或人物作一解讀,然心理學獨具科學知識累計之旨趣,依文史哲之法作文,易流于自說自娛、自言自樂。恐依哲學家而言,頗為幼稚。心理非複雜于哲學人生,然其學科範式有自然科學之特點,更新極快然積澱少,學者以實證結果歸納為據,非以某人物之言為依。神化個人之思易将二等、二手之哲學為理論。無人之思可為全知全能,所謂理論亦隻僅對社會、心理或行為的一解釋、一角度、一态度、一觀點,它僅是一扇窗,也必是盲人摸象。

三則以巧言為思想。理論者,概念之邏輯遊戲,非言辭之細膩壯美。誠然,好理論文章定言語華美、辭藻生動,然其核心當為基于實證之事實與嚴密之邏輯推理。現今之所謂理論文章易于擺出似是而非之證據及極不嚴謹且自說自話之邏輯,并用言喻掩蓋之。如此類文章常犯之邏輯錯誤,第一格歸因錯誤,即用不完整例子歸納得出結論、選擇性忽視其他結果。常見形式為論證甲發生、乙發生,則推導甲就是乙之原因。此種推論忽視了甲未發生時乙是否發生、甲發生時乙有無可能不發生以及乙發生時是否可以無甲等情形。通常之所謂理論多擅用飽含情緒之言辭反駁替代絕對理性之邏輯推理。即便自稱理論,邏輯嚴密、推導細緻之科學論文也應勝過言辭美麗、似乎散發智慧之散文。所謂理論研究是否更為高深、是否有益,不在于其個人觀點表達之精妙,而在于其問題之重要、描述之精準、解釋之深度及推理之嚴密。

 其四,己而無依,以趣用為美。心理學立身之本乃是對人類心理曆程與行為之客觀描述與理解,其自身并無規範之意。人類之知情意行是好是壞與心理學并無關聯,心理學亦無意卷入此類世俗讨論。無論其為自然科學抑或社會科學,心理學僅為客觀之描述,從無主觀之評價。科學即理論描述,技術才應用于世。将原理應用于它者與社會乃學者之責任,非學科之意蘊。于學科言,心理學非媚上愚下之術,然學者可有經緯天地之責。擔此社會責任乃學者之私,非學科之向。實踐可促理論,然其亦可異化學科。其表現有三。

一則以趣味為科學。客觀人心規律,無所謂有趣。然是否從中獲取趣味,則隻關研究者,無關大衆。現今研究講求社會影響與傳播規律。學者本應享受求知之原始旨趣,然現實卻迫使其承擔科普之責,甚至為迎和無前沿知識之大衆口味而選擇研究問題。心理學研究可與生活接軌者衆,科普當交由有興趣能力且有時間之大師,而非如現在一般,由公司運營雇請一知半解之研究生來進行。結論之過度解讀與概念曲解,會加深公衆與科學之誤解,并極化公衆趣味。

二則以應用為功用。若學科有其新解,則其可為知識;而若其新解有用,則學科似有其價值。快時代之特征即不求原理精深、但求立等可用。公衆對心理學之期望亦如此,其可聽大師大談儒釋道甚至一起朗誦原典,附庸風雅、不問用處。而倘若談及心理學,則必然需解釋孩子如何教育、員工如何管理、病人如何醫治等諸問題。在國外語境中,管理、法學方為研究生最多跨專業申請之學科,因其應用之本質而不設本科。然本科最受歡迎者,實為心理學等基礎學科。中國則不然,心理學最易被跨專業考研者所選中,似乎心理學無需專業知識,單憑考研背誦課本即可。悲乎心理學,跨考成功者衆。其已從上遊且具基礎性質之學科淪為下遊且備應用性質之學科。此言并無将基礎與應用對立分出高下之意。然中國心理學之基礎與應用實則漸行漸遠,基礎者大談概念而不顧民衆,應用者熟知市場然流于經驗。前者視後者騙,後者言前者癡。

三則以下遊為上遊。心理學者皆言學科年輕,然對比管理、政治、傳播等大量以心理學早期理論和研究為基礎之學科,心理學已然年邁。凡此種社會科學多以心理學科為本,研究甚至論文寫作均以心理學為規範,心理學之畢業生可入社會、政治、經管、公管、傳播等諸領域尋找教職,然反之少見。作為學科層面之上遊的心理學,實際影響上卻遠弱于上述諸學科,何其悲怆。《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曾為心理學諸專業之發文核心節點,因為其刊登之早期文章堪稱典範,開領域之先河。然現今其甚至為管理營銷之學者所不屑,将退稿投之。作為基礎學科,心理學本是管理、政治、傳播諸學科之理論來源與上遊,然此關系逐漸異化,心理學較之其諸學科話語權薄弱。

思慮中國心理學百年,曆史當銘記,然憂切勝于興奮。此一百年,立樓建系、著書育人、組織學會、接續學科、星火燎原,前輩學人功燦績輝。非謂中國心理學百年無有益之思想,隻是誇耀囿于淺薄,反思益于進步。提問不易然回答益難,如筆者見:規整之審美偏狹,當求中國心理學界漸成自發、自為、自生之學術規範與評價體系,而非一以劃之、受制于外;手段之審美偏狹,當求中國心理學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團結以問題而非手段為研究思索之進路,而非鄙夷互斥、間或有隙;理論之審美偏狹,當求諸學人以當代中國社會現實問題為根源,懷有建構創新理論與展示整體獨特形象之自信,而非釋經念哲、拾人牙慧;異化之審美偏狹,當求學術界保持初心、摒棄成見,兼容大衆偏好與應用,并同時呼喚亞裡士多德式縱貫諸學科之學者。

後一百年,吾輩皆歸塵土,願中國心理學美若初見。

http:/__local/C/E8/17/05A0EA557A6986E08E645631346_464D2DF0_50B1.jpg

作者簡介:喻豐,法學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道德心理學。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年第9卷第3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