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謝遠筍著作《有教無類:學以成人的教育理念》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7-25

書名:《有教無類:學以成人的教育理念》(“跨越時空的中國詞”叢書之一)

作者:謝遠筍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7月

 

内容簡介

“跨越時空的中國詞”叢書以中華思想文化史上影響較大的文化關鍵詞為主題,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闡發每條文化關鍵詞的曆史背景、基本含義、思想源流及當代價值,行文中穿插引人入勝的曆史故事,實現了思想性、知識性和可讀性的有效結合。《有教無類:學以成人的教育理念》以“學以成人”為線索,系統講述了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及古代教育制度。在介紹中國古代學校、學院、科舉制度等的發展史的基礎上,重點解讀了“有教無類”“為己之學”“師友之道”“因材施教”“學思并進”“格物緻知”“知行關系”“孔顔樂處”“經世濟民”“強身健體”等傳統教育思想和智慧。本書文字通俗簡明,可幫助讀者理解影響深遠的中國古代教育智慧,對現代教育理念亦可提供有益借鑒。

 

郭齊勇教授推薦語

“跨越時空的中國詞”叢書,以通俗的語言系統展示中國傳統學術,深入淺出,趣味盎然,生命的學問躍然于紙上。

 

 

前 言

《有教無類:學以成人的教育理念》是一本關于中國傳統教育的書。筆者教學、做研究主要集中在現代新儒學和儒家哲學,初看起來與“教育”并不直接相關。因為通常我們對這個術語的理解,主要是着眼于其“教育學”的意義。“教育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它是研究教育原理、教學方法及學校管理等問題的科學。

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教育将立德立人放在首位,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培養各種專門的人才。如果說前者對應的是成“人”的教育,那麼後者對應的則是成為“某種人”(成才)的教育。特别是儒家的教育,從教的方面來說,重在教人成德,所以稱為“成德之教”;從學的方面來說,它強調人的内在德性的自覺,所以稱為“為己之學”。

成德之教、為己之學在中國哲學中屬于工夫論領域,用現代學術語言來說,它們是就道德哲學的方法論而言的,類似康德在《道德底形上學》(Metaphysik der Sitten)中所講的“倫理學方法論”,并非教育學意義上的教學方法。因此本書所述主要是哲學的,而不是教育學的,雖然二者并不能決然分開。

所謂“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習染不同才有了差别。因此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主張“學而知之”,意思是說,無論是哪一類人,都應該受教育,隻有學習才能讓人性得到完善和發展。“性相近”說明人皆有成德的可能性,“習相遠”則凸顯教育的重要性。

“學”可以獲得知識,發展智力,但“學”并不限于知識之學,學習的過程也是成人的過程。所謂“為己”是指成就自己的人格,孔子所說“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所言“大丈夫”,荀子所謂“成人”,都是對人安身立命的内在價值而言的,是對人不受外物所役的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肯定。當然成就人格,并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要推己及人,與社會他人和諧,最終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有教無類、學以為己等教育理念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一直延續至今。在中國曆史上,“有教無類”“舉賢才”的理念落實在制度中,先後經曆了薦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形式,逐步建立了健全的教育機構和完備的人才選拔制度,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演進産生了重大影響,在近代實現了向現代學校與考試制度的轉變。在現代社會,教育普及化的程度已非常高,社會分工也愈來愈細,劃分科系的技術性、專門性教育大行其道,成才的教育日益興盛,成人的教育日漸萎縮。

與源自西方的現代教育相比,中國傳統教育有自身的特色,其中不乏可資借鏡之處,本書從中提取十二個關鍵詞,分章介紹其主要内容,目次如下:

第一章論述“有教無類”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實踐情況,揭示其“博雅教育”的意涵;第二章“庠序之教”介紹中國傳統學校教育的發展演變,以及它向現代學校的轉變過程;第三章分析書院興衰及其現代轉型;第四章解讀“為己之學”教育理念的主旨;第五章诠釋傳統是師友之道;第六章介紹“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和方法;第七章辨析學與思,指出二者均為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可偏廢;第八章疏解傳統“格緻”理論,以及它如何向現代“科學”轉變;第九章诠解中國傳統知行理論;“孔顔樂處”章闡發安貧樂道、自得其樂的處世态度與人生境界,并簡述“美學”概念的引入;第十一章闡釋傳統經世濟民思想,梳理它向現代“經濟”概念的轉變曆程;第十二章介紹中國傳統體育及其現代轉型。

毫無疑問,源自西方的分科式的現代教育體系,對中國教育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也造成了分科的單一化、知識的平面化等諸多問題。教育竟然忘記了它最為根本的宗旨,即我們在成為“某種人”之前,先要成為“人”。當然,提倡中國傳統教育,并不是要否定近代以來中國建立起來的現代教育體系,而是以其合理之處糾現代分科教育之偏。

中國傳統的教育是廣義的教育,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們可以從哲學、教育學、曆史學等各個層面、各種角度對它加以解讀,其中的很多專題,學界已經做了深入的研究。作為這方面的一本普及讀物,本書隻能擇要述其大意,對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多有參考,這是筆者要特别指出來的。如果說有什麼新意的話,筆者自認為本書以“學以為己”的線索,将十二個主題連貫起來,構成一個整體,并做出深入淺出的論述。是否真的做到了這一點,尚祈博雅君子,不吝賜教。

謝遠筍

 

目 錄

第一章 有教無類

一、學而知之

二、有教無類

三、博雅教育

第二章 庠序之教

一、學校的萌芽

二、六藝

三、官學的演變

四、科舉制

五、近代學校

第三章 書院興衰

一、書院曆史

二、四大書院

三、鵝湖之會

四、現代書院

第四章 為己之學

一、為己之學

二、緻良知

三、從遊

第五章 師友之道

一、親師取友

二、學無常師

三、以友輔仁

第六章 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

二、循循善誘

三、教學相長

第七章 學思并進

一、學問思辨

二、尊德性與道問學

三、博文約禮

第八章 格物緻知

一、大學之道

二、格緻

三、科學

第九章 知行關系

一、曆史淵源

二、知行合一

三、知行相須

四、知行相資

五、知難行易

第十章 孔顔樂處

一、孔顔樂處

二、充實之謂美

三、文質彬彬

第十一章 經世濟民

一、利用厚生

二、經世濟民

三、經濟

第十二章 強身健體

一、射箭

二、投壺

三、蹴鞠

四、武術

五、導引

六、體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