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人類文化發展的新格局——讀湯一介《矚望新軸心時代》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08-07
楊祖陶
一
近讀學長、同窗、至交,著名哲學家湯一介先生寄贈的大著《矚望新軸心時代--在新世紀的哲學思考》,深受教益與啟發。一介兄在青年時代就酷愛思考,思考成為他最鮮明的學術特色和最可貴的學術品格。一介兄一生都在讀書、教書、寫書、編書中度過,在那些特殊的年代也曆經過磨難與坎坷,在曆史的漩渦中激蕩起浮,像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浪費了自己最好的光陰。與衆不同的是,善于思考的一介兄把這一切都作為重要的反思、反省的思想資源來對待,作為學術征程新的出發點。當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來臨,他就迸發出無比的熱情,見識超群,不斷地自我超越,把思考化為行動,不知疲倦地以嶄新的面貌開創出一片又一片令學界驚歎的學術新天地,他創立的中國文化書院,他倡導和主持的浩瀚的儒藏工程,他推出的《湯一介集》10卷本……,使他的學術成就登峰造極,成為享譽海内外的當代通才大儒。要知道近10年來他一直處于身體不佳的狀态中,時時令我不安。但是,他的超乎常人的堅強不屈的意志,高效優質的學術成果,令我無限敬佩。我想,這一切,源于他對祖國、對傳統文化的一片赤誠的熱愛和責任感,面對新的現實不斷進行新的思考,不斷提出新問題,闡發新觀點,反本開新,始終走在學術的前列。很少有同輩人像他那樣具有全球性的遠大的眼光,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思想,筆耕不止,著作等身,他用超凡的才能努力奪回被浪費的時光。大器晚成,老而彌堅,赢得了廣泛的尊重和贊揚,成為學術界的一面學術創新的旗幟,對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與現代化和走向世界、推進人類文明,作出了獨特的令人矚目的彪炳史冊的新貢獻。
我是不揣冒昧,還有點忐忑不安,才敢于提筆寫一點讀《矚望新軸心時代》的膚淺心得的。因為長年來我一直忙于康德、黑格爾原著的翻譯和研究工作,對一介兄的研究領域并不熟悉,很少思考,這次通過反複讀大著才慢慢接觸到書中的真谛。現在,那怕挂一漏萬,也要寫點讀後感,我這樣做,一是為了弘揚學術,意欲抛磚引玉,希冀引發專家學者們對《矚望新軸心時代》有更多、更精彩、更深刻的評論。二是借此表達一種深沉的感恩之情。國為我不僅受教于湯用彤先師,而且在長達60餘年的漫長生涯中,我慶幸自己有一介、黛雲學術伉俪這樣真誠的摯友,一介兄是一個溫文爾雅、十分謙和的一介書生,具有浪漫幽默溫情潇灑的秉性,他待人親切誠懇,平易近人,形象、學識具佳,不僅自己成果累累,還具有驚人的學術組織才能和凝聚力,特别能辦大事,出巨型成果。他作為《儒藏》的首席專家,領導着400餘人的學術團隊,真令人不敢望其項背。
令我銘記不忘的是,他們不僅在學術上、思想上關心我,而且我的終身伴侶肖靜甯就是在北大燕南園58号湯家"平生第一邂逅"的。在我奉命調離北大來BEAT365唯一官网之時我還沒有講過一堂西方哲學史的課,還有一大堆家庭困難,内心很不平靜,是一介兄鼓勵我、相信我能夠挑起重擔的。以後雖北京、武漢兩地相隔,改革開放後隻要我到北京出差或他來武漢開會總有機會見上面。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一次他來華中師範大學開會,住在招待所,我和肖靜甯就迫不及待地徒步去看望他,沒有想到這麼遠。我們晚7點從珞珈山出發,在華師幾乎是繞着桂子山走了大半圈才在密林深處找到招待所,差不多9點鐘老友才得以相逢,那是何等愉快的事啊!由于一介兄的學術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得以經常在央視、鳳凰衛視及光明等大報上關注到他的學術足迹,并從内心表示祝賀。當耄耋之年的一介兄在央視一次現場直播中,被媒體稱為"浪漫儒家"時,我樂不可支,好像回到了1957年夏季前的浪漫歲月,一介兄幾十年如一日保持着這種純真令人欽佩不已!7年前的2007年我個人遭受到衆所周知的、絕對意想不到的學術傷害時,當時"官方"不顧事實高調介入,一介兄曾準确地判斷"必有内情" ,并告誡我對此種行徑隻有采取"不接招"的态度,實踐證明這是唯一正确的态度。正由于得到這樣的善意的忠告,我才充耳不聞地放下一切,潛心做自己的學術。當我的學術回顧錄《回眸》付梓時,一介兄贈我"四句教" :"追求真理,酷愛自由,坦誠待人,無私奉獻",這對我是極大的勉勵。當中文首譯本《耶拿邏輯》首發後,我關于《耶拿邏輯的曆史地位》的演講稿榮幸地收進了樂黛雲先生主編的《跨文化對話》第31輯。因高齡首譯《耶拿邏輯》,後來BEAT365唯一官网發文件對我進行了表彰與獎勵。
二
厚重的《矚望新軸心時代--在新世紀的哲學思考》這部著作凝聚了湯一介先生圍繞這一主題的各種形式的文章30餘篇,分為精神 / 信仰、書序、對話/ 訪談三大篇,内容極其廣泛和豐富。它們探讨和闡述了本世紀人類文化發展的新格局、中國儒家哲學的現代化、儒學的第三期發展、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儒學與建構性後現代主義的關系等等大問題。在所有這些問題上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反複深思、殚精竭慮的見解和觀點。例如,在《尋求文化中的普遍價值》一文中,作者提出,人類文明(擴大了的文化)傳統将經過三個彼此銜接的時期:從前現代社會的"專制為體,教化為用"的過去走到現代社會的"自由為體,民主為用" 的現在,再走向後現代社會的"和諧為體,中庸為用"的未來。作者将自己的這種見解戲稱為"非常可怪之論"。這樣的見解、觀點或思想,在本書中可謂層出不窮、累見不鮮,美不勝收。這部著作雖然探讨的是學術與理論,但文字十分簡潔幹淨明快清晰,讀來韻味無窮,令人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湯一介先生将21世紀稱為"新軸心時代",因為這個時代對于存在主義創始人雅斯貝爾斯所謂的"軸心時代" 而言是一個新的飛躍。雅斯貝爾斯把公元前5世紀前後稱為軸心時代,在這個時代裡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對人類關切的根本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流傳至今的看法。這些思想家就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中國的孔子和老子,印度的釋迦牟尼,以色列的猶太教先知們。他們的思想都是獨立發展起來的,是那個時代的四大思想軸心,形成了曆史長河的不同的文化傳統,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作為對軸心時代之新飛躍的新軸心時代,即21世紀的人類文化的格局絕非天外來客,突然出現,而是有其曆史的淵源和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于殖民體系的逐步瓦解,原來的殖民地國家和受壓迫民族面臨一個迫切的任務,就是要從各個方面來确認自己的獨立身份,而民族的獨特文化(語言、宗教、價值觀等等)正是确認其獨立身份的重要支柱。這些國家和民族也就進入了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價值的時期。現在我們注意到,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内,各民族随着其經濟發展的同時必定要求發展自己的文化,從而形成了人類社會文化多元(或多軸心)共存和發展的新局面和新格局,而經濟的全球化,科技的一體化、網絡信息的便捷化和智能化的一日千裡的發展實際上已把世界連成一片,将更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元發展。但是,不容置疑,新軸心時代的文化作為一種新飛躍仍然是軸心時代的文化的繼續,它不排斥、而是預定了與軸心時代的思想和文化之間的必然的繼承性聯系。也就是說,新軸心時代文化多元發展所形成的若幹重要的文化區,與軸心時代獨立發展起來的思想文化傳統有着某種直接的聯系。當前的"歐美文化區"是軸心時代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思想文化傳統的新發展;"東亞文化區"是軸心時代中國孔子、老子思想文化傳統的新發展;"南亞文化區"是軸心時代印度釋迦牟尼思想文化傳統的新發展;隻有"中東北非文化區" 即"伊斯蘭文化區"。由于伊斯蘭教是最年青的世界宗教(約公元5-6世紀以後),因而這個文化區也就形成較晚。湯一介先生認為,歐美、東亞、南亞、以色列文化區和伊斯蘭文化區這五大文化區将成為推動世界文化前進發展的主要動力。
湯一介先生深刻地指出,21世紀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是在彼此矛盾、沖突和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中發展起來的。而在這進程中出現的特别值得注意的兩種對立的潮流,就是霸權主義和部落主義。所謂霸權主義是指堅持文化的"西方中心論", 即隻承認和推崇歐美文化,而不承認和貶低甚至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傾向。所謂部落文化是指各民族中那種排斥外來文化,固守本土文化,提倡回歸民族文化的傾向或狹隘心理。這兩種傾向都有害于新型的文化多元共存局面或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湯一介先生強調,針對這種情況有必要提倡和要求遵守兩大原則。第一條原則就是要承認和接受文化的多元性,即差異性這個客觀的事實。第二條原則就是要承認和接受各民族文化的交往和和相互影響是文化發展的裡程碑(羅素語)這一曆史的客觀的事實。例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原有的産生和發展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學相交彙,産生了一方面外來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即中國化的佛教文化,如天台、華嚴諸宗;另方面儒學在接觸和接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後,産生了以宋明理學和心學為代表的新儒學。總之,在反對霸權主義的同時,必須批判和克服排斥外來文化的狹隘心理。
針對上述兩種傾向,湯一介先生獨具慧眼指出,看待和處理人類文化多元共存和發展的正确原則應是中國儒家提出的以"和為貴"為基礎的"和而不同"。就是說21世紀人類社會文化的多元發展既能夠也應當在"普遍和諧"中進行,既能夠也應當以多元發展的普遍和諧為目标和前景。
湯一介先生所主張的各民族的文化或文明普遍和諧共存的理念體現了他觀察處理世界性的複雜問題的深邃眼光和博大胸懷。而他的這個理念是在與美國學者亨廷頓1993年提出的"文明沖突論"進行争論和對其進行批評或批判的進程中發展起來的。按亨廷頓的觀點,不同文化之間必然發生沖突,這種沖突甚至引起戰争。湯一介先生以現實和曆史的事實為依據批評了這種觀點,認為現實和曆史中各民族或國家之間的沖突和戰争,盡管有時也包含有不同文化的因素,但引起沖突或戰争的并非這些文化因素,而是政治和經濟的原因。現實和曆史表明的是與亨廷頓所主張的相反的情況:不同文化或文明可以共存而不緻引起沖突,更不用說引起戰争了。各民族的文化是能夠在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推進中向前發展的。湯一介先生做出結論說:"所以'文明的沖突'論并不能正确說明當前世界的形勢,更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景,而文明的共存才是人類社會的出路,是人類社會必須争取的目标。" (本書第63頁)。他進一步指出"文明的沖突"論實質上是文化霸權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在政治上是為"新帝國"的利益服務的。
三
傳承中華文化,推進人類文明是湯一介先生關注的焦點。他多次指出,中華文明的複興之路在于緊緊抓住當今中西文明對話、激蕩的契機,反思、自省其傳統,打通中西古今。對于中國文化的定位,湯一介先生明确指出,中國文化是當前世界多元文化共存中的一元,而中國文化的核心則是發端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兩千多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各個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華夏文明得以繁衍、成長的精神支柱。但是,當今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告别了"專制為體,教化為用"(儒家思想曾是專制政體教化人民的工具)的前現代社會,而進入了"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現代社會。因此也就必須以現代社會為準繩或坐标來審視儒家思想,以便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中給它一個恰當的"定位" 。他站在時代的高度,精辟地、令人信服地指出,儒家思想既有能為當今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思想資源方面,也有不适應、甚至阻礙其發展的方面。在西方哲學(包含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沖擊下,儒學應當主動地對自身進行重新審定,才能創造出與時代相适應的現代儒學。湯一介先生用"返本開新"來概括這一艱難的辯證過程,強調"返本"才能"開新",而且正是為了"開新"才"返本"。更具體點說就是,儒家應在各民族文化的交住中取長補短,充實和更新自身。在這方面,儒學是有其自身的曆史經驗的,如上文所指出的,它曾在接觸外來佛教,融通佛教思想的基礎上,使自己進化為新儒學、即宋明理學和心學。魯迅曾把中國人這種善于接受外來文化因子以發展更新自身的作為稱為"拿來主義"。
但是,中國人卻缺少把自己的優秀文化自覺地、主動地送出去的作為,可以說還沒有這方面的曆史經驗可言。當然,中國文化也曾傳到歐洲、并在那裡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這多半不是由中國人傳授過去、而幾乎全是由西方來中國的傳教士帶回去的。湯一介先生認為這種情況現在應當改變了,我們在繼續實行"拿來主義"的同時,還要實行把中國的優秀文化自覺地、主動地送出去的"送去主義"。湯一介先生本人就是實踐"送去主義"的典範,早在30年前的"第十七屆世界哲學大會"(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上就作了《關于儒家思想第三期發展可能性的探讨》。認為儒家思想發展過程中的理想主義與人本主義的這兩個基本精神至今仍有很大的意義。
那麼,我們現在究竟應該把中國優秀文化中的什麼東西送出去呢?在湯一介先生看來,對于這個問題不能閉門造車,想當然地來解決,而是必須針對人類社會發展當前的需要,即時代的需要來解決。我們這個時代,雖然局部戰争不斷,但主流是和平與發展。湯一介先生精辟地指出,要和平共處就要解決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而大之,也就是要解決好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地域與地域之間的關系,在解決好人與人的關系問題的同時,還要解決好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在這兩方面,中國的儒家思想都可以提供極有價值的東西。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的以"仁者愛仁"為核心,通過"推已及人" ,從"親親"到"仁民",從"仁民"推廣到整個社會的"克已複禮為二",從而達到"天下歸仁焉"的這一整套仁學思想,可為解決當前世界人與人、包含國家與國家等等的關系問題提供有價值的思想資源。盡管儒家的這套"仁學"不能解決社會存在的全部問題,但作為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學上的律已的道德要求,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準則,使人們和諧相處這點上仍然有一定的意義。另方面,儒家學說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使人如何認識和調節作為整體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上也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源。儒家所謂的"天人合一"是指天道與人道不得分成兩截。更不能看作一種外在對立關系。"天道"關系到天的法則,即支配宇宙的規律的問題。"人道"關系到人(社會)的法則,即支配人的行動、行為的規律問題。儒家認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知道人(人道),同樣研究人(人道)也不能不知道天(天道)。人道本于天道,因而讨論人道不能離開天道,同樣,讨論天道也不能離開人道,因為天道需要由人道來彰顯和弘揚。"天人合一"的道理既是人道的行動、行為之理,也是天道的自然運行的規律。這種把天道與人道統一起來的研究是中國儒家學說的一個特點,也是它獨有的一種優點。這種天人不二的思想對于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生态、環境問題,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問題具有一定的意義。湯一介先生認為從理論層面來看,儒家的"天人合一" 的思想對西方哲學所強調和發揮的"天人二分" 的思想,不僅是對應的,而且是互補的,它們兩者實應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湯一介先生站在曆史的高度,提出"新軸心時代"的新概念,深刻地闡述了作為新軸心時代的21世紀文明所面臨的種種複雜形勢,并在和而不同中,努力探讨中華文明的複興之路。他關于給中華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在全球文明中有一個恰當"定位"的系統論述,實際上是希望中華文明能給世界文明作出重大的貢獻,對此,我是十分贊同的。我曾在拙文《21世紀中國哲學前景展望》(《江海學刊》1997年第4期)中談到中國傳統哲學,即儒家哲學,如何面對已經變化了的現實(即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接受現實生活和外來因子(即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内的西方哲學)的挑戰以促進自身的轉型(即現代化轉型)的問題。概括地說,儒家哲學面臨的是要解決"傳統的現代化問題",而為此需要克服的則是"故步自封的惰性"。而儒家的現代化轉型是隻能在傳統儒家哲學自身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發生和實現。這種自身的批判繼承實質上就是傳統的自身肯定和自身否定的統一,也就是經過對自身的"揚棄"而使自身更新,轉化為新的形态。我認為這應是批判地繼承傳統的關鍵和實質所在。然而真正說來,拙文隻不過提出了傳統現代化的問題,我關于對傳統批判繼承創新的觀點隻不過是就事情的一般規律性而言,并未涉及儒家哲學本身的具體内容。在拜讀湯一介先生的新著《矚望新軸心時代》的過程中,感到他學養深厚,胸懷寬闊,海納百川。他很注意中西文化的互補性,很注意借鑒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學,他正是從西方文化與哲學中很有價值的東西來反觀中國哲學中的問題,從而打開了自己的思路,他一論再論關于建立中國的解釋學的問題就是一例。
縱觀大著,對湯一介先生如此高超、深刻、自如地處理,即探索和闡明作為中華文明之核心的儒家學說之批判繼承、推陳出新、建立起作為其第三期發展的現代儒學的問題感到由衷的欽佩。儒學在中國曆史上有過輝煌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孔孟荀的儒家思想為第一期;漢朝經傳入的佛教的沖擊産生了宋明理學和心學為第二期;近百年來,西方文明的傳入,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延續至今的極其嚴重和強大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儒家思想還有沒有第三期發展的可能性?湯一介先生深入儒學内部儒學本身的具體内容,深入探索制約其發展的相關的外部因素,大浪淘沙,總結出儒家思想的兩個基本精神--理想主義與人本主義,從各方面進行讨論與論證,說明儒家思想無非是教人如何做人,即如何做一個懂得"天人合一" 的道理,踐行道德修養上的"知行合一",能給"做人的樂趣"以藝術再現的"情景合一"的人。儒家告訴我們的這個做人的道理正是儒學第三期發展所要闡明和弘揚的核心。顯然這在當今仍然具有很大的生命力和價值。這就預示着在21世紀人類文化發展的新格局中,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的複興,儒學必将占有令世人關注的應有的位置。
湯一介先生的著作為我們提供了儒學轉型的一個範例。他的這種堅韌不拔、锲而不舍的忘我的治學精神,他的主張、觀點和見解為學術界樹立了一座豐碑,向我們指出和展示了将儒學研究深入下去,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的方向和前景,這是令人敬佩與鼓舞的。
2014-06-30于珞珈山麓
附注:湯一介著:《矚望新軸心時代--在新世紀的哲學思考》,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網站《愛思想》2014-08-03
http://www.aisixiang.com/data/76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