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持精神命脈 推展人文教化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04-03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講話
郭齊勇
(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教授 院長)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相當密集地發表了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十分深刻,令人振奮。個人拜讀、學習之後,有幾點感悟,敬請方家指正。
一、體認中國文化的固有根本與精神标識
在當代中國,中國文化與其它文化,一直有一個本末、體用、主從的關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近期講話十分難得,在我們黨的曆史上這是最高領袖第一次把中國文化提升到本、體、主的地位的完整表述。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棄傳統、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之基,是中國現代化與現代文化的本體,必須堅持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在以上一段話中,總書記兩次講“根本”,一次講“根基”,且是“固有的根本”,“站穩腳跟的根基”。在此次講話中他還強調“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這都表達了以中國文化為本根、本體的思想。我們認為,隻有把優秀傳統文化坐實為我們黨與我國現代化及現代文化的“本”(而不是末)、“體”(而不是用)、“主”(而不是從)、“本位”(而不是客位),有了靈魂與精神命脈,才不緻于左右搖擺,流蕩失守,迷離失據,無所依歸。由此而開出的現代化才真正是我國的、健康的現代化。中國與中國人走上現代,中華文化在今天的創造性發展,當然是以自己5000多年偉大文明為基礎、為土壤、為前提的,這絕不是要排斥吸納人類不同文明與文化的優長。恰恰相反,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善于凝聚、消化、融攝内外不同的文化,豐富壯大自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人們現在經常說,今天的中國文化已然是中國、西方文化渾然一體的産物,已難分彼此了。在一定意義上誠然可以這樣說。但是,從根本上來講,我們這樣一個五千年甚至七千年從未間斷的偉大文明,我們這樣一個包含古今各民族的多元一體的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時期的發展中,創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價值系統,以及人與天地人相接相處的智慧,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與中國文化的本體,是我們固有的根本與精神命脈。這裡包含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這些價值及“五常”“四維八德”等,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标識”。今天,我們仍然要以博厚高明的中華民族精神作為今天中國與中國人的靈魂,以深長久遠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系統作為今天中國與中國文化的本體。我們講“體用如一”,“體用不二”,有其體就有其用,不能把體用打成兩橛。我們更要搞清本與末、本根與枝葉的關系,不能本末倒置。
我們今天不是要回到張之洞的“中體西用”論,而是要從更高層次上讨論中國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了全人類與中華民族的可大可久的健康發展。我們的文化有本有源,我們要回到本源,使我們的現代化成為有本有根的現代化。全黨全國人民還要從認識上扭轉過來,回到根本,回到我們的精神家園。當然,返本不是目的,返本是為了開新!
二、正本清源 返本開新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山東曲阜考察孔府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顯然,和過去講的與傳統文化“徹底決裂”絕然不同,和五四全盤西化思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反傳統絕然不同,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據,是我們的突出優勢與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這就把我們黨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有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意義。傳統文化不是過去所謂反動的、落後的、保守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成分、因素還是活着的,有着十分積極的意義,是我們現代化的源動力與軟實力。中華人文精神在今天仍有意義與價值,可以批判繼承、創造轉化為今天的精神文明。五四以來,特别是文革以來,強加給中國文化的、有很多相沿成習的看法,似是而非,自我醜化,需要我們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曆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又說:“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着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别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對于中國文化,我們要有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沒有文化自覺就沒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來自同情的理解與理性的認知,平情地把世界各文明作出研究與比較。所謂文化自信,就是不要妄自菲薄,要認清曆史上中國文化自身的價值及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以及今後對未來中國與世界的可能的貢獻。我們不僅要有一般的文化自信,還要有價值觀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非常了不起,在今天還有重要意義。中國的文化基因,我們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就是我們的“本”。東西方文化史上不乏不斷從源頭吸取智慧、營養與力量的成功範例,從文化本源開發出适應一定時空的新文化,如宋元明清時期的整個東亞漢字(或儒家)文化圈的輝煌及西方的文藝複興,都是“返本開新”的顯例。我們返回這些具有原創性的“本源”,發現滋養現代心靈的“源頭活水”,結合今天的時代需求,可以開創出更加美好的未來。“本立而道生”,我們不忘本來,回溯源頭,回應現當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内在自我的危機,從縱向返本開新,從橫向依本成末,可以創造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現代輝煌。
三、固本強基 教學為先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3月7日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26日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隻要中華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禮記•學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中國傳統的教育是大系統的教育,是道德人文教化,包括今天我們所說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及其綜合。今天,黨中央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形成一定的教育機制、體制與氛圍,要加強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曆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利用各種現代傳媒手段,以寓教于樂的方法,把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如春風化雨般滋潤人們的心田,以凝魂聚氣。要在全黨全社會,在黨政軍民學各界開展國學基本知識的普及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要進家庭、社區、街道、鄉村、校園、企業、機關、軍營。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有自覺,且應有作為。除了家教之外,中小學基礎教育在國民人性、人格的養成上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國民教育中應增加國學教育的内涵。國學教育的核心則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信念、價值觀念與人格情操的教育。小學生應多學一點蒙學讀物、家訓、古典詩詞與論文的名篇,小學高年級可以适當讀一點《四書》《史記》選錄。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在如下方面都嫌不足:沒有充分自覺地重視、強調學生對母語及母語的代表----經典文獻的學習的重要性,對古漢語的語言及其反映的思維特征的把握的重要性,對經典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道德價值觀、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及民族智慧的傳承的重要性。當然,這是以高标準來要求的。另外,現行語文課文中現代散文較多,歐化式的漢語較多。我們的孩子從社會與學校學習的主要是西方或泛西方化的語言、思維方式與價值觀。語文教育應當有中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從目前的情況看,這種自覺與自信嚴重不足。
我認為,應增加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的比重,到初三應有四成、到高三應有六成半的文言文與古詩詞。讓豐富多樣的中國古典文獻,如五經四書、先秦諸子、六朝與唐宋文選、宋明理學、曆代家訓家書中,有更多内容進入語文教材,特别是應當有蘊藏着人文價值、人性教養的内容,詩教、書教、禮教、樂教的内容。教師們悉心指導中小學生去學習。我們提倡熟讀或背誦經典文本的範文教學,精讀,有題解、賞析、聯想、思考與練習。在精選出的千姿百态的古典名篇範文中,在誦讀、賞析的過程中,讓學生們學習含蓄幽默的語言風格,情理合一的審美趣向,民胞物與的胸懷志向,己立立人已達達人的價值意識,讓孩子們逐漸領略祖國文化真善美合一的生命智慧與境界,并通過深層閱讀與作文,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口頭、筆頭表達能力,能思想、能言說、能寫作。隻有經典教育才能給人以原創性。
《四書》等表達的是以“仁愛”為中心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八德(“孝悌忠信、禮義亷恥”)等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系統,是中國古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們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我建議學習台灣地區的經驗,在高中階段增設一門必修課《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内容就是《四書》)。這門課是中國文化課,不同于政治課、思想品德課,也不同于語文課。抗戰勝利後至今,台灣地區的這門課程對台灣民衆的中華文化認同與文明教養起了重大的作用。大陸旅遊者發現,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禀性善良、有人情味、懂禮讓、講友善的人。這與民間小傳統的文化宗教的活力及作用,與代代相傳的家教家風,與不中斷的國學教育,特别與中學必修《四書》有密切關系。
我們呼籲《四書》進入中學課堂已有多年了,切盼中國大陸的所有中學專門設立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課(就是《四書》)。此外,在語文、曆史、地理、政治、公民、思想品德等教材及教學中,應有更多的傳統文化的内容。當然,這些内容要協調好,不要有太多重複。
對大學來說,我們呼籲所有大學學習當年西南聯大的經驗,對文法理工農醫等所有各科的大學生、大專生,都開一門必修課----《大一國文》。《大一國文》主要精選古典名篇,老師指導學生們精讀,涵泳學生的心性,培養學生的人格理想、人生智慧。此外,所有大學的通識教育都應設核心課程,這些核心課程應是中外經典的導讀課程,其中中國經典應以五經四書、前四史、諸子等經典為主。
全社會亟需我們的大學培養大批德業雙修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師資人才,國家、民族亟需培養一批又一批能讀懂古書的人,能整理、研究經、史、子、集與各地域、民間文化與宗教等的各方面的人才。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迄今尚無國學、經學、儒學的地位,連名目(學科目錄、代碼)都沒有,也就是所謂沒有戶口。我們呼籲了多少年,各高校自發辦的國學院與國學研究院已有幾十家(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已有不少大學(如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等)正在努力培養國學本科生。以上國學院與國學研究院都在招收碩博士生。其學科、學位則取挂靠文史哲學科,或自主設置交叉學科的方式,當然是名不正言不順,尤其不利于學科發展與學生就業。很多高校都在摸索培養國學人才的經驗,希望為國家、民族培養一點讀書種子。現在,民間社會有普遍需求,國家亟需師資人才,很多所大學已有先期摸索實踐,黨中央與習近平總書記有一系列指示,上上下下都在努力,真正是到了國學學科立于學官的時候了,我們不知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還在觀望什麼?!
(本文所引用習近平同志的話,俱見《黨建》雜志2014年第3期第7—9頁《習近平論中國傳統文化----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