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李建華 雲兵兵:應用倫理教育的四重蘊意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10-10

随着新一輪學科專業目錄的調整,“應用倫理”成為哲學門類下單列的專業碩士授權學科,這意味着應用倫理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到了十分重要的日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經濟領域、生态環境領域、科學技術領域存在着以犧牲公平而加快效率、以破壞環境而發展經濟、以違背倫理而創新科技等問題,在其他諸領域也存在着諸多亟待解決的社會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生态文明的進步、醫療、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等綜合體制改革内生了對應用倫理學的召喚”。對這些現實的倫理難題的反思和處理,依賴于應用倫理學運用倫理思想資源和基本原理,考量不同領域倫理難題的特殊性,對傳統倫理資源進行調整和轉化,均衡多方的利益訴求,謀求價值共識,以倫理規範和價值引導,保障社會的穩定、和諧與進步。而應用倫理學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應用倫理教育的發展,應用倫理教育将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普及應用倫理學識、繁榮應用倫理學術、提升應用倫理學科、培養應用倫理學人四重蘊意。

作者簡介:李建華,哲學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和領域:倫理學基礎理論、道德心理學、政治倫理學、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雲兵兵,beat365体育官网博士研究生。

文章來源:《中國高等教育》2022年18期


一、普及應用倫理學識

教育的首要目的和功能是“傳道受業”,将傳統積累的豐富浩瀚的知識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授給一代一代的學習者,使其能夠在赓續傳統中學以成人,以達到文明延續和文化創新目的。因此,應用倫理教育的首要意義便是普及應用倫理學識。應用倫理學識的普及是培養應用倫理學人的前提,而培養應用倫理學人則是繁榮應用倫理學術,進而提升應用倫理學科的基礎,在此意義上,普及應用倫理學識之于應用倫理教育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應用倫理學所面對部門或領域的多樣性,決定了應用倫理學不是簡單地将普遍倫理原則直接運用于某個特殊領域。在社會的不同部門或領域,存在着因其行業特殊性而特有的倫理難題,因而應用倫理學在處理現實的倫理難題時,就不能簡單地套用一些所謂“金規則”的普遍道德原則,而是需要在現實的倫理困境和普遍倫理原則之間來回雙向反思,尋求适用于特定領域的價值規範。應用倫理學識的普及可以使得人們對具體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倫理難題有更為深入的理解,也可以展現出倫理思想資源如何與現實倫理問題相結合。換言之,應用倫理學對象的多樣性就構成了普及應用倫理學識的現實需要,也意味着普及應用倫理學識是發展應用倫理的基本要求。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内學者開始引薦歐美的應用倫理學著作,也結合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和現實問題編寫了适應中國現實需要的應用倫理學教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甘紹平的《應用倫理學教程》、《應用倫理學前沿問題研究》、盧風的《應用倫理學》、任醜的《應用倫理學》等。這些圍繞應用倫理學基本知識而寫作的教程,都對應用倫理學所涉及的政治倫理、經濟倫理、法律倫理、科技倫理、生态倫理、生命倫理等細分領域進行了大緻的研究和讨論,為普及應用倫理學識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文本依據。在應用倫理教育中,通過對應用倫理所涉及的不同社會生活領域的倫理學視角的分析,可以展現出不同領域所面對的倫理問題的特殊性,以及對應于不同領域的倫理規範建構的可能路徑。

對于立志于從事倫理學學術研究的人而言,普及應用倫理學識有助于增加他們對現實社會生活不同領域的具體認識,增進其對不同領域具體道德難題的了解,開拓視野,而非局限于倫理學一般性問題的探究,使其對倫理學知識的體認更具有整體性和現實感,為其進行更為深入細緻的應用倫理學研究提供學術視野和理論基礎。對于非倫理學學科的人而言,普及應用倫理學識應當被視為通識教育的重要内容。通過普及應用倫理學識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倫理學視角下的具體學科門類的基本樣态及其面臨的現實倫理困境,使其深化對自身所處的具體學科領域及不同的學科領域的理解。如果不同領域的從業者都能夠具備基礎性的應用倫理學知識,那在面對諸領域具體倫理問題時,通過協商程序而達成普遍的價值共識就具有更為深厚的智識基礎。


二、繁榮應用倫理學術

20世紀60、70年代,應用倫理學在歐美等國家興起,有其特定的理論和曆史背景。從倫理學史的角度來看,在這一時期,自20世紀初以G.E.摩爾的《倫理學原理》出版為标志的元倫理學,在經過近半個世界的蓬勃發展之後,因其僅僅關注于倫理學核心概念的涵義分析或價值判斷的邏輯推演,而缺乏對道德生活倫理困境的解釋力和指導性受到人們的诟病。從現實道德生活來看,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轉變。這一時期,“公民權問題、性倫理問題、福利道德問題、生命倫理問題都成為公衆争論的主要議題,社會開始劃分為保守派和激進派,絕對主義者和相對主義者”。基于這一特定的理論和曆史背景,應用倫理學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分支學科。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随着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在科學技術、生态環境、家庭婚姻關系等諸多領域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些領域也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道德困境和難題,對這些道德困境和難題的處理,依賴于應用倫理學針對在傳統倫理理論和現實問題之間進行來回的反思和調整,構建具有現實合理性的價值規範體系。因此,應用倫理學在當代中國的發展也具有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時代需求。在此意義上,繁榮應用倫理學術,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倫理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緊迫性。

應用倫理學自改革開放以來,随經濟、法律、科學技術等各領域的變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一方面,學者們圍繞着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本質特征與理論内容開展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學術讨論。就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和本質特征而言,出現了關于應用倫理學學科獨立性與是否有本質的論争。孫慕義、韓東屏等學者認為應用倫理學并不能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學科,因傳統倫理學具有的實踐屬性,因而應用倫理學不過是對傳統倫理學的現實運用,并未跳出傳統倫理學的範式。鄧安慶則強調應用倫理學“風格的徹底多樣性和本質的無法統一性”,認為“在後現代的全球民主化社會中,應用倫理學要保持其 ‘應用性 ’,隻能面對‘道德悖論’無本質地保留對所有差異性的尊重和開放”。而甘紹平、陳澤環、盧風等學者則認為應用倫理學具有其獨立的學科性質和統一的本質特征,進而形成了“基本價值觀論”、“程序—共識論”和“原則應用模式論”三種觀點。另一方面,學者們将政治、經濟、法律、科學等諸多領域的道德難題納入到應用倫理的視阈中,形成了政治倫理、經濟倫理、法律倫理、科技倫理等具體部門和領域的倫理學研究,為這些領域的道德沖突的消除達成了某種價值共識或提供了消除沖突的可能路徑,以人類整體的基本價值取向,規範和引導具體領域内部實踐活動的開展。

應用倫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方興未艾,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着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以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打開了衆多應用倫理學視阈之外的新興領域,在這些領域因技術的變革而存在新的倫理問題,研究對象的擴展要求應用倫理學的研究要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聚焦和回應現實問題。二是在中國近四十年的應用倫理學發展中,學者們沒有就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本質和理論内容等達成某種基本共識,因而“沒有形成一個關于應用倫理學基礎理論的系統架構,這使得關于應用倫理學的讨論缺乏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此而言,應用倫理學的進一步發展演進需要面向不斷擴展的具體現實生活領域及其倫理困境,在處理倫理困境中反思和調整固有的倫理規範原則,達成新的價值共識,進而為構建應用倫理學自身獨特的基礎理論架構提供思想資源。

應用倫理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通過應用倫理教育過程中的學術讨論、應用倫理知識的傳授、應用倫理思維的塑造以及應用倫理學人的培養,可以起到繁榮應用倫理學術的效果。具體而言,在應用倫理教育過程中,應用倫理學基本知識的傳授,會塑造學生以一種倫理學的眼光審視自己所面對的現實社會和獨特的生命經驗。首先,應用倫理教育為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提供了應用倫理學的基礎理論,使其對自身所在學科和以後可能從事的職業打開了一種倫理學的視阈。他們在未來或許不會從事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工作,但其應用倫理學的學識修養,為不同領域在達成各自領域倫理規範時奠定理知基礎,進而使得應用倫理學學者在面對不斷擴展的具體社會生活領域的道德困境時,不至于手足無措,而更容易在商談對話中達成倫理共識。其次,在教學中的學術對話和讨論環節,來自不同的社會背景、家庭出身和攜帶自身獨特生命經驗的個體,可以以應用倫理學的視角去重構自己在不同領域所遭遇的道德困境,并在與他者的對話中思考和建構起某種價值共識。在這種對話讨論的過程中,一些新的觀點就可能得以呈現,且這些經驗都是具體和真實的,從而賦予應用倫理學以鮮活的生命力,提高内容的創新性,推動其基礎理論建構的形成。除此之外,應用倫理教育通過對應用倫理學經典著作的講授,培養學生在應用倫理寫作時,遵循科學的學術規範的意識,養成合理的學術評價标準,以推動應用倫理學術的規範化,進而提高學術讨論的水平和質量。可以說,一種科學合理的學術規範與評價标準的塑造對應用倫理學術的長遠發展起着基礎性作用。總而言之,應用倫理學術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嚴謹科學的學術規範和評價标準,更離不開應用倫理學人的參與和辛勤工作,應用倫理教育可以塑造良好的學術風氣,督促人們遵循科學的學術規範和評價标準,培養出具有多學科背景的應用倫理學人,以此推動應用倫理學術的發展和繁榮。


三、提升應用倫理學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倫理學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顯著,學科建設也逐步建設和完善。從中國人民大學組建獨立的倫理學教研室以來,全國各高校的哲學學科都陸續建立起倫理學教研室,為倫理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學術環境。自1982年羅國傑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問世以來,标志着我國開始形成面向中國現實境況和問題的倫理學理論體系。《道德與文明》、《倫理學研究》等面向倫理學學術研究的學術期刊的創辦,則為倫理學學術的繁榮,學科規範的建立,學術評價體系的完善提供了學術交流的平台。倫理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西方倫理思想史研究都在諸多學人的不懈努力中産出了豐碩的成果,為倫理學學科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撐。

應用倫理學作為倫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随着改革開放以來多領域的現實倫理困境的凸顯而愈發顯示出其生命力。“應用倫理學,特别是經濟倫理、生态(環境)倫理、科技倫理、生命醫學倫理等當代世界性熱點領域的應用倫理研究得到快速發展,相關成果急劇增加,一些方面的研究已經融入國際學術前沿,産生了顯著的國際學術影響”。[6]但相較于應用倫理學在不同部門和領域的迅猛發展,其在學科建設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其一,應用倫理學在國内的研究中,雖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就其學科性質、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而言,尚未得到明晰或存在多元化的取向,導緻學界缺乏一緻的共識,這使得應用倫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缺乏一個共同交流讨論的學術平台,阻礙了不同具體領域的應用倫理研究之間的學術交流和争鳴,不利于應用倫理學科的發展。其二,應用倫理學科的建設沒有很好地将跨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學術資源進行相互融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倫理學知識之間存在較大鴻溝,各具體領域的專家與倫理學學者之間難以達成真正的溝通和共識,造成了應用倫理學自身蘊含的跨學科的特性沒有真正凸顯出來。其三,應用倫理學作為倫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因其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和指導性而實現了自身理論的建設和完善。但應用倫理學在我國的學科設置上,沒有獨立成為一門二級學科,而僅僅是從屬于倫理學二級學科的一個研究方向,這不利于應用倫理學科獨立性的發展,也阻礙了各高校和科研機構中應用倫理學研究隊伍的壯大,以及特色鮮明的、具有獨特科研優勢的應用倫理學科建設。

發展應用倫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推動中國倫理學在橫向和縱向上的整體發展,以達到提升應用倫理學科的目的。首先,通過發展應用倫理教育,一方面能夠培養一批有志于從事應用倫理學工作的青年學者,人才隊伍的壯大為應用倫理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以及各具體領域倫理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基礎。一部分青年學者可能緻力于應用倫理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對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構建應用倫理學的學術共識;另一部分青年學者可能從事于各具體領域的應用倫理研究,而随着各具體領域應用倫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的展開,則會為應用倫理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提供更多具體的案例和經驗。另一方面,要提高應用倫理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就需要有具有一定共識性的應用倫理學的譜系和體系,它們具體表現為得到普遍認可的應用倫理教程,這就要求學者們應當就目前應用倫理學在基礎理論研究上的不足進行讨論和深入研究,在應用倫理學科性質、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謀求基本共識。其次,發展應用倫理教育,要體現出應用倫理學獨特的學科特性,即學科的交叉性和複合性,這就要求在應用倫理教育中要兼顧各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倫理學知識,在兩者之間實現相互平衡和有機統一。通過發展應用倫理教育,使得倫理學專業的學生能夠學習和了解不同具體領域的基礎專業知識和倫理難題,而不同專業學科背景的學生也可以學習和了解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在相互交流和讨論中,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應用倫理學人才,彰顯應用倫理學科的交叉性和複合性。最後,發展應用倫理教育,則勢必要求應用倫理學提高自身的學科獨立性,進而要求在學科設置上設立獨立的應用倫理學學科點。應用倫理學學科的獨立發展,為培養應用倫理的科研隊伍,确立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應用倫理研究的獨特優勢,提供了重要的學科基礎。這使得應用倫理能更好地面對現實問題,處理倫理難題,提供倫理規範和價值引導,進而推動應用倫理學科的發展。


四、 培養應用倫理學人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因而,培養應用倫理學人是應用倫理教育的應有之義。這裡的“學人”包含了應用倫理學的專門人才和應具有倫理情懷與素質的其它高級專業人才。培養應用倫理學人才是普及應用倫理學識的直接目的,也是繁榮應用倫理學術、提升應用倫理學科的基本前提和必由之路,因此,培養應用倫理學人貫穿于應用倫理教育的全過程,也是應用倫理教育的根本目标和靈魂之所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社會生活各領域的範圍和内在的結構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也由此凸顯出許多社會現實的倫理困境和難題。“如當前中國的效率與公平、社會公正、社會保障、社會誠信、貧富分化、權力腐敗、環保與發展的沖突、網絡安全、教育公平,以及高新科技應用引發的道德問題等等”。這些現實的倫理困境和難題,需要尋求應用倫理給予倫理規範和價值引導。因此,培養應用倫理學的專門人才,組織專業機構,對處理和應對這些倫理難題,關切具體的現實道德生活,回應中國當下的道德實踐,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必要性和緊迫性。

立德樹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教育文化的核心,以其對教育目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和表達延續至今,并在新的曆史時期繼續引導着現代教育的發展。但立德樹人這一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受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所共同塑造的道德生活差異的影響,被賦予了具有時代氣息的多樣化的具體内涵,對于立何種德與樹何種人都有極具差異性的闡釋和要求。在中國古代社會,立德樹人體現為儒家倫理道德規範主導的基礎上,以修身養性達至聖人的目标導向,具體表現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新中國成立以來,立德樹人則表現為以馬克思關于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為引導,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标。古代社會與現代中國關于立德樹人具體内涵的理解和闡釋,受時代環境的影響,展現出各自的特殊性。但兩者卻都在一定程度上,将立德樹人視為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手段,而忽視了作為個人作為獨立個體的自我發展需要。因此,“我們還需要從人本身的整體發展去思考,進而超越簡單地适應社會的單一維度,實現 “樹人”的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價值取向的統一,也即 “樹人”在手段和目的之間的統一”。在對立德樹人概念的簡要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對應用倫理旨在培養何種應用倫理學人這一問題作出更清晰和全面的回答。從應用倫理教育的視角出發,立德樹人具體表現為培養具備應用倫理德性和思維并兼具跨學科背景的交叉型、複合型人才。應用倫理學人需要具備應用倫理的德性和思維,對傳統倫理學知識有深入的學習和儲備,對現實的倫理問題形成敏銳的感知,才能夠以一種應用倫理的态度去面對現實生活中紛繁複雜的倫理難題。應用倫理學人需要兼具跨學科的專業知識,對具體領域的專業知識的熟悉和掌握,才能在倫理學的基本原理與現實的倫理問題之間,作出有效性的反思與具有現實性、可靠性、可行性的倫理判斷。同時,需要其他專業人培養過程中開設與專業相關的應用倫理學課程,培養倫理情懷,提高倫理素養。

應用倫理教育旨在培養跨學科的交叉型、複合型的應用倫理學人,這既有“手段”的考慮,也有“目的”的考慮。新時代背景下的應用倫理學人,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諸多領域不斷湧現出的倫理難題,需要通過在傳統倫理理論與現實問題之間的來回反思,對多方利益的權衡考慮,提出一套适用于特定領域特定問題的倫理價值規範,以保障社會的穩定、和諧與進步。在此意義上,應用倫理學人的培養是新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對倫理學發展提出的時代需求,因而是一種從社會整體層面對個人發展的要求。但應用倫理學人的培養,也應當被視為促進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體現。現代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态環境、科學技術等領域的發展中都呈現出複雜的局面和問題,而處在社會高速發展和轉型期的中國現代社會,在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更為突出。個人總是處于一定社會生活之中的個體,個體生活就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個人也必須時刻面臨社會各領域中的倫理難題。因此,應用倫理學人的培養實則是在多元融合的社會背景下,個人關切社會現實問題,作出準确的價值判斷,進而更好地參與道德生活和踐行道德實踐,以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應用倫理教育的四重蘊意之間具有内在聯系,普及應用倫理學識是培養應用倫理學人的基礎和前提,培養應用倫理學人為繁榮應用倫理學術提供了人才資源,而應用倫理學術的繁榮與應用倫理學科的提升又相互支撐。因此,通過應用倫理教育的開展,可以推動應用倫理學整體而全面的進步,使其更好地實現關切社會現實問題,參與現實道德生活,推動道德實踐發展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發揮高等教育的服務社會的功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