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盛福剛:日本學者參與MEGA編輯的曆程與貢獻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3-14

【摘要】日本學者在馬克思主義文獻學研究上積澱了近百年,當MEGA2的編輯事業面臨停擺的危機時,日本學界能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并于1998年正式成立日本MEGA編輯委員會,自此深度參與了MEGA2的編輯。迄今為止,除Online版《德意志意識形态》外,日本學者已編輯出版了5卷紙質版的MEGA2,分别是MEGA2Ⅱ/11(東京小組,2008);MEGA2Ⅱ/12(仙台小組,2005);MEGA2Ⅱ/13(仙台小組,2008);MEGA2Ⅳ/14(仙台小組,2017);MEGA2Ⅳ/18(東京小組,2019)。日本學者對馬克思恩格斯文獻學的研究既有詳實的文獻考證又有嚴密的理論闡釋,不盲信MEGA2個别卷次的結論,敢于批判,是他們赢得MEGA2編輯委員會承認和尊重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日本MEGA編輯委員會;貢獻;國際意義;MEGA2Ⅰ/5;批判


一、引 言

1904年,堺利彥和幸德秋水在《平民新聞》創刊一周年紀念刊上首次系統地譯介《共産黨宣言》,此後,日本學界對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編譯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文獻學研究,可以說一直緊跟時代熱點,關注世界前沿。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先驅福田德三在1919年便開始策劃出版大燈閣版《馬克思全集》,但最終隻刊行了11卷,第1-9卷收錄的是由高畠素之翻譯的日本首個《資本論》的全譯本,第10卷收錄的是佐野學翻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11卷收錄了由河野密翻譯的《神聖家族》。另外,改造社于1928年至1935年間,以梁贊諾夫、阿多拉茨基等人編輯的舊曆史考證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以下簡稱MEGA1)為底本,編譯出版了共計27卷(30冊)的日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此為世界上首套依據MEGA1編譯出版的全集。

1920年代馬克思主義文獻在日本的出版熱潮,深刻影響了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文獻的譯介與傳播,當時的留日學人受大正民主時期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以日譯本為中介翻譯了大量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研究文獻,如陳望道于1920年首譯的《共産黨宣言》、1930年陳啟修首譯的《資本論》第1篇以及1938年郭沫若在日本千葉縣的家中首譯的《德意志意識形态》等,依據的底本皆為日譯本。

我國學界對新曆史考證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簡稱MEGA2)的編輯以及馬克思主義文獻學研究的關注,背後同樣有日本學者的身影。以《德意志意識形态》的編譯為例,栉田民藏和森戶辰男在梁贊諾夫版刊行同年的1926年,就将《德意志意識形态》譯作日語,并使用“<>”等文獻學符号譯出了部分稿内異文,開啟了日本《德意志意識形态》文獻版編譯的百年曆程。日本唯物論研究會同樣在阿多拉茨基版(MEGA1Ⅰ/5卷)出版同年的1932年就對其編輯情況作了詳細介紹,并于次年在《唯物論研究》上刊載了由服部之總制作的梁贊諾夫版和阿多拉茨基版編輯差異的對比表。日本學者對《德意志意識形态》編輯問題傾注的熱情一直延續至二戰結束後。1962年,齊格弗裡德·巴納(Siegfried Bane)在國際社會史研究所發現了沒有被以往版本收錄的兩頁手稿,由此暴露了阿多拉茨基版對“費爾巴哈”章的恣意編輯。以此為契機,巴加圖利亞于1965年在《哲學問題》上首先用俄文刊載了新編輯版的“費爾巴哈”章,并于次年在《德國哲學雜志》上刊載了德文版,花崎臯平在巴加圖利亞德文版出版的同年就翻譯出版了日譯本。廣松涉在1974年綜合各德文版中的異文,編輯出版了德日雙語的《新編輯版<德意志意識形态>》,他又以“費爾巴哈”章手稿中呈現的多為恩格斯的筆迹為由,主張唯物史觀的創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恩格斯。另外,澀谷正根據他于1996年至1997年在國際社會史研究所對手稿的潛心解讀,在1998年出版了《手稿完全複原版<德意志意識形态>》,并發現廣松在編輯稿内異文時依據的是阿多拉茨基版,由此引發了中日學者關于《德意志意識形态》文獻學編輯問題的熱議。

除《德意志意識形态》外,日本學者還持續關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經哲手稿》”)的寫作時期等文獻學問題,并依據蘇聯學者關于《經哲手稿》和《巴黎手稿》寫作順序的斷定(第Ⅰ手稿→穆勒評注→第Ⅱ手稿),區分了勞動異化和交往異化。此外,還深入研究了恩格斯對《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的編輯問題,客觀地評價了恩格斯編輯用稿對馬克思手稿修改的功與過。

正是由于日本學者在馬克思主義文獻學研究上有了近百年的積澱,才能在蘇東劇變後MEGA2的編輯事業面臨停擺的危機時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于1998年正式成立日本MEGA編輯委員會,自此深度參與了MEGA2的編輯。迄今為止,日本學者已經編輯出版了5卷MEGA2,此外還根據MEGA2Ⅰ/5卷收錄的《德意志意識形态》決定版(即最終版),于2019年上線了“費爾巴哈”章的在線(Online)版,為國際學界編譯《德意志意識形态》提供了嶄新的方案。

下面,筆者首先概述MEGA1和MEGA2的編輯現狀,介紹1990年前後日本學者對MEGA2的支援;其次,詳述日本學者在MEGA2編輯中的貢獻以及編輯現狀;在此基礎上,闡明日本馬克思主義文獻學研究的國際意義及對我國學界的啟示。

二、日本學者對MEGA2編輯的支援

馬克思去世後,恩格斯根據他遺留的手稿編輯出了《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恩格斯去世後,馬克思的大部分遺稿被捐贈給了德國社會民主黨(SPD)檔案館,第二國際的代表學者卡爾·考茨基在1905年至1910年間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寫作計劃,編輯出版了作為《資本論》第四卷的《剩餘價值學說史》,但馬克思的諸多遺稿仍是未刊狀态。1921年,蘇聯馬克思主義文獻學家達維德·梁贊諾夫在被任命為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的首任院長後,在世界範圍内搜羅了以各語種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以及尚未刊行的手稿、書信等,這部分手稿原件現存放于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史檔案館,約占馬克思恩格斯存世手稿總量的三分之一。此外,梁贊諾夫還從德國社會民主黨那裡獲取了大量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相關的手稿影印件。1933年納粹在德國掌權後,存放于德國社會民主黨總部的馬克思恩格斯手稿被秘密轉移至哥本哈根,保存在丹麥工人銀行的保險箱中。1938年,社會民主黨為了籌措資金将這部分手稿出售給成立不久的國際社會史研究所(Internationaal Instituut voor Sociale Geschiedenis,簡稱“IISG”),并暫存在研究所在牛津的分部。二戰結束後,約占馬克思恩格斯存世手稿總量三分之二的這批手稿被運抵阿姆斯特丹,其中包括《德意志意識形态》的“費爾巴哈”章手稿。

(一)MEGA1MEGA2的策劃出版

梁贊諾夫基于自身收集的手稿原件和影印件,于1920年代初期策劃了共計42卷的MEGA1。MEGA1共4部分,第Ⅰ部分收錄除《資本論》之外的著作,第Ⅱ部分收錄《資本論》及其手稿,第Ⅲ部分收錄書信,第Ⅳ部分為總索引。1927年出版了第1卷的第1分冊,1927年至1933年出版了第Ⅰ部分的7卷,1929年至1931年出版了第Ⅲ部分的4卷,共出版11卷12冊,1935年由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出版了2卷,共完成了13卷的出版計劃。其中,1932年出版的MEGA1Ⅰ/3卷首次刊行的《經哲手稿》,為闡釋青年馬克思的理論形成産生了深遠影響,同年出版的MEGA1Ⅰ/5卷收錄了《德意志意識形态》全3章的手稿。梁贊諾夫于1931年因肅清運動被捕入獄,接替其職位的是阿多拉茨基,MEGA1Ⅰ/5卷又被稱為阿多拉茨基版《德意志意識形态》,同年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被改組為馬克思恩格斯列甯研究院。1935年以後,MEGA1的刊行因納粹掌權被迫中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67年為了紀念資本論第1卷第1版出版百年,蘇共中央下屬的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IMLM)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社會統一黨下屬的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IMLB)商定共同編輯新曆史考證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簡稱MEGA2),并請求收藏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國際社會史研究所協助,提供手稿資料。在相互公開各自所藏文獻的前提下,三者達成了合作協議,并于1972年以《德意志意識形态》的“費爾巴哈”章為體例出版了試刊版。

MEGA2共有四部分,1984年确定的各部分收錄的内容和卷次如下所示:第Ⅰ部分為“著作、論文、手稿”(Werke Artikel Entwürfe),收錄《資本論》及相關手稿以外的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論文及手稿等,此部分計劃出版32卷;第Ⅱ部分為“《資本論》及其手稿”(Das Kapital und Vorarbeiten),收入自《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57-1858)至《資本論》的相關手稿,計劃出版16卷;第Ⅲ部分為“往返書信”(Briefwechsel),收錄包括馬克思恩格斯之間的通信以及和第三方的書信,此部分計劃出版45卷;第Ⅳ部分為“摘要、筆記和邊注”(Exzerpte Notizen Marginalien),僅克思恩格斯的摘要和筆記就多達40卷。此外還包括約40卷兩人的批注,四部分共計劃出版164卷。

不同于1956年至1968年間編輯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Marx Engels Werke,共41卷),MEGA2以馬克思恩格斯寫作時使用的語言收錄手稿、書信、摘錄筆記和讀書批注等。1975年出版了收錄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第Ⅰ部分第1卷和收錄1846年為止的馬克思恩格斯通信的第Ⅲ部分第1卷,此後每年出版2—3卷,截止1992年的18年間,已出版47卷。其中,位于莫斯科和柏林的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IMLM、IMLB)各編輯了約三分之一的卷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各大學的編輯小組承擔了約三分一的編輯任務。

(二)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的成立

據柏林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馬克思恩格斯部時任主任馬丁·洪特(Prof.Dr.Martin Hunt)介紹,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統一社會黨(SED)在1970年代後半葉至1980年代,每年為編輯出版MEGA2提供約800萬馬克的經費,共計支出約1億馬克。蘇東劇變後,MEGA2的編輯事業面臨着中斷的危機。

1991年5月21、22日,蘇共中央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IMLM)、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科學院(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der DDR,AdW)、卡爾·馬克思故居紀念館(Museum Karl-Marx-Haus)、國際社會史研究所(IISG)等四家機構各派2-3名代表在阿姆斯特丹召開會議,商讨MEGA2的維繼問題,并達成了以下13項協議。

1)擴大國際規模,讓更多國家的學者參與MEGA2的編輯。2)在荷蘭的法律框架下,由上述四機構組建“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Internationale Marx-Engels-Stiftung,簡稱“IMES”)。3)基金會接管原本由蘇共中央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社會統一黨(SED)中央委員會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負責的MEGA2編輯事業,并健全編輯體制,培養編輯人才;調配财政資金,争取國際支援。4)基金會為非營利團體,編輯活動獨立于政治,不受任何黨派或意識形态的幹預。5)基金會設立理事會(Vorstand),四個組成機構各選派一名代表出任理事;理事長由四名理事選出,理事會須每年至少召開一次理事會;各理事擁有平等的表決權,至少三名理事贊成方為有效決議。6)基金會秘書處(Sekretariat)設在阿姆斯特丹,由理事會任免秘書長;7)理事會下設負責MEGA2編輯具體事項的編輯委員會(Redaktionskommission),編輯委員會由蘇共中央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MEGA2編輯小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科學院MEGA2編輯小組的骨幹成員以及基金秘書處的成員組成,其他成員必須是國際著名學者;理事會擁有編輯委員會成員資格的審議權,現有11名編輯委員。8)理事會另設專家咨詢委員會(Wissenschaftlicher Beirat),為基金會的運營建言獻策;現有21名咨詢委員,包括社會批判理論的代表學者霍耐特和我國學者韋建桦。9)收藏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國際社會史研究所和蘇共中央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須為MEGA2的編輯提供必要的資料,如手稿的高清影印件等。10)編輯工作必須最大限度地汲取柏林和莫斯科編輯小組的經驗和知識,導入新的技術并通過合理分工縮短編輯年限。11)柏林迪茨出版社(Dietz Verlag Berlin)仍然擁有MEGA2的國際出版權。12)書籍扉頁印刷“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内封印刷該卷編輯團隊的名單,内封背面依次印刷MEGA2理事會名單、編輯委員會名單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名單。13)在報紙等新聞媒介上發表關于基金會成立旨趣的聯合聲明。

簡言之,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的成立,标志着MEGA2新編輯體制和兩項編輯原則的确立,即編輯事業的國際化和學術化=祛政治化。兩德統一後,1993年新成立的柏林—勃蘭登堡研究院(Berlin-Brandenburg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BBAW)替代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科學院成為IMES的一員,BBAW下設MEGA2編輯小組,常設7個職位,支援至2015年。基金會秘書處成立之初設在阿姆斯特丹的國際社會史研究所,後遷至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理事長由國際社會史研究所的雅普•克魯斯特曼(Jaap Kloosterman)變更為勃蘭登堡科學院的赫爾弗裡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秘書長由尤根·羅揚(Jürgen Rojahn)變更為曼弗赫德•諾伊豪斯(Manfred Neuhaus),現任秘書長為傑拉爾德•馮普曼(Gerald Hubmann)。

IMES于1993年公布了MEGA2新編輯體制下的《編輯準則》(Editionsrichtlinie der MEGA),同時将出版社由迪茨變更為科學院出版社(Akademie Verlag)。1995年春天再次召開會議,将第Ⅱ部分壓縮至15卷,第Ⅲ部分由45卷壓縮至35卷,第Ⅳ部分共計約40卷的批注編輯成《馬克思恩格斯藏書目錄》,收錄進1999年出版的MEGA2Ⅳ/32卷,由此MEGA2的出版計劃由164卷縮減至114卷。MEGA2新編輯體制下編輯的首個卷本是1998年出版的MEGA2Ⅳ/3卷,收錄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巴黎手稿》等馬克思在1844年夏至1847年初寫下的筆記,該卷的出版标志着MEGA2的複活,引起了整個國際學界的轟動。含線上出版的MEGA2Ⅳ/19卷,截止2021年底,MEGA2現已出版69卷,已完成整個出版計劃的6成。

(三)日本學者的簽名支援活動

1990年初,正值MEGA2危難之際,日本學者邀請MEGA2的編輯漢娜·蘇卡姆布哈克斯(Prof.Dr.Hannes Skambraks)訪日,介紹柏林MEGA2編輯團隊面臨的困難局面。應其請求,由大村泉、宮川彰等人牽頭,日本學界依托“馬克思恩格斯學者聯合會(Die Arbeitsgemeinschaft der Marx-Engels-Forscher Japan)”成立了“MEGA支援事務局”,并發起了“關于繼續MEGA事業的請願(Bitte zur Fortsetzung der Arbeit an MEGA)”的簽名活動。随後于5月份将征集到的54所大學共計103位著名學者的簽名,随請願信一同寄給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國家元首、教育部長、各政黨首領以及各學術團體。

7月初,洪特和福爾格拉夫(Dr.Carl-Erich Vollgraf)在給日本MEGA支援事務局的回信中稱,日本學者的請願活動在德國引發了廣泛關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多家報紙,如《新德意志報》(Neues Deutschland)、《青年日報》(Junge Welt)報道了此事。在歐洲政界和學界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聯邦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等西歐多國學者紛紛效仿,包括哈貝馬斯在内,超過300名知名科學家上書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相關機構,請求繼續用财政支持MEGA2的編輯出版事業。

另外,日本學者還相繼收到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主社會主義黨(PDS)主席居西(Dr.Gregor Gysi)、教育與科學部部長邁耶爾(Prof. Dr. Hans Joachim Meyer)的以及7所大學的回信。居西稱“盡全力拯救MEGA”,并向柏林MEGA基金會撥付約5500萬馬克(貨币統一後約合2750萬馬克),用以支援MEGA的編輯,福爾格拉夫稱這筆基金的利息可以維持30人左右的編輯團隊的開支。邁耶爾回信稱,将是否繼續MEGA的編輯事業交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科學院的院長裁決,并稱:“在學術文化史上看,MEGA的持續刊行是具有重要國際意義的出版事業,關于這一點我和你們有共同的認識,我會繼續支持這一事業,同時教育科學部也會為維持這一事業提供必要的條件,讓各大學繼續推進迄今為止的研究”。随後,邁耶爾給哈雷大學,萊比錫大學、洪堡大學、耶拿大學等下令,保留參與MEGA2編輯事業的教授的教席。

1990年1月,柏林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被改組為“勞動運動史研究所”(Institut für Geschichte dei Arbeiterbewegung,簡稱IfGA)。1990年11月,日本學者又邀請時任勞動運動史研究所馬克思恩格斯部部長洪特訪日,他在演講中稱,日本學者是“患難見真情”。1990年9月30日為止,原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所85名成員剩餘38人,并和MEGA基金會簽訂了雇傭合同。日本學者還以購買的方式積極支援MEGA2的編輯出版,據洪特介紹,日本是MEGA2最大的海外市場,約有1000餘套流入日本市場,占新MEGA2發行總量的近半數。

三、日本學者在MEGA2編輯中的貢獻

1994年,日本馬克思恩格斯學者聯合會借紀念《資本論》第3卷出版百年的契機,在東京召開了國際學術會議,并邀請時任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秘書長的羅揚以及來自柏林、莫斯科的7名MEGA2編輯訪日。來自德國和俄羅斯的專家認識到,日本學者對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研究,尤其對《資本論》的研究不亞于歐洲,為日本學者參與MEGA2的編輯奠定了基礎。

(一)日本學者編輯的MEGA2

最先參與MEGA2第Ⅱ部分編輯的日本學者是大谷祯之介,自1993年開始參與編輯原計劃收錄于Ⅱ/12卷中的《資本論》第2卷的第5-8稿,後來在1995年MEGA2壓縮出版時此卷和Ⅱ/11卷合并,成為Ⅱ/11卷的第2冊,Ⅱ/11卷的第1冊收錄《資本論》第2卷的第2稿。

1997年春,大村泉和宮川彰向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提出了編輯收錄恩格斯為《資本論》第2卷制作的編輯用稿的Ⅱ/12卷和恩格斯編輯出版的《資本論》第2卷第1版(1885年)的Ⅱ/13卷的請求,起初遭到了莫斯科方面的拒絕。如果将《資本論》第2卷中至關重要的兩卷本交由日本學者編輯,不僅意味着将原蘇聯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耗費大量心血從手稿中解讀出來的文本拱手讓給外國學者,還意味着在探讨“馬克思恩格斯問題”等國際前沿熱點問題時國際話語權的喪失,這是俄羅斯學者不願看到的結果。其後幾經交涉,莫斯科的學者真切感受到了日本學者參與MEGA2編輯的誠意,并非為了騙取手稿解讀資料,加之基金會秘書長羅揚從中斡旋,莫斯科學者最終同意交出兩卷本的編輯權,并向日方提供了Ⅱ/12卷和Ⅱ/13卷的解讀稿。

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于1997年11月在德國特裡爾召開了編輯委員會和理事會,審議通過了成立日本MEGA編輯委員會的提案。1998年1月,日本MEGA編輯委員會(Japanische MEGA Arbeitsstelle)正式成立。以日本東北大學大村泉為代表組建仙台小組,承擔Ⅱ/12卷和Ⅱ/13卷的編輯,成員有市原健志(日本中央大學)、大野節夫(日本同志社大學)、柴田信也(日本東北大學)、守健二(日本東北大學)、久保誠二郎(日本東北大學)、八柳良次郎(日本靜岡大學)、柏林來的外援羅爾夫·黑克爾(Rolf Hecker)和雷金娜·羅特(Regina Roth)以及來自俄羅斯聯邦中央國家檔案館的柳德米拉·瓦西娜(Ljudmila Vasina)等人。日本學者中除宮川和市原外,其餘全部為日本東北大學服部文男和田中菊次的門生。由大谷祯之介承擔的Ⅱ/11卷第2分冊的編輯工作也正式移交給日本MEGA編輯委員會,以大谷為中心組織成立了東京小組,該卷已于2008年出版。

其後,日本MEGA編輯委員會又承擔了新MEGA第四部分中三卷的編輯工作,分别是:1)收錄馬克思在1863年5、6月間做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筆記的Ⅳ/17卷,承擔編輯任務的為北海道小組,尚未出版;2)收錄馬克思在1864年2月至1868年8月間做的關于政治經濟學和農學的摘錄筆記,承擔此卷編輯任務的是東京小組,該卷已于2019年出版,編輯為大谷祯之介、日本新生代的齋藤幸平和負責德文審校的蒂姆·格拉斯曼(Timm Graßmann);3)收錄馬克思在1868年9月至1869年9月間做的關于貨币市場和經濟危機的摘錄筆記的IV/19卷,承擔編輯的是西日本小組。後來該卷的編輯移交給蒂姆·格拉斯曼,已于2021年在線上出版,是2015年以後MEGA2首部線上出版的卷本。

仙台小組負責編輯的MEGA2Ⅱ/12、MEGA2Ⅱ/13分别于2005年、2008年出版面世,其中MEGA2Ⅱ/12是首部由亞洲學者編輯的卷本,MEGA2的編輯史上首次镌刻下了亞洲學者的名字。MEGA2Ⅱ/12卷還收錄了以下三份特殊的索引:1)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編輯用稿的結構比較,2)恩格斯在編輯用稿中摘自馬克思手稿的章句一覽,3)馬克思手稿和編輯用稿之間的差異一覽,共同指向《資本論》第2卷編輯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問題”。日本學者對《資本論》第2卷的編輯得到了柏林MEGA2編輯委員會的高度評價。

2006年11月,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在德國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BBAW)召開了紀念MEGA2Ⅱ/12卷出版的德日專家會議。席間,MEGA2Ⅰ/5卷的主編、現任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秘書長的馮普曼提議日本學者編輯可以同時收錄費爾巴哈章原始手稿圖像和解讀稿的電子文本,制作成CD-Rom版收錄到MEGA2Ⅰ/5卷的附錄中。後來,德日雙方放棄了CD-Rom版的計劃,将電子文本剝離MEGA2的編輯事業,改為Online版出版。

《德意志意識形态》Online版的編輯工作是在與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IMES)共同合作的基礎上完成的,Online版吸收了依照MEGA2編輯方針編輯而成的試刊版(Probeband,1972)和先行版(Marx-Engels-Jahrbuch 2003)的全部編輯成果。之所以能這樣做,得益于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IMES)向Online版編輯小組提供了先行版的電子文本。此外,國際社會史研究所(IISG)以及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史檔案館(RZ)授權編輯小組拍攝了他們保存的費爾巴哈章所有手稿原件的高清圖像。2017年11月MEGA2I/5卷出版後,編輯小組又依據紙質版對Online版的相關内容進行了替換。“費爾巴哈”章的Online版已于2019年上線,網址為“online-dif.com”,“dif”為《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章的德文首字母縮寫。

1857年,人類遭遇了史上首次世界規模的經濟危機,席卷了包括美國、歐洲、俄羅斯、中國在内的整個世界市場。1847年後一直将經濟危機視作革命爆發契機的馬克思,此時推進着兩項研究,完成自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記錄當下的經濟危機,前者的成果即《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後者則是馬克思在1857—1858年間寫下的三冊危機論筆記:“1857法蘭西”、“1857經濟危機”和“商業危機”,内含馬克思從《經濟學人》、《泰晤士報》和《曼徹斯特衛報》等十餘份報紙雜志上剪切的記錄危機進展的1000餘條報道。

2011年,仙台小組的成員、現任日本東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的守健二依托日本文部科學省的重大項目,以個人身份和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的MEGA2編輯委員會簽訂了編輯收錄危機論筆記的IV/14卷的合約,成員包括大村泉、玉岡敦和負責德文審校的黑克爾,該卷已于2017年出版。馬克思通過詳細摘錄美洲、歐洲和亞洲貨币市場的實時數據,認識到本次危機呈現出“雙重危機”的特征,即工業成品的生産過剩和原材料的生産不足,并将危機産生的原因歸結為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的不均衡所緻。

綜上所述,日本學者迄今已編輯出版了5卷紙質版的MEGA2,分别是MEGA2Ⅱ/11(東京小組,2008);MEGA2Ⅱ/12(仙台小組,2005);MEGA2Ⅱ/13(仙台小組,2008);MEGA2Ⅳ/14(仙台小組,2017);MEGA2Ⅳ/18(東京小組,2019)。關于日本學者對《資本論》第2卷手稿,即MEGA2Ⅱ/11、MEGA2Ⅱ/12、MEGA2Ⅱ/13卷的編輯曆程,國内已有較多較詳細的譯介,本文不作贅述。以下,筆者以《德意志意識形态》Online版的編輯為例,簡述日本MEGA2編輯和研究的國際意義。

(二)Online版的編輯和《德意志意識形态》的寫作分工

Online版編輯小組根據《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章手稿的創作過程,嚴密地區分3―4次的改稿過程,并為每一階段的改稿設定了獨立的Layer(改稿層),利用多種文獻學符号将改稿過程中的異文依據其産生的先後順序插入到各個Layer的正文中。Online版再現的改稿過程如下,馬克思恩格斯在手稿左欄寫下的基底稿(Layer1[内含即時異文]、Layer 2[基底稿或第一稿])→恩格斯對基底稿進行的修訂(Layer3.1)→馬克思的改稿(Layer3.2)→馬克思将部分論述挪用到第2章或第3章時的改稿(Layer3.3)→恩格斯和馬克思對手稿的再次修改(Layer3-Ende)→最終文本(Layer4-Schlussfassung)→全部文本(All Layers)。

“費爾巴哈”章的原始手稿分為左右兩欄,其中左欄絕大部分為恩格斯的筆迹寫就,馬克思的筆迹多出現在對右欄評注内容的添加、删改。因此,關于這一章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寫作分工問題,學界産生了廣泛的争論。邁耶爾提出了“共同執筆說”。梁贊諾夫認為,馬克思在“費爾巴哈”章的理論創作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該章前半部分即H5a(大束手稿中的M1-29,其中M3-7缺失)和H5b(M30-35,M36-39缺失)是由“馬克思口授,恩格斯記錄”的,後半部分H5c(M40-72)是由恩格斯單獨寫就的。日本學者廣松涉根據構成“費爾巴哈”章大束手稿的左欄為恩格斯筆迹寫就的這一點,主張恩格斯才是該章的主要創作者,唯物史觀的“第一小提琴手”是恩格斯。望月清司認為馬克思的“分工展開史論”與恩格斯的“分工所有制史論”存在本質差異,進而主張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寫作“費爾巴哈”章時存在思想上的對立。在“費爾巴哈”章中,單就筆迹而言,馬克思的筆迹僅占全體的小部分,餘下絕大部分都是恩格斯的筆迹。如果僅以此為根據,“恩格斯主導說”是成立的。可是,這一判定又明顯與恩格斯在《在馬克思的墓前的講話》(1883年)及《共産黨宣言》英文版序言(1888年)中的立言相矛盾。恩格斯在這兩部文獻中,明确聲明唯物史觀的創立者是馬克思。

大村泉基于Online版對“費爾巴哈”章基底稿的編輯,着重解答了《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章中長期以來圍繞作者身份産生的文獻學難題。他引入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将視線聚焦于“費爾巴哈”章手稿中出現的即時異文數量,認為通過比對基底稿和同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其他著作的手稿在即時異文數量上的差異,可以明确“費爾巴哈”章的作者身份。

所謂即時異文就是在基底稿寫作過程中産生的異文,它能夠準确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寫作習慣,因而具有着重要的文獻學研究價值。大村認為,如果文本作者與執筆者不是同一個人,由于執筆者不能自主寫作,需按照口授者的口述記錄,基底稿的改稿會增多,還可能會産生因誤聽導緻的筆誤。這時,筆迹表現出的寫作習慣更符合口授者而非執筆者。首先,大村對比了恩格斯的《普魯士出版法批判》手稿、馬克思的《經哲手稿》“異化勞動與私有财産”篇和“費爾巴哈”章手稿在即時異文數量上的差異性。在恩格斯的《普魯士出版法批判》手稿中,即時異文僅僅出現了6處,在馬克思的手稿中即時異文卻出現了26處。與馬克思恩格斯的獨著手稿相比,“費爾巴哈”章手稿中的即時異文數量則達到了25處。也就是說,《德意志意識形态》“費爾巴哈”章手稿中的即時異文數量遠遠高于恩格斯的獨著手稿。

其次,基于上述比較,大村又引入了恩格斯的單獨稿《海盜的故事》(1836-1837)、《科拉·迪·裡恩齊》(1840-1841)與馬克思的單獨稿《經哲手稿》。通過比較二者與H5基底稿在即時異文數量上的差異性,他得出了如下結論:其一,如果僅比較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獨著稿件,每頁中馬克思手稿的即時異文數量平均是恩格斯手稿的3.7倍;其二,H5基底稿中的即時異文數量就每一頁而言又遠遠大于馬克思恩格斯獨著手稿。最後,大村還在H5c的基底稿中發現了多達6處諸如“dass”和“das”、“führ”和“für”等同音異義詞的筆誤,他認為是由于恩格斯誤聽所緻。大村泉由此認為,H5c的基底稿以及“費爾巴哈”章整體是由恩格斯根據馬克思的口授執筆寫就的手稿。這樣一來,直接否定了廣松涉、望月清司等人在不同程度上堅持的馬克思恩格斯對立論。

四、日本學者文獻學研究的國際意義

2017年5月出版的MEGA2Ⅰ/5卷收錄了與《德意志意識形态》相關的18份手稿,除了我們所熟知的“Ⅰ 費爾巴哈”章大束手稿(H5)、“萊比錫宗教會議”(H9)、“Ⅱ 聖布魯諾”章(H10)、“Ⅲ 聖麥克斯”章(H11)手稿外,還收錄了赫斯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指導下寫成的手稿(X14、X16、H17)以及“真正的社會主義者”丹尼爾斯等人的手稿(H18),其中15份收錄進正文,3份作為附錄。MEGA2Ⅰ/5卷可謂是《德意志意識形态》編輯史上收錄手稿最全、體量最大的決定版,此卷的編輯為這一大部頭的著作寫了一份長達75頁的《導言》(Einführung),詳述了《德意志意識形态》手稿的寫作過程以及出版計劃的變更、手稿的傳承和編輯史。

值得一提的是,MEGA2Ⅰ/5卷的編輯認為既往的編輯史存在将《德意志意識形态》整理成一部完結的著作編輯出版的傾向,但現存的手稿隻是馬克思恩格斯為出版獨立的季刊準備的手稿群。除此之外,可以将他們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在寫作過程中和同時代青年黑格爾派理論之間的糾葛、尤其是關于和費爾巴哈人本學關系的論斷,歸結為如下幾點。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10月至1847年春手稿寫作期間,與青年黑格爾派和真正社會主義者的關系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将費爾巴哈和鮑威爾、施蒂納列為同等重要的批判對象,二是開始對魏德林和赫斯等德國社會主義者進行批判。第二,1845年春寫就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表明馬克思首次和費爾巴哈産生了距離,但也僅是私下的備忘筆記,他沒有公開對費爾巴哈進行批判。第三,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神聖家族》中多次對鮑威爾進行過批判,也曾多次在書信中表明要公開批判《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作者施蒂納,但直至《神聖家族》對費爾巴哈都是溢美之詞,在《德意志意識形态》手稿的寫作後期才決定對費爾巴哈進行單獨批判。第四,促使馬克思恩格斯公開批判費爾巴哈的契機是鮑威爾于1845年秋在《維幹德季刊》第3卷發表的《評路德維希•費爾巴哈》中,将兩人在《神聖家族》中對他的批判視同“費爾巴哈的歸結”。為了消除這一“誤解”,二人首先于1845年10月至11月起草了H5a,後又從批判施蒂納的章節中抽取出了H5b和H5c組合成了H5,即“費爾巴哈”章的大束手稿,H5的成立時間晚于H10和H11。換句話說,馬克思恩格斯在寫完批判鮑威爾和施蒂納的章節後,才決心另起一章單獨批判費爾巴哈并闡明自身獨特的曆史觀。唯物史觀是在與同時代青年黑格爾派的争論中形成的,其發端并非是針對費爾巴哈,而是對鮑威爾尤其是對施蒂納的批判。簡而言之,MEGA2Ⅰ/5卷的編輯在《導言》中認為《神聖家族》之後,馬克思恩格斯才開始疏離費爾巴哈;1843年至1845年初,兩人可以說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者。

另外,MEGA2Ⅰ/5卷的主編馮普曼認為,“以前的各個版本中編入‘費爾巴哈’章中的多數内容,原本都是在和施蒂納争論的脈絡中寫就的”。誠如他所言,H5a是馬克思恩格斯針對鮑威爾的費爾巴哈批判所做的反批判而起草的手稿,後被編入《德意志意識形态》的“費爾巴哈”章和“聖布魯諾”章;H5b是從第3章手稿“聖麥克斯”中的“舊約聖經:等級制”部分抽取出來的内容,馬克思恩格斯對抽取部分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将其編入第1章和第3章的相關章節。H5c是後來從“聖麥克斯”章的“新約聖經:資産階級社會的曆史”部分抽取出來手稿,後經過完善被馬克思編入第1章。

日本學者基于Online版《德意志意識形态》的編輯成果,針對《導言》關于青年馬克思理論形成過程的梳理提出了批判。大村泉認為,第一,構成唯物史觀核心要義的階級鬥争、社會革命理論、“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等理論出現在H5a基底稿中,這部分手稿的寫作早于批判施蒂納章的手稿H11,馬克思在寫“聖麥克斯”章之前,就已經基本建構了唯物史觀的理論框架;第二,H5b中關于意識形态批判的論述、H5c中關于生産力和交往形式矛盾的闡述是H5a的補充,馮普曼關于施蒂納批判在唯物史觀中起決定作用的理解與事實相悖。渡邊憲正更是認為,第一,唯物史觀的建構是馬克思對包括青年黑格爾派在内的意識形态進行批判和清算的前提條件,而不是MEGA2Ⅰ/5卷編輯認為的意識形态批判的歸結;第二,馬克思在《德法年鑒》和《經哲手稿》期間,逐步完成了批判意識形态所需的四個前提條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在1843年至1844年間意識形态批判的理論歸結,《經哲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态》之間存在内在的理論銜接;第三,我們不能以成熟時期的理論水準來裁決馬克思青年時期的稚嫩,而要從其後期理論研究的基礎方面來解讀青年時期的理論創見。

綜上所述,日本學界對馬克思恩格斯文獻學的研究既有詳實的文獻考證,又有嚴密的理論闡釋。參與MEGA2編輯以來,日本學者關于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研究并非乏善可陳。同為MEGA2編輯委員會的成員,日本學者不盲信MEGA2個别卷次的結論,敢于批判,這也是他們赢得MEGA2編輯委員會承認和尊重的原因之一。

作者簡介:盛福剛,日本東北大學哲學博士,現任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文本文獻學,日本馬克思主義,曆史考證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編輯研究。

文章來源:《國外理論動态》2022年第1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