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信硯 劉冬冬 : 馬克思勞動概念的三重維度及其生存論意蘊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1-22
【内容摘要】“勞動”是馬克思哲學的基礎性概念。馬克思在三重維度上闡釋了勞動概念:在哲學存在論的本質性維度上,他關注的是一般勞動,将其定性為人的生存根據和内在規定,揭示了一般勞動之于人的存在論基礎地位;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現實性維度上,他聚焦于雇傭勞動,批判了雇傭勞動及其内在的資本邏輯對人的宰制和異化,表達了對人的生存困境的深切關懷;在共産主義的超越性維度上,他着眼于自由勞動,闡明了曆史唯物主義勞動觀的價值追求,即勞動解放基礎上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勞動概念的三重維度,充分彰顯了馬克思哲學的解放旨趣和對人的生存論關懷。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雇傭勞動;自由勞動;生存論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作為實踐基本形式的勞動,在馬克思哲學文本中占有基石性地位,承載着曆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要義。在馬克思那裡,“勞動”是一個兼具哲學和曆史科學意義的概念,内含着三個不同的維度,即作為人的本質規定的一般勞動、資本邏輯操控下的雇傭勞動和共産主義條件下的自由勞動。通過解析馬克思勞動概念的這三重維度,我們不僅能夠呈現馬克思勞動觀的理論架構,而且能理解他對傳統勞動哲學的超越及其内在的哲學存在論範式的變革、對資本邏輯主導下的雇傭勞動的深度批判,以及對共産主義勞動解放基礎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追求。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具有真理性和價值性、事實性和規範性相統一的特點,在上述三重維度上,他科學地闡釋了勞動的豐富内涵,表達了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價值關切。
一、哲學存在論的本質性維度:一般勞動之于人的生存根據和内在規定
存在論是哲學的核心論域,是關于存在之為存在的理論,旨在解答存在是什麼以及何以存在的問題。數千年來,哲學家們一直在追問世界的本原問題,力圖找到一個最高存在,為世界何以可能提供終極解釋,也為人的安身立命奠定終極根基。傳統哲學一般從某種抽象的概念、範疇或實體出發,遵循思有、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按照演繹邏輯推論世界何以可能,尋找人之為人的始源之基。馬克思超越了“從天國降到人間”的觀念論路徑,摒棄了二元對立的、形而上的思辨模式,立足于社會曆史現實場域,從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産和交往活動出發,通過解析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挖掘出人的生存根據和内在規定,即一般勞動。在馬克思那裡,存在論不再是關于終極存在、世界本原的思辨形而上學,而是關于社會存在、人的存在的現實學問。由于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追求,馬克思的存在論又表現出豐富的生存論意蘊。
自蘇格拉底伊始,哲學的研究對象和思考重心就從自然界轉向人類社會,相應地,關于人的存在和本質的追問成為哲學的核心命題,自古希臘至今的哲學家們一直都在孜孜以求地探索着這個命題。在亞裡士多德那裡,實踐被擢升為關涉人的本質的概念,他開始從實踐、活動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質規定。亞裡士多德把人的活動分為理論、實踐和創制三種,其中實踐是以自身為目的的“道德的或政治的活動”,最高的實踐就是政治,它是人們通過城邦公共生活達到至善的目的的活動。亞裡士多德從實踐出發考察人的本質,實際上是從道德倫理、政治活動的角度定義人的存在和目的,他所謂的實踐與勞動無關。亞裡士多德認為,勞動是屬于創制範圍内的活動,是屬于奴隸、工匠從事的活動,它并不能達到至善的、德性的境界。這是因為,他把創制看作是一種實現外在目的的生産性、手段性活動,如生産物質生活資料的活動,這類活動在他看來是低賤粗糙的活動,無法構成人的本質規定。總之,在亞裡士多德那裡,勞動還沒有獲得存在論意義上的地位,尚不能構成理解人的本質的根本性維度。
勞動被正式納入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視域内進行考察,是近代以來的事情。随着近代工商業的崛起和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人的利益、自由、權利、财産等逐漸成為世俗生活的主要問題,勞動在市民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因此,從勞動的視角考察人的本質問題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洛克基于自然狀态假設對人的自由權利進行規範性論證,看似是純粹抽象的,實則是有現實依據的,這就是他的财産權勞動學說。洛克認為,每個人都對自身擁有所有權,勞動就是他的所有物,“他的身體所從事的勞動和他的雙手所進行的工作,我們可以說,是正當地屬于他的。”換言之,人通過勞動使自然物擺脫了原有的狀态,在其上打上了人的本質力量的烙印,因而取得了對勞動産品的所有權。洛克的論證表明,勞動是人的本質性力量,是人的财産、自由和權利的現實根據。可以說,洛克的财産權勞動學說使勞動在人的本質問題域中的基礎性地位第一次得到了理論上的确認,雖然它還隻是“一種為基于個人勞動的私有制辯護的理論”。
真正凸顯勞動之于人的本質的核心地位的,是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正是自斯密開始,“勞動才成為政治經濟學注意的中心和原則”。随着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在商品經濟中日益發揮着巨大的調節作用,雇傭勞動關系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工人的勞動在财富生産中也愈加成為關鍵性要素,斯密由此把勞動界定為财富的源泉,确認了勞動在市民社會中的基礎性地位。斯密從政治經濟學維度凸顯了勞動對于人、對于市民社會的支撐作用,這是一種具有存在論意義的肯定。不過,雖然他強調了勞動對人的本質和生存的決定性意義,但其勞動價值論仍存在着不可忽視的缺陷。例如,他把異化勞動當作國民經濟的自然前提,結果造成了這樣的二律背反:勞動創造了财富,勞動者卻陷入貧困;他認為勞資之間是平等交換的,借此否認剝削和壓迫的存在;他重視創造财富的生産性勞動,忽略非生産性勞動的作用,等等。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充滿悖謬性。馬克思在批判異化勞動特别是在批判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過程中,對此實現了徹底的超越。
作為唯一深受古典政治經濟學影響并對其做過專門研究的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從哲學上讨論了勞動在精神運動中的地位及其對人的本質的抽象規定。在《法哲學原理》中,得益于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啟發,黑格爾闡釋了勞動在市民社會分工和需要體系中的中介地位,揭示了勞動對于滿足人的需要和維系人與人關系的紐帶作用;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在論述主奴辯證法時,闡釋了“為承認而勞動”的内涵,即主奴通過勞動而相互承認。他指出,“個體滿足它自己需要的勞動,既是它自己的需要的滿足,同樣也是對其他個體的需要的一個滿足”,由此開顯了勞動作為主體的人的活動而具有的積極意義。對此,馬克思給予了肯定評價。他指出,黑格爾“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人自己的勞動的結果”。不過,由于植根于絕對精神的泛邏輯神秘主義,黑格爾勞動觀也有其内在的缺陷。馬克思批評道,黑格爾隻看到了勞動的積極方面,忽視了勞動的消極方面;隻把勞動看作抽象的精神勞動,将勞動界定為絕對精神運動的中間環節;最終把人通過勞動創造人本身的現實曆史抽象為思辨的絕對精神展開自身、異化及揚棄異化而又複歸自身的觀念史。
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市民社會的興起,以及近代政治哲學、古典經濟學和黑格爾哲學在理論層面上對勞動的诠釋,構成了馬克思從勞動角度考察人的本質的曆史語境和批判對象。不過,馬克思并非從一開始就進入這個問題域,他對勞動的介入經曆了一個思想演變過程。《萊茵報》 時期,在開展政論活動時,馬克思遭遇了林木盜竊法、摩塞爾農民利益等現實問題,初步接觸到勞動人民的生存困境。但是,由于此時他仍以黑格爾理性主義和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哲學為“問題框架”,無法對物質利益難題發表正确的意見。不過,物質問題促使他把目光轉向市民社會的财産和勞動。《德法年鑒》 時期,在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的過程中,他關注到市民社會中勞動、分工和需要的問題,分析了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矛盾關系,批判了私有财産制度造成的社會異化現象,并進一步将理論重心轉向政治經濟學。巴黎手稿時期,馬克思基于費爾巴哈人本主義邏輯論述了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是人的類本性,并以此為邏輯起點考察了資本主義生産條件下的異化勞動及其私有制度根源,通過哲學和政治經濟學雙重批判論述了異化勞動的揚棄——共産主義革命,同時還辨析了黑格爾勞動觀的合理内核與理論缺陷。
在經曆了上述思想曆程之後,馬克思正式介入到現實勞動的曆史場域,他在發動哲學變革、創立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闡述了科學的勞動觀和人的勞動本質。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發現馬克思在勞動觀上的超越之處:他不是以自我意識、唯一者、類等抽象的概念為邏輯起點,而是選擇從現實的個人及其物質生産勞動出發;他不是像黑格爾那樣在思辨的觀念世界裡把勞動界定為絕對精神運動過程中的異化及其揚棄的中間環節,而是在現實的社會曆史過程中考察勞動對人的創造性作用;他不是把勞動理解為抽象的精神活動,而是着重關注人們的物質生産和交往活動;他既看到了勞動的積極意義,又批判了現實社會中的異化勞動;最後,他對勞動的思考,不是像黑格爾那樣抽象地談論絕對精神的自我複歸,而是指向了雇傭勞動關系瓦解之後的自由勞動。在人的本質問題上,馬克思所謂的勞動,既不是資本主義生産關系中的雇傭勞動,也不是共産主義條件下的自由勞動,而是一般勞動,因為這樣才能擺脫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徹底地解析勞動(一般勞動)對人的本質的存在論規定。
首先,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是一種物質性的、生産性的對象性活動,人通過勞動獲得滿足其生存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彰顯其不同于動物的本能的、創造性的本質力量,從而建構起屬人的世界。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在區分人與動物的區别時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别開來”,人通過“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表明自身的類特性,确證自己是類存在物。換句話說,勞動作為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本質,它是“人猿相揖别”的标志,人通過勞動這一自由自覺的活動而獲得其存在的根據。由此可以發現,馬克思此時關于人的本質的界定,雖然是從勞動亦即從人與動物相區别的維度展開的,但還沒有完全擺脫費爾巴哈類本質思想的影響,仍帶有抽象的人本學色彩。而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這種人本學色彩完全消除了,馬克思開始從現實的個人及其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出發,具體地揭示了人的勞動本質。他認為,人們通過勞動生産出物質生活資料和物質生活本身,把自己與動物區别開來;人是什麼樣的,與他們的勞動條件、生産方式是一緻的;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亦即人類曆史的前提就是物質生産勞動本身。
其次,勞動構成了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基礎。勞動是一種對象性活動,這種對象性活動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中。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對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活動關系和物質交換過程,馬克思用生産力這一概念來表征,它是人改造自然的勞動力量。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人們在面向自然的勞動過程中,相互之間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形成生産關系或交往關系,進而構成全部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基本領域,就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産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馬克思将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統一稱為生産方式。他認為,生産方式作為人的活動方式造就了人自身,并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正是通過勞動這一創造性力量,人“将對象性的存在納入人的主體性之中,使人的存在與對象性存在得以有機融合”,進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社會之間的辯證統一。
再次,勞動是社會曆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曆史的動力是什麼?這是思想家、哲學家們孜孜不倦探索的問題。黑格爾将其歸結為絕對精神的抽象運動,費爾巴哈将其歸結為人的愛與友誼等情感力量,他們都未能深入到物質生産領域,因而都沒有發現曆史的真正動力。馬克思通過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和政治經濟學的初步研究,揭示了勞動或物質生産方式之于人類曆史和社會的前提性地位。在《德意志意識形态》 中,馬克思通過考察人類生産的基本形式,确認了勞動是曆史前進的根本動力。此基礎上,他進一步研究了勞動分工和所有制的發展史,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發展規律。具體來說,人使用勞動工具改造自然,獲得滿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質資料,創造物質生活本身;需要的滿足又會引起新的需要,在新的需要促動下,人們會繼續進行生産勞動,不斷擴大物質生産,進而不斷推動曆史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活動的,它與人類的勞動過程是内在統一的。正是在勞動的推動下,人類社會發展按照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規律,不斷實現社會形态的更替。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追問,經曆了一個從抽象觀念回歸到社會曆史現實的過程,其中的關鍵就是他對勞動的存在論意義的開顯,也就是說,他從存在論的本質性層面上诠釋了一般勞動之于人的生存根據和内在規定,在勞動視域中理清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海德格爾所謂的馬克思“深入到曆史的本質性的一度”,指的就是馬克思通過考察勞動和物質生産方式,揭示了人的本質規定以及人類曆史的發展過程。
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現實性維度:雇傭勞動對人的宰制和異化
馬克思從哲學存在論的本質性維度揭示出一般勞動是人的生存根據和内在規定,為他基于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現實性維度介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批判雇傭勞動對人的宰制和異化,提供了科學的分析範式和方法論原則。如果馬克思僅僅停留在哲學存在論視域内分析勞動,那他不過是費爾巴哈的翻版,尚談不上對後者的真正超越,因為抽象地解讀勞動,就類似于費爾巴哈那樣用思辨的方式考察人的本質,根本無法關照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是以改變世界為旨歸的,這決定着他必然會從哲學領域走入現實生活,從對一般勞動的存在論解讀進到對現實雇傭勞動的批判性分析。
從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曆程來看,當他從哲學批判、政治批判轉向政治經濟學批判時,首先面對的分析對象是異化勞動而非雇傭勞動。由于初步接觸到古典政治經濟學,他尚不能對雇傭勞動進行科學的分析,隻能以研究斯密、李嘉圖為契機,批判分析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勞動事實。不過,異化勞動和雇傭勞動具有同樣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基礎和私有制度根源,因此,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初步考察,為後來對雇傭勞動的批判做了理論準備工作。所以說,在闡釋馬克思對雇傭勞動的科學批判之前,應先分析他的異化勞動理論。
異化勞動既是資本主義生産過程中雇傭工人的生存方式,又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自然前提。基于現實和理論這兩方面的考量,馬克思批判分析了異化勞動及其私有制根源。具體言之,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發轫的思想契機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二律背反”:勞動創造了财富,勞動者卻陷入貧困。之所以存在“二律背反”,是因為古典政治經濟學把異化勞動當作确定不疑的客觀事實,視為資本主義生産的前提要件,而沒有進一步考察異化勞動的深層原因。馬克思基于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邏輯分析了異化勞動的表現、原因及其克服途徑。首先,馬克思概述了異化勞動的四重表現,即人與勞動産品相異化、人與勞動相異化、人與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在此基礎上,他痛斥了資本及其人格化的資本家對工人的支配和奴役,批判了異化勞動對人的類本質即自由自覺活動的吞噬。其次,馬克思揭示了異化勞動的私有制根源。與古典政治經濟學把私有制當作自然規律來對待的經驗論做法根本不同,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是私有制造成的。再次,馬克思從哲學和政治經濟學雙重批判維度論證了共産主義解放路徑。他認為,“共産主義是對私有财産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隻有複歸人的自由自覺活動的類本質,才能使人徹底擺脫異化狀态,獲得真正的自由。
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初步成果,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是以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為批判對象的,因而表達出對現實的人類生存困境的人道關懷。不過,雖然他此時已開始進入現實的社會曆史領域,但由于尚未擺脫費爾巴哈人本學的影響,因而其批判論證中還帶有很強的哲學思辨色彩,還未達到曆史本質性的層次。隻有在實現哲學世界觀的變革之後,他才通過剖析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中的雇傭勞動,用科學的批判的語言表達了對工人生存狀态的真正關切。
馬克思借助斯密關于生産勞動的定義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産條件下,生産勞動是一種雇傭勞動,它同可變資本進行交換,既要生産出相當于可變資本的價值,又要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隻有生産資本的雇傭勞動才是生産勞動。”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是什麼關系呢?馬克思認為,雙方互為存在的前提,一方制約着另一方。具體來說,資本并非天然存在的,資本家之所以能将手中的貨币轉化為資本,是因為有雇傭勞動的存在,他可以雇傭工人從事商品生産和交換,進而獲得利潤;反過來,雇傭勞動得以存在的前提是在市場上存在着雇傭的一方——資本和資本家。雇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産的組織方式,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前提。資本家為了獲取利潤,就要到市場上購買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夠創造大于自身價值的價值,這種商品就是勞動力。在資本家的組織下,勞動力與生産資料結合起來,同時将勞動過程與資本主義生産過程、商品生産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統一起來,通過商品生産和銷售,達到獲取利潤的目的。在資本主義生産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存在着雙重主體:資本家是生産總過程的主體,工人是具體生産環節的主體。然而,實際上隻有一個主體,那就是資本,資本家不過是在代行資本的職能,而工人隻是資本支配的對象。由此可見,雇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産的前提,是工人生存的活動樣式,它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中樞環節。
和資本一樣,雇傭勞動也并非天然存在的,它是社會生産發展的産物,勞動者與生産資料相分離是其存在的曆史條件之一。在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 中,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産以前的各種形式”時指出,雇傭勞動除了同貨币資本進行“自由”交換這一前提之外,還有另一個前提,那就是“自由勞動同實現自由勞動的客觀條件相分離,即同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相分離”。勞動者與生産資料之間為什麼會發生分離?馬克思認為這要追溯到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他指出:“所謂原始積累隻不過是生産者和生産資料分離的曆史過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是勞動力積累和資本積累的雙重過程:一方面,資本家通過“圈地運動”、黑奴貿易等充滿血與火的方式,造就了大量無家可歸者和奴隸,為資本主義生産準備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資本家通過商業戰争、殖民貿易和掠奪金銀等方式,積累了大量的生産資本,為即将到來的工業革命和機械化大生産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在經過原始積累之後,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即擁有生産資料和貨币财富的資産階級,以及除了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工人階級。工人階級沒有可供支配和使用的生産資料,為了生存下去,隻能出賣勞動力,接受資本家的雇傭和剝削,雇傭勞動由此得以确立,并構成資本主義生産的前提性要素。
雇傭勞動不能單獨存在,它必須在資本主義生産過程中遵循資本邏輯展開自身,即是說,雇傭勞動不以自身為存在依據,它沒有獨立運行的自我邏輯,必須按照外在的、居于其上的資本邏輯去運作。“資本邏輯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普照的光’”,是支撐資本主義社會運行的主導邏輯及其力量,它規制着資本追逐利潤的動機和過程,操控着工人的生産和生活。所謂資本邏輯,“是指資本在自身固有的增殖本質強制下展開的無限追逐利潤以不斷擴大自身的必然性運行邏輯”。基于這種邏輯,資本變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統治一切的經濟權力,一切生産要素包括雇傭勞動和勞動資料在内,都成了資本支配和利用的對象;資本管理和控制着資本主義生産的總過程,它的全部活動都指向無限追逐利潤這個唯一的目的。在這種邏輯支配下,工人不是作為人存在着,而是作為物、作為生産要素供資本家驅使。最終的結果是,工人創造的商品财富越多,他就越貧窮,“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不過,對于這種情況,古典政治經濟學卻視而不見,它堅持主張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交換是出于雙方的平等自願,企圖以此掩蓋剝削壓迫的事實。馬克思通過闡明剩餘價值的起源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産的秘密,批判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虛僞論證,揭示了資本邏輯和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非正義性。
馬克思指出,剩餘價值生産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絕對規律,是生産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在資本主義生産過程中,工人的勞動過程分為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其中必要勞動創造了勞動力價值,剩餘勞動創造了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就是超過勞動力價值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價值。可以說,剩餘勞動和剩餘價值都來源于雇傭勞動,如果沒有雇傭勞動,資本家就不會獲得任何利潤。在獲得剩餘價值和利潤後,資本家不會全部用于個人消費,而是将大部分轉化為資本,即資本積累,進一步擴大再生産,以期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和利潤。從根本上講,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産所需要的資金,都來自工人無償創造的剩餘價值,都來自雇傭勞動。随着積累和擴大再生産的進行,雇傭勞動也源源不斷地增加和再生産,資本家能夠持續不斷地雇傭更多的工人,獲取更大的利潤,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産和雇傭勞動的擴大再生産可以說是同一個過程。然而,古典政治經濟學卻極力掩蓋剩餘價值的來源,它把利潤、利息看作是預付資本的産物,認為這是資本家個人努力的結果;至于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産,它也認為那是資本家個人的事情,與工人無關。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虛僞性由此體現得淋漓盡緻。
除了掩蓋剩餘價值來自雇傭勞動這一客觀事實之外,資産階級及其古典政治經濟學還企圖把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美化成客觀規律,使工人階級心甘情願地接受雇傭勞動,進而把雇傭勞動當作永恒的生存方式。這個目的是通過拜物教達到的。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社會,物取得了對人的支配地位,确切地說,商品、貨币和資本擁有了統治一切的權力。商品經濟及其背後的資本邏輯,把生産總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物與物之間的關系,進而把資本增殖看作是物的内在屬性,刻畫成商品本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在面對這個看似客觀的生産規律時,工人會不自覺地産生認同和服從的心理,進而把資本—利潤、土地—地租、勞動—工資當成永恒的資本主義“三位一體公式”,最終被整合進資本主義生産的總過程中。如此一來,雇傭勞動的本質和剩餘價值的來源就被徹底掩蓋了。馬克思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曆史社會形态的生産關系”,它在創造巨大的财富的同時,也創造出埋葬自身的力量,同時為新社會的自由勞動準備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因此,工人階級必須打破雇傭勞動關系,瓦解拜物教的心理整合,把勞動從資本邏輯的操控下徹底解放出來。
在資本邏輯和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操控下,勞動表現為雇傭勞動,它構成了剩餘價值生産的物質前提,也構成了工人生存的基本活動方式。馬克思基于曆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框架,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維度揭示了雇傭勞動的本質,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産的客觀規律和曆史屬性,并在此基礎上指明了勞動解放的共産主義超越性路徑,即消滅雇傭勞動,實現自由勞動。當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維度剖析雇傭勞動時,他的勞動觀抛卻了抽象空洞的哲學思辨,具有了科學的内容和依據,相應地,他對人的生存困境的關懷也表現出現實性和超越性相統一的特點。
三、共産主義的超越性維度:自由勞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所主張的共産主義革命以人類解放為理想追求,而人類解放的關鍵是勞動解放,也就是整個社會從雇傭勞動中解放出來,采取自由勞動的方式,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條件。雇傭勞動絕不是一種合理的生存活動方式,更不是所謂的永恒的自然規律,它是特定社會曆史階段的勞動組織形式,在創造出巨大生産力的同時,也導緻工人階級陷入全面異化的生活狀态。随着生産力發展到更高階段,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必然會激化到需要通過對抗的方式來解決的程度,雇傭勞動終将被新的勞動方式即自由勞動所取代。當整個社會采用自由勞動的方式組織生産時,每個人都将獲得解放和自由發展的條件。特别要明确的是,馬克思關于自由勞動的主張是他在把握曆史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科學批判提出來的,是一種科學的具有曆史必然性的革命方案,因而表現出對人的真實的、終極的生存關懷,并不等同于那種向人的自由自覺活動本質簡單複歸的人本主義。
關于自由勞動,馬克思并沒有給出明确的具體的界定,但根據他對雇傭勞動、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批判,以及對共産主義基本原則的科學論證,我們能夠準确地把握自由勞動的基本内涵。所謂自由勞動,指的是共産主義的勞動組織形式,具體來說,即作為勞動主體的勞動者,在共同占有生産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自願聯合和協作的方式,組織管理全部生産活動,開展有個性有創造的勞動活動,為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創造充分條件。從勞動性質看,自由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成為彰顯人的本質性創造力量的實踐形式,從根本上區别于作為人的生存手段的雇傭勞動。從勞動主體看,全體社會成員都成為勞動者,共同參與社會勞動,為創造社會财富貢獻勞動力量,那些不勞動的、靠剝削他人勞動成果為生的食利階級和食利階層将不複存在。從勞動特點看,自由勞動是一種有個性的、具有創造性的活動,每個人都能自由選擇職業,跨越不同分工領域,實現全面的發展,原來雇傭勞動中的奴役性、壓迫性和不自由狀态将被徹底消解。從勞動結果看,全體社會成員遵循按勞分配或按需分配的原則,共同享有勞動成果,收獲勞動的愉悅感。從勞動目的看,自由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因此是生活的樂趣”,它不同于資本家那種以獲取剩餘價值為目的的雇傭勞動,而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追求。總之,自由勞動是具有曆史必然性的合理的人的生存狀态,是實現人類解放的有效路徑。
如何實現自由勞動?這是馬克思必須做出回答的時代課題。在他之前,從空想社會主義到小資産階級社會主義,都在竭力探索合理的勞動形式,但最終都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馬克思的超越之處就在于,他通過把握曆史規律,揭示資本主義生産運動規律,找到了無産階級革命的解放道路,為人類社會從雇傭勞動進到自由勞動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之所以選擇革命的路徑,是因為馬克思深知,資産階級不可能自動放棄雇傭勞動這一無限追逐利潤的勞動形式,無産階級隻有通過革命的方式把國家政權轉移到自己手中,掌握變革勞動形式的曆史主動權,才能用自由勞動取代雇傭勞動。在《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初步考察了無産階級的曆史地位和曆史使命,主張将政治解放推進到社會解放,消滅社會的異化狀态;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用思辨的語言論證了共産主義對異化勞動的揚棄,提出了複歸人的自由自覺活動本質的主張;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他在曆史科學的基礎上論證了共産主義的曆史必然性,力主建構真正的共同體,實現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到了 《共産黨宣言》,他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了無産階級的革命任務:推翻資産階級專政,建立無産階級政權,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發展生産力,為建立自由人聯合體提供政治前提。顯而易見,無産階級革命是實現自由勞動的必由之路,離開了無産階級革命,人類是無法實現自由勞動和徹底解放的。也正因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堅決主張無産階級絕不能放棄革命權和革命的曆史使命。
自由勞動是一項總體性事業,它不僅要求無産階級提供政治前提,還要求在經濟領域實現徹底的變革,因此,無産階級革命是一項總體性革命,必須為實現自由勞動提供政治和經濟的雙重保障。馬克思把無産階級的經濟革命集中概括為這樣一點,即消滅私有制。所謂消滅私有制,指的是消滅現代資産階級私有制,因為這種私有制以雇傭勞動為生産模式,以對無産階級和其他階級的剝削為目的。隻有廢除資産階級私有制,由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産資料,共同決定勞動産品分配,才能消滅剝削的存在基礎,消滅剝削階級和階級本身,進而瓦解雇傭勞動關系,重建個人所有制。當勞動從雇傭關系中解放出來後,就會變成一種自由活動。“勞動尺度本身在這裡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須達到的目的和為達到這個目的而必須由勞動來克服的那些障礙所提供的。但是克服這種障礙本身,就是自由的實現,而且進一步說,外在目的失掉了單純外在自然必然性的外觀,被看作個人自己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實現,主體的對象化,也就是實在的自由——而這種自由見之于活動恰恰就是勞動。”
與雇傭勞動遵循資本邏輯不同,自由勞動遵循的是勞動邏輯——勞動者在勞動起點、勞動過程和勞動結果中占據主體地位的實踐邏輯和活動方式。雇傭勞動和自由勞動、資本邏輯和勞動邏輯之間的對立,表現為資本權力和勞動權力的對立。在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中,資本及其人格化的資本家擁有着支配工人勞動的權力,監督和管理着生産、交換、分配和消費的總過程,全面控制着整個社會的秩序運轉。在破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形式之後,無産階級将會獲得勞動權力。“勞動權就是支配資本的權力,支配資本的權力就是占有生産資料,使生産資料受聯合起來的工人階級支配,也就是消滅雇傭勞動、資本及其相互間的關系。”擁有勞動權力的無産階級将會把生産資料集中在國家手中,不斷增加生産力的總量,為實現自由勞動創造物質基礎;同時,在共産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等發展到高級階段後實行“各盡其能,按需分配”的原則。
至于自由勞動的具體組織實施,馬克思并沒有給出明确的方案,隻是提供了基本的實踐原則。第一,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增加自由勞動時間。在資本主義生産中,工人的全部勞動時間都用來創造勞動力價值和剩餘價值,沒有自由勞動時間可言,因而也就談不上自由發展。馬克思認為,時間是人的生命尺度,是人的發展的空間。在共産主義社會中,由于生産力水平的極大提高,人們不再受困于滿足生存需要的低級生産,必要勞動時間大大減少,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不斷增多,自由發展的空間也相應擴大。第二,自由選擇職業,凸顯自由個性。共産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着分工,但已不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那種導緻等級化、奴役性的勞動分工,而是為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多樣化實踐形式的分工。人們不再局限于某一分工領域,可以自由從事各種活動,全面發展自己的能力,進行有個性的生命創造。第三,實行自願聯合和協作,建立自由人聯合體。與由資産階級建立的實施階級統治的資本主義社會根本不同,共産主義社會是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組成的、消滅了階級和階級統治的自由人聯合體。在這種聯合體中,所有個體采用協作生産的模式,共同組織和管理生産活動,通過自由勞動獲得自由發展,不再有任何壓迫性的勞動形式。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兼具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新型勞動形式,自由勞動是對人的勞動本質規定的真正确認,是對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的徹底超越,必将成為每個自由個體的基本生存方式。通過自由勞動,每個個體都将充分彰顯自己的創造性力量,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質,并建構一個整全的自我。以自由勞動為價值旨歸的馬克思勞動觀,因其建立在對社會曆史規律的深刻把握和揭示的基礎上,最終超越了抽象的規範性的人道主義,真正表現出對整個人類的生存論關懷。
作者簡介:汪信硯,beat365体育官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劉冬冬,beat365体育官网博士。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