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新時代精準思維的基本前提、實踐要求和價值追求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7-03
【摘 要】精準思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方法論的組成部分。新時代精準思維以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為理論前提,以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為實踐前提。在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中運用精準思維,要堅持精準方略,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發力,發揚釘釘子精神。精準思維深刻揭示了新時代黨更好造福群衆的價值追求。精準思維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内涵的實踐智慧,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實踐遵循。
【關健詞】新時代;精準思維;實踐要求;價值追求;
作者簡介:哲學博士,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挂職);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文章來源:《學習與實踐》2022,(09)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指導脫貧攻堅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全面深化改革、社會治理、宏觀調控、軍民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區域協調發展、生态文明建設等黨和國家事業時,先後提出了“精準施策”“精準把脈”“精準理解”“精準發力”“精準落實”等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新時代治國理政的諸多“精準方略”。貫穿于這些“精準方略”的哲學方法論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精準思維。所謂精準思維,就是在全面掌握客觀實際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具體事物的本質、規律和特點,采取針對性、精細化的政策和措施,并積極推動政策和措施的落實,确保問題的有效解決。深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精準思維,有必要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實踐新局面新境界和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闡明精準思維的基本前提,考察其實踐要求,揭示其價值追求。
一、深入調查研究:新時代精準思維的基本前提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時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遠的目标。”這一論斷不僅适用于扶貧工作,而且深刻揭示了精準思維的理論基礎。精準思維既要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又要符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因地制宜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回顧精準扶貧戰略時強調:“我提出精準扶貧戰略,就是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調查研究既是黨的優良傳統,“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又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的必然要求。可以說,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是精準思維的理論前提,它們所要求的深入調查研究則是精準思維的實踐前提。
(一)堅持實事求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産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這一論斷揭示了實事求是的理論地位、政治屬性和方法論意義。
首先,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所謂實事求是,就是要求深入了解事物的本來面貌來揭示事物的内部規律,要承認事物具有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客觀屬性,即承認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辯證唯物主義主張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而非關于事物的唯心主義怪想來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一基本立場決定了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時,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前提是深入實際、了解實際,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同樣,隻有有實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重視深入實際、了解實際。”
其次,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産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毛澤東倡導馬克思列甯主義的态度,提議全黨對周圍環境開展調查研究、研究近百年的中國曆史、集中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這種态度,就是黨性的表現,就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甯主義的作風。這是一個共産黨員起碼應該具備的态度。”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甯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根本要求。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之所以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堅持實事求是,實現了馬克思列甯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有效結合。正因如此,鄧小平進一步強調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活的靈魂,是中國共産黨的思想路線。
再次,實事求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方法。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既指引了中國共産黨不同時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又貫穿于黨的各方面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基于對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國情的認識,我們黨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基于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認識,我們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健全和完善體制機制,不斷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基于對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的認識,我們黨始終堅持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協調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等各種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入分析黨情世情民情,深刻認識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科學謀劃“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解決了諸多重要難題,實現了黨和國家事業的曆史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過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實事求是。今天,我們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還是要靠實事求是。”
(二)堅持因地制宜
20世紀80年代,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甯德工作時,就提出農村扶貧的因地制宜原則:扶貧要找準發展路徑,“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讨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因地制宜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黨和國家事業各方面工作時反複強調的。從根本上說,堅持因地制宜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與堅持實事求是是内在統一的。
堅持因地制宜是唯物辯證法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必然要求。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内部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的普遍性表現為矛盾不僅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而且存在于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僅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而且每一物質運動形式的每一過程及其各個方面的矛盾,都有其特性和本質。列甯特别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是“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既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的靈活運用,也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内在要求和具體表現。在革命年代,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具體地分析中國社會實際情況和世界形勢的變化發展,不斷深化對中國革命不同階段的認識,科學制定并适當調整中國革命戰略,樹立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制定方針政策的典範。
堅持因地制宜與堅持實事求是是内在統一的。實事求是側重于事物的物質性前提,因地制宜側重于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但是二者本質上是統一的。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都形象生動地闡明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實事求是不是一勞永逸的,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做到了實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時間另外的地點也能做到實事求是,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堅持實事求是得出的結論、取得的經驗,并不等于在變化了的另外的時間另外的地點也能夠适用。”因地制宜同樣要根據變化着的事物來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堅持因地制宜與堅持實事求是二者都具有鮮明的現實旨趣,堅持為實踐服務。實事求是是與有的放矢緊密相連的,歸根到底是為了運用客觀規律,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因地制宜作為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原則,也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
(三)把調查研究做深做實
從根本上說,重視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的必然要求和共産黨人的根本方法,是密切黨和人民群衆之間的聯系、正确制定與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決策、順利開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都要求我們的領導工作和領導幹部必須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重視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産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曆史時期做好工作的重要法寶。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開展調查研究,在不同時期的領導崗位上始終堅持把調查研究做深做實。在主政福建甯德期間,習近平提出并倡導實施“四下基層”工作制度: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根據調查研究的情況,習近平提出了更新觀念、積極探索、因地制宜、全面從嚴治黨以實現“弱鳥先飛”的思路。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提出了調研工作的“深、實、細、準、效”标準,要求領導幹部在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前,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衆,“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和甘當小學生的精神”,還要求掌握科學的調研方法,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情況,做到點面結合、上下結合、内外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調查研究做深做實”,大緻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要深入基層一線。要了解客觀實際情況,體察人民群衆的呼聲和疾苦,就必須深入實際、深入基層,特别是深入到基層一線。“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經常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聽真話、察真情,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避免調查研究中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二是要廣泛聽取意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能聽到不同聲音不是壞事。“要用好交換、比較、反複的方法,重視聽取各方面意見包括少數人的意見、反對的意見。”三是要深入分析思考。對于調查所得的各方面意見,要進行分析思考,從中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經過多次‘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進行的思考、作出的決策才能符合實際。”四是要創新調查方法。在信息網絡化時代,調查研究方法要與時俱進,不僅要運用我們黨在長期的實踐中摸索出的“蹲點調研”、“解剖麻雀”等有效方法,還要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調研方法,通過問卷調查、統計調查、抽樣調查、專家調查、網絡調查等方法來提高調研的效率和科學性。五是要制度化經常化。在浙江工作期間,浙江省委頒布的《關于推進調查研究工作規範化制度化的意見》對加強領導幹部調查研究工作作出了硬性規定。2011年,習近平同志提出保證調查研究經常化,要堅持和完善先調研後決策的重要決策調研論證制度、領導機關領導幹部的調研工作制度以及領導幹部的聯系點制度。2012年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央八項規定”第一條就是要改進調查研究。
總之,在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中堅持精準思維,首先要把調查研究做深做實,這既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根本方法,遵循因地制宜的方法原則的必然要求,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治國理政取得一系列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
二、堅持精準方略: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踐要求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總結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積累的六條寶貴經驗,其中第二條是“堅持精準方略,提高脫貧實效”。精準方略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思維在脫貧攻堅戰中的具體運用,而且是準确把握精準思維的關鍵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領導全面深化改革、社會治理、宏觀調控、軍民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區域協調發展、生态文明建設等黨和國家事業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精準方略,既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把脈,又精準發力、精準施策,還重視精準理解、精準落實,從而保證了政策措施的精準有效,推動了複雜問題、難點問題的解決。
(一)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把脈
堅持問題導向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其中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複強調新時代治國理政要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始終在黨和國家事業的各方面、各領域和各環節堅持精準把脈、精準識别。
首先,精準把脈世界大勢。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把脈”世界經濟形勢,提出要解決“怎麼看”的問題。“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把握了世界格局和科技發展趨勢,多次強調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并深刻揭示了大變局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的基本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對世界科技發展大勢作出精準判斷:“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産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新技術突破加速帶動産業變革,對世界經濟結構和競争格局産生了重大影響。”這一變革将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國際軍事競争格局,對人類生産生活帶來深遠影響。
其次,精準識别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要從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适應新常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既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又帶來了新的挑戰。“适應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領新常态,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要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特點新要求,着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論斷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為依據,為新時代謀劃我國發展的重大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順利開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标已經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現在“已經到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曆史階段”;今後要深入研究不同階段的目标,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這些判斷精準把握了我們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為“十四五”時期的施政方略提供了根本遵循。
再次,精準把握細節、細處問題。“天下之事,必作于細。”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精準思維時,多次強調要從細節、細處入手,要有精細的管理、措施和标準。要實現工作中的精細化,必須精準把握各方面、各領域和各環節存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每到一處調研考察,總會走村入戶,與基層群衆促膝交談、噓寒問暖,與大家拉家常、聊民情、談生産、問生計。“扶貧必先識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通過建檔立卡的方式摸清貧困人口底數,了解每家每戶每村的貧困人口、貧困程度和緻貧原因。習近平總書記還将脫貧目标細化為“兩不愁三保障”,即脫貧群衆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飲水安全有保障。
(二)注重精準發力,精準施策
在精準識别不同層次、不同性質和不同類型的問題後,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而非大而化之、大而不當的做法。通俗地說,就是找準靶心才能精準發力,對症下藥方可藥到病除。
首先,要分解問題,細化措施。要解決具體工作中的突出且複雜的問題,必須在精準把握總問題的前提下,進一步分解問題,然後針對性地制定政策,精準發力。針對促進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标,習近平總書記凝練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等四個重點問題,提出了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等“六個精準”;實行發展生産、易地搬遷、生态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等“五個一批”;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确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在抗擊新冠疫情鬥争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針對疫情防控、患者救治和常态化防控等不同環節和階段确定相應要求和策略:針對疫情防控提出了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要求;針對患者救治提出了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要求;在疫情穩定、進入常态化防控後,及時将全國總體防控策略調整為“外防輸入、内防反彈”,健全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機制,落實分區分級精準複工複産,有序推進學校複學複課,抓緊恢複生産生活秩序。
其次,要因人因地,分類施策。不僅要在解決具體問題的實際工作中精準施策,還要在實施政策和措施時充分考慮對象的特殊性,根據對象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而不是千人一面、走馬觀花。在脫貧攻堅戰中,為解決好“怎麼扶”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總的就是因地因人制宜,缺什麼就補什麼,能幹什麼就幹什麼,扶到點上扶到根上。”“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别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後,黨中央準确把握疫情形勢變化,實施分區分級精準複工複産和精準防控策略,要求低風險地區将防控策略調整到外防輸入,全面恢複生産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依據防控形勢有序複工複産,高風險地區繼續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産生活。
再次,要多管齊下,協同發力。在治國理政的政治實踐中精準發力、精準施策,解決複雜問題,并非要單打獨幹、孤身前行,而是要将系統思維與精準思維有機結合起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和物質因素精準參與,構築強大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我國脫貧攻堅成功經驗時指出,我們通過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組織開展定點扶貧、産業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以及“萬企幫萬村”行動,“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在推動社會治理精準化、精細化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充分利用大數據平台,加強政企合作、多方參與,形成社會治理強大合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同時統籌謀劃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三)發揚釘釘子精神,精準落實
在實際工作中,再好的政策和措施,如果不能執行到位、落到實處,終究不過是一紙空文、鏡花水月。習近平總書記把精準思維貫穿在狠抓落實的過程中,倡導發揚釘釘子精神,推動各項政策、措施和做法精準落地、精準落實。“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着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結果很可能是一顆釘子都釘不上、釘不牢。”
一是開展精準化培訓,提升領導幹部的精準理解能力和執行落實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特别重視領導幹部特别是基層幹部的培訓工作,要求加強對幹部的教育培訓,針對幹部的知識空白、經驗盲區、能力弱項,開展精準化的理論培訓、政策培訓、科技培訓、管理培訓、法規培訓,增強其适應新形勢新任務的信心和能力。在脫貧攻堅戰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确要求針對省、市、縣等不同層級的扶貧幹部開展針對性的學習培訓工作,加大幹部培訓力度,開展有所區别、突出重點的培訓方式。
二是改進工作作風,戒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實際工作中發揚釘釘子精神,必須堅持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堅決反對各式各樣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調查研究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表現為“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在脫貧攻堅戰中,主要表現為花錢刷白牆、會議多、檢查多、填表多;在疫情防控中,主要表現為各條線多頭重複向基層派任務、要表格。作風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的政策措施能否落實到位,能否推動具體問題的有效解決,還關系到人心向背和黨的執政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必須抓常、抓細、抓長,持續努力、久久為功。”
三是強化機制保障,定期開展“回頭看”。要在各項具體工作中持久不懈地堅持精準方略,既要把行之有效的精準措施上升為長期堅持的機制,又要定期開展“回頭看”,不斷健全完善工作機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脫貧攻堅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而“總結各地實踐和探索,好路子好機制的核心就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要做到定期“回頭看”,并建立起長效機制。在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要實施精準治理,預警發布要精準,搶險救援要精準,恢複重建要精準,監管執法要精準”。
綜上,新時代治國理政中的各項精準方略是精準思維的實踐要求和生動體現,它包括精準把脈、精準施策和精準落實三個環節,着力解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進程中發現問題、制定對策和推動落實等方面的難題。精準方略既是新時代治國理政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證,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功經驗。
三、更好造福群衆:新時代精準思維的價值追求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鼓勵基層改革創新、大膽探索,要“把改革落準落細落實,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衆”。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調研時再次指出,地方抓改革、推改革,要“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新時代精準思維的價值追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精準方略,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地造福廣大人民群衆,其實現途徑是精準對接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問題、基層黨員幹部的熱切期盼和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
(一)精準對接發展所需
進入新時代,中國要繼續走好自己的發展道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就必須精準對接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世界格局、科技趨勢和國内社會的階段性特征。
首先,要精準對接發展所面臨的世界大勢。習近平指出:“面對世界大發展大調整的新形勢,為更好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我們必須登高望遠,正确認識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國際關系民主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安全穩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大勢所趨,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共同願望,等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所謀劃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都順應并引領了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在反全球化呼聲高漲之際,中國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基本國策,并且奉行互利共赢的開放戰略,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多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為實現各國戰略對接、優勢互補,共同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用切實的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等等。在新時代,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世界眼光,必須精準對接世界大勢,緊跟時代潮流。
其次,要精準對接發展所面臨的科技趨勢。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産力。近代以來的中國曆史表明,抓住科學技術變革帶來的機遇,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才不至于落後于世界發展潮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的講話深刻揭示了當代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發展态勢和特征,要求高度關注大數據、先進制造、量子調控和人造生命等新科技新突破新趨勢。在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産業革命呼之欲出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占科技和産業制高點,着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科技資源上快速布局,争取赢得發展先機。
再次,要精準對接中國發展所處的曆史方位。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精準确定了我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一方面,新時代我國正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衆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對教育、工作、收入、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服務、居住條件、環境和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因此,在堅持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同時,我們要以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來精準對接中國所處的曆史方位,繼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精準對接基層所盼
新時代踐行黨的群衆路線,要在精準思維的指導下開展調查研究,推進政策落地,實現群衆路線與精準方略的緊密結合。通過調查研究,深入了解基層情況,是黨中央制定各項工作的精準方略的重要基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精準對接基層所需,暢通重大政策和措施落地的“最後一公裡”,通過加強基層黨建、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減輕基層負擔,推進黨和國家重大任務的完成和各項事業發展。
首先,精準對接基層,要加強基層黨建。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後一公裡’”,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緊補齊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各種短闆,把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鬥堡壘,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在改革發展穩定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堅持黨的領導的根本要求。在脫貧攻堅戰中,通過在鄉鎮層面選好一把手、配強領導班子,在村級層面選派優秀幹部、精準選配第一書記、精準選派駐村工作隊、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等黨建措施,激發了基層黨員幹部的主動性創造性,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從而精準對接了基層群衆脫貧緻富的需求,确保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的精準落實。
其次,精準對接基層,要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基層是黨聯系服務群衆的“最後一公裡”。黨的基層組織是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力量,基層黨建與基層社會治理相互交融、互為支撐。加強基層社會治理,要求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開展基層群衆自治,确保基層社會治理的活力和秩序。基層社會治理主要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的最突出矛盾和問題,與人民群衆的衣食住行和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而更加要求工作的精準化、精細化。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虹口區市民驿站考察時強調:“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裡’就在社區”,“社區是黨委和政府聯系群衆、服務群衆的神經末梢,要及時感知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要改革完善基層治理,加強社區服務能力建設,更好為群衆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把群衆大大小小的事辦好。
再次,精準對接基層,要切實減輕基層負擔。一段時間以來,基層幹部被各式各樣的“痕迹管理”、名目繁多的檢查考核等事務占用了大量時間、耗費了大量精力,嚴重影響了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損害了黨群關系,阻礙了黨中央重大戰略的精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基層幹部從繁文缛節、文山會海、迎來送往中解脫出來。”在指導脫貧攻堅、疫情防控以及在各地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記挂在心,凸顯了對基層減負工作的高度重視,推動了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從頂層設計到狠抓落實的深入展開。基層黨員幹部有了更多時間精力奔一線、辦實事、抓落實,精準對接基層問題,推動黨中央各項戰略的精準落地。
(三)精準對接民心所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精準方略治國理政,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立場貫穿于黨和國家事業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精準對接發展所需與基層所盼,歸根到底,都是為了精準對接民心所向。精準對接民心所向,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思維最鮮明的價值旨趣,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運用精準思維開展治國理政實踐的生動體現。
第一,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把人民群衆視為力量的源泉,又把人民利益當作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精準方略推進脫貧攻堅、新冠疫情防控、生态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事業,始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重,以人民的熱切期盼為念。“我們把群衆滿意度作為衡量脫貧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決貧困群衆基本民生需求。我們發揮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甯肯少上幾個大項目,也優先保障脫貧攻堅資金投入。”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鬥争中,我們把“生命至上”視為首要原則,“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仁愛傳統和中國共産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第二,提升人民的發展能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促進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黨在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征程中,始終重視提升人民群衆的發展能力,既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又堅持以發展的方式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在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我們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改善發展條件,增強發展能力,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讓發展成為消除貧困最有效的辦法、創造幸福生活最穩定的途徑”。通過教育扶貧、産業扶貧、科技扶貧等方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明天。在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方面,既重視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也重視發揮居民和村民的自治功能,特别是通過推進基層群衆自治,在實踐中培養廣大人民群衆的民主參與意識、提高民主參與能力、增強民主素質。
第三,增強人民的獲得感。檢驗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是否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其标準是人民是否滿意,是否獲益。“全黨同志無論職位高低,都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準。”要讓人民群衆有更多獲得感,一方面要不斷改善民生,推動教育、醫療、養老、收入、就業等領域的改革發展,讓人民群衆獲得更多實惠,即“要關注群衆多方面、多層次需求,創新方式方法,多用善用會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辦法推進改革,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另一方面,要貫徹精準方略,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落實、落細,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衆,“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衆帶來更多獲得感”。
總之,更好造福群衆既是人民主體論在新時代精準方略中的具體表現,又為堅持精準方略指明了根本方向,确立了價值原則。正是由于堅持更好造福群衆的價值追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精準思維才不隻是一般意義上的方法論,而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内涵的實踐智慧,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實踐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