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信硯:百年大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再出發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1-08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既是對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之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再出發的莊嚴宣言。盡管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本質規定之一,但《講話》在強調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之後,又将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單獨提出來加以強調,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盡管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就已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并不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共始終的,它的形成和發展經曆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中國共産黨的新征程上,強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 】 習近平;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中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的征程上,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這既是對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之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再出發的莊嚴宣言。《講話》在強調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同時,還特别強調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新的征程上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方向。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重要維度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其理論目标是創造和不斷發展中國化的或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這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并不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類似于“中國制造”與“中國創造”的關系,它們并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水準上的區别”。實際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隻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有資格稱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就是說,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因此,《講話》要求“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隻能通過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來實現。
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首先必須深刻理解和完整把握中國具體實際。“中國具體實際”是一個内涵極其豐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中國現實實際,也包括中國曆史實際。其中,中國現實實際,是指特定時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及其發展态勢。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現實實際從來都不是一種與世隔絕的孤零零的存在,它不僅總是與一定的世界形勢和國際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且也必然要從其與所屬的世界的聯系和互動中獲得其規定性;中國現實實際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必然會随着時代的發展而處于不斷的動變和生成過程中。中國曆史實際,則是指中華民族5000多年生生不息、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的文明發展,特别是其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凝結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思想理念和知識智慧,積澱着中華民族對宇宙、世界、社會和人生的獨特體認和感知,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
中國具體實際是由中國現實實際和中國曆史實際兩大方面構成的,相應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也包括内在相關的兩個維度:
一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現實實際相結合。它包括兩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現實實際,即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考察和把握中國社會現實,研究中國問題,總結中國經驗,探索中國道路,由此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和發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革命的現實實際,對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系列問題作出了創造性的回答,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标志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人用馬克思主義研究當代中國的現實實際,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以及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接續探索,創造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形成和不斷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另一方面,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現實實際,即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促進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現實實際、創造和發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其目的就在于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正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奪取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赢得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并在新中國成立後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确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也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建設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
二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曆史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曆史實際相結合,主要是指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它也包括兩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其精華,用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中國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标志性成果都是這方面的典範。例如,毛澤東思想就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毛澤東用“實事求是”概括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有的放矢”闡釋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用“一分為二”闡釋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用“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說明矛盾對面的相互轉化,用“知”與“行”的關系闡釋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說明調查研究的重要性,用“愚公移山”的寓言說明人的主觀能動性,用“大同”表達共産主義的理想,等等。再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充分地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其中,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辯證地揚棄了中華傳統文化中“民惟邦本”的重民、貴民、愛民、惠民、富民的民本思想,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批判地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與”、“萬物一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生态智慧,而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則吸收和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下為公”、“義利合一”、“和而不同”、“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等理念和思想。也正因如此,毛澤東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标志性成果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另一方面,用馬克思主義改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用以促進中國先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是在數千年小農經濟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即使是其中的那些優秀的内容在其現有形式上也是不堪其用的。因此,必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改鑄,努力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中國革命過程中,正是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共産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革命文化,為中國革命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也正是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共産黨又帶領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其核心價值觀成為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精神紐帶。
上述表明,無論是按其本質規定來說還是就其已經取得的理論成果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内在地包含着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對于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強調,實際上是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維度或一個方面的本質規定的特别強調。那種認為馬克思主義主義中國化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本不包括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強調實際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了不同于以往的理解的看法是沒有根據的。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盡管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規定之一,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本身内在地包含着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講話》在強調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之後,又将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單獨地提出來加以強調,仍然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因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本身内在地包含着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一回事,但人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緻力于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時是否意識到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則是另一回事。事實上,人們關于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意識并不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步産生的,也不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程始終相伴随的。從曆史上看,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之形成和發展經曆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就已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高舉“科學”和“民主”旗幟的徹底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以“科學”反對封建蒙昧,以“民主”反對封建專制,表現出激進地反傳統的鮮明特征。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都曾經曆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洗禮,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并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他們大多對中國傳統文化持激烈批判的态度。在這方面,陳獨秀最為典型。作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是一個典型的“全盤西化”論者。梁漱溟當時就曾指出,從前講西化的人都是“不中不西的人”,做些“不中不西的事”,隻是些“枝枝節節”、“零零碎碎的”的“西方化”,而唯有陳獨秀才是“主張西化主張到家”的人。而陳獨秀之所以“主張西化主張到家”,就是因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陳獨秀不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落後”,甚至将其稱為“糞穢”,批評胡适等人提出的“整理國故”的主張是“要在糞穢裡尋找香水”。他說:“‘國學’不但不成個名詞,而且有兩個流弊: 一是格緻古微之化身,一是東方文化聖人之徒的嫌疑犯;前者還不過是在糞穢中尋找香水……,後者更是在糞穢中尋找毒藥了! ”其他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雖不像陳獨秀這樣極端,但他們在總體上對中國傳統文化仍然持否定态度。例如,李大钊認為,東西方文明具有根本不同的精神氣質:它們“一為消極的,一為積極的;一為依賴的,一為獨立的……一為因襲的,一為創造的;一為保守的,一為進步的……一為精神的,一為物質的”。瞿秋白則與陳獨秀等人一樣認為“東西文化的差異,其實不過是時間上的”, “是時間上的遲速,而非性質上的差别”,因而隻承認文化的時代差異而否認文化的民族特性。由此,他把東方文化直接等同于封建宗法文化,而把西方文化直接等同于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文化,認為這兩種文化都是“代表過去時代的, 都有危害的病狀”, 因而都是應該淘汰的東西。因此,從總體上看,五四運動後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并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初步結合過程中,基本上都忽略了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維度。
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後的最初十年中,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産黨人面臨的最緊迫任務是明确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任務、對象、動力、策略、前途等問題,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現實實際相結合成為人們的主要關注之點,而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仍然處于人們的視野之外。
進入30年代後,情況發生了重要變化。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企圖一步步蠶食和侵占中國。不斷加深的民族危機,警醒了人們的民族意識,也使文化的民族性問題得以凸顯。1935年“華北事變”後,為了救亡圖存、增強民族自信,北京、上海等地的進步知識分子發起了新啟蒙運動,力圖糾正五四新文化運動簡單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片面性。新啟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陳伯達指出,“我們和過去啟蒙思想家一樣,反對吃人的舊倫理和舊教條……然而,我們要鄭重聲明:我們并不是要推翻全部中國舊文化的傳統。我們對于舊文化的各種傳統,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好的,我們要繼承下來,并給以發揚;不好的,我們就絕不顧惜。”1937年11月,從賢在延安《解放》周刊發表《現階段的文化運動》一文,強調目前文化運動應該發展民族的、民主的和大衆化的文化。文章認為,“民族的文化是要能夠激發民衆的民族意識的東西”,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五千餘年所積累下來的優秀的成果”,“用曆史辯證法的觀點來把它發展光大”,用以“啟發民衆抗戰的偉大力量”。所有這些,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的形成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
正是在上述基礎上,1938年10月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在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時,不僅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現實際相結合,而且也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曆史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他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曆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産。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毛澤東的這一論述,明确地指出了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克服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片面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割斷曆史”的缺陷,标志着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的形成。
不過,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形成後,其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後情況也是如此,甚至還曾曆經“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曲折。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極“左”思潮盛行,人們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根本對立起來。1966年6月1日由陳伯達授意、修改和審定并被稱為全國“文化大革命”動員令的人民日報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無産階級文化革命,是要徹底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對于封建階級和資産階級的一切遺産、風俗、習慣,都必須用無産階級的世界觀加以透徹的批判” 。此後十年中,中國傳統文化遂被列入要“橫掃”的“牛鬼蛇神”、要“徹底破除”的“毒害人們”的“四舊”,不僅出現了全國性的“批林批孔”運動,而且發生了砸孔廟、扒孔墳那樣的極端事件,它們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受摧殘,也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改革開放以後,随着思想戰線各個領域的撥亂反正的不斷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産黨人重新确立了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1981年中共中央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明确重申了毛澤東“關于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文化,實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為新時期重新确立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提供了思想前提。1982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則為新時期重新确立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奠定了政治基礎。1991年,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是有悠久曆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繁榮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民族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結合時代的特點加以發展,推陳出新,使它不斷發揚光大”。此後,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不斷強化。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強調“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思想文化傳統”,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強調要“繼承曆史文化優秀傳統”,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要“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則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除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在其他許多不同場合反複闡述了宏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于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大意義,标志着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更高水平。而《講話》在強調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之後,又将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單獨地提出來加以強調,就是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高度自覺意識的集中體現。
上述可見,《講話》特别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基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規定的深刻理解而作出的重要論斷,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産黨人百年曆程中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的曆史承接,同時又把這一自覺意識提升到一個新的曆史高度。
三、當前強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邁進。”因此,今天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在這樣的情況下,強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是完全必要的,而且還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首先,強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用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中國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必須着力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充分吸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深刻地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别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同時,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衆是曆史的真正創造者,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以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根本價值追求。“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着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行”的本質基礎。但是,具體到中國,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能夠賦能中國共産黨、使中國共産黨能夠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并成功開創和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有另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包括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因此,在中國的語境中,馬克思主義“行”本質上是說中國馬克思主義“行”。有人認為,如果承認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那麼,就沒有必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特别是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因為從來都沒有并且永遠不會有人要求把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理論與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自然科學理論也根本不可能有國别之分。這種以自然科學理論不存在民族化、中國化的問題來否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的看法是不得要領的。這是因為,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而自然界事物的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特性并不依民族和國家而轉移,自然科學理論的應用及其結果在任何民族和國家都是并且必須是同一的。人類社會的情形則很不相同,不同民族和國家的社會生活是有其獨特性的;不同民族和國家有不同的曆史文化傳統,也有不同的社會現實。因此,當我們應用馬克思主義來觀察和解決中國的問題時,就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正如毛澤東所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甯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産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産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着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所謂“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中國的特點”,當然包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隻有内在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才能真正獲得“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創造真正“行”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否則,馬克思主義就隻能是一種“抽象的空洞的”的東西,就會在中國“水土不服”,也不可能發揮任何作用。
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征程。這是一個更加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正确前進方向的新征程,是一個更加需要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不斷創新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的新征程,也是一個更加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着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緻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衆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充分汲取這些能夠助益“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更能幫助中國共産黨人化解新的征程上各種艱難險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不僅能夠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而且能夠進一步顯示出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力量,使馬克思主義“行”更加具有說服力。
其次,強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也是新時代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徑。用馬克思主義改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用以促進中國先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軟實力,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方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内在地要求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全面提升。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既包括其文化的對内吸引力,也包括其文化的對外吸引力,是其文化的對内吸引力與對外吸引力的有機統一。而要提升當代中國文化的對内吸引力和對外吸引力,都有賴于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個國家文化的對内吸引力,是指其對社會成員的凝聚力,它是通過文化認同來實現的。這裡所說的文化認同,是指對一個民族或國家自身文化的認同,這種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它能使社會成員對自己的文化、民族和國家産生強烈的歸屬感和向心力。當然,文化認同并不限于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在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交往中,對外來文化的認同也是經常發生的,并且這種文化認同的作用也可以是積極的。我們強調要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實際上也肯定了對特定外來文化的認同。但是,當社會成員對外來文化的認同超過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時,就會出現嚴重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危機,并由此會使社會成員表現出對民族和國家這樣那樣的離心力。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個國家的文化越是能夠激活社會成員的共同記憶、體現社會成員共同的精神追求特别是“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就越能獲得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亦即越具有對内吸引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内心,潛移默化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是實現當代中國文化認同、提升當代中國文化對内吸引力的寶貴資源。當然,正如前述,要使在傳統社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益于當代中國文化認同,尚須對其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改鑄、使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複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點在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認同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作為文化認同的最為重要的形式,價值認同即對作為文化之核心的價值觀的認同,它是築牢維系社會成員的精神紐帶、實現社會整合的基本途徑。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認同就表現出用馬克思主義改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特點。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當代中國社會倡導和踐行的并不直接就是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此,“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一個國家文化的對外吸引力,是指其對其他國家的人們的感召力,它是通過文化共識而實現的。文化共識是人們通過文化交往而對某種文化形成的協調、一緻的意見或看法,它有文化認同和文化認異兩種不同的形式,其中,文化認同是指人們贊同、欣賞并接受某種文化,特别是接受作為其核心的價值觀念,亦即完全被這種文化所同化;文化認異則是指人們雖然并不贊同和接受某種文化,但基于對該文化及其賴以産生和發展的社會曆史條件的認知而對這種文化表示理解和尊重,亦即承認這種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文化認同和文化認異都是文化交往所要尋求的文化共識,它們都是人們就某一文化而形成的協調、一緻的意見,隻不過文化認同重在“求同”,屬于人們就共同接受某一種文化而達緻的協調、一緻的意見;而文化認異則重在“存異”,屬于人們就各自皈依不同的文化而形成的協調、一緻的意見。在現實的文化交往中,一種文化越是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性的内容就越能夠獲得認同,而越是具有獨特的、民族性的形式就越能夠獲得認異。因此,一個國家文化的對外吸引力,主要取決于其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以民族性的形式表達人類性的内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豐富的人類性内容,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華文化追求“天下大同”、“人人為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君子喻于義”、“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對這些思想和理念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能夠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而且能夠增強其對外吸引力。例如,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充分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普遍性、人類性内容的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在當代世界上産生了巨大的感召力,不僅這一理念于2017年2月已被寫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 55 屆會議通過的“非洲發展新夥伴關系的社會層面”決議中,而且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和積極實踐。
強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能夠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同時,使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作為對内的文化吸引力和對外的文化吸引力之統一的文化軟實力的基礎上的,就是說,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愈強,人們就會愈加文化自信。正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提振國家文化軟實力,所以習近平強調它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和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他指出:“14億中國人民凝聚力這麼強,就是因為我們擁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精神,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了解我們5000年延續不絕的曆史,就能自然形成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别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衆長的文化自信。”因此,通過強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必定能夠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從而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注入更加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者簡介:汪信硯,哲學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文章來源:《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