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在線論文  >  正文

中國當代美學的回顧與展望暨劉綱紀先生八十華誕學術研讨會系列學術講座綜述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2-11-21

為慶賀傑出美學家、哲學家、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劉綱紀先生八十華誕,由BEAT365唯一官网、中華美學學會主辦的“中國當代美學的回顧與展望暨劉綱紀先生八十華誕學術研讨會”于2012年11月17日在美麗的珞珈山下隆重舉行。作為本次慶賀的系列學術活動之一,從16日到19日,在beat365体育官网小報告廳連續舉行了五場學術講座,以其高端性、前沿性和思想性,吸引了校内外衆多聽衆的廣泛參與。

16日晚,著名漢學家、德國特裡爾大學蔔松山教授以《中國山水畫―陶淵明詩歌闡釋》為題的精彩演講為本次系列學術講座拉開了帷幕,講座由鄒元江教授主持。蔔松山教授對中國美學和藝術有深厚的感情和精深的研究,不但研究過清代書畫家鄭闆橋,系統翻譯過陶淵明的詩歌,而且還是李澤厚先生《美的曆程》及劉綱紀先生《德國美學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等重要論著的德文譯者,對中國傳統美學和現當代美學在德語世界的傳播、認知和接受做出了重要貢獻。蔔松山先生的報告以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作品為中心,闡發和揭示了陶淵明淡泊名利、君子固窮、不為權貴折腰而接近山水、融于山水的高尚人格。同時通過元代著名畫家錢選的卷軸,明代畫家馬轼、李在、夏芷的《歸去來兮圖》,以及石濤《陶詩詩意圖》等畫作,生動具體地呈現了陶淵明的人格精神和詩歌境界對後世中國藝術家的巨大影響,呈現了中國傳統詩歌與繪畫的内在精神關聯,說明了中國藝術的言外之意、畫外之意,揭示了中國美學和藝術的獨特魅力。在整個講座中,蔔松山先生對中國的山水畫論、詩歌理論信手拈來,表現了他對中國美學與藝術的熱愛和癡迷,帶領中國學子重溫了我們自身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記憶,并以“他者”的視域對此做出了别開生面的解讀,揭示了很多被我們以慣常的方式所遮蔽的意義,讓在場的同學深受感染和啟發。在回答提問時,蔔教授還對中國繪畫與現代西方印象派繪畫作了比較,指出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和特質之所在。

18日下午,北京大學哲學系閻國忠教授所作的《什麼是美學的問題?――追詢古代希臘哲人柏拉圖》的學術報告,則把我們的視野拉回到西方美學的發端處,引領我們重新思考人類智慧的開端,重新思考美學的基本問題。本次報告由鄒元江教授主持。閻國忠先生首先表達了他對劉綱紀先生對本土文化的自覺與自信,以及不計名利、獻身學術的精神品格的高度敬重。他認為本次學術研讨會彰揚了美學學科在學術界的地位,激勵了很多美學研究者。在報告中,閻先生追詢柏拉圖的思想世界,通過對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篇》、《會飲篇》、《斐德羅篇》等經典文獻的系統、深入的重新解讀和闡發,揭示了柏拉圖美學的一系列重要而關鍵的理論問題。諸如柏拉圖美學中理式論與愛欲論的不可分割、“美”與“愛”的關系、美的理念的層次、柏拉圖對“愛”與“知識”的區分等重要問題,啟發我們重新理解原典,指示了美學研究和探索的基礎性路徑。此外,閻先生還着重講述了他對劉綱紀先生“實踐本體論”美學的理解和贊賞,并主張通過“性”、“生産”、“交往”、“尊重”、“愛”、“自我實現”等重要因素的綜合,來解釋人類的審美活動以及美的起源等美學的基本問題。同時,他還對美學界長期以來所讨論和關注的實踐美學與後實踐美學的争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8日晚,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終身教授曾繁仁先生作了《生态美學的中國話語建設》的重要報告,報告由陳望衡教授主持。曾教授通過對目前生态美學研究的反思,指出當前生态美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中國話語”建設。他認為,西方“環境美學”與“環境批評”中保留的“人類中心主義”的遺痕;關于“自然全美”的生态中心主義;藝術、美學的“藝術中心論”的“景觀式”欣賞習慣等,其真正的生态哲學與美學話語大多具有東方儒道佛文化的影響。因此,探索生态美學的中國話語不僅是發掘中國文化寶藏的需要,而且是真正弄清生态美學真谛的需要。曾先生通過哲學、文化人類學、曆史學等諸多角度的考察,提出中國古代美學就是前現代形态的生态美學的重要論斷。在接下來的演講中,曾先生分别從中國古代基本的生态哲學話語、生态美學話語、生态藝術話語三個層面,簡明地讨論了生态美學“中國話語”建設的基本理路。作為中國生态美學研究的重要開拓者,曾先生的演講向我們開啟了一個重要的理解和解釋中國傳統的哲學、美學、文化與藝術的理論視野,同時也表現了一位美學研究者關注現實,關心國計民生的精神和情懷。

19日上午,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廈門大學楊春時教授作了題為《審美本質的發現和證明》的學術報告,報告由鄒元江教授主持。作為後實踐美學的重要代表,楊春時先生與以劉綱紀先生、鄧曉芒教授、張玉能教授、彭富春教授等為代表的實踐美學有過長期的、較為深入的學術争鳴,因此他表示,能在實踐美學的重鎮BEAT365唯一官网來參加慶賀劉綱紀先生八十華誕學術研讨會,并開展學術講座,充分體現了劉綱紀先生寬廣的學術胸懷和BEAT365唯一官网寬松的學術氛圍。楊春時先生簡明指出了他與實踐美學的基本分歧,并着重闡發了他的“超越論美學”或“意義論美學”的基本思想内涵。他認為,應該以“意義本體論”取代“實體本體論”,所謂意義即本質。在美學方法論上,他指出傳統的哲學方法論,包括演繹、歸納、邏輯―曆史等方法有其根本的缺陷。尤其是後者,把人的自由自覺的生存理解為實踐的屬性或産物,陷于主體性的困境,沒有超越現實,因而導緻實踐烏托邦。而現代的解釋學方法與現象學方法雖然對傳統的主體性哲學有所揚棄,但仍然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因此,他主張應當重建美學的方法論,綜合解釋學與現象學的合理成分,以解釋學的體驗―理解代替現象學的先驗意識,同時克服解釋學的曆史局限,尋找能夠直達存在的體驗―理解(超越性直觀)的路徑,而這條路徑就是審美體驗。他認為,美是審美體驗的對象,不能離開審美而獨立存在,也即美不能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在此意義上,美學應該稱為“審美學”。美的本質即意義,它存在于審美體驗中。在審美體驗中,使審美對象的意義呈現出來。楊春時教授通過對現象還原、本質還原、一度反思(反思審美體驗)、二度反思(反思審美範疇)、自由的規定與審美體驗、主體間性、存在與生存等重要方法、概念和命題的闡發,提示了通達審美本質(意義)的發現和證明的思想道路,并對人類的基本生存方式作了曆史的分析,由此得出了“審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的重要結論。在他看來,審美消除了我與世界(他人、自然)的對立,我成為自由的主體,世界也成為自由的主體,我與世界彼此交往、對話,審美理解(西方美學)和審美同情(中國美學)、我與世界共在。

19日下午,著名美術史家、畫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原所長、《美術觀察》主編鄧福星研究員長達3個小時的精彩報告――《二十世紀中國畫的轉型》,為本次系列學術講座畫上了圓滿的句号。報告由範明華教授主持。鄧福星先生分别從20世紀中國畫轉型的條件、緣由、動力;轉型過程的三個階段;轉型過程中發生的重要論辯;以及中國畫現代形态的特征等四個方面,具體詳細地講述了百年來中國畫如何由古代形态向現代形态轉化,以及這種轉化所受到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制約和作用。鄧先生立足于具體的曆史的分析,從中國畫自身的本體、主體等内在因素,以及西畫舶來、具體國情等藝術環境等方面的演變、影響,把20世紀以來中國畫的轉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并通過對不同階段有代表性的畫家的不同畫科畫作的演示,包括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版畫、年畫等,感性、具體、生動、直觀地呈現了20世紀中國畫的演變史。在直觀感受、理論分析、曆史比較的基礎上,鄧先生凝煉出了中國畫現代形态的四大基本特征:第一,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充滿了活力和生命氣息;第二,更加大衆化、平民化、世俗化;第三,更加強化了藝術個性和繪畫的自覺意識;第四,在風格、樣式、題材、繪畫語言等方面更加多樣化。鄧先生的講演,帶領我們在鮮活靈動的藝術感受中,走進百年中國畫的曆史和現實,同時也使我們通過中國畫的演變史,思考中國文化、美學和藝術精神在20世紀以來的命運沉浮及其未來走向。(楊鋒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