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楊雲飛:康德哲學中啟蒙思維的三個層次與啟蒙的三重含義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8-11

【摘 要】敢于運用自己的理性,這是康德對啟蒙的基本規定。但何謂啟蒙思維,依然是一個并未得到充分解答的疑難問題。對這一疑難的常規解答是擺脫成見、自己思維。這種解答不夠完備,因為自己思維的準則是否定性的、自我中心的,不足以充分體現理性的成熟這一啟蒙的目标。康德哲學中啟蒙思維的完備表達包括三個層次,分别是:自己思維、在他者位置上思維和一貫的思維。相應地,這三種思維方式體現了康德啟蒙觀的原初含義、擴展含義與終極含義。康德啟蒙觀的精髓在于追求理性的一貫性和自律性。啟蒙與批判具有共同的道路與目标:通過理性的自我批判實現理性的成熟。鑒于一貫的思維促成人類理性的成熟,并有助于确立不同社群共同生活之底線,康德式的啟蒙規劃在當代依然有重要意義。

【關健詞】 啟蒙思維;自己思維;在他者位置上思維;一貫的思維;理性的成熟

作者簡介:楊雲飛,哲學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Areas of specialization)為德國古典哲學(以康德、黑格爾為主)、德國現代哲學、西方道德與政治哲學;興趣領域(Areas of Competence)包括西方近代哲學、心靈哲學和中西比較哲學。

文章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年第4期


在發表于1784年的論文《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中,康德對于啟蒙的含義進行了經典的表述:“啟蒙就是人走出他自己所招緻的不成熟的狀态(Aufklärung ist der Ausgang des Menschen aus seinerselbst verschuldeten Unmündigkeit)。不成熟的狀态就是不經别人的指導就不能運用自己的理智(Verstand)的狀态。如果這種不成熟的狀态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缺乏無須他人指導而使用自己的理智的決心和勇氣,則它就是自己所招緻的。因此,Sapere aude!要有勇氣使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的格言。”從中可知,啟蒙的目标乃是理性的成熟,而達成這一目标的關鍵在于每個人要勇于獨立思考。

康德對于啟蒙的界定如此清晰明了,以至于我們要是再去追問何謂啟蒙思維這樣的問題,似乎顯得多餘。如果以康德的術語來說,這個問題相當于追問啟蒙的思維方式(Denkungsart)或啟蒙思維的準則(Maxime)具體是何種形态。換言之,我們主觀上有意識地采納何種思考規則,我們的頭腦才算是“開明的”。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啟蒙思維無非是獨立思考或自己思維。我們可以在康德論著中找到相應的表述。比如1786年的《什麼叫做在思維中确定方向?》中,康德這樣寫道:“……在任何時候都自己思維的準則,就是啟蒙。”學界對康德啟蒙觀的研讨雖然角度各異,但一般都接受此種對啟蒙思維的解釋。

但是,如果我們細究康德關于啟蒙思維準則的各種論述,便會發現,到底什麼是啟蒙了的思維方式,仍是個有待澄清的疑難問題。從文本來看,康德實際上給出了兩種不同的解答。自己思維隻是其較為直白簡單的答案。另有一種表達得較為隐晦、含義更為豐富的解答,亦即自己思維隻是起點,完備的啟蒙思維還應包括在他人的位置上思維和一貫的思維這兩個更深廣的層次。後一種解答往往為人所忽略,仍有待于闡發。近期雖已有學者敏銳地注意到了康德啟蒙思維方式的豐富性,但其論證的重心要麼在于啟蒙與批判的開放性,要麼在于康德啟蒙觀的演變與成熟,針對啟蒙思維方式的專門探究依然是不充分的。就此而言,對康德哲學中的啟蒙思維與啟蒙的含義加以澄清,仍是一個開放的任務。

本文首先将通過對康德相關文本的引證與解釋,闡明啟蒙思維疑難之緣起,并提出完備的啟蒙思維包括三個層次。本文第二-四節将逐次闡釋自己思維、在他人的位置上思維和一貫的思維這三個層次的思維方式之内涵,表明這些思維層次對應着啟蒙的原初含義、擴展含義和終極含義。本文最後一節則将論述,康德式的啟蒙規劃以理性的成熟為目标,以每個人的自我批判為道路,在當代依然有着重要意義。值得說明的是,本文的目标并不是要否定對康德啟蒙觀的常規理解,而是要擴展之,使之更契合批判哲學的旨趣。


一、啟蒙思維疑難及其初步解答

啟蒙思維方式的疑難主要源于康德對于理性之三個層次思維準則的描述與定位。我們之所以要聚焦于此,一方面是由于啟蒙的目标在于理性的成熟,而這些思維準則正是理性如何達到成熟的規則;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康德本人亦多次明确地将這些準則與啟蒙思維聯系起來了。啟蒙思維的疑難緣起于康德對這些思維準則與啟蒙的關系做了兩種不同的闡釋。

在《康德著作全集》中,讨論理性的思維準則的文字共有四處,分布在下述三個文本中:《判斷力批判》(一處)《實用人類學》(兩處)和《邏輯學》(一處)。在這些表述中,除了語境稍有不同,康德所提出的三個層次的思維準則之内容是完全一緻的。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将這樣三條原則作為“普通人類知性”的思考準則,并做了這樣的叙述和定位:“它們是:1.自己(獨立)思維;2.在每個别人的地位上思維;3.任何時候都與自己一緻地思維。第一條是擺脫成見的思維方式的準則,第二條是擴展的思維方式的準則,第三條是一貫的思維方式的準則(der konsequenten Denkungsart)。……我們可以說:這些準則中第一條是知性的準則,第二條是判斷力的準則,第三條是理性的準則。”。在《實用人類學》中,康德在兩次讨論(狹義的)知性、判斷力和(狹義的)理性這三種高級認識能力的時候,将同樣的這些原則描述為“達到智慧的三條引導性的準則”。而在《邏輯學》中,康德則将這些準則稱為“避免錯誤的普遍規則和條件”。

就這三個層次的理性思維準則與啟蒙的關系而言,康德給出了兩種解釋。第一種較為常規的闡釋是将第一層次的思維準則(自己思維)等同于啟蒙思維。在《邏輯學》中,康德這樣評論:“人們可以把自己思維的準則稱為啟蒙了的思維方式……”而在《判斷力批判》中,除了重申啟蒙就意味着“自己思維”和“永不被動的理性的準則”,康德還特别強調了啟蒙乃是從各種成見、特别是從迷信中解放出來。如果我們回到啟蒙論文,還可注意到,康德在那裡将束縛人們心智的成見主要描述為宗教、政治等權威。綜上可知,康德所強調的啟蒙思維的常規含義就是擺脫成見的束縛,獨立思考。由此,啟蒙的思維準則主要體現為一種拒斥外在束縛的思考原則,或者說否定性的原則。康德明确地指出:啟蒙毋甯說是人的“認識能力之使用中的一個否定原則”,或者說“理性的自保準則”;正是思維方式中那種單純否定的東西,如對迷信的拒斥,構成“真正的啟蒙”。如果我們以此作為康德啟蒙觀的标準表述,則其基調乃以破為主。啟蒙的基本含義就是走出或脫離(Ausgang)理智不成熟的狀态。這是康德對啟蒙思維的常規闡釋,也是康德學者通常持有的理解。

然而,對于啟蒙的思維方式,康德還提供過另一種闡釋。在《實用人類學》第一卷結束處,康德先如此叙述和評論理性運用的三條原則:“1、自己思考;2、在每個他人的地位上(通過與人交流)來思考;3、在任何時候都和自身一緻的思考。第一條原則是否定性的,是擺脫強制性的思想方式;第二條原則是肯定性的,是與旁人的理解相融洽的擴展的思想方式;第三條原則是一貫的(前後一緻的)思想方式。”緊随其後,康德這樣寫道:“人心中最大的革命在于:從人自己所造成的不成熟狀态中走出來(der Ausgang desselben aus seiner selbstverschuldeten unmüdigkeit.)。在這個時候,他才脫離了至今為止由别人代他思考、而他隻是模仿或讓人在前攙扶的狀态,而敢于用自己的雙腳在經驗的地面上向前邁步,即使還不太穩。”

讀者很容易注意到,在定位理性思維的準則時,除了以“人心中最大的革命”替代“啟蒙”一詞,從内容上看,康德幾乎照搬了啟蒙的定義。換言之,啟蒙作為人心中最大的革命,便是采納這些思維準則,最終走向理性的一貫的運用。隻有這時,人們才走出不成熟的狀态。不僅如此,康德此處所描述的自主思考的狀态,亦即哪怕是步履蹒跚、也以自己的雙腳邁步向前,與啟蒙論文中以艱難學步類比啟蒙的描述如出一轍。如果我們查看上下文,還可以發現,康德在闡釋這些思維準則時,使用了與啟蒙論文中一模一樣的實例,如公務員執行公務,軍官服從命令,平信徒在道德事務上聽從神職人員的指令,等等。這都表明,一貫的思維方式才體現了啟蒙的真正意蘊。

啟蒙思維的疑難指的是:到底是自己思維的準則,還是以一貫的思維為頂點的三個層次的思維原則,真正能代表康德的啟蒙觀。我認為,後者才是康德啟蒙思維方式的完備表述。啟蒙思維的三個層次分别是:自己思維、在他人的位置上思維和一貫的思維。啟蒙思維準則的三個層次,對應着啟蒙的三重含義。或者說,這三種思維方式代表了啟蒙的原初含義、擴展含義與終極含義。由此,擺脫成見、自己思維,僅僅是康德啟蒙觀的初步表述,展現了康德哲學中狹義的啟蒙觀念。康德啟蒙觀更為完備和準确的表達,還應該包括後兩種涵蓋更廣的含義。從根本上說,一貫的思維才能體現康德啟蒙觀的精髓。下文試詳述之。


二、自己思維與啟蒙的原初含義

第一條“自己思維”的準則,被康德稱作“永不被動的理性的準則”。理性的被動或他律,就是依賴于成見,不敢獨立思考。在《什麼是啟蒙》一文中,康德把宗教和政治權威看作壓制啟蒙的主要力量;而在《判斷力批判》中,則把認知上的迷信看作啟蒙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礙。無論是盲從權威,還是沉溺于迷信,都是依賴于既有的答案和指導,囿于成見,不敢做獨立思考。這正是理性的他律。啟蒙,在其最直接、最基本的意義上,就是拒斥成見,反對他律。就此而言,啟蒙思維首先是否定性的。

應該說,這是康德時代頗為通行的啟蒙概念。啟蒙就是反對蒙昧,反對迷信,敢于質疑權威,獨立于各種外在約束而自己思考。伏爾泰等法國哲人還曾針對傳統宗教等權威發出了戰鬥的宣告。總體而言,康德認同對啟蒙的通常理解,持有18世紀啟蒙哲學家的典型立場。比如,對于迷信和權威帶來的束縛,康德就有着充分的認識。他提出,鑒于迷信作為最大的成見,不易被克服,啟蒙是“一件必須艱難而緩慢地實行的事業”。這是因為,人們會不可遏止地去追求超驗的知識,用神秘和狂信的方式來滿足無盡的求知欲,從而極容易陷入迷信。特别是對于易于盲從的普通民衆來說,更是如此。康德所刻畫的啟蒙的其他障礙,如政治權威,由于其強制力,同樣不容易被克服。應該說,康德對于啟蒙及其困難的描述是切中肯綮的。

概言之,第一條啟蒙思維的準則,意味着一種不依賴于成見、以自身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其要義在于以我為主,從主體視角觀照世界,免受權威、迷信的誤導。就這個層次而言,一個敢于對成見說不、敢于獨立思考的人,就是啟蒙了的人。自己思維,就是啟蒙的原初含義。

這一思維層次上的啟蒙固然極為重要,但仍有其不足。這也是啟蒙思維準則必須進一步擴展的緣由。第一個層次的啟蒙思維方式,至少在兩個方面體現出局限性。首先,按照康德本人的刻畫,這是人們在使用其認識能力時的“一個否定的原則”,或“理性的自保準則”;而這對于理性的成熟而言,顯然是不夠的。人們很容易提出這樣的疑問:凡是權威和成見所贊同的,我都要對之說“不”嗎?這豈不是如同孩童在叛逆期時常常自以為是,總想對一切“權威”說不?執念于反對成見、自己思考,是否會陷入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境地?或者,人們也可以反過這樣發問:成見是否有其合理 性?甚至,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某些成見是經得起理性檢驗的、有價值的?從哲學史來看,伽達默爾對于傳統的正面意義之诠釋,亦在提示我們,這些疑問值得認真對待。

其次,獨立思考,到底意味着什麼?可以設想這樣的情況:也許我們做到了拒斥外在的權威,自己說了算,但有沒有可能隻是固執于自己的成見?無論是自己認知的偏見,還是一己私利造成的觀念的扭曲?一個顯見的事實是,人們确實很容易被私人的目的或訴求(特别是自身的利益訴求)所牽引,甚至于執迷于此,以緻于所謂的獨立思考隻是為自己的自私張目。這裡是否存在着陷入自我中心主義的危險?或者說,獨立思考的充分标準是什麼?僅僅是“我說了算”,恐怕是遠遠不夠的。這裡的關鍵是:自己的判斷是否同樣需要被反思和質疑?

總之,擺脫成見、自己思維這一準則,有兩項局限:作為一種否定性的原則,自身并不充分;存在着陷入自我中心主義的危險。這兩種局限,其實可以歸結為一項,即受限于自身的視角,自以為是。為了克服自己思維的不足,人們需要跳出自身的視域,走出個體“獨白”的狀态,學會站在他者的立場上思考與判斷。我們必須從自己思維進展至更普遍化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啟蒙思維的第二個準則:在每一個他人的位置上思維。


三、在他人的位置上思維與啟蒙的擴展含義

按照康德的界定,第二層次的思維準則屬于判斷力的準則。考慮到康德将判斷力區分為規定性的判斷力和反思性的判斷力,且兩種判斷能力運思的方向有所不同,即前者是把特殊事物歸攝于普遍規則之下,而後者則是從具體事物中“發現”普遍的合目的性,我們有必要稍做澄清。我認為,《實用人類學》中的判斷力的思維準則是在規定性的意義上談的;而《判斷力批判》第40節的論述則是從反思或合目的性的角度來談的。大概正是由于這一差别,兩處的表述其實有着微妙的差異。《實用人類學》中說的是“通過與人的交流”,盡可能地理解他者,使得自己的心智得以擴展;《判斷力批判》中是從盡可能多的他者的立場來反思自己的判斷。前者的重心在于理解他者;後者則更進一步,要在理解他者的基礎上反思自身。當然,無論是哪種意義上的判斷力,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這樣一種擴展性的思維準則,是一緻的。從邏輯次序來說,從他者的立場反思自身的判斷,必須以盡可能理解他者的立場、擴展自己的心智為先決條件,否則反思無從發生;而反思則将理解他者吸納為自身的環節,真正實現了思維的擴展。可以說,反思判斷力的準則實際上涵蓋了規定性判斷力的準則。有鑒于此,本節将以康德關于反思判斷力的相關論述為準。

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醒讀者,反思判斷力的思維準則所涉及的是“合目的地運用認識能力的思維方式”,而其内容意味着:“把如此之多的其他人如同被封閉于其中的那些主觀個人的判斷條件都置之度外,并從一個普遍的立場(這個立場他隻有通過置身于别人的立場才能加以規定)來對他自己的判斷進行反思”。這是從他者的角度來反思自身的判斷,從而獲得一個更為普遍的理解。這被康德稱之為“擴展的思維方式”。

那麼,如何進行此種擴展性的思維?這包含三個步驟。第一,置身于别人的立場。我們主要是通過交流完成這一步驟。我們傾聽他人的想法,與他人交換理由,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角度考慮某一事務,獲得對他者的理解。在此,康德借助于判斷、而非同情之類的情感來說明這種立場的切換。通過這一步驟,人們不再局限于一己之視域和立場。第二,盡可能地擴展,置身于更多他者的立場來思考,以獲得一種更為普遍的立場。這相當于不斷地理解、乃至于接受新的他者的立場。這意味着不斷排除他者的主觀性,走向更為開放、更具普遍性的立場。第三,從普遍立場反思自身的判斷。這是由他者的立場反觀、評判自己,理解自身判斷的意義和限度。為達到一種更為公允的評判,我們應随時準備調整、甚至颠覆自身的判斷。通過上述步驟,我們的視域得到擴展。

這種從他者反觀自身的反思性思維,意義重大。康德本人極為重視這種思維方式的價值。在和友人的通信中,他不止一次論述過這種擴展性思維的旨趣和意義:“我總是希望,能夠通過從他人的立場出發,無偏見地考察我自己的判斷,從而創造出某種比我原來的判斷更好的東西”;“……不斷地從另一些方面來觀察對象,并且把自己的視野從微觀的考察擴展到宏觀的展望,以便采取一切可能的觀察角度,這些不同的觀察角度可以交互證實他人的最佳判斷。”

這種擴展性的思維可以被視為一種自我批判。一個擴展了的心智會對自身的限度有充分的認識。這樣一種自覺,體現了批判的精神。阿倫特把這種康德式的自我反思看作批判性思考的典型:“……批判性思維在現代、或許在全部後古典時代裡偉大的代表就是康德,他充分地意識到了批判性思維的意義。……正是通過将批判性的标準運用于自己的思維,一個人才學會批判性思維的藝術。”我相信,阿倫特的論述和評價是恰當的。劃界,認識自身的限度,是康德所說的批判之要義。

這一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的準則,構成了啟蒙思維的第二個層次,體現了啟蒙的擴展含義。這是一種以他者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借此,我們不僅可以避免自以為是,獲取對他者的理解,還可以進入一種更為普遍的立場,得到更為合理的判斷。這為我們走向一種真正具有普遍客觀性的判斷,走向一貫的思維,鋪平了道路。

當然,我們不能停留于在他者位置上思考這一準則,而是需要繼續推進思維的層次。這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他人的立場也可能是偏見,如簡單接受之,很可能隻是用他人的偏見代替自己的偏見。這顯然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從他者的立場抽身出來,對他者的立場進行反思。其次,啟蒙的目标在于理性的成熟,而一個懂得從他者角度思考問題的心智固然要比沉溺在“獨白”狀态的個體成熟,但依然不夠成熟。真正的成熟意味着自足,意味着每個人自身理性的充足性。為此,我們還需要超越他者的立場,回到自身,獨立而一貫地思考。


四、一貫的思維與啟蒙的終極含義

一貫的思維方式(der konsequenten Denkungsart),就是“任何時候都與自己一緻地思維”的準則。究竟該如何思維,才可以說是一貫的?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的闡釋如下:“第三條準則,也就是一貫的思維方式的原則,是最難達到的,也隻有通過結合前兩條準則并對它們經常遵守變得熟練之後才能達到。”從康德的這一解釋來看,一貫的思維涵蓋了自己思維和在他人的位置上思維這兩種思維方式。不僅如此,一貫的思維還要求我們最終要從他者的立場重新回到自身。要實現理性能力的完備運用,必須在接納、反省自身與他者立場基礎上,最終“與自己一緻地”思考,才能達到理性的一貫性。

如何貫徹一貫性思維的原則?茲以實踐哲學為例。康德這樣表述道德法則:“要這樣行動,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任何時候都能同時被看做一個普遍立法的原則”。按照這一法則,是否符合一貫性的要求,體現了道德與否的分野。我們可以考慮這個例子:一個人企圖通過虛假的承諾騙取金錢,奉行的是自利的準則;這個準則一旦普遍化,成為客觀的法則,如同自然法則般普适于一切場合,則“任何人都不會再相信人家對他做出的任何承諾”,這将會取消承諾本身。可見,一個不道德的準則,将是不能一以貫之的,自我挫敗的。而合道德的準則,比如慈善,自我發展,可被普遍化為客觀的法則,因其體現了理性意志的一貫性。

如果我們按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的提示,從熟練遵守前兩個準則的角度出發,來理解如何達到一貫性思維,則其基本操作方式是:借助自我與他人視角的切換和調适,最後達到一緻性。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思維、站在他人立場思維、一貫地思維,可被視為一個逐步推進的程序。前兩種思維方式正是一貫性思維的環節。

我們還是考慮康德本人給出的一個實例。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中,康德曾借助意願上的沖突,來說明我們為什麼有道德義務去幫助他人。如果以三個層次的思維來重寫康德的論證,那麼,我們之所以不願意冷漠旁觀的準則普遍化,正是基于如下思考。第一,我們自己會在某種困難情況下想要得到幫助——這是立足于自己的處境思考,或自己思考。第二,我們換位到其他處于困境中的人的位置上,可以判斷他們也想得到幫助——這是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我們還可以換位至旁觀者的角度,設想他們将如何判斷——這相當于站在更多他者的位置上思考,以獲得一個更為普遍的立場。第三,我們反躬自問,如果我們願意自己得到幫助、卻在他人需要我們幫助時冷漠旁觀,自己在意願上能否達到一貫性,是否會陷入自相矛盾?——這就是與自己一緻地思維。按照這一程序思考,我們确認了幫助他人的義務。必須強調的是,這裡首要的關切并非利益,而是在與他者的互動中能否保持自身意願的一貫性。可以說,就實踐事務而言,一貫的思維在于:主體在與他者(哪怕隻是假想)的互動中達成一緻。

廣而言之,一貫性思維的原體現在康德哲學的各主幹部分中。在理論哲學中,理性的一貫性除了表達為邏輯規律的同一律等形式一貫性要求,更體現為康德對科學認知界限的澄清。知識應限于可能經驗的範圍,不能越界,一旦越界,想要言說超驗的領域,就意味着各種謬誤與背反(不一緻)。就實踐哲學而言,道德法則及其相應的普遍化檢驗是典型的一貫性思維之體現。在某種意義上,鑒賞判斷亦可理解為追尋一貫性:鑒賞者希望有權要求他人認可自己對于美和崇高之判斷,要求得到普遍認同。由此可見,一貫性思維構成了康德思想的基本原則。

如果我們超出康德哲學,從更廣闊的視域來看,還可以注意到,對于如何進行一貫地思考,當代康德主義者亦給出了各種操作方式。比如,康德主義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所設想的多重交互換位思考,就是一種可行的做法。羅爾斯所構想的原初狀态下的協議,也可以視為實現康德思維原則中所蘊含的交互性要素的嘗試。羅爾斯對平等的論證,就主要着眼于這一點:在原初狀态下進行協商時,沒有人會同意自己被區别對待或受到歧視,人們希望獲得對等的待遇。哈貝馬斯的商談理論,無論是其普遍化原則,還是商談原則,亦無非表達了一種契合當代後形而上學處境的、互主體的一貫性思維模型。

理性一貫性的思維方式,是康德哲學中啟蒙思維的完備體現。這可視為廣義的啟蒙,或啟蒙的終極含義。我們可以把啟蒙思維理解為一種自律的思維。沉溺于成見中,乃是思維的他律。最大的成見,是迷信和權威。所以,啟蒙思維的第一步,是破除迷信和權威,進入到獨立思維的層次。但是,啟蒙更大的障礙,很可能并非外在的權威,而是内在的自身利益和個人偏見之弊。正如王陽明所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為此,我們需要借助他者的立場,反觀自身,破除自身判斷的狹隘性。這是走向自律思維的第二步。自律思維最終的體現,或第三步,是達到自身與他者之間相互調适後的理性一貫性。這是真正的自律。而從康德乃至康德主義的傳統來說,自律正是自由的本真表達。因此,自律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自由的思維方式。自律與自由,意味着理性的成熟(Mündigkeit)。這是康德啟蒙思維的最終旨趣。


五、啟蒙、批判與理性的成熟

綜上可知,康德哲學中的啟蒙思維包括三個層次。破除成見、自己思考,乃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擴展性的思維方式:借助換位思考而走向更普遍的立場。最後,在充分的換位思考之後,人們還需回到自身,進行一貫的思維。理性一貫性乃是啟蒙思維的最終表達。這三個層次的思維準則,對應着康德啟蒙觀的原初含義、擴展含義和終極含義。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旨在擴展對康德啟蒙觀的常規理解,使之更契合批判哲學的旨趣。若僅從字面上看,本文對康德啟蒙思維方式的廣義闡釋,與康德本人對啟蒙的某些說明,并不完全一緻。無論是比照啟蒙論文中的經典定義,還是《判斷力批判》中某些的提法,均是如此。為此,有人可能會質疑本文的解讀之必要性與合理性。對此,我有兩點說明。

首先,我想強調,本文無意于否定對康德啟蒙觀的常規理解,而隻是要論證,自己思維隻是康德啟蒙思維的第一步,必須結合擴展的和一貫的思維方式,才能完備地理解康德的啟蒙觀。其次,更為關鍵的是,“突破”康德文本的某些字面表述,對其啟蒙思維做更為宏大和正面的理解,能更好地凸顯批判哲學的真精神。如果我們将康德的批判哲學視為啟蒙思想的典範,并考慮到批判與啟蒙共同的目标都在于理性的成熟,則康德式的啟蒙思維應當被闡釋為一貫的思考方式。這是因為,無論是擺脫成見、獨立思考,還是在他人立場進行擴展性思考,兩者均有其局限性,不足以完全表達理性的成熟。隻有自律的思維才意味着理性的成熟。而按照康德的界定,自律體現在普遍的、一貫的思維之中。為此,我們必須将康德的啟蒙思維擴展至一貫的思考方式,其啟蒙觀才是自足的,并與其批判哲學是一緻的。

進而言之,如果我們認同康德哲學是啟蒙思想的典範,且其精髓在于通過理性的自我批判達到理性的成熟,那麼,真正的啟蒙就是學習批判性的思維。啟蒙就是經由自我批判而達到理性的一貫性,實現理性的自律。可以說,啟蒙與批判有着共同的道路與共同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理性成熟的目标是适用于一切人的。由此,啟蒙并非針對少數精英的陽春白雪般的高深教養,而是針對一切人的普遍教養。就啟蒙與批判作為共同的事業而言,自我批判是每個人走向理性成熟的必由之路。

如果我們回到康德的啟蒙格言,并追問什麼是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那麼,答案就是敢于采納獨立的、擴展的和一貫的思維準則。這種勇氣體現在将批判指向自身,在自身之中追尋理性的一貫性。哪怕為此要犧牲自己的利益,要直面自身的限度,也要将啟蒙進行到底。這意味這必須戰勝内心的怯懦和怠惰,意味着自我批判和思維的自律。這是“人心中最大的革命”,确實需要勇氣。

啟蒙的任務意味着,每一個人不僅僅需要獨立思考,更需要擴展性的和一貫的思考。隻有這樣的思考,才能幫助我們在交互主體的層次上實現溝通與理解,以便确立不同社群和諧的共同生活之底線。在當下,這一任務顯得尤其必要和重要。現實中的交流越是豐富與熱烈,各種誤解與沖突越是層出不窮,批判與啟蒙的意義就越是顯著。當代人應始終這樣提醒自己:要敢于恰當地使用自己的理性,使之更趨成熟。如果我們對照蘇格拉底對雅典公民所提出的改善靈魂之問,康德關于啟蒙的思索和追問,或許可以被看作當代人所應面對的“蘇格拉底之問”。是否有勇氣堅持一貫的思維?這對每一個人都是問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