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  正文

【東方出版中心】吳根友著作:判教與比較:比較哲學探論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7-15


書 名:《判教與比較:比較哲學探論》

作 者:吳根友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2019-7


引言:

比較哲學就是中國哲學的命運,因為所有說漢語的中國人要在有意識與無意識的思維過程中運用漢語來從事隐性或顯性的思想翻譯。當然,說比較哲學是中國哲學的命運,并不意味着中國哲學就沒有自己的民族特性。恰恰相反,當西方的哲學觀念經過漢語或隐或顯的翻譯之後,就或深或淺地打上了中國文化的印記。深厚的文化傳統,特殊的現代化經驗,這些作為哲學思考之土壤的廣義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哲學的中國性特征。


《判教與比較:比較哲學探論》自序

文|吳根友

當人類的異質思想與文化相遇之時,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的思維活動就自然而然産生了。當然,一種自覺的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活動,則要等到異質思想與文化的雙方在各自的生活中感到了某種異己力量的存在,而且需要正式着手加以處理這些異質思想與文化的問題之時,比較哲學與文化的研究活動才會真正的提上議事日程,由自發的、個體的興趣活動,逐漸變成一種自覺的,成規模的,甚至是政府機構開始組織的一種整體的人類精神活動。當代中國哲學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比較哲學研究活動,大體上正處在一種由自發的逐步走向自覺的過程之中。本論文集就是這一自覺研究活動過程中一朵細小的浪花,作為一種個别的思維現象,在當代中國紛繁複雜的思想、思潮之中,它甚至可以小到忽略不計。

本論文集基本上由三個大的部分構成,一是比較哲學的理論探索,主要區分了比較與判教的問題。在筆者看來,比較哲學與文化研究,主要目标不在于站在自己民族的文化立場上對其他民族的思想與文化做一種“判教”式的分别,而是本着一種擴大思想視野與知識視野的态度,以尋求人類更好的生活方式與豐富的形态。而在實際的比較哲學研究過程中,要有求同存異,求異中之同,析同中之異的多層次的思想分析,進而為增進人類的精神相通與理解,同時也豐富人類的精神内涵做出自己學科貢獻。除此主要問題之外,此一部分論述,還對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研究過程中出現的附會現象,比較哲學與思想過程中深刻的洞見與不自覺的文化偏見、比較哲學研究過程中不可通約性與跨文化的理解等一系列問題,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二是對具體哲學問題以及少數哲學家的比較哲學研究的成果做一反思性的研究,特别是對十八世紀以來歐洲哲學家對于中國哲學與文化的贊美與批評的重省,為當代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建設,提供一個鏡相式的參照系。在現當代中國的哲學研究過程中,始終有一種頑強的聲音——中國沒有哲學,或中國哲學不是哲學,20世紀末德裡達來中國訪問,又一次強化了這種聲音。而中國哲學内部,帶着對20世紀中國哲學史書寫範式的反思,提出了“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問題讨論。當我們把眼光投向十八世紀歐洲,閱讀萊布尼茲、沃爾夫、伏爾泰、魁奈等人的哲學論述時,我們就會發現,那個時期歐洲的主流哲學家當中,至少有相當多的一批人從未懷疑過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的問題。我們不是說這些人有關中國哲學的觀點就一定是對的,而是說,這樣的一些思想史的事實可以讓我們在新的思想與知識視野裡,重新思考中國哲學的自身特性問題,以及歐洲哲學對于中國哲學的态度問題。

三是從“世界哲學”的角度來探索性的思考比較哲學的前途與命運問題,目前當然主要是站在中國哲學的立場上來思考比較哲學的命運問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看,自從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開始,人類就慢慢地由國别史進入到世界曆史的時代。而世界哲學當然是世界曆史在人類思想中的一種自覺的反映。黑格爾以他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維方式,第一次系統地探索了世界哲學的發生、發展、到最終結束的宏大問題,這在他的四卷本《哲學史講演錄》與《曆史哲學》二本書中,有比較細緻、深刻,同時也帶有各種謬誤、獨斷的論述,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高度關注。本書作者還沒有這樣的學識寫出一種世界哲學的發展曆史,但有一個初步的思想目标,即努力通過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的研究工作,逐步打通各民族思想與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的通道。在當前中華民族複興的過程中,以一種民族文化自覺的形式積極參與到世界範圍内的諸子百家的争鳴的活動之中。

珞珈中國哲學學科由蕭萐父、李德永、唐明邦諸位先生共同開創的。而蕭萐父先生在世的時候特别重視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的交流與互動,敢于參與到世界範圍内的百家争鳴的活動之中,是蕭先生,也是他生前的學術同道馮契先生共同的主張與理想。如果從博士生研究時間開始,在近三十年的中國哲學研究與教學的過程中,本人一直保持着一種比較哲學研究的視角與思維方式,這完全是得力于蕭先生的指導與指引。目前向學界奉獻的這本小冊子,主要是近十幾年來零星研究的成果彙聚,還談不上是系統的研究。非常感謝上海東方出版中心的領導,尤其是副總編輯劉佩英女士,他們以一種非常超前的眼光,出版這套“比較哲學翻譯與研究叢書”,讓我這點還不成熟的思考能以較為集中的方式呈現給學界,讓對此問題有興趣的高明人士審閱與批評。本人竭誠歡迎各位方家的批評與指點,以期在比較哲學與文化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長遠。

是為序。


吳根友

2019年1月7日草成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