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豐:有限自由的道德能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6-07
【摘 要】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用淺顯的模仿和自我強化凸顯了人之為人的能動。能動具有預見、自我反思以及自我反應的特征。自我反思以自我效能為代表,而自我反應則表現于自我調節行為,以道德推脫作為代表。道德推脫類似緊張降低的認知失調原理,但其實是一種對于自我懲罰緊張系統的預見性逃離,它反映了一種有限自由的道德能動。
【關鍵詞】道德推脫;能動;道德能動;自我調節;
作者簡介:喻豐,beat365体育官网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學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道德心理學(包括實驗倫理學、商業倫理學、政治心理學)、科技心理學(尤其是人工智能社會心理學)、社會與文化心理學(主要是實驗社會心理學、大數據社會文化分析)、積極心理學(特别是創新與審美等細微情境研究、積極教育實踐與應用)
文章來源:《心理研究》2022,15(02)
1 能動作為人之為人的凸顯
人和動物有何區别?心理學理論不一,而心智知覺理論(mind perception theory)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心智知覺的兩個維度,即所謂能動(agency)和體驗(experience)。能動,即有自我控制、道德、記憶、情緒再認、計劃、交流和思考的能力;而體驗,即有饑餓、害怕、愉悅、憤怒、欲求、人格、意識、驕傲、尴尬和喜悅的能力。這是自下而上的實證解答。而在班杜拉看來,能動則是人之主動人心,它不一定是這些維度内涵,但一定是在表達人對于選擇、對于自由意志的發揮、對于主動人心的選擇。
這一點從班杜拉為人熟知的觀察學習理論中可見一斑。簡單來說,觀察學習其實就是模仿,就是榜樣的力量。如果不去思考,那麼這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這很明顯,但是它很重要,因為它來自于替代強化的感覺。總結經驗教訓就是觀察學習,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車之鑒。為了說明這件簡單的事情,班杜拉去做了個簡單的實驗。他把随機挑選的一群兒童分成兩組,分别進入兩間房屋,屋内都放着一台電視和一個娃娃。一個房間裡的電視上播放一名成年人粗暴地捶打玩具之後得到了很多糖,而另一個房間的電視上播放一名成年人沒有對玩具實施攻擊,之後什麼都沒有得到。結果,與後一組孩子相比,前一組孩子明顯表現出了更多的對娃娃的攻擊性行為。看到别人的事情會對自己的行為發生概率産生變化,這是替代強化。通俗地說就是,人們更可能模仿那些曾使别人得到獎賞的行為,而更不可能模仿那些曾給别人帶來傷害和懲罰的行為。
斯金納不會這樣想,因為他從來沒有再放一隻小白鼠看着這個小白鼠按壓杠杆。這是人才有的高級功能。為什麼動物,就連最像人的猩猩都離人很遠?那多半是因為他們沒文化,人有文化。觀察學習是文化進化和習得的主要機制,通過它人類能夠将那些有效指導行為的文化特質進行良好傳遞。這些文化特質亦即我們所說的那些群體所特有的價值、知識、體驗、思想和認識世界的方式等。這些文化特質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是驅動了種族之成功的,無論是在原始社會還是在現代,也不管是在農業社會還是工業社會。通過觀察學習,人類可以向他人習得自己原先并沒有的知識與能力,向外部而非自己來獲取新的知識,習得他人已然獲取的經驗,這是文化傳遞的過程。當然,觀察學習也就是模仿,其實猩猩也能模仿,但是隻有人能夠高精度地還原另一個個體或者群體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班杜拉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觀察學習,人類曆史無法演進,人類知識無法積累,人類文化無法形成。
社會學習理論完好地解決了行為主義不把人當人的問題,從直接強化到替代強化,這裡其實隻是抛棄了動物作為一種完全不“能動”的接受者,被動接受被施加刺激時的窘迫境地。而人作為人,在觀察學習中是因為人有高模仿能力。小孩子沒這種能力,所以社會學習的發展及其決定因素要從兒童早期的即時模仿和延遲模仿開始。在兒童發展的早期階段僅限于即時模仿。随着兒童的經驗符号化和把經驗轉換成運動形态等技能的發展,兒童增強了對複雜行為模式進行延遲模仿的能力。高模仿能力來源于人有高符号表征能力,人能在腦中把具體的變成抽象的,又把抽象的變成具體的,能在腦中将具體的視聽信息表征出來,進行心理模拟(mental simulation),動物做不到,這就涉及人類的高級認知功能。當然,普通人肯定會提出疑問,即認為替代經驗是沒有用的,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現代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身體不參與的認知世界是狹隘的,因為身體不僅是主體,也是對象,也是媒介。人當然還是受制于環境的,也受制于直接經驗。班杜拉其實并非不說直接經驗,他将之稱為親曆學習。隻不過是,親曆學習中的人并非隻是個客體,而是個有思考的人,親曆學習的結果不隻是導緻行為發生頻率的變化,還會導緻這個人如何思考這個行為、是否繼續這個行為以及認為自己是否能夠掌握這種行為。認為自己是否能夠掌握這種行為,即自我效能。完整的表述應該是個體知覺到的自己對某種領域特異性行為能夠成功或者能夠達到某種結果的信念。用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的話來說,即:“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
同樣能力的人,有不同的自我看法,那麼他們行為的結果就會不同。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不同,就能産生行為的不同結果,那麼我是不是能夠改變自己對自己看法?是的,我們甚至可以随時根據行為來調整自己的看法,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看法随時改變自己的行為,此即自我調節。自我調節是自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甚至人為了提高自己某種行為發生的概率,還可以什麼都不要,自己獎勵自己,這就是班杜拉的另一種強化模式—自我強化。比如,你為了讓自己更多地複習,你自己心裡暗暗發誓,如果你考到了滿分,你就獎勵自己一根冰棍。這種自己施加的獎勵也能使我們行為發生的概率增加,它很了不起,連他人都不用了,自己就完成了這件事情。它标志着班杜拉對人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由意志的強調。
行為主義把人當人嗎?不當,因為在行為主義那裡,人隻是被動的環境刺激接受者而已。精神分析把人當人嗎?不當,因為在精神分析那裡理性不起作用,是你根本意識不到的無意識在起作用。但是在班杜拉這裡,他的自我效能、自我強化和對自我能動性的強調甚至讓他有了一種人本主義的感覺。我這裡說的人本主義不是心理學史上馬斯洛、羅傑斯的人文主義,而更像是文藝複興時的人文主義感覺,把人當人,把個體作為強調的主體,人不再壓抑在什麼之下,個體自己就由自己定義,沒有什麼社會組織群體中的人,他們不過是人的集合,人之為人就在于人有能動性,人有自主性,人有自由意志,也能為自己負責任。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班杜拉又一次在行為主義中将人之為人的感覺凸顯了出來。
2 自我調節作為能動的特征
雖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通過觀察學習和自我強化等機制将人類能動性凸顯了出來,但是這并非是班杜拉能動觀點的理論表達。在班杜拉的能動理論中,能動有三種特點,即預見(forethought)、自我反應(self-reactiveness)以及自我反思(self-reflectiveness)。預見非常容易理解,即某種前瞻性思維,這與塞利格曼對于傳統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式心理學是過去心理學的批判相類似。預見是一種前瞻性思維,更靠近人類的目标、期望等朝向未來的感覺。這種類似觀點不僅打破了傳統心理學的知識建構體系,即認為心理影響都存在一套導緻其發生的先決條件,記憶中儲存已有知識建構發生的表征,它決定人類認知和行為。但實際上,期望價值理論抑或是目标導向理論都表明了朝向未來的人類主動預見是有效的。
班杜拉的自我反思則更多在元認知功能意義上,即自我效能。某種程度上,自我效能是一種領域特異性認知,一個人可能對寫文章、講課有自我效能,但是對唱歌、跳舞卻沒有自我效能,它是對應某種特定行為的。不少研究将其當作一種非領域特異性信念來對待,仔細看這些量表,其實測量的不是自我效能,而就是世俗意義上的“自信”。也許研究者發現了這一點,改之為“一般自我效能”,但這則失去了班杜拉對于特定事件進行元認知的感覺。一個人對一件事情有自我效能,那麼他就會認為這件事情能夠完成,當一個人覺得這件事情能夠完成時,那麼他就更有可能完成得很好。自我效能來源于人的實際經驗或者替代經驗抑或是更多類似說服等元素的集合,但是它表明,一個人有能力通過自己的行動對自己的行為結果産生影響,因為人會相信自己的行動能産生預期效果。
自我反應則處于預見與自我反思之間,它是一種根據标準來規範自己的方式。自我反思更為趨近,而自我反應則更為回避。某種意義上,其他理論的所謂自我調節,也是在班杜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如反饋回路的自我調節觀,它認為一個反饋回路包括四個部分:輸入功能、參照價值、比較器、輸出功能。輸入功能是對當前行為及其影響的知覺,它是指你正在做什麼以及這樣做有什麼影響,它将感受器所接收的信息帶入系統中。參照價值是另一部分信息,即目标或者标準。比較器是将輸入與參照價值這兩部分信息進行比較,如果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的意圖相符,那麼二者之間就沒有差異,你就可以繼續做這件事;如果比較器探查出兩部分信息有差異,那麼行為就将改變,亦即輸出功能改變。行為都是目的性的,目标可以是動力性的,自我調節是持續不斷且無時不在的。在這一理論中,所有行為都包含着要向參照價值确認的過程,而行為則是指向目标的有意過程。生活是一系列過程,它包括形成目标和意圖,調整行為以匹配目标,以及用對反饋的知覺來了解我們的所為是不是我們所願。個體的參照價值,如标準,是指我們可能達到以及想要達到的狀态,這些标準具有動力性。比如,自我概念裡的可能自我及自我導向,它們作為目标都是具有動力性質的自我概念。當一個反饋回路運行完,它的輸出功能所帶來的行為又使個體産生新的知覺,這便形成了下一個反饋,它又重新與參照價值進行比較,如此反複進行下去。因此自我調節過程便會持續不斷地進行,永不停息。這種自我調節理論明顯受到班杜拉能動觀的影響,是在标準下進行不斷調整。但是班杜拉的理論則更進一步,它将自我調節放入了人類的道德生活中。
3 道德推脫作為自我調節的代表
在人類自我調節的背景下,道德規範并非是内化于心而一成不變去指導任何行為的,這是一種動态過程。人類總是傾向于去做提高自尊的行為而逃脫自我審判。于是,當行為和道德規範發生沖突,亦即當人們做出世俗意義上錯誤之事時,他們都傾向于将規範與行為相脫離。道德推脫(moral disengagement)分為八種不同的過程,以打人為例舉例來說明此事。(1)道德辯護:“我打他是因為他就不是個好人”;(2)有利比較:“我是打他,前天你還說要打死他呢”;(3)委婉标簽:“我這不是打他,我這是戰略性打擊”;(4)責任轉移:“我打他,你也沒拉着我啊”;(5)責任分散:“又不是我一個人打他”;(6)忽視或扭曲結果:“你看他被打了根本沒事,樂得很”;(7)非人性化:“他皮糙肉厚,怕什麼”;(8)責備歸因:“他平常就喜歡幹壞事”。
從道德心理學的視角來說,道德推脫并非很優美的道德心理學理論,因為其視角龐雜,而過程雜糅。其在本身的社會心理學領域中被采用不多,但在管理學中則應用頗多。最近元分析表明:道德推脫與暗黑三人格和心理賦權正相關;其前因變量包括個體差異層面與道德相對主義正相關,與道德認同、謙遜、盡責性、特質共情、特質羞愧、特質内疚以及理想主義負相關;在情境層面上與倫理領導和組織公正負相關,與辱虐管理和組織政治正相關;它會導緻更多的離職傾向、更少的任務表現、更少的内疚、更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判斷、更多的工作場所犯錯以及更少的組織公民行為。
按班杜拉的說法,道德推脫有行為、結果、受害人和能動四個關注點。在其能動的關注點上,行為主體主要是在分散和推卸責任。在其歸因理論中隻強調可控性的作用,且認為因果性隻是道德責任歸因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單純因果鍊條不能進行責任歸因,隻有在原因可控的情況下,主體才需負道德責任。這條原則從側面說明自由意志、能動感在道德責任歸因中的作用。的責任歸因路徑是最近較有影響力的模型。該模型描述的責任歸因過程并非元素,而是順序為之的固定過程。首先是對違規事件的發現,與積極或中性事件相比,人們對消極事件的反應往往更加敏銳,這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道德直覺。其次要考慮的是主體的因果性,如果主體與消極事件之間不存在因果性,那麼責備自然也不成立。在确立了因果性之後,就進入了最為重要的一個分流環節,即考察主體的意向性。在有意路徑中需要考慮主體的理由,即主體行為背後的動機,并以此來确定責備程度的輕重。如果是反社會、自私、報仇、進一步違規(如偷錢去吸毒)等負面動機,那麼責備将會加重;但如果是好心辦壞事或者正當防衛等正面動機,則會減輕責備的程度。在無意路徑中要考慮的則是主體的義務和能力,即主體是否有阻止消極結果出現的義務和能力,這兩者的有或無都會對最終的責備程度造成影響。這些所謂的自主性、自由意志、意向性實際上都是班杜拉所謂的能動。
4 緊張系統作為道德推脫的邏輯
大多數社會心理學原則遵從簡單的緊張降低原理。假設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套緊張系統(tension systems),緊張的心理狀态人都不喜歡,都想要擺脫,于是便會做出各種行為來擺脫這種狀态。你抽煙,但你知道抽煙有害健康,這樣你心裡便産生了緊張。擺脫這種緊張狀态,你要麼戒煙,要麼無視健康,要麼覺得及時行樂比健康重要多了。這就是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最為精巧的緊張降低理論。生活中這樣一步步失調的人太多,每天我們都在擺脫自己心理的緊張狀态。不隻認知失調,弗洛伊德的力比多也是一種典型的緊張降低的理論,人的欲望如洪水猛獸,決堤意味着緊張降低。本我與超我的永恒争鬥,自我的調節成為緊張降低的源泉。甚至整個心理防禦機制就是完完全全緊張降低的方式模闆。有趣的是,忍辱負重的中國人理論上比較能夠理解緊張狀态,因為我們并不把緊張當做緊張,辯證的我們沒那麼多失調。心理緊張我們也不能說,心裡苦我也要笑着說完。美國文化是更加崇尚個體的,那勢必強調個體的能動、自由、意志。緊張降低的心理學是被動的心理學,也與能動的美國文化并不一緻。按道理說,類似自主這樣的動機理論才會是在美國穩定發展中的社會心理學更容易接受的。
反觀道德推脫理論,實際上,它非常類似一種緊張降低理論。因為自己的不道德行為與道德信念之間産生了沖突,這種沖突導緻失調,為了減少這種失調,人們開始主動調整自己的認知,導緻道德推脫。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推脫理論也可以近似看作一種認知失調或者自我合理化機制的特異化理論。不過認知失調理論是被動形态的理論,而道德推脫則強調道德能動作為一種主動的調節機制的存在。從主動-被動的意義上說,認知失調是因為緊張後被動降低緊張狀态,而道德推脫則更像主動避免遭受到緊張狀态而提前為自己尋找到避免遭受自我懲罰的理由。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班杜拉的道德推脫理論更加預設了一個期望的緊張狀态于其中,并将之作為逃避的目标,而非是在已然遭受了緊張狀态之後的逃離。
如果人受制于緊張狀态,不斷因為緊張狀态的降低而行為,則人并不自由。而如果人可以預見到緊張狀态,那麼人則可能自由地選擇如何避免。那麼班杜拉的能動代表着完全的自由嗎?我想不一定,因為人畢竟還在環境中,班杜拉是強調人,但是他也不放棄環境。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論圖顯得十分簡單,就是人、環境、行為三者的一個相互箭頭的三角形。勒溫曾經寫過一個簡單的函數叫B=f(P,E),也就是說,行為由人和情境共同作用,之後不少人在其中加上了人和情境的交互作用。這也很淺顯,但是在勒溫這裡行為與人和情境的關系是單一的,而在班杜拉這裡,三者是互相影響的。人和行為能互相影響,說明人情人欲,人的期望、信念、動機、目标會影響行為,而行為帶來的反饋又能反過來影響理性和情感。這樣一來,人的認知因素就被顯現,而能動的自我調節感覺也出現了。行為和環境的相互影響說明,不僅行為受到環境影響,行為也會改變外在的環境而去适應人。這将行為主義中一成不變和至高無上的環境感削弱了。人和環境的相互影響就不說了,環境塑造人,人也改造、适應、選擇環境。這個三元交互作用論看似簡單,但是班杜拉通過它也表達給我們一種深刻的想法,人需要自由。他強調自由,強調人的能動性,但是人可能永遠也隻能獲得有限度的自由,因為班杜拉始終沒有忘記環境的作用。我們每個人始終都在限制和自由中掙紮、行動。有時候我們會極端,要尋求最大化的自由、掌控自己的命運;而有時候我們又想躺平,在醉生夢死中享受環境對自己的無限制約,還用強大的系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班杜拉在理性中描繪了人類心理的基本張力,他告訴我們,人既不是工具也不是動物,人既不能是浪子也不應是囚徒,人就是在環境張力中的有限能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