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段德智著作《宗教學(修訂版)》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10-24
書名:《宗教學(修訂本)》
作者:段德智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2022年10月
【扼要說明】
本著曾于2010年9月作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經修訂後,現由商務印書館于2022年10月再版。
宗教學作為一門現代人文社會科學是一門關于世界諸宗教普遍本質和一般發展規律的學問,不僅明顯區别于神學研究和護教學立場,而且也有别于傳統的宗教研究。鑒于此,此次修訂,根據我國宗教學研究的現狀,重申和着重強調了下述兩個問題:一是針對我國宗教學界長期存在的宗教學與傳統宗教研究界限模糊的傾向,提出了“回到缪勒,超越缪勒”的口号,并将其視為我國宗教學現階段健康發展的“不二正途”;二是針對我國宗教學界長期存在的重傳統宗教理論诠釋輕宗教存在本身探究的傾向,重申和特别強調了馬克思的“宗教存在論”對我國宗教學學科建設的重大指導意義。
【内容提要】
本著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在積極借鑒國内外優秀成果的基礎上,以曆史與邏輯相一緻的方法,對宗教學諸原理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梳理和闡釋,分為“概論”、“曆史”、“本質”、“功能”、“時代”和“宗教與社會主義”六大知識闆塊(六篇十三章):“概論篇”旨在闡釋宗教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結構,強調宗教學範疇的“曆史向度”和“邏輯向度”兩個基本向度;“曆史篇”旨在具體闡述宗教學(宗教)的“曆史向度”,闡述宗教的起源與發展,是對宗教的一種“曆史性”研究;“本質篇”旨在具體闡述宗教學(宗教)的“邏輯向度”,依據關于從現象到本質、從初級本質到二級本質的說法,将宗教的本質區分為“宗教的要素”、“宗教的特殊本質”和“宗教的普遍本質”,提出并論證宗教本質的“三層次說”,是對宗教的一種“共時性”研究;“功能篇”可以看做是“本質篇”的一種延伸,因為宗教的功能乃宗教本質的一種顯現;“時代篇”着重闡述關乎當今世界和平和發展的兩大話題,即宗教的世俗化和宗教對話;“宗教與社會主義篇”着重闡述社會主義國家存在的兩個基本宗教問題,即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和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适應。
【目 錄】
前言
第一篇 概論篇
第一章 宗教學的學科性質與核心範疇
第1節 宗教學的産生與發展
一、宗教學的問世
二、宗教學的發展
第2節 宗教學的學科性質和核心範疇
一、宗教學與傳統神學的根本區别
二、宗教學範疇的基本意涵
三、作為“宗教學”上位概念的“宗教”概念的定義問題
第二章 宗教學的學科結構與研究方法
第1節 宗教學的學科結構
一、宗教學學科的雙重結構
二、宗教學基礎學科
三、宗教學分支學科
第2節 宗教學的研究方法和闡釋原則
一、比較法
二、诠釋法
三、邏輯與曆史在曆史基礎上的一緻的原則
四、辯證唯物史觀的研究方法和闡釋原則
第二篇 曆史篇
第三章 宗教的起源
第1節 宗教的迷宮
一、研究宗教起源問題的意義
二、探究宗教起源問題的困難
三、擋不住的誘惑
四、宗教考古與“阿裡阿德涅之線”
第2節 宗教産生的社會曆史條件
一、探究宗教産生的社會曆史條件的必要性
二、人和自然的關系的二重化與宗教起源
三、社會關系的神聖化與宗教的産生
第3節 宗教産生的認識論根源
一、宗教觀念産生的認識論前提
二、宗教觀念形成的“曆史道路”
三、“宗教的可能性”存在于“最簡單的抽象”中
第四章 宗教的曆史發展
第1節 宗教發展觀的形成及其理論背景
一、生物進化論的産生及其意義
二、近現代曆史進步觀的形成及其意義
三、宗教發展觀的确立
第2節 從“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和“一神教”
一、宗教曆史發展的兩個向度
二、作為原始宗教的“自然宗教”
三、從“自然宗教”到“多神教”
四、從“多神教”走向“一神教”
第3節 從“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
一、作為制度性宗教原始形式的氏族宗教
二、從“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
三、從“民族宗教”到“世界宗教”
第三篇 本質篇
第五章 宗教的要素
第1節 宗教意識(上):宗教信仰與宗教觀念
一、宗教信仰
二、宗教觀念(1):宗教神話
三、宗教觀念(2):宗教理論
第2節 宗教意識(下):宗教情感與宗教經驗
一、宗教情感
二、宗教經驗
第3節 宗教行為
一、巫術(準宗教)
二、禁忌與戒律
三、宗教禮儀
四、宗教節慶
五、宗教修煉
第4節 宗教組織與宗教制度
一、宗教組織
二、宗教制度與宗教體制
第六章 宗教的特殊本質
第1節 宗教奧秘與對神聖者的信仰
一、關于宗教的語源學解釋與宗教的基本意涵
二、宗教的奧秘與信仰的超越性
第2節 宗教奧秘的解讀與作為信仰神聖者的人
一、宗教發生學與宗教信仰的生存論維度
二、宗教信仰與人生救贖
三、信仰的内在性與人的“自我意識”
四、“向人自身的複歸”與宗教意識的演進
第七章 宗教的普遍本質
第1節 宗教的社會本質
一、宗教社會本質的宏觀考察:宗教之為一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
二、宗教社會本質的中觀考察(1):宗教科層與社會分層的相互貫通
三、宗教社會本質的中觀考察(2)宗教改革與社會變革和新宗教運動
四、宗教社會本質的微觀考察:“成為宗教信衆”與宗教社會化
五、宗教社會本質的本體論解析:“宗教世界”與人類社會的“二重化”
第2節 宗教的文化本質
一、宗教文化本質的邏輯定位:宗教乃一文化形态
二、宗教文化本質的靜态考察:宗教乃文化的“縱深維度”
三、宗教文化本質的動态考察:宗教與文化變革的相對相關性
第四篇 功能篇
第八章 宗教的社會功能
第1節 宗教功能概論
一、宗教功能及其與宗教本質的相對相關性
二、宗教功能的多維性:社會功能與文化功能
三、宗教功能的複雜性(1):宗教的顯功能與潛功能
四、宗教功能的複雜性(2):宗教的正功能與負功能
五、宗教功能的複雜性(3):宗教的工具性與超工具性
第2節 宗教的社會功能(上):宗教與社會共同體
一、宗教與社會的意義
二、宗教與社會的維系
三、宗教與社會的創建
四、宗教的社會功能的二律背反
第3節 宗教的社會功能(下):宗教與各亞社會系統
一、宗教的政治功能與法律功能
二、宗教的經濟功能
三、宗教與道德倫理
四、宗教的民族功能與民風民俗
第九章 宗教的文化功能
第1節 宗教的科學功能
一、宗教與科學關系的曆史演繹:其互存、互補與互動
二、科學革命時期的宗教功能:宗教對現代科學的催生
三、常規科學時期的宗教功能:宗教之為科學的維他命和荷爾蒙
第2節 宗教的文學藝術功能
一、宗教與文學藝術關系的曆史演繹:其互存與互動
二、宗教對文學藝術精品的催生功能
三、宗教對文學藝術人才的塑造功能
第3節 宗教的哲學功能
一、宗教與哲學關系的曆史演繹:“哲學乃是同宗教并無二緻的活動”
二、宗教對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助推功能
三、宗教對人學(人生哲學)的助推功能
四、宗教對認識論(方法論)的助推功能
第五篇 時代篇
第十章 宗教的世俗化
第1節 宗教的世俗化與宗教的曆史發展
一、宗教世俗化與宗教神聖化的張力
二、宗教世俗化的曆史維度
三、宗教世俗化的現當代維度
四、宗教的世俗化與宗教的發展前景
第2節 宗教的世俗化與現當代神學的發展
一、宗教的世俗化與宗教及其神學的兩難處境
二、從正統派到虔敬主義和理性主義(自然神學)
三、從理性主義(自然主義)到自由主義
四、新正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
五、宗教的世俗化與神學的未來發展
第十一章 宗教對話與宗教多元主義
第1節 宗教的地理分布、宗教沖突與人類文明
一、宗教的地理分布與人類古代文明
二、宗教的空間傳播與宗教沖突
三、當代的宗教分布與地區沖突
四、宗教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評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
第2節 宗教對話與世界和平
一、宗教對話的三種模式:排他主義、兼容主義和多元主義
二、希克的多元主義假說及其烏托邦性質
三、作為通向和平之路的宗教對話
第3節 宗教對話的層次性、基本中介和現實途徑
一、宗教對話的層次性與平面化
二、宗教對話的不可能性、可能性與基本中介
三、宗教對話的現實途徑:從文化對話到宗教信仰層面的對話
第六篇 宗教與社會主義篇
第十二章 宗教的長期存在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1節 宗教存在的長期性與宗教的群衆性
一、宗教存在的長期性與“膚淺的狹隘的文化主義”
二、宗教的長期存在乃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
三、即使階級和國家消亡以後,宗教也可能繼續存在
四、群衆性乃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又一本質屬性
第2節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于維護公民的宗教信仰的自由權利
二、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尊重”、“容忍”和“平等”
三、“法律保護”乃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保證
第3節 獨立自主辦教原則
一、獨立自主辦教乃社會主義國家宗教信衆自主作出的曆史性選擇
二、獨立自主辦教乃抵禦境外宗教滲透的一項基本方略
三、支持獨立自主辦教是社會主義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十三章 依法管理宗教和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适應
第1節 宗教建設的基本目标: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适應
一、與社會主義相适應乃宗教自身發展規律之所緻
二、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适應的底線在于遵守國家的法律和法規
三、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适應的目标在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積極性
第2節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乃宗教管理的一項基本方略
一、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乃宗教管理現代化的基本标志
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範圍與宗教事務類型學
三、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要旨在于保護合法、制止非法
第3節 宗教建設的一項戰略性任務:不斷加強神學思想建設
一、挖掘、弘揚傳統宗教中的積極内容乃宗教神學思想建設的一項基礎性任務
二、“教理革命”乃社會主義國家神學思想建設的曆史正命
三、神學思想建設的一項長期任務:去僞匡正,反對邪教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