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彭富春 :從天人合一到天人共生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4-27

【摘 要】人的生活世界是欲望、技術和大道三者的遊戲活動。人驅使人去發明技術去制作物,但它們需要大道或者智慧的指引。與西方智慧的人神合一不同,中國智慧是天人合一。就天而言,它有物性的、類人的和神性的三種,但物性的天是主要的。就人而言,不僅人要與動物相區分,而且人要與自身相區分,即不要做一個無道的人,而要做一個有道的人。在天人關系上,中國智慧主張與天人相分不同的天人合一。它要求人根據天道去存在、思考和言說。但無論是天人相分還是天人合一,都應該走向天人共生,即天人各自生成,且促進對方對方生成。


我們從人生在世的基本事實出發。人是身體性的存在者,他首要的在世活動是欲望的追求和滿足。人懷有欲望要占有并消費所欲物,但人不能如同動物那樣本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要使用技術來實現自己的目的。技術是人發明和使用工具來制作物的活動,通過制作物,人的欲望才能占有物。人的欲望和技術于是相互推動着對方。一方面,欲望驅使人們發明、使用并創新技術;另一方面,技術的進步也會刺激和強化人的欲望。但它們不能無邊界地發展,否則将破壞人類存在的整體,甚至會導緻人類的災難和死亡,因此需要大道的指引。所謂大道也稱為智慧和真理,是關于人的存在和命運的知識。它說出人是誰,世界是什麼,揭示了存在的真相,給人和世界開辟了一條光明大道。一方面,它給欲望劃分邊界,指出什麼樣的欲望是可以渴求的,什麼樣的欲望是不可以渴求的;另一方面,它給技術劃分邊界,指出什麼樣的技術是可以使用的,什麼樣的技術是不可以使用的。可以說,智慧指引了欲望和技術存在的方向,使之不能誤入歧途,而能走在正道。當然,欲望和技術也以自身日新月異的力量推動大道的更新,使舊的智慧轉換成新的智慧。如此這般,欲望、技術和大道三者就構成了一場無限的遊戲活動。

雖然人類史展現為多重方面,但其主體就是欲技道遊戲的曆史。就欲望而言,人由身體性的欲望發展到社會性和精神性的欲望;就技術而言,人由手工技術發展到機器技術和信息技術;就智慧而言,人由神性和天地的智慧發展到人自身的智慧,如此等等。數千年以來,中西方雖然有其相似之處,但走着不同的道路。西方有自己獨特的欲技道,中國也有自己獨特的欲技道。例如:中西對于人的身體性的欲望就有不同的理解,中國強調身體的遮蔽,西方則注重身體的裸露。中西技術也有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中國曆史上一直固守手工技術,用手操縱器具來從事工農業生産,而西方的工業革命則先後帶來了機器技術和信息技術,遠離人的身體而自主地生産物。至于中西智慧更是具有根本性的差異。一般而言,如果說西方是神的智慧的話,那麼中國則是天的智慧。這就是說,西方的智慧強調神是人的指引者,中國的智慧強調天是人的規定者。

西方神性的智慧有其曆史發展過程。首先是古希臘的諸神的智慧。他們是衆神之父宙斯和奧林匹斯山上的衆神們。諸神教導人要成為一個英雄。英雄的美德有智慧、節制、勇敢和正義。其次是中世紀的上帝的智慧。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拯救世界。上帝要求人要成為一個聖人。聖人的美德有信仰、希望和聖愛。最後是近代人内在的神性的智慧。不同于古希臘的諸神和中世紀的上帝,人的内在的神性就是人的理性。它不同于感官的感知和知性的判斷,而是心靈自身建立根據的能力。它既為思想建立根據,也為存在建立根據。它要人成為一個自由人,亦即公民。公民的美德是自由、平等和博愛。既然神是人的指引者,那麼人的最高實現就是人神合一。

與西方的智慧時代性的區分不同,中國的智慧主要由先秦的儒道二者互補發展到唐宋的儒道禅三者并存。孔孟儒家的智慧闡釋了社會之道,指出人如何生活在家國之中,亦即孝親和忠君;老莊道家的智慧闡釋了自然之道,指出人如何生活在天地之間,亦即無為而無不為;慧能禅宗的智慧闡釋了心靈之道,指出人如何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其中,儒道兩家都強調了天的智慧。天不僅是萬物的本源,而且也是人類的基礎。既然天是人的規定者,那麼人的最高實現就是天人合一。

我們将集中探讨中國古典思想天人合一的意義。依次将追問:第一,什麼是這個天?第二,什麼是這個人?第三,什麼是這個天人合一?


一個顯明的事實是,人生天地間,并在其間生和死。對于中國人而言,不是天地人神的四元,而是天地人三者構成了生活世界的基本要素,神或者上帝既不是天地的創造者,也不是天地間最重要的存在者,而至多是萬物之一。但天地人三者不是并列的,而是有先後順序的。與人相較,天地具有其優先性。這在于天地其自身給予性。這就是說,天地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先有天地,然後有萬物;先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天的意義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

第一,天空。人在天之下,天在人之上。它是無限的存在者。盡管天存在,并且在這裡,但它是空的。它不能等同于任何一種可見的事物,隻是顯現為寬廣和深邃的藍色。在這樣的意義上,天沒有任何東西,而就是太空或者虛空。因此天雖然是顯明的,但又是遮蔽的。這就是說,天雖然是人們每天遇到、日常熟知的,但也是超常神秘的,無人知曉它的本性。

第二,日月星辰。天不僅指天空,而且指天空上的一切存在者,如日月星辰等,還包括了電閃雷鳴、暴風驟雨等氣象活動。這種意義的天就不再是虛空,而是實體。雖然人們可以想象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的存在者是無限的,但是其中的太陽和月亮對于地球及其萬物的關系是最為重要的。年、月和日夜的區分是由地球和太陽、月亮之間的運轉所形成的。這種時間和空間的轉變直接規定了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如在農業社會裡,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第三,天地。天除了指天上的一切存在者之外,也指天地。為什麼?這在于地球也是天空中的一個天體,而且與太陽和月亮的存在密切相關。作為如此的天就不再隻是天空和日月星辰,而是天地萬物,亦即自然界整體。它包括了礦物、植物、動物和人,但在天地萬物的存在者整體中,天具有超出其他存在者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雖然天地共生,但與地相比,天具有規定性的力量。天包括地,并能統屬地。因此,天地往往可簡稱為天。

第四,天道。它是天自身永恒運行的道路。它是已經給予的,是自然而然的。于是天道的語義等同于天性、天然、自然。自然成為了天道的另外一個名字。自然實際上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指自然界整體,即天地萬物,另一方面指天地萬物的自然而然的本性。

天雖然具有上述不同的語義,但它們都可以歸納為物性的天。作為物性的天,它或者是天地萬物的整體,或者是其中一個部分,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且是物質性的存在。它給予自身、生成自身。它沒有任何外在的原因和目的,也沒有任何人格和意志。它沿着自身的道路而行。

除了物性的天之外,還有類人的天。天是物,不是人。但人們将天拟人化,使它具有類人的本性,有如人的行為、思想和語言。當天類人化之後,它就能觀照并反映人的所作所為。

最後還有神性的天。它有神秘的和不可知的特性,因此獲得了神的身份,仿佛上帝般的存在。這種天就成為了天帝。它有認識、意志和情感,并能在冥冥之中支配人與萬物的命運。它能創造世界,毀滅世界,當然也能拯救世界。這就是天的神性的大能。

雖然天可以理解為物性的、類人的和神性的三種,但物性的天在中國古典思想中是最主要的。


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是與天地并存的第三者。

人是誰?或者人具有什麼樣的獨特的本性?中國的智慧一般也把人分為身體和心靈兩個方面。當然,它對于人自身還有更細緻的區分,如将人分成精、氣、神等。雖然這樣,但這依然沒有脫離身體和心靈的二元模式。精屬于身體,甚至是身體中更精微的要素;神屬于心靈,或者是心靈中最高級的部分;氣則處于身體和心靈的中間。氣既具有身體的特性,也具有心靈的特性,是身體和心靈的連接點。不僅生命在于呼吸,而且精神也在于呼吸。

那麼,人的身體和心靈是從哪裡來的?中國思想認為它們既不是上帝的創造,也不是神人的生産,而是來自于天地。具體地說,人的身體源于地,人的心靈源于天。地賦予了人的肉體,天賦予了人的靈魂。

就人自身的身心關系而言,中國思想否定無身體的心靈或者是無心靈的身體。一種無身體的心靈不過是鬼怪或空想而已,而一種無心靈的身體也隻是行屍走肉。因此,中國思想既不肯定一個不死的靈魂,也不推崇一種片面的身體。在身體和心靈的關系上,中國思想雖然認為心靈依賴于身體,形在而神在,形滅而神滅,但更強調心靈對于人的指導作用。一個完美的人不是身心分離,而是身心合一、形神兼備。

作為一個身心共在的存在者,人如何獲得其整體的規定呢?一種規定就是一種區分。這就是說,當一個事物是其自身的時候,它一定區分于它自身之外的其他事物。人的規定正是通過人與在存在者整體中其他存在者的區分而實現的。

在天地之間,除了人這個特别的存在者之外,還有其他類型的存在者。它們是礦物、植物和動物等。礦物的特性是凝聚的氣,草木植物的特性是生命,禽獸動物的特性是感知。人是一個特别的動物,其特性是心靈。可以說,氣不僅是礦物,而且也是植物、動物乃至人的一般規定;生命是植物、動物乃至人的共同屬性;感覺是動物和人的一緻之處。隻有心靈才是人的獨特的本性。這就是說,人是有氣、有生命、有感知的和心靈的存在者,是氣、生命、感知和心靈的聚集地。但在這所有的特性中,惟有心靈才是人惟一所具有的特性。在存在者整體當中,人與動物是近鄰。因此人與存在者整體相區分在根本上是與動物相區分。因為人與動物都具有身體或者肉體,同時都具有感知,所以人與動物的區分是很微小的。這就需要找到他們之間最關鍵的區分點。西方曆史上人們曾找出了許多人的獨特的标志,如理性、工具、符号、勞動等。但中國古典思想認為這一标志為心。于是,心靈讓人與動物相區分。

心是什麼?心之官則思。心是人的身體機能。古人認為思想是心髒的活動,現代則證實為大腦的機能。心靈的思考就是對于存在的意識,因此它就是意識到了的存在。意識的偉大之處在于,首先它能知道世界,亦即天地萬物的本性。其次它知道人自身,亦即人的獨特本性和在天地間的位置。最後它能意識自身,它能意識到自身在意識。因此它能顯明自身、敞開自身,表明自身是什麼。

但心靈不僅隻是認識,而且也是道德。中國思想甚至認為,心在根本上就是仁義道德,或者簡化為義。義是什麼?它是應該、應當和當然。義與不義實際上意味着應該與不應該、道德與不道德、善與不善。人不僅能感物,知道世界本來是什麼,而且也能明義,知道世界應該是什麼。應該的世界不是一個自然的世界,而是一個道德的世界;不是一個現實的世界,而是一個可能的世界。于是,所謂道德不是指人的一般的德行,而是指人類存在的獨特本性。這使人徹底地與動物相區分。人不僅生活在天地的自然世界中,而且也生活在人類獨有的道德世界中;不僅生活在自然世界中,而且也生活在可能世界中。

憑借心靈,人不僅與動物相區分,而且與自身相區分。人與自身相區分正是指人作為可能性的人與作為現實性的人相區分。現實性的人是已經存在的,也就是作為欲望性的人和技術性的人。但可能性的人與此不同,是被智慧所指引的人。他超出了現實的有限性,而具有可能的無限性。在真理的引導下,人力圖完成其存在最大的可能性。一種與已給予的現實性的人相區分的可能性的人不斷使自己現實化,成為一個已實現了可能性的人,也就是真正的人。

就人與自身的區分而言,中國思想都主張人不要做一個無道的人,而要做一個有道的人。但儒道禅三家都有着不同的表達。儒家認為,人要與自身相區分,不要成為小人,而要成為君子。君子有三大美德:仁智勇。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道家認為,人要與自身相區分,不要成為一個俗人,而要成為一個真人。所謂真人是與道同一的人,是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人。禅宗認為,人要與自身相區分,不要成為一個迷人,而要成為一個悟人,也就是明心見性的人。作為一個覺悟的人,人要實行大乘佛教的六度:忍辱、持戒、精進、布施、禅定、般若。其中,小人、俗人和迷人是那些充滿欲望和追求技術的人,是無道之人;君子、真人和悟人是擁有智慧的人,是有道之人。

人與動物相區分使人不再是動物,而成為人;人與自身相區分使人不再隻是一個欲望的人和技術的人,而是成為了一個智慧的人。雖然人與自身的區分不同于人與動物的區分,但中國思想認為前者與後者有密切的關聯。為何如此?人與動物的區分在于一心。人類有心,動物無心。人與自身相區分也是在于一心。例如君子有心,小人無心。當然,當人與自身相區分的時候,他不僅保存了人與動物的區分,而且擴大了這一區分。因此,對于人與自身相區分的首要性而言,人與動物相區分隻是具有次要的意義。這在于,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他們都不同于動物。這裡的關鍵問題已經轉變,不再是人與動物相區分,而是人與自身相區分,亦即不要作為一個無道的人,而要作為一個有道的人。

隻有當不僅與動物相區分,而且與自身相區分時,人才真正遠離了動物,而走在人的道路上。同時,人能夠建立世界和開辟曆史。


我們先後分别分析了天和人的一般的意義,現在探讨人與天的關系。

中國思想認為,就身體而言,人與天地相比是渺小的。天地就是宇宙。它既有空間性,也有時間性。但天的空間是無限性的。從近到遠,它沒有邊界。天的時間也是無限性的。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它既無開始也無終結。天地間的任何有限性的空間和時間都會被克服,而成為無限的。

與天地不同,人在空間上具有有限性。人的有限的身體與天地無限的形體幾乎無法比較。人不僅不如天地,而且也不如天地間的萬物。實際上,人的體形和體力根本不及一些猛獸的體形和體力,人感官的專門化也無法媲美某些動物感官的專門化。可以說,人是一個非常脆弱和弱小的動物。人不僅在空間性上而且在時間上都具有有限性。人生在世,誕生、勞作、死亡,不過百年。其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韶華易逝。但天地長存,日月永照,山河猶在。人生有限的時間隻不過是宇宙無限的時間之中的瞬間罷了。

但就心靈而言,人與天地相比是偉大的。中國思想一直認為人是天地之心,萬物之靈。天地雖大,但如果沒有人類的話,那麼它就沒有心靈,也就不能意識到自身的存在。人的心靈不僅能觀照自己,而且還能觀照天地,并知道自身與天地萬物的關系。在人的心靈的覺悟中,天地萬物存在的真相才顯示出來。

但心不僅指心靈,而且指中心。作為天地之心,人就是天地的中心。天地無論是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因此,天地的任何一點都不是中心,也不是非中心。但一旦人成為天地的心靈之後,他就成為了天地的中心,成為了萬物的焦點。中國思想所理解的人作為天地之心并非人類中心主義。它不主張人統治萬物、征服萬物,而是看守天地、順任天地。

在确立了人在天地間的實際位置之後,我們來揭示人與天地的關系。關于天人之際的學說,中國的智慧最主要的有天人相分說和天人合一說等。

天人相分論認為,雖然天地人同屬一體,人與自然具有共同的本性,但人作為天地之心,不同于天地萬物。這就是說,人與自然分屬不同的存在區域。自然遵守因果法則,人則遵守自由規則。自然的因果法則意味着有因必有果,萬事萬物的生滅就是這無窮的因果鍊條上的一個環節。它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但人類的自由法則不同。人類雖然也遵守因果法則,但是他們能夠意識到它,且能改變它。通過制造新的原因,人讓事物形成新的結果。因此人與自然相分離并超出它。

天人相分論認為天地有自身固定的道路,并不依據人類的存亡而變化。這就是說,人類并不是天地的根據。與此同時,人類生活的吉兇主要在于自身是否合理的治理,而不在于天地好或者壞的變化影響。人不要迷茫于天人感應,而要明白于天人之分。讓天地走天地的道路,讓人走人的道路。這才是真正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但天人相分說的關鍵不在于人與自然相分,而在于人與自然相争。人與自然并不是和平相處的,而是相互抗争的。如果天人相争的話,那麼這就會出現三種模式:天勝人、人勝天、天人交相勝。第一種是天勝人。其中,天是強者,是主人;人是弱者,是奴隸。天是規則的制定者,人是規則的服從者。天常常以災害來危害人的生存。它不僅使人饑寒交迫,而且使人生病、痛苦乃至死亡。人對于天隻有敬畏和恐懼。第二種是人勝天。人是強者,是主人;天是弱者,是奴隸。人是規則的制定者,天是規則的服從者。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并通過行動來征服自然,甚至改造它和創造它,開天辟地。人對于天而言成為了一個新神。第三種是天人交相勝。在天人之争中,自然和人類交互戰勝對方,或者被對方所戰勝。天與人各有其強弱之處,天主宰天的領域,人主宰人的領域。因此在天所統治的領域,天勝人;在人所統治的領域,人勝天。

與天人相分相比,中國曆史上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是天地萬物,人是天地間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的合一。但天人是否合一?同時天人如何合一?這在中國曆史上也是一個富有争議的問題。

天人合一學說的一種形态是天人相類說。天具有神的品性,它按照自己的形象生育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類的一切現象都是天的複制品。天人相類不僅直接表現為人在形體上與天類似,而且還表現為人在心靈上與天類似。于是從天的角度來看,天是一個大身體;從人的角度來看,人是一個小宇宙。除了天人相類之外,人們還主張天人感應。他們認為天不但按自己的模式制造了人,而且還能感應人的活動,并對其正義和非正義性作出相應的反應。如果人違背了天的意志的話,那麼天便會降下災異警告。反之,如果人遵循了天的意志的話,那麼天就會出現符瑞。天通過陰陽、五行之氣的變化來主宰天地和人。但天人相類是一種穿鑿附會的說法。人無論是在身體的維度上還是在心靈的維度上都不是對于天地的模拟。這在于人在天地間是一個特别的存在者,他有自身惟一的不可取代的存在形态。天人感應不過是一種杜撰和猜想。人與天地之間當然存在一種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當人适應或者違背了天地的自然規律的時候,天地就會根據自然的規律作出一種相應的反應。但這不能導緻将天地拟人化和神秘化。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曆史上最根本的學說是天人相通的主張。它包括了如下内容:一種是天人原本一體。既然天人本來未分,那麼也不必言合。這就是說,作為一個已經給予的事實,既沒有無天的人,也沒有無人的天。天人本身就處于無法分離的同一性的存在中。另一種是人天應該一體。雖然天人有别,天是天,人是人,但天人應該合一。這在于人是生存在天地之間的。在這樣的意義上,天人合一不是已然的狀态,而是應然的狀态。它是對于天人相分的克服,是存在的理想境界。

那麼,人如何實現天人合一?這關鍵在于不要以人的人去合天,而要以人的天去合天。為什麼?天已經存在于此,人也已經存在于此。正是因為天人有别,所以才要求人去天人合一。但人有欲望,為了滿足欲望還要使用技術。貪欲和奇技都會破壞天。因此人要克服人為的欲望和技術,接受天道的指引,回到人自身的天性,同時也順任天地萬物的天性。這就不是以人的人去與天合一,而是以人的天去與天合一。

這樣一個與天合一的過程是一個去蔽和顯現的過程。

為什麼要去蔽?這是因為不僅作為天地萬物的天都是遮蔽的,而且作為人自身的天也是遮蔽的。天地萬物的天隻有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才能被人所揭示并敞開,而人自身的天也隻有在人的去欲、去技的體道的過程中才能顯明。因此,為了體悟天道而實行的人自身的去蔽化也是人自身的虛無化。人的存在活動要變得虛無甯靜。這具體表現為無為、無思和無言。所謂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指不要有人為,更不要有妄為;所謂無思并非不思考,而是指不要強行思慮,更不能邪思;所謂無言不是沉默,而是指不要多言,更不能亂言。

正是在無為、無思和無言之中,人獲得了甯靜,達到了自身的天性亦即天道。人不僅達到了人的天道,而且也達到了天的天道。天道将自身顯明出來。這就是天地的旋轉,晝夜的變化,月圓月缺,四季輪回。所有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陰陽大化,生生不息。

人去掉了自身的人,而獲得了自身的天,他就能與天合一。他的存在、思想和語言都合于天道。他為天之所為,思天之所思,言天之所言。

天人合一在人身上的完滿實現者正是聖人。聖人雖然也是人,但不是一個一般的人,而是一個特别的人。他位于天地與衆人之間,一方面他接受天地之道,另一方面他向衆人傳授天地之道。聖人的身份是多重的。他是思道者、言道者和行道者。聖人首先是一位思道者。天地不言但顯現。聖人虛靜,聽聞天地的無言之道。當然,他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靈去接納天地之道。聖人其次是一個言道者。他把自身所接納的天地之道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種作為天地之道顯明的語言文字如同光明一樣,照亮了世界,給人民指出一條寬闊的大道。聖人最後是一個行道者。他自己行走在大道上,也帶領民衆行走在大道上。所謂行道的具體的步驟包括了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總之,作為思道者、言道者和行道者的統一,聖人是天人合一的完美實現者。“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但是無論是天人相分,還是天人合一,它們都是中國古典思想的産物,有其時代的局限性。我們有必要從當代現實出發,劃分這兩種觀念的邊界。

在天人相分的思想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分離的。雖然有天勝人、人勝天和天人交相勝三種可能,但人定勝天的觀念是主導性的。這支配了人的一般的技術活動,并在現代社會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我們知道,技術是人的行為,因此是區别于自然的活動。技術不僅要加工和改造自然,而且要超出自然,創造出新天新地。當然,技術經曆了曆史的變遷。與古代的手工技術不同,現代技術發展了機器和信息技術。但無論是何種形态的技術,它們都包括了人、工具和産品三個環節。人是自然給予的,也就是天生的,但他通過學習使自身成為了掌握一定技能的人。工具一方面是人的身體及其器官,另一方面是對于已有的自然物的改造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發明和創造。産品顯然是從自然物亦即原料中生産出來的。由此看來,人、工具和産品三者雖然都來源于自然,但又都超出了自然。

在技術的生産過程中,人與自然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它們早已不是那種毫無區分的同一的原初狀态,但也不是混沌初開的人從自然中覺醒所産生的分離關系,而是一種由人所設定的主客體關系。人将自身設定為主體,将自然設定為客體。在這種特别關系中,不是自然規定人,而是人規定自然。這種規定就是技術的生産。在生産中,我們看到人與自然都被賦予了一個既定的角色。人隻是一個技術性的人,而自然隻是一個技術性的物。天地萬物失去了它自在的存在,而專門化為一個被技術加工的物。天空和大地成為礦藏資源,植物成為了植物資源,動物成為了動物資源,如此等等。作為技術化的自然實際上隻是由人完成從原料到産品的轉變。在自然被技術化的同時是人自身被技術化。人的存在、思想和語言都成為了技術化的存在、思想和語言。

為何技術能夠讓人征服自然?這在于人的欲望和技術共謀。一方面,人的欲望推動了技術。欲望雖然要占有所欲物,而必須依靠技術來生産它。人有無窮的欲望,就會無窮地要求技術創新。另一方面,技術也制造了人的欲望。技術所制作的産品不僅滿足了人已有的欲望,而且也激起了人的新的欲望。于是欲望和技術形成了一個無限的循環。對于它們而言,如果沒有智慧、真理指引的話,就會走入災難深重的困境。

事實也正是如此。現代技術給自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自然被征服、破壞了,已經不再是原初的自然,如:大氣、土地和河流受到污染,森林被砍伐,動物被獵殺,如此等等。天不成其為天,地不成其為地,萬物不成其為萬物。一個被毀滅了其本性的天地不再是人的居住之地,而是成為了一個荒原;萬物也不是人的伴侶,而是成為了敵人。天地以極端惡劣的天氣報複人,帶來了無法抗拒的災難。甚至寄宿在動物身上的可怕的病毒也傳染到人的身上,讓人得病、痛苦和死亡。這些都昭示着天人相分的錯誤及人定勝天的狂妄,同時這也表明了人要意識到技術的邊界和限度,更要重新思考并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

不僅天人相分的觀念有其邊界,天人合一的觀念也有其邊界。

天人合一論對于天人關系的設定是假想的,并不符合人與自然的真實的存在情形。事實上,人與自然不是相似而是相異。在世界整體中,礦物、植物、動物和人分屬不同的存在者,它們雖然彼此相連,但并不能絕對同一。即使在常識之中,人也不是和礦物、植物和動物畫等号的。這就是說,它們之間是不可通約的。這些不同存在者之間的相似性并非一種事實性的規定,而是一種比喻性的描述。這一方面是拟人說,将萬物比拟成人;另一方面是拟物說,将人比拟成萬物。人作為一個特别的存在者,與萬物不僅相異,而且相差。這就是說,人不是同等于萬物,而是超越于萬物。人的身體不同于礦物、植物和動物,人的心靈更是其他存在者所無法具有的。最重要的是,人能開啟一個獨自屬于自身的世界。但世界的本性是不同于自然的本性的。當人們設定人與自然的同一的時候,實際上是設定一個高級的存在者和一個低級的存在者的同一。如果這種同一能夠實現的話,那麼其結果隻能是高級的存在者将自身貶低為低級的存在者,而不可能是低級的存在者将自身提升為高級的存在者。這就是說,在天人合一的情形中,不是礦物、植物和動物提升為人,而是人貶低為礦物、植物和動物。

天人合一說在根本上是建基于已經給予的天地人三元世界。它明顯地不同于西方的天地人神的四元世界。在西方的四元世界裡,神居住在蒼天之上,人居住在大地之上,其中,神是最高的,它規定了天地人。神向人啟示真理,人獲得此真理而改造天地。但在中國的三元世界裡,人生天地間。其中,天是最高的,它規定了人。天隻是顯示自身,人去接受那已經顯明的天道。因此,天地是人的存在的邊界。在這個邊界之中,天地設定了人的現實性,而人不能展開超出天地的可能性。由此,人的欲望和技術都不能去撞擊天地的邊界,而開啟一條走出天地的道路。人始終在天地之間,而不能達到天邊外。這種天人合一顯然不是天去和人合一,而是人去和天合一。如果事情是這樣的話,那麼天人合一說實際上意味着人去遵守天的規定,服從天的法則。人的存在就是一種依據天道的自然性的存在。存在的自然性也賦予了思想的自然性。中國思想具有一個鮮明的天人結構。人們首先建立一個天地的根據,然後推論出關于人的結論。例如,人們由天尊地卑的根據得出男尊女卑的論斷。存在和思想的自然性也讓中國的語言極具自然性。無論是思想性的,還是文學性的,或者是日常語言的文本,它們都富有形象性。這些形象正是天地萬物的形象,亦即自然的形象。人們借助這些形象表述一些超形象性的意義。

天人合一說設定了天地亦即自然作為人的存在、思想和語言的基礎,這種設定當然制約了人在世界中的活動。首先,它限定了人的欲望。人的欲望隻是停留在自然的欲望亦即飲食男女,而超自然的欲望沒有得到充分的展開。同時,人們也主張寡欲,甚至主張無欲。因為欲望的減少,所以人們缺少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其次,它限定了人的技術。與自然性的欲望相應,人們發展了自然性的技術。技術本來是超出自然的,但是自然性的技術始終沒有擺脫自然的給予性。如人們雖然掌握了一些技能,但并沒有建立一個作為知識學系統的科學;人們隻是操作手工工具,而沒能發明機器工具;人們制作的産品一般是自然物直接的變形,而非其間接的再造。最後,它限定了人的智慧。中國傳統的智慧是一種自然性的智慧,而沒有生發出一種非自然性或者超自然性的智慧。因為人的欲望、技術和大道都沒有得到生長,所以世界和曆史就會走向封閉和停止。其中,人不能獨立,個體沒有覺醒,精神難以飛揚。


天人之際既非天人相分,也非天人合一,而是天人共生,亦即人與自然的共同生成。

天地人已經存在于此,且各自走着自己的道路。天是自在的,人是自由的。但它們都存在于同一個世界裡。世界是天地人的世界。它既不是無人的天地的世界,也不是無天地的人的世界。當然人們可以設定無人的天地,如在人類誕生之前的天地。甚至按照一些人的瘋狂想法,人類将來可以借助航天技術而移居到地外星球上去。但如果是一個沒有人存在的天地的話,那麼這種天地與人沒有任何一絲關系。現在已經給予的事實是人在天地間,因此人們的思想一定要從現有的情形出發。

這個擺在人面前的事實是什麼?天人相依。一方面,人依賴于天地。人存在于天地之間,也就是存在于大地之上和天空之下,他無法逃脫于天地之外,無天無地就沒有人。因此人的存在要謝天謝地。人對于天地的感謝在于天地給予了人的存在。人與自然的這種天生的關系是任何一種思想和行為都無法切斷的。另一方面,天也依賴于人。如果沒有人的話,那麼天空雖然存在,但大地卻成為了荒原。人的存在讓天地的生命達到自身存在的完滿,并達到了自身的自覺。

在天地人的世界中,天與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雖然是差異的,但是平等的。無論是天地還是人,他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因此我們既反對自然中心主義,也反對人類中心主義。自然中心主義強調世界以自然為目的,人為手段;反之,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世界以人類為目的,自然為手段。這兩種主義都有失偏頗,隻能分裂天人,并加劇他們之間的矛盾。事實上,在天地人的世界中,每一存在者既以自身為目的,也以存在者整體為目的。在這樣的意義上,每一存在者既是世界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基于這種角色的定位,人與自然既不是敵我關系,也不是主客關系,而是朋友和伴侶之間的關系。

正是在天人相依的關系中,天人開展了其共生的存在活動。天生成。天旋地轉,草木生長,禽飛獸走。人生成。人出生、勞作、死亡。

一方面,自然促進人的生成。天地是人的現實與精神的家園。人作為一個有意識的生命的存在者,由父母所生,也是由自然而來。天地給人賦予身體的欲望,如吃喝、性行為等。同時,自然也給人提供了技術的基本條件,如人自身、工具和作為原材料的自然物。此外,自然也以天地之道啟發人之道。

另一方面,人促進自然的生成。這主要表現為人的生産活動,如種植、養殖和建築。通過種植,人們讓農作物生長結果;通過養殖,人們讓畜養的動物長大繁衍;通過建築,如道路、堤壩、橋梁等,人們改變了山河地貌。人的種種技術活動不僅使自然成為一個人的産品,而且也滿足了動植物的欲望,同時也敞開和守護了萬物的天性,亦即自然之道。

人對于自然生成的促進又進一步地讓自然促進了人的生成,這使人與自然的相互生成進入到一種良性循環,從而生成一個新世界,亦即新天、新地和新人。

一方面,天人化,亦即自然的人化。自然成為了人的生活世界,天地萬物變為了與人相關的存在者。它們仿佛是人完成的作品,成為了人的另外一個身體。天人化不僅是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是内在自然的人化。人的身體亦即人的自然成為了人性化的身體,同時他的五官的感覺由本能的感覺升華為人性的感覺。

另一方面,人天化,亦即人的自然化。人的技術通過改造自然也改造了人本身,這使人既遠離人所生存的天地萬物,也使人超出了自己的自然本性。但當人自然化的時候,人們就由自身所建立的世界而返回到天地萬物,回到曾失去的家園。同時人也回歸到自身的自然的本性。它不是社會培育的,而是天地賦予的。

天人共生是生生不息的。在不斷的生成活動中,天盡其性,人盡其性。這就是說,天與人實現了其最大的可能性。天地人達到了存在的完滿或完滿的存在。這種完滿的存在就是美。

作者簡介:彭富春,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珞珈傑出學者。主要研究美學的一般理論、德國現代哲學(海德格爾)以及中國古典思想(國學)。

文章來源:《湖北社會科學》2022年第3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