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汪信硯:創新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根本途徑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11-14
作者:汪信硯
一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的一個重大戰略目标,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特别強調的堅持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根本要求。這一重大戰略目标具體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中。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提出并系統闡述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要求,指出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具有的三個特點:一是體現繼承性、民族性,二是體現原創性、時代性,三是體現系統性、專業性。其中,在論述第二個特點“原創性、時代性”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跟在别人後面亦步亦趨,不僅難以形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而且解決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
2019年3月4日,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2021年5月9日,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2年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系統地闡述了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重大戰略目标。他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的關鍵在于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而且指出“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根本途徑。
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始終是與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聯系在一起的。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必須通過創新來實現,創新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根本途徑。
二
自主的知識體系是相對于不自主的知識體系而言的。我們以往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不完全自主的知識體系。這種不完全自主的知識體系,是在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背景下形成的。
如果說以往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的不完全自主性的形成有其曆史原因,那麼,今天我們決不應該再固守這種不完全自主的知識體系和囿于西方學術的學徒心理。在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這也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時代使命。顯然,如果沒有自主的知識體系,僅靠沿用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是不可能完成這一使命的。當代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它要求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着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因此,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在中國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今天,是時候結束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學徒狀态、讓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獲得它的自我主張了。這裡所說的“獲得它的自我主張”,也就是指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世界文化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曆史表明,自主與創新是天然地聯系在一起的,各個民族和國家唯有創新才能形成具有自主性的知識體系。道理很簡單:隻有自己創造的東西,才是具有自主性的東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曆着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着人類曆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将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産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産生思想的時代。”因此,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不負這個時代,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努力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的創新,從而建構起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三
創新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根本途徑,歸根到底是由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基本規定性所決定的。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應該具有以下幾重規定性:
第一,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應該是中國人自己構建的知識體系,是由中國人提出的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理論和方法構成的知識體系。用毛澤東同志的話說,就是“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麼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裡生長起來”。跟在别人後面亦步亦趨,永遠不可能形成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第二,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應該是立足中國實際、回答或解決中國問題的知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說:“要解釋現實的社會問題,開什麼處方治什麼病,首先要把是什麼病搞清楚。要把好脈,中國身體怎麼樣,如果有病是什麼病,用什麼藥來治,對這心裡要透亮透亮的。”在分析和解釋中國現實社會問題時,如果不加辨别的套用西方的知識體系,就好比是不管自己有沒有病、有什麼病,把别人治病的藥拿來就吃。
第三,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應該是既占據真理和道義制高點又體現中國立場的知識體系。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不僅要研究中國問題,回答中國之問、人民之問,而且要研究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回答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要回答好“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一方面,研究和回答這些問題,應該“以時代為觀照”,占據真理和道義制高點。為此,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産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從《共産黨宣言》發表到今天,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占據着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另一方面,研究和回答這些問題,也應該“以中國為觀照”、體現中國立場,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此,我們必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
第四,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應該是既充分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積極成果又體現中國智慧的知識體系。無論回答中國之問、人民之問,還是回答世界之問、時代之問,都既需要以他山之石攻玉,又必須充分運用中國人自己的智慧。為此,我們在借鑒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同時,必須特别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隻有這樣,才能通過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中國的獨特貢獻。
第五,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還應該是總結中國經驗、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的知識體系。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應該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特别是通過展現中國道路,總結其中的經驗,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或世界上其他國家面臨的類似問題提供中國方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從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上述規定性可以看出,任何照抄照搬、依樣畫葫蘆的做法都是無濟于事的,唯有通過創新才能真正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當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要求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有這方面的緊迫感,我們決不能以“畢其功于一役”的态度來看待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建構問題。隻有進行深入紮實的研究,久久為功,在哲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中真正實現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才有可能在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作者:汪信硯,系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原載《光明日報》2022年11月14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