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輯簡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03-03

近年來,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全球化潮流,如何既因應這一潮流而實現國家的富強民主,同時又保持一個具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的根源性而不被暫居強勢的西方文明所同化,進而以本有文化的自覺,促進民族認同、倫理共識與健康的現代化,增進在國際競争中的軟實力,業已成為我國社會各階層有識之士的共同關切。因此,從“五四”以至“文革”被日益邊緣化的傳統文化,特别是發生于華夏文明的孕育期、提升于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自西漢以迄清末一直作為主流價值體系因而與民族心理具有深刻同構關系的儒家文化,逐漸成為學術思想領域乃至公共話語空間所共同關注的思想資源。

為适應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國家持續、深入地推進社會各領域、各層面的改革;這一改革導緻國民在經濟利益、社會地位以及價值觀念諸方面的異動以及社會關系的變化;這種異動和變化又引發人們對安身立命的歸宿和終極托付的常道的追求。雖然人們的精神追求呈現出多向性,但對本有傳統的親和,特别是對“日用而不知”的儒家傳統的回歸,卻是最為普遍的指向。深具草根性的儒家傳統在民間生活乃至社會心理中仍然具有生命力。

基于儒家傳統對于我們國家、民族和人民所具有的重大現實意義,我們認為,在前賢時彥的學術耕耘和思想推擴基礎上,專門拓出一方言論空間,比較集中地全面深入探讨儒家學術、思想和文化諸問題,遵循因革損益之義,采取古今中西比較之法,揚棄儒家傳統中不合時宜的成分,而弘揚其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将一個經過創造性轉化的儒家傳統呈獻給當代中國和世界,乃是十分必要的工作。因此,我們決定編纂出版《儒家文化研究》輯刊。

本輯刊以根源性與多元性、學術性與思想性、理論性與現實性、厚重感與前沿性作為編纂宗旨。衆所周知,儒家傳統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主流。盡管儒家傳統本身是一個高度複雜、發展變化的巨大體系,但其中以仁為核心的包容性人文主義精神,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本根正源。闡揚這一本根正源,正是本輯刊的首要宗旨。因此,本輯刊将以有關儒學史前史、原始儒學、漢唐儒學、宋明儒學、現當代新儒學、儒家人物思想、儒家經典、儒家哲學、儒家倫理學、儒家社會政治理論等方面的研究論著作為主要内容。但是,強調根源性并不意味着對于與儒家傳統相關的其他思想體系或文化傳統的輕忽,勿甯說,有關儒學與諸子學、儒學與玄學、儒學與道教、儒學與佛教、儒學與回教、儒學與各兄弟民族宗教文化乃至儒學與西學、儒學與現代西方人文社會學說的研究論著,同樣是本輯刊所特别重視和需要的,因為正是基于這種多元研究,儒家傳統的長短優劣才得以凸顯,從而其創造性轉化也才可能進行。

當然,無論是着重于根源性或多元性,都應該以紮實厚重的學術性作為基礎。本輯刊将以資料占有的全面性、出處的準确性、理解的深刻性等學術規範性的要求作為編纂工作的準繩,據以對論著進行選汰,杜絕投機取巧、淩空蹈虛之作。不過,在保證學術性的前提下,能夠進一步以新的視域,從經典诠釋而創發新論,則尤被本輯刊視為難得之佳構。

本輯刊以BEAT365唯一官网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作為主編單位,中心主任郭齊勇教授任主編,邀請海内外20位學術名家作為顧問,聘任37位專家學者組成編委會。每輯拟以一個專題組稿,俾相關論著得以集中面世。

最近面世的本輯刊第一輯,為BEAT365唯一官网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與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等單位于2006年6月合作舉辦的“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讨會”部分會議論文的結集,收入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以及美國、日本、加拿大、比利時、俄羅斯等國學者關于新出楚簡的天人觀、宇宙觀、宗教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及其學派歸屬等方面的研究論文21篇,是近年來新出楚簡思想研究的力作;附錄新出楚簡思想研究論著要目,比較全面地展示了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

【郭齊勇主編,胡治洪副主編:《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輯(新出楚簡研究專号),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6月。】

(胡治洪)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