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棨:墨學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8-05
【摘要】論證墨學研究,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性質與作用。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多元文化成分的融合。墨學與儒學并稱“顯學”的曆史地位。闡發墨學優于其他學術的獨有特征。析論弘揚墨學當代價值對激發文化自信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儒學;墨學;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朱傳棨,1928年生,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家,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顧問,中國墨子學會顧問。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2年第2期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标之際,文化軟實力建設迫切需要加快推進。黨中央早就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方針。特别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政治報告中,站在國家命運和民族發展的高度鮮明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我們提出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曆史使命,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向。是弘揚墨學精華的原則指導。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元性
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涵和實質,是科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前提。近年來,學界發表了許多頗有新意,富有啟迪的好文章。但是,多限于對儒家文化元典的闡釋論述,忽視對與儒家并稱“顯學”的墨家學說研究,誤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把宣講儒家元典,誤認為即是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單一化和片面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單一性的,是多元文化成分的融合,既包括儒家文化,也包括墨家文化和諸子百家文化,包括文化發展曆史長河中不斷形成積澱的新文化成分。儒家學說不能代表全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諸子學派,各自提出了治理社會動亂,化解矛盾紛争,解決民生困乏等問題的主張,均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西漢司馬談将諸子概括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并區别“所從言之異路”。西漢劉歆,将諸子歸為儒、墨、法、道、名、法、陰陽、農、縱橫、雜、小說十家。二者均認為諸子的興起,具有鮮明的文化目的,就是“救時之弊”。如道家老子提出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治國興邦等思想,莊子的崇尚自然生存的主張,即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法家管子與子産主張的實行“法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以達到富國理亂的效果,以及陰陽家、農家的積極主張,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墨家學派的主張則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因墨家與儒家并稱“顯學”,還在于墨家提出十大主張,蘊含的思想文化十分豐富,涉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進步的曆史價值,獨特的實踐性和普世性。表明儒家學說不能代表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隻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研究者撰文提出,“全面認識傳統文化的内涵”中,認為儒、道、釋既是支撐中國傳統文化的三根柱子、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文中進一步提出,由三根柱子撐起的“兩層樓”,上面一層的文化是由文化人創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莊、唐詩、宋詞、元曲等等,其共同載體是漢字,借助漢字傳承中華文化。然後下面一層為民間群衆文化,包括口頭傳承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内涵。此見解并不全面,因為通篇文章,始終未提到墨家學派的思想文化。由此表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和宣傳中,忽視對墨家思想文化研究、宣傳和弘揚是非常不當,極不全面,不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即文化的多源發生和多向發展的特征。
就作為精神文化本身發展規律而言,它是不斷地随着時代的發展而處于不斷發展中的,它不是靜态的,它不僅始終處于發展和變動的過程中,而且它本身還始終處于開放的狀态。因而,傳統文化既要保持和傳承自身固有内容,又要吸取、容納現時代的文化基因,以利自身的發展和繁榮。如秦漢之後,随着社會曆史的發展和變動,包括儒家在内的先秦文化和諸子學派的思想均有所變化,出現了新的内容、新的論說。當時,不僅出現了道家思想文化的普遍流傳和盛行,而且外來的佛教文化也融入傳統文化中流行開來。儒家雖然取得“定于一尊”的顯赫地位,卻不久出現“古文經”與“今文經”的重大紛争。乃至魏晉南北朝亂世中的儒、玄、道、佛相激蕩的文化多元的形成。所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涵和實質,是多元文化成份融合,不是單一的儒家學派的文化,不是儒、道、釋“三根柱子”,是多元文化成份發展的統一和融合。因此,我們認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方法上,要依據社會曆史發展,以多視角作整體性綜合創新研究。這種研究方法,有利于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研究原則,有利于豐富、完善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功能發揮的更強勁,傳播的更廣泛。
二、墨學的曆史地位和基本特征
(一)墨學的曆史地位
墨學的曆史地位,無論先秦時期的著名思想家,還是近代以來著名學者,都是推崇墨學的“顯學”地位的。《韓非子·顯學篇》概述當時思想界的狀況時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當時可以說,儒墨并稱,或儒、道、墨共稱是為普遍。《莊子·天下篇》對先秦學術流派的論述,尚來為學界所贊同。所謂“一唱三歎者,惟孔、老、墨三家,實能知學界之大勢。《孟子·滕文公下》中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認為“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而且還以恐懼的心态呼籲人們拒楊墨之道,以利孔子之道而著,“拒楊、墨者,聖人之徒也。”直到漢代的《淮南子》、《鹽鐵論》和《論衡》等書,仍然是“儒墨”連詞,“孔墨”并舉,還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也是推崇墨子的。足以說明墨學在當時的“顯學”地位及其巨大影響。
近現代好多學者均以儒墨并舉進行研究的,如梁啟超在《墨子學案》中,稱“孔墨兩聖人”。在該著“第一章二”對孔墨專門進行了比較研究。伍非百的《墨子大義述》中,對儒墨學術淵深、兼愛與别愛等問題,作了比較研究與闡述。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也分中國文化為孔、老、墨三家。李石岑的《人生哲學》認為先秦諸子哲學,不過是儒道墨三家而已。當代著名墨學研究學者,張岱年、任繼愈、譚家健、孫中原、杜國庠、呂振羽等,在他們的著述中,都認為墨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頭之一,是重要組成部分。墨學研究大家蔡尚思先生說的很深刻。在他的《中國思想文化形成儒墨兩大系統》一文中說:“孔墨時代相同而思想相反,所以要研究孔子的思想者,就必須同時要研究墨子的思想。如果仍如往時隻研究孔子而不研究墨子或多研究孔子而少研究墨子,那就難于看出孔子的最大缺點和墨子的最大優點了。隻知站在官方的立場去評價孔墨而不知站在民間的立場去評價孔墨,這就是二千多年來朝野最注重經學尤其獨尊孔子的最大缺點。”一以上不僅說明墨學的曆史地位是顯赫的,同時也表明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重視墨學研究,墨學在整個傳統文化曆史發展中其影響是巨大的。
(二)墨學的基本特征
1、墨學首要特征,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
秦漢之後,墨學盡管被抑制而中絕,但其影響還是廣泛和深遠的。依據學術史發展規律言,任何在曆史上有價值的或有積極意義的思想觀念和學術主張,不僅有其相對獨立發展的規律性,而且還會滲透到整個思想文化中,潛在的起着其影響,墨學就有此特征。當時對《韓非子》《莊子》《孟子》《荀子》等均有深刻影響,特别是《孟子》在批判墨子過程中不僅承認其學說廣泛影響,同時還吸取了墨子的重要思想。如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君為輕”民本思想,是直接承繼了《墨子·尚賢》中“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思想。孟子的“性善論”之“至善”思想淵源,是《墨子·天志》中的“天民”思想,墨子的多好重要思想為儒家所吸收。諸多著名學者認為,儒家吸收墨家思想最著名的例子,為“大同說”。方授楚在他的《墨學源流》上卷中說:“儒者受墨家影響之深,非可盡指,尤以《易經》之《文言》,《禮記》之《大學》與《禮運》是大同之說,最為彰顯。”二伍百非經過考證後也說:“《禮運》大同之說,頗與儒家出入,學者或疑為非孔氏書,或以為學老莊者滲入之。實則墨子之說。……子遊弟子等乃援墨入儒,謂仲尼亦有此說雲耳。明知墨家之兼愛,與儒家之禮不相容,别為大同小康二說,……今考《禮運》大同說,與他儒家言不甚合,而與墨子書不但意義多相符,即文句亦無甚遠。”三張岱年先生也認為“大同說”的思想淵源,原于墨家的“兼愛”思想。墨學對儒家深刻影響的同時,對道家也産生重大影響。道教的産生、流傳與墨家學說有密切關系。道教最初的理論是墨家學說與黃老方仙之道相融合的産物。以緻把墨子其人塑造為道教仙界人物之一,把《墨子》收入道教經籍總集《道藏》中,這不僅表明墨學對道家影響至深,也為人們研究墨家學說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文本。《道藏》所收《墨子》,是目前最為完整和可靠的版本,從中可了解墨家學說的全貌和精華。此外,墨學在《淮南子》、《鹽鐵論》和《論衡》等典籍中的影響,更為深刻和具體。
總之,墨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多層次、多方面且具有長久性。其在社會治理、發展經濟、哲學思想、科技學、人學、軍事學、倫理學、宗教學、民俗學等方面,均有其影響和貢獻。墨家學說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巨大影響是與其重要的曆史地位密切相關的。秦漢之後,它雖在被壓抑、被排斥的情況下,它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發展,不亞于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墨家學說的精華也融入中華民族血液中,标記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某些基本特征。如兼愛、非攻、強不執弱、富不辱貧、尚賢舉能、強力從事、固本節用、尚功尚利、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崇尚節儉、确立科技原理、發揚工匠精神等思想精華,彰顯着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2、墨學的核心特征,為“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
墨學的核心特征,既有曆史依據,又有理論基礎。在墨家看來,“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在古代曆史上對社稷發展和萬民福祉實施的策略和方針,都是行之有效的,認為聖王禹湯文武均實行“兼愛天下百姓”,促進社稷發展,廢除“七患”,強力農事,以利國家倉廪豐滿和萬民飽食衣暖,是為“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的曆史依據。其理論基礎,則是墨家的根本宗旨“兼相愛、交相利”。墨家的十大主張,均是服務于實現“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的。
《墨子·天志》鮮明指出,“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是天的意志,為政者必須順從。在《天志上》強調:“當天志而不可不順,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嘗。反天意者,别相惡,交相賊,必得罰”。“愛利百姓”是“天志”的實質内涵,是實現“尚賢”“尚同”規範的主導性原則。《尚賢》是實行賢良之士主政,《尚同》同于“天志”,是統一思想認識的根本原則,是行動的基本規範。因此,各級賢良之士主政,必須遵守和執行《尚同》的要求。在《尚同上》強調:“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以保證實現“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的要求。墨學還進一步為使萬民獲得實際的利益,提出了具體的策略和舉措,竭力倡導《節用》《節葬》《非樂》《非命》等崇尚節儉和強力從事的積極精神,其中特别強調“人的能力”對社會發展和興萬民之利的巨大作用。如《非樂上》和《非命中》作了着重說明:“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不生”的原則。墨子認為,人之“力”可以改變客觀的不利條件,創造物質财富。隻要強力從事,勤勉生産,人們就會生活的富裕,飽食暖衣。反之就會招緻貧困,饑餓衣寒。反對統治者為了享樂,把青壯年農夫征之學歌習舞,荒蕪農事,是極為錯誤的。墨子進一步指出,若人力怕無奈何者,是力不足也,并非命也。這一思想觀點與儒家倡導的“命定論”是截然相反的。
3、墨學的顯著特征,為特有的實踐性
墨學這一顯著特征,在理論上提出的十大主張,非常注重付諸于實踐的具體環境中,故墨學的實踐性是富有針對性的實踐特征,為其他學派所罕見。墨學高舉“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旗幟,以崇高的人格和富有強烈針對性實踐的入世精神,摩頂放踵,日夜不休,行勞天下,拯世救弊。據史書記載,墨子為實現“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席不暇暖”,“突不暇黔”,急急遑遑,周遊列國,“上說下教”,未嘗一日甯處。他的弟子,為了人民的利益,各個都能“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墨子針對列國存在的弊病和社會無序,提出了十大治國理政方略,要求弟子去列國從政務民,必需依據各國存在的不同問題,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方略。對此,《魯問》篇中作了具體說明,強調“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若去存在“國家昏亂”為主要問題之國,則竭力宣傳和促使施行“尚賢”“尚同”;若去存在“國家貧”為主要問題的國家,要力主“節用”“節葬”,勤于農事;若去存在“國家喜音湛酒”為主要問題的國家,則積極推行“非樂”“非命”,推行勤務力行,反對命定論;若去存在“淫僻無禮”為主要問題的國家,就強調奉行“尊天”“事鬼”,力行“貴義”“法儀”;若去存在“務奪侵淩”他國意圖的國家,則強烈告誡:“誠以兼愛非攻”。由此可見,這十大治國理政方略,深刻表明墨學的顯著特征,是富有針對性的實踐。這十大方略雖不能全部施于一個國家,但它具有内在思想邏輯聯系,都貫穿着“兼相愛、交相利”的宗旨,體現“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則要求。
4、墨學獨具特征為“道技統一”科技思想
墨家學派是由從事工藝技術的能工巧匠組成的勞動群體,墨家對技術發明創造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民生的需求,實現其兼愛非攻等積極主張,張岱年先生認為墨家科技觀一大特征,是“道與技統一”。他說:“儒家将百工之事與君子之道對立起來。墨子之學則表現了君子之道與百工之事的統一。墨子及其門徒可能出身于百工,而又提出自己的君子之道,……實現了道與技的統一,即思想理論與科學技術的統一。”“這是難能可貴的,具有卓越的價值”。四墨子要求在設計和制造器物中,要“加輕以利”和“用财不費”。就是說,在設計制造器物時,要着眼于輕便耐用,注意節約成本。《節用中》關于設計制造車船的論說,就是很好的說明。因此,墨家學派中每一個成員,努力提高技能,積極改進和創造優良的工具和器物,以利萬民使用輕便和有效。如墨子同公輸盤關于削竹是用于飛鳥供主政者享樂?還是用于制造改進車輪的“銷子”,以利勞動者生産的論争就是很好的實例。論争的結果認為,不能為主政者享樂用于制作飛鳥,應當用于制造“銷子”和車軸的“轄”,以利于勞動者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産效率。墨子将是否有利于勞動者的生産生活作為甄别技藝的“巧”與“拙”的原則,《魯問》篇中曾明确說:“故行為功,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彰顯了墨學技藝與人文統一的獨具特征,表明墨家學派為滿足萬民需求,重視技藝技能不斷提高和創新的工匠精神,是其他學派所不及的。
再者,墨學科技思想突出特點,就是要服務于“兼相愛交相利”的宗旨,以此遊說列國君主奉行兼愛非攻之宗旨,抑制欺淩侵害他國之圖謀。墨子止楚攻宋的曆史事件,是最好的事例。《呂氏春秋·審為》和《淮南子·修務訓》均記載了此曆史事件,就“雲梯”之辯得出“結論”:“公輸盤之失,墨子之得。”在墨學傳統研究中,曾有學人将“得”“失”理解為“勝者”與“敗者”的對立關系,是不當的。曆史使我們認為,由“工肆百八十人”組成的手工業者勞動群體,内部存在着兩個層面的分工,一是以墨子為主導的少數“智者創物”設計者群體;二是以公輸盤為傑出代表的多數“巧者述之”制造者群體。二者的關系不存在“對立”的因素,是一種協調合作的關系。墨子與公輸盤關于“雲梯”之辯,,表明墨子與公輸盤對“雲梯”及其效用的看法,是“智者”與“巧者”的差異關系,不是“勝者”與“敗者”的對立關系。因為,“雲梯”之辯的根本目的,是說服楚王取消攻宋的圖謀。
三、弘揚墨學當代價值,激發文化自信
(一)墨學跨越時空的當代價值
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适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五為我們研究墨學指出了方向和理論思路。因為,它揭示思想文化的規律性,首先,說明不同曆史時代的社會發展,存在着某些“相似”的特點,曆史的演進與發展存在着古今相通的諸種聯系,古代科學文化傳統與現代科學發展不是絕對隔絕的,而是相互交叉和彙通的;其次,表明任何一種學說,随着曆史時代的變遷,其意義有所不同,有的學說甚至其跨時代的意義,大大超過其所處時代的意義。應該說,墨學“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提出十大主張的思想成就、特别是其科技思想成就,就是這一特征的鮮明體現。因為,在墨學中具有“跨越時空”、“富有魅力”的“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其當代價值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層次的意義,為儒學和其他學派所不具。正如,墨學大家蔡尚思先生說:“這裡說的當代價值是指墨學在社會主義時代也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墨學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價值是超過任何一家一派的。”六他在《墨子思想面面觀》中還列舉了墨子的哲學、經濟、政治、軍事、教育、邏輯、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思想成就。蔡先生對墨學的挖掘和闡發是很有啟迪性的。我們也認為,如墨學中的“兼愛非攻”和平共處的國際觀、“尚賢使能”治國理政的政治觀、“強力耕柱”增長财富的經濟觀、“有餘道則相教”的教育觀、“節用節葬”崇尚“貴儉去奢”的節儉觀、“道技統一”科學技術觀、“強不執弱”“富不悔貧”的平等觀、以及積極防禦的軍事觀等,均富有當代性,要積極挖掘和闡發。
習近平同志在第二屆互聯網大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中,引用墨子的話說:“'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完善全球互聯網體系,維護網絡空間秩序,必須堅持同舟共濟、互利互信的理念,擯棄博弈、赢通吃的舊觀念。”七習近平同志針對現實問題,引用墨子古語的文化基因指出建設共同安全的網絡,事關全球形勢穩定和發展的大問題。為我們展示了如何将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适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方法論原則和邏輯理路,這就是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原則,揭示出文化基因的深層内涵服務于現時問題的闡釋。墨學“兼相愛”的深層内涵,是以“兼愛”和“兼”的範疇表達其政治理想。墨家的“兼愛”是真正的“普愛”,愛的對象既包括不分民族、等級、階層和親疏的所有人,也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人。所以說,墨家的兼愛蘊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精髓。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時代,要弘揚和傳承墨學“兼相愛交相利”的當代價值,以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精神動力。
(二)墨學為政治改革家提供精神動力
墨子是戰國時期具有獨創性和實踐性的思想家、科技家和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家。近現代要求變革舊制度的革命家和進步人士,多是以《墨子》中的思想精神作為前進的精神動力,這從近代墨學複興的曆程可以說明,秦漢以降千餘年間,墨學被貶斥的地位始終未得以改變,直到清末光緒年間,由孫贻讓、俞樾等學者興起墨學研究之風,并予以高度贊揚。俞樾在為《墨子間诂》寫的“墨子序”中說:“墨子則達于天人之理,熟于事物之情,又深察春秋戰國百餘年間時勢之變,欲補弊扶編,以複之于古。”八孫贻讓則說,墨子是“用心笃厚,勇于振世救敝”的大家。此後,墨學才逐漸複興起來。20世紀初,孫中山發起民主主義革命,效法西方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倡導“自由、平等、博愛”之政治主張,引證墨子兼愛思想,稱墨子是“世界第一平等博愛主義大家墨翟”。為墨學複興營造了可行的氛圍。“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在中國思想界曾出現一股将社會主義等同墨學的思潮。有的學者将墨學中的“賴其力者則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的主張,等同于社會主義社會中“人人勞動”的思想;把墨子提出“有餘力則相勞,有餘财則相分,有餘道則相教”等思想,解說為“财産公有”和“共産主義精神”。這種以墨學救國、将墨學融合社會主義學說的思潮在當時流行,雖不能對墨子思想作确切地闡發,但表明墨子思想是富有現代性的,其先進的革新思想,自然成為革除舊制度創立新制度的先進人士的精神動力。
由于墨學中富有現代性的先進思想基因,不僅為一般先進人士推崇,中國共産黨人對墨學同樣是推崇的,如蔡和森、陳獨秀、毛澤東等,都曾贊揚墨學勝于儒學和其他學派。早在1923年4月,毛澤東創辦“湖南自修大學”時,在《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中提出:“自修大學為一種平民主義的大學”,将《墨子》、《淮南子》等著作列為必讀的典籍。當時由陳炳琨撰寫的《墨子的教育學說》中,稱“墨子是周朝末年的一個大哲學家、大教育家”,并指出其教育學說有四大要點:一是“注重個人能力的”;二是“實用的”;三是“平民的”;四是“刻苦的”。認為墨子在中國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指出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偉大人格,其感化力怎樣的強而普遍,在以往的教育史上可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人了”。九1939年4月24日,毛澤東在“抗大”生産運動初步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曆史上的禹王,他是做官的,但也耕田,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個比孔子高明的聖人。孔子不耕田,墨子自己動手做桌子椅子。”他看了陳伯達的《墨子的哲學思想》後,稱墨子為古代辯證唯物論大家。對墨子這樣高度的評價,表明墨學的基本主張和哲學思想富有很強的現代性。曆史學家呂振羽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現代社會的發展,革命者和先進人士之所以對墨學推崇,主要是在于墨學本身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魅力、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思想文化基因。所以,他寫道:“墨子思想,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唯物論、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傳統,值得批判繼承。墨子信徒那種信仰的堅定性、對團體的嚴格紀律性、以及‘自苦為極’不惜犧牲自己一切為革命鬥争的實踐精神,以後都長留在中國農民階級和中國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國民族的優良傳統。”十
(三)弘揚傳承墨學科技工匠精神
墨學的“兼相愛、交相利”為宗旨的十大主張、魯班的開拓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非常貼近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要求的。特别是其科技工匠精神,更具有現實性。如我國成功發射的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号”,其意義重大,彰顯了墨學科技思想與現代文化相适應的基因。潘建偉院士在答記者中說:“以‘墨子’命名第一顆量子衛星,我們希望可以激發大家的文化自信,激勵國人前進。”
1、墨學科技思想與現代科學發展相協調
在先秦時期的諸多學派中,墨家是最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學派,它是由從事技藝的能工巧匠組成的群體,所謂“服役者百八十人”,個個都是技藝精益求精的優秀工匠,他們非常重視技藝的研究和應用,魯班(公輸盤)是這個工匠群體中的佼佼者,被史書稱之“天下之巧王”,曆代土木工匠稱他為“木工祖師”。後期墨家将前期墨家工匠群體的技藝經驗予以升華到理論層面,形成《墨經》,其中提出了關于力學、數學、物理學、光學、時空學、運動學等等方面的科學定律和科學原理,以及重要的科學公式。在《墨經·下》中,從“景”(即影字),光至景亡開始,以圖文結合形式講述了光學的諸多原理:“物蔽光成影”;“雙影的形成”;“小孔成像”;“光的反射”;“影的大小與遠近”;“凹面鏡的成像”;“凸面鏡的成像”;“平面鏡成像之理”等八大光學原理。所以,潘建偉院士說,《墨子》在世界上最早系統地闡釋了“小孔成像”理論,以及光是沿着直線傳播的。“這是光學領域最重要的科學原理之一,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等理論基礎”。十一他還說:“《墨子》中甚至還走得更遠,其關于‘端’的論述中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間的,是物體不可再分的最小單元,某種程度上提出了原子學說。”潘建偉院士對墨學科技思想的挖掘和闡發,弘揚了墨學科技思想魅力,使古代科技成就與現代科學發展相協調和相融合,激發了人們的文化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一大貢獻。
2、确保設計與制造器物的品格與質量,強調要依于“法”
墨學強調的“法”,就是矩、規、繩、懸、水等規定的“數”。在《墨子·法儀》中記載:“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正以懸,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已。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說明以魯班為代表的百工制造器物的功法,“規矩”是最基本的,是制造任何器物必須遵守的,是衡量制造器物是否“巧作”的準繩。《墨子·天志上》舉例說:“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之方圓”。故《墨子·節用中》記載:“車為服重緻遠,乘之則安,引之則利,安以不傷人,利人速至,此車之利也。”由此說明,制造的器物之巧,不僅使器物在形态上美觀,而使器物的人文内涵發揮的讓乘者舒适和安全。
3、為确保制造器物的标準化和新穎性,特别注重機械原理的确立
墨家以魯班為傑出代表的百工群體,為了更好的服務萬民和社會,非常重視技藝不斷提高和創新,因而在總結制造器物經驗基礎上,制定和運用各種機械原理,以确保器物的優良品格和質量。如魯班關于“雲梯”和“木鳥”的設計和制造,就涉及多方面的機械原理。再如,關于“桔槔”的機械原理,在《墨經》中闡述的全面而深刻。清人俞樾為《墨子間诂》作“序”中說:“墨子惟兼愛,是以尚同。惟尚同,是以非攻。惟非攻是以講求備禦之法,近世西學中,光學、重學、或言皆出于墨子,然則其備梯、備突、備穴諸法,或即泰西機器之權輿乎。”這是對墨學科技思想的總結,是對墨家群體注重機械制造、機械原理的贊揚。
4、為确保制造器物設計的最佳效能,非常注重模拟試驗
墨子和魯班及其百工群體對制造器物的最初産品,都是十分注重模拟和試驗的,檢驗制造的器物是否達到了設計的預期效果。如《備城門》、《備梯》、《備穴》等篇中,關于各種防禦用的兵器,多是将農業手工業的生産工具、或生活器具的改造而成,所以要經過模拟試驗後,運用于軍事。最典型的模拟和試驗,就是墨子和魯班關于“雲梯”的效用之辯。據《墨子·公輸》記載,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墨子之守圍有餘。……這是最典型模拟試驗。其直接的政治效果是“止楚攻宋”。其深層的社會效果是為實現“兼相愛、交相利”之宗旨,使不同國家間和平共處,各國社會和諧發展,農業生産增長,以利萬民。《墨子·公輸》記載的墨子、公輸盤同楚王的對話,具有哲學層面和科學技術史層面的意義,公輸盤和墨子實施的攻防演示,消除了楚王攻宋的意圖,開創了對制造器物進行的模拟試驗的先河,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重大貢獻。
墨學科技思想成就說明:科學技術的發展,來自科學技術的實踐,沒有科技實踐的經驗,就沒有科技原理的确定、發展和創新。科學技術實踐活動的發展,原于社會生産發展的需求,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和創新的根本目的,是為滿足社會民衆物質生産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然而由于曆史發展的複雜原因,墨家的科技思想,雖然未能得到進一步發展,但其注重技藝發展的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精神,卻以魯班大名的形式得以弘揚和傳承。凡是優質工程和建造物獲得的最高獎項,都是以魯班命名的。
綜上所述,墨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儒家并稱“顯學”的時代已成曆史,但其文化價值,核心精神,和儒家同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顯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重視墨家思想文化研究,對于増強文化自信,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其意義都不可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