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汪信硯: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9-12

【摘 要】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點、思想偉力、時代價值的基礎上,形成了對于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理論自覺,并根據這種自覺意識實現了對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本體論、認識論、自然觀、唯物辯證法以及曆史唯物主義的群衆史觀、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和世界曆史理論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關健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造性運用;創新性發展

作者簡介:汪信硯,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

文章來源:《求是學刊》2022年第4期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産物,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它在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點、思想偉力、時代價值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新時代的中國問題,總結中國經驗,不僅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時代中國的具體化,而且從多方面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性發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遵循。

 

一、對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理論自覺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表現出一種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理論自覺,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就是這種自覺意識的具體實踐,而這種自覺意識又是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點、思想偉力、時代價值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基礎上的。

習近平在許多不同的場合都深刻闡述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内的整個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點、思想偉力和時代價值。他指出,盡管馬克思主義誕生在一個半多世紀之前,但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它迄今依然有着強大生命力。“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内在聯系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緻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緻力于積極‘改變世界’。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沒有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文明進步産生了如此廣泛而巨大的影響。”“實踐也證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着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顯然,習近平的這些論述主要是就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的。同時,他還多次直接就馬克思主義哲學做了類似的論述。他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盡管誕生在一個半世紀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别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被曆史和實踐證明是科學的理論,在當今時代依然有着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産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他還特别地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思想基礎,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源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既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偉大的認識工具”,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那麼,要正确地觀察世界和分析問題,要做好各項工作,就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習近平特别闡述了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新時代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意義。他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作思想的“壓艙石”,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作精神世界的“總開關”。他指出,中國共産黨人的理想信念包括馬克思主義真理信仰、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和對曆史規律的深刻把握基礎之上的,而辯證唯物主義就是中國共産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新時代黨内政治生活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根子乃在于一些黨員、幹部理想信念這個“壓艙石”發生了動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出現了松動。他還引用陳雲的一段話來說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學習理論,最要緊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對頭。因此,首先要學哲學,學習正确觀察問題的思想方法。如果對辯證唯物主義一竅不通,就總是要犯錯誤”。因此,他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别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共産黨人的必修課”,要求共産黨員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當作一種生活習慣和精神追求,強調黨員幹部應該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他說:“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特别是高級幹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

習近平強調,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不是要背教條、背語錄,而在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于提高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說,我們推動全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的目的,就是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曆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我們要像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所說的那樣,“不應當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當成死的教條。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如果你能應用馬克思列甯主義的觀點,說明一個兩個實際問題,那就要受到稱贊,就算有了幾分成績。被你說明的東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績就越大”。也就是說,要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學會運用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真研究中國的曆史,研究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對每一問題要根據詳細的材料加以具體的分析,然後引出理論性的結論來。

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産黨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視在思想上建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學哲學、用哲學是中國共産黨的光榮傳統。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的領導人也都特别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和運用。例如,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馬克思主義有幾門學問,但基礎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在革命戰争年代寫下的《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寫下的《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都靈活運用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我們黨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樹立了光輝典範。習近平說,今天,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同樣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衆多人口的大國執政,面對着十分複雜的國内外環境,肩負着繁重的執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是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也是難以不斷前進的。因此,習近平強調,“全黨都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和運用,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處處浸潤着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覺意識,而且也突出表現出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覺意識。習近平反複強調對待科學的理論必須有科學的态度,并多次引用恩格斯的下述論斷來說明對馬克思主義應有的科學态度:“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這就是說,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不僅應該結合實際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而且還必須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在習近平看來,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既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需要。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是随着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同時,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要使黨和人民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我們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堅持理論指導和實踐探索辯證統一,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還強調說,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神聖職責;自覺地擔負起這一份職責,就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堅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斷超越自己,在開放中博采衆長,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習近平認為,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自覺堅持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亦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他指出,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次又一次的偉大飛躍,分别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在它們的指導下勝利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勝利進行了改革開放這一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和不斷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并在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之際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以史為鑒,面對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我們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更加寬闊的眼界審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聆聽時代聲音,更加深入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他在深刻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曆着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着人類曆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将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産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産生思想的時代”。因此,通過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定會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雖然習近平上述這些論述都是針對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而言的,講的是運用和發展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但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必是題中之義。


二、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正是由于有了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自覺意識,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緊緊圍繞着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根本主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标、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一系列重大基本問題做了創造性的回答,其中内在地貫穿着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一)對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的基本内容,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習近平強調,遵循這一原理,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願望出發,這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前提。“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是什麼?就是我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不能脫離這個基點,否則就會犯錯誤,甚至犯颠覆性的錯誤。”他指出,對這個問題,很多同志在認識上是知道的,但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就會出現“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情況,經常會冒出各種主觀主義的東西,有時甚至頭腦發熱、異想天開。例如,有的人喜歡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鋪攤子、上項目,或者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指标,結果隻能是勞民傷财、得不償失。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甚至反複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從思想根源來看,就是沒有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習近平也強調,客觀實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看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我國社會生産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曆史性跨越,我國基本國情的内涵不斷發生變化,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内風險、面臨的難題也發生了重要變化。過去長期困擾我們的一些矛盾不存在了,但一些新的矛盾又在不斷産生,其中有很多是我們以往沒有遇到、沒有處理過的。如果守着我們對過去中國實際的認識不動,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我們就難以前進。我們要準确把握國際國内環境變化,辯證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準确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使主觀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

習近平還指出,“辯證唯物主義雖然強調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但并不否認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而是認為這種反作用有時是十分巨大的”。他說,我們黨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産黨人精神上的“鈣”,強調“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廣大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堅定、幹事創業精氣神足,人民群衆精神振奮、發憤圖強,就可以創造出很多人間奇迹。相反,如果黨員、幹部理想動搖、宗旨意識淡化,人民群衆精神萎靡、貪圖安逸,那往往可以幹成的事情也幹不成。所以,我們必須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設、意識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富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也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唯物論基礎。習近平的實事求是論不僅繼承了以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思想,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唯物論基礎一脈相承,而且賦予實事求是更為豐富的内涵。在習近平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事求是不僅是黨的思想路線,也是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還是黨的工作作風,即察實情、重實幹、務實功和求實效,它與各種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是根本對立的。所有這些,都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二)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标準;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認識推動正确的實踐,錯誤的認識導緻錯誤的實踐。習近平指出,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系的原理,就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此,一方面,習近平特别強調“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強調“我們推進各項工作,根本的還是要靠實踐出真知”,并由此特别重視堅持群衆路線,特别重視調查研究。另一方面,習近平也高度重視理論工作,強調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和全黨的理論學習。他指出,我們黨一貫重視理論工作,強調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理論一旦脫離了實踐,就會成為僵化的教條,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實踐如果沒有正确理論的指導,也容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理論對規律的揭示越深刻,對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引領作用就越顯著。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對經過反複實踐和比較得出的正确理論,不能心猿意馬、猶豫不決,要堅定不移地堅持。

堅持認識和實踐辯證關系的原理,就是堅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基礎。習近平的知行合一論的核心内容是強調“‘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既解決認識提高問題,又解決行動自覺問題”,它不僅是新時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而且也是新時代的黨建理論。它所強調的“知行合一”,既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時代黨員幹部加強黨性修養的基本路徑。習近平指出,黨性是黨員幹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新時代黨員幹部加強黨性修養必須踐行知行合一。一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上做到知行合一,即真學真信真用,學深悟透,入腦入心,轉化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落實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覺行動。二是在堅定理想信念上做到“知行合一”,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覺為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鬥。三是在主動擔當作為中做到“知行合一”,即知重負重、攻堅克難、主動作為,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作為新時代黨員幹部加強黨性修養的基本路徑,踐行知行合一與坐而論道、誇誇其談、知而不行、行而不知、表裡不一等為其主要表現的各種形式的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是根本對立的。知行合一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三)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唯物辯證的理解。習近平指出,今天我們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曆史的思想”。他引用馬克思的話說,“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如肥沃的土地、漁産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産資料來源;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産、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而如果人類憑借科學技術去征服自然,那麼自然也會對人進行報複。他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我們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讓人民群衆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通過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提出和闡發了系統的生态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極為豐富,涉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方方面面。他指出,新時代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好以下原則: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我們都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态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要讓自然生态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甯靜、和諧、美麗。二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态環境保護的關系,揭示了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态環境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三是堅持良好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堅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衆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改善生态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四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必須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态文明建設。五是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态環境。要推進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特别是要以解決生态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抓好已出台改革舉措的落地。要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六是堅持共謀全球生态文明建設。要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增強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積極引導國際秩序變革方向,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所有這些,都深刻地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态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态文明、怎樣建設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四)對唯物辯證法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唯物辯證法既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也是其根本的方法論,而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内容。根據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聯系的實質内容和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從根本上說,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就是不斷認識矛盾、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習近平強調,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必須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他指出,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黨的十八大之後,我們強調不能簡單以國内生産總值增長率論英雄,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出化解産能過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提出加強生态文明建設,都是為了解決一些牽動面廣、耦合性強的深層次矛盾。

習近平認為,積極面對矛盾、解決矛盾,還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面對複雜形勢和繁重任務,首先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又要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在推進這“四個全面”的過程中,我們既注重總體謀劃,又注重牽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如果沒有主次,不加區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習近平特别強調要通過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戰略思維能力,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他說,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當前,我國社會各種利益關系十分複雜,這就要求我們善于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而是要突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在推進改革中,我們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準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彙點和結合點,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通過對唯物辯證法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提出和系統闡述了戰略思維、辯證思維、曆史思維、創新思維、精準思維、底線思維等一系列方法論原則,它們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方法論。這一哲學方法論,從根本上反對了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與各種形式的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機械主義是根本對立的。


三、對曆史唯物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是全方位的,即不僅表現為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而且也表現為對曆史唯物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的創造性回答,同時體現着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處處都閃耀着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光芒。

(一)對曆史唯物主義群衆史觀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曆史唯物主義是一種群衆史觀。同曆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根本對立,曆史唯物主義群衆史觀第一次徹底解決了如何認識人民群衆在曆史上的作用問題,提出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習近平指出,遵循曆史唯物主義群衆史觀,我們黨提出了群衆路線,并把它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我們黨都堅持緊緊依靠人民。改革開放的曆程表明,許多改革都是由基層群衆自發推動、自下而上形成的,廣大人民群衆是推動改革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衆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中明确提出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今天,遵循曆史唯物主義群衆史觀,我們要始終堅守人民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衆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凝聚起衆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曆史偉業。這是尊重曆史規律的必然選擇,是共産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自覺擔當。

通過對曆史唯物主義群衆史觀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提出和深刻闡述了人民主體論。他指出:“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準,着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全體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中共享幸福和榮光!”這一人民主體論的核心内容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和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它深刻诠釋了黨的根本宗旨、政治品格和價值追求,深刻回答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人民主體論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的唯物史觀基礎。

(二)對曆史唯物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曆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它支配着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生産關系一定要适合生産力狀況,上層建築一定要适合經濟基礎狀況,它們的共同作用構成整個社會的矛盾運動。習近平認為,“隻有把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他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适應社會生産力發展調整生産關系,不斷适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們通過不斷調整生産關系激發了社會生産力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築适應了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态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都是出于這個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産關系、完善上層建築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曆史唯物主義的态度。

習近平認為,學習掌握曆史唯物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尤其要把握生産力在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中的重要地位,即物質生産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産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标準,這為我們分析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依據。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不斷向前發展。這就是說,要把握住我國現階段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進生産力的發展。隻有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為改革提供強大牽引,才能更好推動生産關系與生産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适應。當然,我們要全面理解和正确運用生産力标準,不能把生産力标準絕對化,不能撇開生産關系、上層建築來理解生産力标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提出的一系列“兩手抓”,包括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法治建設,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穩定,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等,都是符合曆史唯物主義要求的。

通過對曆史唯物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形成和闡述了新時代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發展觀,包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軍民融合發展的發展戰略,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路徑。特别是習近平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論斷,是對唯物辯證法和曆史唯物主義有關原理的綜合性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動力,極大地豐富了社會主義辯證法。

(三)對曆史唯物主義世界曆史理論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曾說:“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産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曆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曆史。”習近平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曆史理論的這個預言,現在已經成為現實,曆史和現實日益證明這個預言的科學價值。今天,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另一方面,“人類也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雲不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基于這兩個方面,習近平說:“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人類生活的關聯前所未有,同時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國人民前途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習近平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然而,現實情況卻并非如此。一方面,在二戰結束後形成的全球治理結構中,美國以及西方國家集團無視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肆意幹涉别國内政、踐踏他國主權,經常以大欺小、恃強淩弱、以富壓貧,使得發展中國家特别是落後的弱小國家的人們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舊的國際秩序亟待變革;另一方面,在當今國際關系中,地區主義、單邊主義仍然非常盛行,各國在應對各種全球問題上的合作還存在諸多問題,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嚴重威脅難以得到有效化解。有鑒于此,習近平反複呼籲,各國人民應同心協力,努力“構建”“建設”“打造”“共創”一個合作共赢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即“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他指出,我們要站在世界曆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赢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更多領域、更高層面實現合作共赢、共同發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發展,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

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對曆史唯物主義世界曆史理論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是為了應對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維護和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而提出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持續繁榮、長治久安描繪了宏偉藍圖,體現了中國将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也充分彰顯了曆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價值。

總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衆多方面都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它是習近平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構建的根本路徑,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能夠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偉大飛躍的根本原因之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