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辭書出版社】麻天祥主編:《禅宗語錄鑒賞辭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3-21
書名:《禅宗語錄鑒賞辭典》
主編:麻天祥
編委:李志軍 姚彬彬 戴文炯 李明 沈庭 宋海霞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引 言
一
佛教傳入中國,或斷之兩漢之交,或斷之漢末桓靈,禅亦與之同步。作為外來文化,首當其沖的便是本土化或者說中國化的問題。應當說,佛教中國化是在魏晉時期完成的;禅和禅宗思想無疑是佛教中國化的産物,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範疇。
普遍認為,禅是梵文Dhyāna之翻譯。然而,禅,音shàn,chán 之讀音是後來的,其意為祭天、傳代。Dhyāna應讀作Dān Nā,意思是靜慮。無論從讀音上說,還是從字義上講,禅和Dhyāna,均不相對應。也就是說,禅的選用既非音譯,也非意譯。翻譯的本身,就帶有創造性。正因為如此,禅字屢經變遷,發音變作chán,意思也就由原來的靜慮變成為内涵越來越豐富的、全新的哲學範疇,或者說是新的文化概念。
推源溯始,Dhyāna之意來源甚古,印度古《奧義書》(Upanishads)中便有類似的意思,其名曰“瑜伽”(Yoga)。此字是印度文與日耳曼文的混合,有枷或駕之義,英文謂之牛轭,引申而為聯系、合一,或者幹脆就是管束的意思。中華舊籍和佛教也有譯作“相應”的,如《瑜伽焰口施食要集》雲:“三業相應,故曰瑜伽。”但在古印度,固特指一種修行方法,所謂枷、駕,實為制服奔馳、奮發的情欲的方法。據湯用彤先生考訂,瑜伽之法原有二,一是苦行,二是持心。持心即禅定也。這種被稱之為Yoga的禅定之術,在佛教未創立之前,已經盛行古印度次大陸。釋迦牟尼未出家之前,就曾從學于瑜伽師,先練苦行,後修禅定。正因為如此,佛教興起之後,便吸取了瑜伽,把信、精進、思維、定、慧,統統視為通瑜伽之路。《瑜伽經》四卷中的第一卷,便是講述禅定之性質和目的的。後來佛家幹脆把瑜伽納入佛法,而以Dhyāna名之。
由此可見,Dhyāna本意與Yoga駕馭、管束之意相近,即所謂持心,盡管它也強調追求真際之智慧,實際上突出的還是實現内心修養的“定”的工夫。胡适曾指出:“總的來說,印度的禅……都是入定”,“印度禅重在定”,可以說是對印度禅,即Dhyāna言簡意赅的概括。
作為“定”和“靜慮”意思的Dhyāna,在佛教傳入中國後,被翻譯為“禅”,可以說一直沒有丢棄它的本意。僧界和漢譯佛典中禅、定連用,尤其特指這一冥心虛寂,禦心攝意的方式。特别在佛法傳譯過程中,對禅的理解,大多還是沿襲印度Dhyāna的本意,包括被稱為禅宗初祖的菩提達摩在内。
毫無疑問,在達摩來華之前,禅法已流行于漢和魏晉。慧皎所記,已有20個習禅的。後漢至魏晉,也有許多關于禅的翻譯佛典行世。可以這樣認為,早在達摩來華前四五個世紀,随着佛教的傳入,Dhyāna也就被譯為禅而引介到中國并流行開來。“禅定”一語,雖不見于最早翻譯的《四十二章經》,但有“誦經”、“行道”等,似為禅之古譯。
應當承認,漢、魏士大夫多受老、莊思想的薰染,而“通習華言”,“宣譯衆經,改梵為漢”的安世高也不能不受莊、老思想的影響。于是,他就選擇了《莊子·寓言》中的“禅”字,也就把他的思維從“定”的狹義中解放出來了。莊子說: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相環,莫得其倫,是為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禅字顯然是從此處挖出來的。“禅”的内涵也在原來的不确定性中,不斷擴張起來。
胡适斷定:印度瑜伽傳入中國,一方面“越變越簡單”而發展為中國禅宗,另一方面卻發展成為煩瑣的唯識哲學。
胡适的結論也可以說是“大膽地假設”。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傳譯時期引介的禅法,仍然在瑜伽的思維框架中運作,與禅宗的禅是沒有太大關系的。不過,中國人創造性的翻譯——禅字的選擇應用,卻為後來者提供了創造性思維的可能性,使“禅”意距印度Yoga和Dhyāna愈來愈遠,而與中國禅宗思想越來越近。
二
禅的大衆化,就是中國化佛教的大衆化,在思想内容上,實在是莊老思想的大衆化。其發端在慧能之《壇經》。《壇經》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已經中國化的禅的思想。無論在理論,還是心性實踐,目的或者方法,強調于一切時中,在行住坐卧中實現禅的創造性思維,把深奧難解的莊老哲理,一變而為簡潔明快的語言,借助擔水劈柴、吃飯睡覺之類的方法,使之在社會各階層不胫而走。同時,傾心成佛的超越追求,也變成了實現“吃飯睡覺拉屎”的普通人的自我完善。簡單地說就是思想語言的大衆化,和見性成佛的普遍性。因此可以說《壇經》不僅完成了中國禅宗思想的建設,而且也推動并實現了中國禅學的大衆化。
關于禅宗思想的發端,禅宗思想的真正創始人,盡管有東山、慧能、神會等不同說法,對禅宗思想也有各種不同的诠釋,但是,以《壇經》為禅宗的根本經典,即禅宗思想本源,或者更準确地說,作為禅宗的基本理論,是沒有異議的。
透過《壇經》故事,考察其中透露出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見性成佛”。這一理論簡單明了,易懂易記,而且雅俗共賞。平民百姓不因它雅而深奧敬而遠之,士人官紳也不因其俗而簡潔不屑一顧,原因就在它既是貼近生活的通俗說教,又是思深義密,情理交融的玄奧思辨。
首先,他告訴人們自性本來清淨,隻要反觀自心,就能夠“即時豁然”而“頓現真如本性”。即所謂“識心見性,自成佛道”。這種基于自然主義的還本之說,以及成佛的普遍性,是禅宗思想的顯著特征。
概而言之,禅宗思想是圍繞着“見性成佛“的宗旨而展開的上述四個核心内容,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
一是依性本清淨的自然主義,充分發揮“但行真心”的随緣思想,即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觸目是道”,“放下即是”等;以此說明成佛普遍性的道理。
二是以否定性的思維,擴充其超越精神。即離相、禽念、離言,“理超四句,體絕百非”,“說似一物即不中”等。
需要說明的是,經過傳譯的禅,在莊、老思想的改造下,一則寄心玄遠,以自我意識,追求居于現象界二元對立之上的絕對本體,并以本體強固自我意識,實現個體與本體的合一(即所謂成佛或覺悟);二則排斥苦行苦修的方法和清規戒律,這與以佛祖為崇拜對象,以刻苦自勵為修身入道的方法,以清規戒律為行為規範的佛教制度是很不相同的。所以,應當說:
以《壇經》為代表的禅宗思想是莊、老化的哲人之慧,而不是佛教徒的立身行事!
綜上所述,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禅”字作為翻譯名詞,早在紀元初傳播開來,而與佛教傳入同步。“禅”之一字取諸《莊子·寓言》。
二、“禅”字對于Dhyāna既非音譯,也非意譯,而是形、聲結合,意義引申和轉化的創造性工作。在意義上,早期主要還是指印度Yoga、Dhyāna定心、攝意與斷滅知見的方法,但已經有意識地在《莊子》中借用了,實際上也是創造了一個意思模糊,具有不确定性的“禅”(chán)字,并不斷地賦予它老莊思想的内涵。禅宗思想是莊老哲學的大衆化。
三、因此,禅在早期,已經具有兩個方面的内容:一是類似印度Yoga和Dhyāna以定為核心的修習方法,有人稱之為禅定,有人謂之禅法,或謂之習禅之禅;二是已經開始老莊化,特别是莊子化的哲學範疇,禅宗思想正是在這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修習方法的禅,在以後近2000年的禅宗史上始終與作為哲學範疇的禅同時存在。歧義并存,研究禅宗思想尤應注意予以區别。
四、禅的智慧既非戰場上的金戈鐵馬、硝煙彌漫;也不是情場上的愛恨情仇、纏綿悱恻、悲歡離合;更不是利祿場上的熙熙攘攘,利來利往、機關算盡,适者生存。而是同日常生活中柴米油鹽、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瑣細小事休戚相關的大智慧。
五、中國化、大衆化和現代化的禅,以鮮明的自然主義傾向,教人在一切時中自淨其心,做一個無生死可怖,無涅槃可得的尋常人。其行為方式、關注結果均面向現實和平民大衆。但是,尋常是無造作、無凡聖的尋常;其核心還是現實時空的超越與現實生活的神聖。
六、由此可見,禅是不可言說,不落言诠的,又是日常的,平實的。故禅師接人,貴在不說破,習禅者貴在自得。于是,機鋒棒喝,揚眉瞬目,或者指東畫西,或者緘口不言;或方言俚語,或詩詞歌賦;或直說,或曲說;吹拉彈唱,呵祖罵佛,無所不用其極,在禅的曆史上留下了許許多多令人回味無窮的經典故事。這些故事生動鮮活,又如雷如電,如夢如幻,美不勝收。同樣因為如此,禅宗語錄、禅宗故事又莫測高深、玄奧難解,望之如霧裡看花,思之則一頭霧水。雖然方便說禅的文字不少,但真正引導讀者得意領宗的作品仍顯不夠。
上海辭書出版社張良一先生屬意于此,邀我組織編撰禅宗鑒賞辭典。如是重托,理應竭力,然鴻篇巨制,汗牛充棟,绠短汲深,光陰荏苒,難以為繼。如是零光片羽,敬呈讀者,不敢說是引玉之磚,權且當作問路之石。
篇末附錄兩則,亦将有助于對禅宗語錄和禅宗思想的理解。
2016年6月
内容簡介
《禅宗語錄鑒賞辭典》是一部中型的佛學類鑒賞辭典。全書共54.5萬字,由BEAT365唯一官网教授、珞珈傑出學者、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佛學及佛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麻天祥先生主編。禅宗語錄,言簡意赅,極富意蘊,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其本身也是可供鑒賞的文學作品。本書從禅宗衆多語錄中選取經典且具有啟迪意義的語錄和案例,加以分類,并進行賞析。為便于讀者理解,每篇語錄均有注釋和鑒賞。為增大圖書内容信息量,書後還有相關附錄。
目 錄
前言
卷一、史前傳說與禅宗開創
七佛
七佛傳心
摩诃迦葉尊者
拈花微笑
馬鳴大士
有作無作
龍樹尊者
無福無報,不死不生
道安大師
四禅妙止
竺道生大師
頓悟成佛
僧肇大師
有由心生
菩提達摩
達摩見梁武帝
慧可大師
斷臂求法
覓心不得
僧璨大師
信心銘
道信大師
一行三昧
同歸方寸
弘忍大師
栖神幽谷
牛頭法融大師
空為道本
四祖傳法
凡之與聖,二俱是假名
慧能大師
佛性無南北
獻偈呈心
風動幡動
見性成佛
心淨則佛土淨
三十六對
卷二、慧能下一世
西域崛多三藏
何不自觀自靜
韶州法海禅師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吉州志誠禅師
盜法
洪州法達禅師
念經僧
壽州智通禅師
三身四智
江西志徹禅師
常無常
信州智常禅師
自己靈光
永嘉玄覺禅師
一宿覺
婺州玄策禅師
有心邪?無心邪?
南陽慧忠國師
他心通
國師喚侍者
師子身中蟲
即心是佛,更修萬行
身心一如
無情因緣
如是
諸法不相到
空中一片雲
十二時中如何修道
立義竟
佛曾迷否
無縫塔
荷澤神會禅師
見即是主
知解宗徒
念摩诃般若
青原行思禅師
不落階級
尋思去
住山斧子
猶帶瓦礫在
廬陵米作麼價
南嶽懷讓禅師
說似一物即不中
磨磚豈得成鏡
如鏡鑄像
三十年不曾少鹽醬
卷三、慧能下二世
耽源應真禅師
佛不受供養
不斷世谛
蒙山光寶禅師
抗行回互
馬祖道一禅師
道不屬修
即心即佛
為止小兒啼
沒弦琴
随侍玩月
藏頭白,海頭黑
若不打汝,諸方笑我
石頭路滑
師子出窟,師子在窟
吃是中丞祿,不吃是中丞福
日面佛,月面佛
石頭希遷禅師
嶺南消息
石頭和尚
參同契
不會佛法
南嶽一橛柴
無這個
長空不礙白雲飛
卷四、慧能下三世
百丈懷海禅師
野鴨飛過
野狐禅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南泉普願禅師
一得一失
南泉斬貓
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
歸宗智常禅師
圓相圍菜
芥子納須彌
大梅法常禅師
梅子熟也
大珠慧海禅師
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長髭曠禅師
紅爐上一點雪
龐蘊居士
一口吸盡西江水
好雪片片
藥山惟俨禅師
千聖不識
一言不措
非思量
特牛生兒
甚處來
丹霞天然禅師
丹霞燒佛
無事僧
卷五、慧能下四世
黃檗希運禅師
大雄山下一大蟲
鬥笠
粗行沙門
尋羚羊僧
大唐國内無禅師
長慶大安禅師
牧牛人
是五蘊,異五蘊
有句無句
大慈寰中禅師
說與行
平田普岸禅師
平田路
石霜性空禅師
出得井中人
古靈神贊禅師
報師慈德
和安寺通禅
仰山将床
東山慧祥師
輔弼宗師,不廢光彩
沩山靈祐禅師
有火無火
為山主人
頓悟之人更有修否
無心是道
大機,大用
信也不立
老牸牛,水牯牛
蚊子上鐵牛
聲色外相見
宗門令嗣
仰山刈禾
仰山插鍬
仰山平田
沩山一頂笠
二子圓夢
趙州從谂禅師
平常心是道
異類中行
明頭合,暗頭合
南泉一隻箭
一枝草
東門,西門,南門,北門
鎮州蘿蔔,青州布衫
摘楊花
四大五陰
密密意
賓中主,主中賓
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
庭前柏樹子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鬥劣不鬥勝
佛,佛心
趙州橋
千鈞之驽,不為鼷鼠而發機
古佛
狗子佛性
趙州勘婆
吃茶去
空劫
毗目仙人執善财手
急水上打球子
看經
人王尊?法王尊?
長沙景岑禅師
沙門眼
遊山歸
百尺竿頭
果上涅槃,因中涅柴
本來空
南泉遷化
鄂州茱萸和尚
虛空裡釘橛
沙門行
子湖利蹤禅師
子湖一隻狗
白馬昙照禅師
苦與樂
雲際師祖禅師
摩尼珠
蘇州西禅和尚
拂子
池州甘贽行者
甘贽設齋
虔州處微禅師
六句外
湖南祇林和尚
賊不打貧兒家
陸亘大夫
南泉出鵝
芙蓉靈訓禅師
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五台智通禅師
師姑元是女人作
鎮州普化和尚
輔佐臨濟
振铎
壽州良遂禅師
良遂知處
龜山智真禅師
示衆偈
薦福弘辯禅師
辯對七刻
上林戒靈禅師
介胃全具
五台秘魔岩和尚
三千裡外賺我來
道吾宗智禅師
不識藥山
咬得指頭血出
速道速道
忽然火起
雲岩縣晟禅師
因子得見海兄
弄師子
觀音正眼
洞山乞眼
船子德誠禅師
船子覆船
百岩明哲禅師
一語不契,一夜不安
澧州高沙彌
受戒
打鼓
刺史李翺居土
雲在青天水在瓶
翠微無學禅師
供養羅漢
孝義性空禅師
父母俱喪
米倉和尚
主人公
仙天禅師
僧參,方展坐具
三平義忠禅師
殺人箭,活人箭
斷得公案
馬頰本空禅師
本來祖翁
石室善道禅師
石頭抽刀
開心碗子,無蓋盤子
龍潭崇信禅師
天皇心要
龍潭吹燭
卷六、慧能下五世
睦州陳尊宿
入頭處
五百力士揭石義
喝
上大人,丘乙己
趙州茶
千頃楚南禅師
易與難
烏石靈觀禅師
雪峰扣門
道與不道
相國裴休居士
真儀可觀,高僧何在
臨濟義玄禅師
黃檗三棒
吾宗到汝,大興于世
石火莫及,電光罔通
無位真人
四料簡
三句
四賓主
四照用
莫道無事好
院主粜米
趙州洗腳
正法眼藏
大随法真禅師
子真得其髓
随他去
西山住庵,東山喚汝
大随燒蛇
靈雲志勤禅師
悟道偈
驢事未去,馬事到來
打破鏡來,與汝相見
壽山師解禅師
忘前失後
嚴陽善信尊者
放不下,擔取去
光孝慧覺禅師
莫謗先師
殺生無罪
雪窦常通禅師
密室
石梯和尚
上堂齋
關南道吾和尚
打動關南鼓,唱起德山歌
末山尼了然禅師
不是神,不是鬼,變個甚麼
金華俱胝和尚
一指禅
石霜慶諸禅師
一粒米
空中一片石
石霜不顧
頭與尾
漸源仲興禅師
打先師
神山僧密禅師
須死一場始得
白衣拜相
洞山良價禅師
無情說法
睹影悟道
問殺首座
寒殺阇黎
刮骨之言
氣宇如王
四賓主
鳥道
君臣五位
功勳五位
寶鏡三昧
空裡步
夾山善會禅師
悟法迷人
夾山境
洞山三路
一老一不老
露地白牛
清平令遵禅師
竿長竿短
道場如讷禅師
石從空裡立,火向水中焚
附錄 問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