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李建華:在學術創新中弘揚中國精神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9-22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學術創新,學術創新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神聖使命。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創新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奇思異想,而是為了凝聚時代精神而服務于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2021 年5 月9 日,習近平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明确指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反思時代問題、洞察時代精神、引領時代發展,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理論自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更是我們的神聖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已經進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也在召喚着屬于它的新的中國精神。中國精神是中國道路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力量的源泉。作為一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弘揚好中國精神,唯有堅持學術上的守正創新,在創新中解釋好、彰顯好、助力好中國精神,使中國精神成為凝聚中國力量的強大動力。這是我們不可推卸的神聖責任。

一、用新的學術視角诠釋好中國精神

我們可以将“中國精神”這一概念理解為一種自覺的主體性存在,它是中華文明的精髓體現及其由此而展開的各種理念、理想與理論的有機聚合;同時也是一個主體自我揚棄、自我超越的過程。中國已經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這也就意味着我們需要用新的時代精神來審視新的時代。我認為需要跳出中國看中國,跳出精神看精神,前者為空間超越,後者為形上攀援,從曆史、現實、世界三重視角,找到中國精神的客觀依據,形成中國精神巨大的哲學空間與解釋力。以史為鑒,我們才能更加明白為什麼精神血脈之于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如此重要。從古代的燦爛輝煌跌落至近代的受盡屈辱,中華民族并沒有就此被西方列強打倒,而是奮力拼搏不屈不撓地經過百餘年艱苦卓絕的探索,終于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而又堅苦卓絕的奮鬥曆程,就是一部鮮活的中華民族不斷追求民族獨立與自主、繁榮與富強的精神史詩。有一根主線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精神,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 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這也是中華精神文化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且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這種中國精神不僅代表了中華文明的普遍價值,而且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殊意蘊;不僅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而且深藏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不僅會彪炳史冊,而且會光照未來。隻有立足于當今的時代,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我們才能更加明白為何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需要召喚新的精神驅動。怎麼樣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結合起來,是中國革命與建設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最為關鍵的問題。在一百年的探索曆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指導中國的具體實踐,由此誕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的偉大實踐,走出了“ 中國道路”,積累了“ 中國經驗”,更讓人振奮。但現實告訴我們,我們決不能狂妄自大,輕視眼前的危機與困難,無視腳下的障礙與坎坷,漠視周邊的壁壘與關卡。各種新的問題與新的挑戰,會在新的曆史時期、新的曆史條件下撲面而來,這表明我們需要新的精神驅動,需要重新啟航來應對這些新問題與挑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創建的科學社會主義雖然在世界上出現了一些挫折,但畢竟在中國獲得了成功,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精神有機結合的産物。隻有把眼光放到世界的層面,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為什麼精神内核之于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如此重要。正是得益于中國精神文化的滋補,中國才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取得如此之高的國際地位,成為能夠影響世界進程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民并沒有照搬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而是忠實于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并且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符合發展中國家情境的現代化道路。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主要指向思想和精神層面,而不是單一的經濟或技術層面。要讓中國精神走向世界,徹底改變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局面,讓中國精神影響世界,需要用世界眼光來加大學術創新。

二、用新的學術理念彰顯好中國精神

也許我們習慣于用物質來為精神奠基,而精神的力量往往是精神本身的疊加。與此同時,中國精神的提法很多,加上各地、各行業都有自己的精神,五花八門,不一而足。這就導緻了中國精神的提煉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現象,提煉不集中、标識度不高的現象亟待改變,而這就需要有新的學術理念與方法。從我個人的視角來看,彰顯和弘揚中國精神首先要做的就是築牢中國精神的基礎,而這個基礎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靈魂所在,具有價值引領的重大作用,它通過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标構築起“民族複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中國精神,是當代中國精神得以彰顯的關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回答的重大問題是“建設什麼樣的國家”,這是國家價值目标,是根據國家層面的要求而提出的,它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同時也是人民普遍願望的表征。這一國家價值目标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也是國家精神的核心要素。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标主要是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幾個核心理念,它外在于形為社會化的制度、知識及精神生活。社會價值的制度化,有着明顯的實踐性與公共性特點,它顯示出人們對理想社會和美好生活的普遍願景;社會價值相關理論系統化的實現就是社會價值的知識化,它獲得了社會大衆普遍的情感認同,亦有着共同的價值參與,所以能夠曆久彌新、代代相傳;社會價值的精神生活化是人們在社會日常生活中通過行為取向與風俗習慣所表現出的原生态價值觀,是一種精神需要。個人價值規範是社會生活中個人的價值行為選擇及其所反映的品德素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規範,也是公民精神的核心内容。“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同樣,個人不立則國不能強,所以,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國夢,首先要強民,培育公民良好的精神狀态和精神品格,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中國公民精神的體現。愛國精神、敬業精神、誠信精神、友善精神,牢牢地打下了中國精神大廈的基礎。所以,如何深入挖掘中國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内在關聯,着力探究它們之間的學理淵源,就成了要着重探讨的理論問題。基于此目的,我們一方面要着重轉化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這是能否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順利轉化為中國精神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還要在認識、提煉、傳播中國精神時,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避免核心價值觀邊緣化與表層化,避免中國精神碎片化與區隔化。

三、用新的學術方法助力好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是中國力量之源。要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目标,關鍵是助力中國精神不斷強大。這需要學術界創新學術方法,提供具體方案,找到切實路徑。我們的學術研究應該圍繞“四種力”,即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感召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力、意識形态話語權的主導力、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力來進行方式、方法創新,為中國精神的強大形成“ 合力”。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那同動物又有什麼區别呢?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理想那必然就是一盤散沙,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理想那就如同機器一般沒有靈魂而隻會機械地運轉。牢固樹立共産主義崇高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題中之義,應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隻有心中有了理想,腳底下才能夠有力量。問題在于,這種理想的感召力如何獲得?在學理層面上,需要有新的學術話語、新的理論推斷和新的理論結論,而不是一味地灌“雞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遵循就産生了這種理想信念的感召力,而這需要從學理上揭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力量所具有的特點,那就是它所擁有的廣泛輻射力和深度滲透力。從輻射力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融入社會發展的各行業、各領域、各方面,要實現全過程育人,做到不留任何“空白”。從滲透力來看,我們要緻力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每一個人的精神需求,要将其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達到潛移默化、習慣成自然的效果。意識形态話語權主要體現在是否具有主導力,這不僅決定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和發展動力,也決定着中國精神的時代方位,必須持續發力。特别是要嚴格落實意識形态工作責任制,守好家,看好門,把住道,在旗幟鮮明地抵制各種錯誤觀點時不留餘地、守住陣地、占領高地。同時,我們還要把意識形态話語權的主導力向全世界伸展,加大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力度,從根本上扭轉西方意識形态全面滲透的被動局面。這就需要在學理上把“建構”與“傳播”話語權有機結合起來,沒有建構,傳播沒有底氣;沒有傳播,建構沒有意義。但無論是建構還是傳播都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需要我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進行學術方法創新,進行跨學科研究,從根本上解決好意識形态對外傳播的學理基礎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們建造了“精神家園”,“ 雙創”的力度如何,也就決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在何種程度上可以成為我們前行的精神支撐與動力。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對其進行系統梳理和整合,融入現代精神要素,呈現出現代性的面貌與形态,以适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學術方法創新不但在助力中國精神傳播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會形成許多學術新見,甚至可能形成獨特的“中國精神哲學”,我們需緻力而為之。

作者簡介:李建華,哲學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倫理學基礎理論、道德心理學、政治倫理學、中國傳統倫理思想。

文章來源:《倫理學研究》2021年第4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