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信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曆程和偉大成就的深刻闡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7-01
【摘 要】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是黨的百年光輝曆史上又一篇綱領性文獻,它首次全面概括和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偉大飛躍,并表現出以下五個鮮明特點。一是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的道理;二是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進程中無可替代的引領作用;三是生動诠釋了中國共産黨對馬克思主義特别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創造性運用;四是深化了關于中國共産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進程和偉大成就的理解和認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論斷;五是首次全景式地展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豐富内容。
作者簡介:汪信硯,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文章來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年6月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是中國共産黨百年光輝曆史上又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回望黨的百年奮鬥曆程,總結其成就和經驗,就是要“從黨的百年奮鬥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決議》對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總結,一個重要考慮就是“深入研究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百年曆程,深化對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事實上也是如此,《決議》對中國共産黨奮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百年曆程及其取得的偉大成就作了深刻闡釋。
壹
《決議》第一至四部分既是對黨的百年光輝曆程和偉大成就的回顧和總結,實際上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曆程和偉大成就的回顧和總結,其首次全面概括和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偉大飛躍。
一是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和“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這兩個時期,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這兩個時期的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了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創造,它标志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偉大飛躍。《決議》指出,在革命鬥争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列甯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經過艱苦探索、付出巨大犧牲積累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确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深刻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不能說馬克思主義早已中國化了。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的東西,中國有特殊情況,不能一下子就完全中國化”。基于這種認識,中國共産黨人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問題進行了艱辛探索,使毛澤東思想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甯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确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
二是在“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産黨人相繼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由此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偉大飛躍。《決議》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曆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深刻洞悉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提出和确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并對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作了創造性的探索和回答,引領我們黨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着重探索和回答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根本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邁入21世紀。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探索和回答新世紀的中國應該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推進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據《決議》的闡述,黨在這一時期的理論創新成果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它們“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發展戰略、政治保證、祖國統一、外交和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三是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時期,中國共産黨人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偉大飛躍。《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曆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新時代黨的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偉大飛躍。
貳
《決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次偉大飛躍的全面概括和系統闡述有以下五個鮮明特點。
第一,深刻地闡釋了“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的道理。《決議》指出,黨的百年奮鬥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和命運,使“中國人民徹底擺脫了被欺負、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斷發展,十四億多人口實現全面小康,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正充滿信心、意氣風發地創造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曆史;黨的百年奮鬥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引領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複興的道路,使“中國從四分五裂、一盤散沙到高度統一、民族團結,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繁榮富強,從被動挨打、飽受欺淩到獨立自主、堅定自信,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曆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迹”;黨的百年奮鬥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曆史發展的進程,“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重大問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成為推動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決議》對黨的百年光輝曆程和偉大成就的回顧和總結生動而深刻地表明,黨的所有這些偉大成就,都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取得的,黨的百年奮鬥充分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偉力。因此,《決議》指出:“一百年來,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博大胸懷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引領偉大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充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充分貫徹,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取得成功,使馬克思主義以嶄新形象展現在世界上,使世界範圍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态、兩種社會制度的曆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
第二,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理論引領作用。根據《決議》的闡述,黨的百年奮鬥曆程就是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勠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宏偉目标的過程,黨所領導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事業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偉大飛躍,它們都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飛躍的引領下實現的。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時期,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黨領導人民經過浴血奮戰,建立了新中國,使民族獲得了獨立、人民得到了解放,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在“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是由于有毛澤東思想的武裝,黨領導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衆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在“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由于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我國實現了從生産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曆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曆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時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黨領導人民“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第三,生動诠釋了中國共産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别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創造性運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總結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用具體曆史的,客觀全面的,聯系發展的觀點來看待黨的曆史”。《決議》就是這樣概括和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次偉大飛躍的,字裡行間處處閃耀着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芒。例如,《決議》内在地體現了黨對唯物史觀社會矛盾學說的創造性運用。唯物史觀通過分析社會基本矛盾及其辯證運動,深刻揭示了人類曆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基本規律。在特定的社會形态及其不同發展階段上,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着并表現為社會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對社會發展的根本推動作用也是通過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來實現的。《決議》深刻闡述了百年來黨對不同曆史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黨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以及通過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過程。《決議》指出,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矛盾,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面臨的主要件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争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創造根本社會條件”,而通過解決這一矛盾和完成這一任務,黨領導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飛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黨的八大提出,“國内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産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産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此後黨和國家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出現的重大失誤都與是否堅持了黨的八大對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緊密相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明确“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提出小康社會目标”,而通過解決這一矛盾和完成這一任務,黨領導人民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明确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明确“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新征程,朝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标繼續前進”,在解決這一矛盾和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中,黨領導人民推動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決議》表明,百年黨史就是黨不斷探索和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并由此奮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是黨依據唯物史觀深刻把握和運用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曆史。
再如,《決議》也鮮明地體現了黨對群衆史觀的創造性運用。《決議》總結了黨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堅持人民至上”。《決議》指出,“隻要我們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衆路線,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夠領導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更大勝利”。
第四,深化了對中國共産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程和偉大成就的認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論斷。例如,《決議》在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時,對毛澤東思想作了新的理論定位。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劉少奇作了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報告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在目前時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繼續發展”。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雖然也肯定毛澤東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的内容,認為它“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甯主義”,但在總體上仍然把毛澤東思想認定為“馬克思列甯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産物”。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在革命和建設長期實踐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根據馬克思列甯主義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國情況的科學指導思想,這就是毛澤東思想”。這一論述強調了毛澤東思想是在“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但尚未涉及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定位。《決議》則明确闡述了毛澤東思想在“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豐富和發展。《決議》指出,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同志提出把馬克思列甯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提出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很長的曆史階段,嚴格區分和正确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處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系,走出一條适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尊重價值規律,在黨與民主黨派的關系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方針等。這些獨創性理論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決議》強調,“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甯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确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這就明确肯定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民主革命時期創立的毛澤東思想以及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對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都屬于作為有機整體的毛澤東思想,它們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
再如,《決議》在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曆史性飛躍時,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作了新的理論定位。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和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它“是對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講到黨的指導思想,其表述仍然是“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決議》則明确指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偉大飛躍;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這樣一來,就明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先後實現的兩次飛躍,明确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标志性的偉大理論成果。
第五,首次系統地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對《決議》起草的明确要求之一,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為重點來加以闡述,着力“總結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曆史性成就、發生的曆史性變革和積累的新鮮經驗,以“引導全黨進一步堅定信心,聚焦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揚的姿态邁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因此,《決議》用了約三分之一的篇幅來闡述“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時期,而其重心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實現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飛躍。《決議》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決議》闡述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從嚴治黨、經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政治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外交工作等十三個方面提出的一系列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及由此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曆史性變革。《決議》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内容和實踐成就,因而實際上已經全面呈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