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泉著 盛福剛譯:關于唯物史觀形成時期的考證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1-29
【提要】代表馬克思恩格斯共有的曆史觀的“唯物主義曆史觀”(唯物史觀)是恩格斯創造的術語,“曆史唯物主義”則起源于1890年代德國年輕人的套語。恩格斯為這兩個術語在國際上的傳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馬克思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用這兩個術語指稱自己的曆史觀,但也沒有對恩格斯使用它們提出反對意見。MEGA2I/5卷的編輯認為,在唯物史觀形成的過程中,值得關注的是施蒂納批判,而非學界以往認為的費爾巴哈批判,但在批判施蒂納之前,唯物史觀的理論框架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H5a中已基本完成。MEGA2I/5卷編輯的這一見解值得商榷。
【關鍵詞】MEGA2I/5卷 唯物主義曆史觀 曆史唯物主義 手稿H5a
作者:大村泉,日本東北大學名譽教授。
譯者:盛福剛,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日本馬克思主義發展史、MEGA2的編輯出版。
文章來源:《國外理論動态》2022年第6期
我們一般将馬克思恩格斯共有的曆史觀稱為“唯物主義曆史觀/唯物史觀” (Materialistische Auffassung der Geschichte)或“曆史唯物主義”(Historischer Materialismus)。本文旨在解決以下兩個課題:首先是MEGA2I/5卷的編輯談及的指代唯物史觀的上述術語的出處;其次是究明這一稱謂所指稱的基本内容形成于何時。筆者稱前者為第一課題,稱後者為第二課題。
2017年出版的MEGA2I/5卷收錄了《德意志意識形态》的全部手稿,筆者與幾位學者通力合作,基于對手稿的解讀,并參照MEGA2I/5卷的解讀文本,于2019年發布了《德意志意識形态》第一章“費爾巴哈”的Online版。本文為筆者基于Online版的第五篇研究論文。
一、對第一課題的回應
(一)馬克思沒有使用過“唯物主義曆史觀(唯物史觀)”概念
MEGA2I/5卷編輯認為,《德意志意識形态》中沒有出現過“曆史唯物主義”這一概念或稱謂。MEGA2I/5卷編輯的考查僅限于該卷收錄的手稿,而且沒有提及“唯物主義曆史觀”。為了補足他們沒有考查的文本,筆者依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arx Engels Werke)德文電子版,檢索了其中收錄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文本,檢索時設定的關鍵詞有:Materialistische Auffassung der Geschichte,Materialistische Geschichtsauffassug,Materialistische Anschauung der Geschichte,以及Historischer Materialismus。前三個術語對應的譯語為“唯物主義曆史觀”或“唯物史觀”,最後一個對應“曆史唯物主義”。德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在編者序言或事項索引中使用過以上術語,恩格斯的著作中也出現過,但在馬克思的著作中一次也沒有出現過,馬克思有可能從未使用過這些稱謂來指稱唯物史觀。
(二)唯物史觀是恩格斯創造的術語
上述術語在恩格斯的著作中首次出現,是1859年8月6日發行的《人民報》第14期。受馬克思所托,恩格斯撰寫了書評《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第一分冊〉》,其中首次使用了“唯物主義曆史觀(唯物史觀)”一詞:“這種德國的經濟學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基礎上的,後者的要點,在本書的序言中已經作了扼要的闡述。”
(三)曆史唯物主義是德國年輕人的語言
與“Materialistische Auffassung der Geschichte”相同,“Materialistische Geschichtsauffassug”和“Materialistische Anschauung der Geschichte”同樣被譯為“唯物主義曆史觀”,它們在恩格斯的著作中首次出現是他于1878年撰寫的《反杜林論》。被譯作“曆史唯物主義”的“Historischer Materialismus”首次登場是在馬克思去世之後,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緻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稱,許多德國年輕人隻是用“曆史唯物主義的套語”來掩蓋自己相當貧乏的曆史知識。
(四)唯物史觀與曆史唯物主義同義
1890年9月21—22日,恩格斯在緻約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提到了自己的兩部著作《反杜林論》與《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他說:“我在這兩部書裡對曆史唯物主義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為詳盡的闡述。”但是,恩格斯在這兩部著作中并沒有使用“曆史唯物主義”這一術語,可見,對創造唯物史觀這一術語的恩格斯來說,兩個術語雖然稱謂不同,但内容上并無差異。
(五)兩種稱謂的傳播
恩格斯對兩種稱謂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的長篇序言中,将“Historischer Materialismus”譯作“historical materialism”,從而使“曆史唯物主義”這一術語得到普及和傳播。這篇序言的節選内容于1892年6月以《關于曆史唯物主義》為标題被譯成德文,發表在《新時代》第11卷第1—2期上。此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編者同樣為這兩個術語在國際上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 、對第二課題的回應
(一)稱謂的出現不同于内容的形成
馬克思可能從未使用過“曆史唯物主義”或“唯物史觀”這兩種稱謂。而當恩格斯将其曆史觀稱為“唯物史觀”時,馬克思也沒有表達過反對意見。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第一分冊〉》中之所以使用“唯物史觀”這一術語,想必他是要用此概念指稱該著作序言中闡述的馬克思的曆史觀。馬克思在該序言中闡述的是1844年始于巴黎并通過在布魯塞爾的繼續研究得到的“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
恩格斯在馬克思生前就反複強調,發現唯物史觀的是馬克思而不是恩格斯自己。恩格斯談及的正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第一分冊〉》序言中論述的曆史觀。唯物史觀的内容在恩格斯發明“唯物史觀”這一特定的稱謂前業已形成,那麼這一曆史觀的核心觀點形成于何時呢?
(二)MEGA2I/5卷編輯的新見解
MEGA2I/5卷的編輯認為,以往人們在探究唯物史觀的形成時重視的往往是《德意志意識形态》的“費爾巴哈”章,德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的序言也認為唯物史觀形成于此章,特别是對費爾巴哈的批判标志着唯物史觀的正式确立。
MEGA2I/5卷的編輯對此表達了不同的見解,《德意志意識形态》由第一章“費爾巴哈”、第二章“聖布魯諾”、第三章“聖麥克斯”組成,“費爾巴哈”章手稿的主體内容是H5,但H5在最初寫作時并不是一份連貫的手稿,它由三份不同的手稿片段H5a、H5b和H5c構成。H5a是馬克思恩格斯為了回應布魯諾·鮑威爾對費爾巴哈的批判所做的反批判,被馬克思編入了“費爾巴哈”章和“聖布魯諾”章。H5b是馬克思從“聖麥克斯”章的“舊約聖書 教階制”部分抽取出來的手稿,後被編入“費爾巴哈”章和“聖麥克斯”章。H5c抽取自“聖麥克斯”章的“新約聖書 資産階級社會”部分,後經完善補入“費爾巴哈”章。
在再編排的過程中,馬克思起主導作用,為第一章手稿編上M1—M72的頁碼編号(第72頁的背面第73頁沒有頁碼編号)。如果用馬克思的編号标記手稿頁碼,H5a對應M1—M29,H5b對應M30—M35,H5c對應M40—M73(為方便起見,将M72背後的頁碼标注為M73),其中M3—M7、M36—M39已佚失。
如上所示,H5中收錄的手稿原本并不是為直接批判費爾巴哈寫下的,MEGA2I/5卷編輯格拉爾德·胡布曼稱:“以前的各版本将這部分手稿編排為‘費爾巴哈’章,但其中的絕大多數内容原本是為了批判施蒂納寫下的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态》是一部未完結的作品,批判的對象是當時德國哲學界的青年黑格爾派,在研究唯物史觀的形成時不容忽視的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是在研究意識形态的階級性時經常被引用的一句話,這句話正是從批判麥克斯·施蒂納的脈絡中衍生出來的。
(三)MEGA2I/5卷編輯的新見解中被忽視的事實
如上所述,MEGA2I/5卷的編輯試圖将唯物史觀形成史研究的焦點從費爾巴哈批判切換為施蒂納批判,但是這一新見解中蘊含着重大的理論問題。首先,“費爾巴哈”章手稿的主體部分H5(M1—M73)中原本為批判施蒂納所寫的手稿是M30—M73,約占H5的59%,并非如MEGA2I/5卷編輯所言的“絕大多數”。其次,即便是在為批判施蒂納所寫的手稿H5b和H5c中,點名批判施蒂納的内容也不多見。
手稿H5a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被收錄于手稿H5,即“費爾巴哈”章,另一部分被編入“聖布魯諾”章,用于批判鮑威爾。H5a中被編入“費爾巴哈”章的部分,被馬克思編上M1—M29的頁碼,共計29頁。其中,M3—M7共5頁手稿,現已佚失。在遺世的手稿中,有很多是點名批判費爾巴哈的内容,而這些正是MEGA2I/5卷編輯在闡述自己的見解時忽視的内容。問題的關鍵在于,M1—M29中是否存在可以被視作唯物史觀萌芽的相關内容。
(四)唯物史觀的理論框架
這裡有必要首先闡明何種曆史觀能稱為唯物史觀。筆者結合恩格斯為介紹唯物史觀撰寫的各種文本,并參考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關于用于指導他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的相關論述,将表征唯物史觀的曆史觀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經濟基礎—上層建築論。社會的現實基礎是與生産力相對應的物質的生産關系的總和,豎立于其上的是政治的或精神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的意義無法從其自身得到說明,而應從基礎層面來說明。“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第二,階級—階級鬥争論。除原始社會外,人類的全部曆史都是階級鬥争的曆史,階級或身份等社會屬性從屬于商品的生産與交換等經濟關系。社會各階級的鬥争同樣從屬于經濟關系,各個時代中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矛盾從根本上規定着各階級的對立關系。第三,社會革命論。資本主義社會中勞資雙方的階級對立不會因統治階級更疊的政治革命而消解,反而會導緻社會革命,建立起揚棄剝削與被剝削關系的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将随之消亡。筆者将上述三點概括為“唯物史觀的理論框架”。
(五)H5a中關于唯物史觀理論框架的論述
那麼,在批判施蒂納之前寫下的手稿H5a中,馬克思恩格斯是否論述過唯物史觀的理論框架?要想依據MEGA2I/5卷通讀手稿H5a的正文和異文有些困難,而Online版克服了這一難題。根據Online版,手稿H5中的M22—M24的基底稿中有如下記述:“我們從上面所闡述的曆史觀中還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生産力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達到這樣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産生出來的生産力和交往手段在現存關系下隻能造成災難,這種生産力已經不是生産的力量,而是破壞的力量(機器和貨币)。與此同時還産生了一個階級,它必須承擔社會的一切重負。”“這個階級構成了全體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從這個階級中産生出必須實行徹底革命的意識,即共産主義的意識。”(2)“那些使一定的生産力能夠得到利用的條件,是社會的一定階級實行統治的條件,這個階級的由其财産狀況産生的社會權力,每一次都在相應的國家形式中獲得實踐的觀念的表現。”(3)這種革命是“共産主義革命”,它“消滅任何階級的統治以及這些階級本身,因為完成這個革命的是這樣一個階級,它在社會上已經不算是一個階級,它已經不被承認是一個階級”。(4)“無論是為了使這種共産主義意識普遍地産生還是為了實現事業本身,使人們普遍地發生變化是必需的,這種變化隻有在實踐運動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實現。”
而手稿H5a中的M24的基底稿中則有如下論述:“這種曆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産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産過程,把同這種生産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産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曆史的基礎……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産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産生的過程。……這種曆史觀和唯心主義曆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曆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形态。”
對比前文總結的唯物史觀的理論框架與此處手稿H5a的論述,就會發現兩者之間确實有不容忽視的差異。其一,唯物史觀認為,生産關系的總和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礎;而H5a在此處的論述中使用的概念是“交往形式”,認為構成人類社會基礎的是“把同這種生産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産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曆史的基礎”。換言之,作為唯物史觀理論框架的“生産關系的總和”(可以理解為生産資料的所有制關系與交往關系的總和)在H5a中尚未出現。其二,在H5a中,沒有明确闡明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矛盾必然引發階級鬥争。其三,在H5a中,關于階級鬥争的論述也僅局限于現代社會,沒有論述中世紀及以前的時期。其四,在H5a中,沒有闡明關于國家消亡的理論。
然而,在手稿H5a的論述中,(1)雖然沒有出現“生産關系的總和”這種唯物史觀成熟時期的表述,但仍将“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基礎,豎立其上的是國家或法的關系等意識形态,後者存在的意義應從前者中得到闡明,而不是相反;(2)階級鬥争或革命是曆史發展的動力,資産階級社會中階級對立的根源在于社會層面的經濟關系;(3)要揚棄雙方的對立,不能靠單純的政治革命,隻有通過社會革命,方能消滅構成階級對立之基礎的剝削關系,邁入共産主義社會。
三、結語和展望
首先,關于第一課題,代表馬克思恩格斯共有的曆史觀的“唯物主義曆史觀(唯物史觀)”是恩格斯創造的術語,而“曆史唯物主義”則起源于1890年代德國年輕人的套語,恩格斯為這兩個術語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或許馬克思終其一生都沒有用這兩個術語來指稱自己的曆史觀,但也沒有對恩格斯使用它們提出反對意見。問題的關鍵在于兩人對唯物史觀的理解是否一緻。如前文所述,恩格斯将兩人共有的曆史觀稱為“唯物主義曆史觀”,馬克思稱這種曆史觀為“我的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馬克思去世後,恩格斯稱贊唯物史觀闡述了“人類曆史的發展規律”。那麼兩人對唯物史觀基本品格的理解是否一緻?筆者将另做探讨。
其次,關于第二課題,MEGA2I/5卷的編輯認為,唯物史觀的形成過程中值得關注的是施蒂納批判,而非學界以往認為的費爾巴哈批判。但是,在批判施蒂納之前,在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寫就的手稿H5a中,唯物史觀的理論框架已基本完成。因此,MEGA2I/5卷編輯的見解值得商榷。另外,在手稿H5a中,馬克思恩格斯将這一曆史觀稱為“上面所闡述的曆史觀”,或與唯心主義不同的“這種曆史觀”。手稿H5a中論述的“曆史觀”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以後的手稿中得到了怎樣的擴展?它與“費爾巴哈”章的其他手稿H5b、H5c之間在内容上有怎樣的關聯?筆者也将另做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