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在線論文  >  正文

燕園結緣六十載的記憶——哲學大家楊祖陶的哲學與人生漫記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6-03-09

《哲學與人生漫記——從未名湖到珞珈山》(以下簡稱《漫記》)是2010年出版的《回眸——從西南聯大走來的六十年》的續篇或姐妹篇。在本書稿即将付梓之際,我在這裡首先要深深地緬懷為《回眸》作序的我的學長黃枏森先生和為《回眸》寫下“追求真理,酷愛自由,坦誠待人,無私奉獻”的“四句教”題詞的摯友湯一介先生。令人悲痛的是,兩位先生于2013年和2014年相繼謝世,但他們的學術貢獻、學術影響、學術精神與學術風範将持久地留在學術界,他們對我的關愛将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楊祖陶2.jpg

令我感到欣喜和敬佩的是,為《回眸》寫下“聯大精神,哲學人生”題詞的我的學長汪子嵩先生雖已94歲高齡,仍然精神矍铄,2014年還為他領銜編篡的《希臘哲學史》多卷本的修訂版作了序。我要感謝幾十年來子嵩兄對我這個學弟的關愛、支持與鼓勵。過去我們書信往來頻繁,現在他通過女兒汪愉、我通過肖靜甯還經常有伊妹兒互通信息,尤其令我激動不已的是,一年之中總有那麼一、二次從他主動打來的電話中聽到他洪亮而親切的“祖陶、祖陶”的呼喚……

《回眸》問世後的這幾年裡,我在為學途中仍有所前進,在人生旅程中留下一些或深或淺的足迹。這一切都是與我的終身伴侶肖靜甯所傾注的心血與勤勉的操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2013年10月17日我應邀在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作《求真之路及方法之反思》學術講座時,我告訴大家我能夠從古稀到耄耋堅持做自己的學術,有兩個秘密,一是我一貫堅持身體鍛煉,雖有腰疾纏身,體質還是比較好的;二是得益于我美滿的婚姻和幸福的家庭。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編審鹿麗萍博士(曾是我的碩士生)對此行以《正得秋而萬寶成》一文作了報導,在愛思想網發表了。我的摯友樂黛雲先生認為文章的題目與内容都非常好。

《回眸》出版後,學術界反響較好。特别是黃枏森先生的大序和我的“康德三大批判新譯的七個寒暑”受到很大關注。某著名學者稱,問題講清楚了,其他都不重要了;有的學者說,《回眸》所述的治學的思路曆程比實際得到的成果更有啟迪和學術價值;有的學者說,《回眸》穿插的一些老照片具有持久的曆史價值。有的後學說,《回眸》使人看到了一個更為立體的楊老師;有的學者說《回眸》及後來的“愛思想”網上的許多随筆是哲人的散文,立意高邁,把近于神聖的某些主題與現實平凡生活聯系起來,文筆樸實無華如一汪清水,近于白描式的細節叙述,暗含着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的思考,以及對現代文明的追求與守望。說到這裡不得不感謝摯友樂黛雲先生的名言:“寫作乃自由之原野,最好随心寫去,而不必顧及他人的看法。”

楊祖陶老師.jpg

在《回眸》之後,我的學術與人生旅程中有幾件事需要提及。

首先,我有幸被選入屬于國家行為的、業已由科學出版社隆重推出的《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哲學卷·第二分冊),萬餘字的“楊祖陶傳文”是我本人執筆的。這次出《漫記》就以此傳文作為代序。本來樂黛雲先生應允在我出第二本回憶錄時作序的,但極其不幸的是,“未名湖畔的兩隻小鳥”的那一隻永遠地飛走了,留下孤單的另一隻……反而由我們忍住悲傷來寫收入《湯一介學記》文集的思念文章了。

其次,就我的空巢家庭而言,與子女的相聚是一件稀罕的事。《回眸》問世次年的2011年是我們家難得的大團圓的一年。雖然我曾兩度(肖靜甯三度)赴美探親,隻是與兒子一家共享天倫,與小孫女、孫子在一起留下許多歡樂時光和對美國社會的點滴印象,當時沒有留下文字,肖靜甯在組織《漫記》的文章時,才傾注情感補寫了一篇“情系新澤西——對大洋彼岸孫兒女的思念”一文。雖然2001年我們與女兒、兒子兩家在法國有一次難得的愉快的美好的大團聚時光,美國理學雙博士的兒子一家受到邀請首次從美國飛來巴黎,他們對姐姐的盛情,對美麗巴黎印象極好。我是第一次見到快3歲的孫子和長大了的孫女真是無限欣喜。那次團聚可惜女婿還在國内深圳工作而缺席全家福。2001年的法國之行是難忘的,當時,女兒帶着上中學的燦燦住在大巴黎區的楓丹白露,女兒在取得法國工學博士學位後,正在為謀職奔走,稍有條件就接我們到法國,而且是讓法語很棒的燦燦陪同我們進行了此生僅有一次的、大開眼界的比利時、德國、盧森堡、荷蘭四國四日遊。一晃就是10年,2011年我們與第二、三代在巴黎終于有了一次最圓滿的大團聚。這種天倫之樂對我們來說是何等彌足珍貴啊!真是相見時難别亦難!2011年的巴黎之行獲得了親情、遊曆、寫作三豐收,這一切凝聚在10篇“巴黎散記”中。

再次,就學術進展而言,就是我終于首譯出版了恩師賀麟先生在1978年親自矚我翻譯的黑格爾的早期著作《耶拿邏輯》中的《耶拿體系1804—1805:邏輯學和形而上學》(國際上《耶拿邏輯》單行本都是這樣譯的),并由人民出版社與beat365体育官网于2012年12月28日成功地聯合舉辦了首發式,以及後來BEAT365唯一官网對我高齡首譯《耶拿邏輯》給予的發文件表彰與獎勵。在這裡,我要向所有關心支持本書的譯事與首發的領導、學人、出版人、媒體人緻以衷心地感謝!此外,從2006年2月《精神哲學》中文首譯本問世8年之後,2014年1月我受學長張世英先生之托根據理論著作版對《精神哲學》重新改譯,我稱之為《精神哲學》譯事再起航。再起航幾乎耗盡了我的視力與精力。現在想來,能夠順利完成改譯是有點幸運的,由于張偉珍編審繼續擔任責任編輯給予了我信心。我在此要深深地感謝她采取的對我關懷備至、細緻入微的一些具體舉措。

我曾在《回眸》的後記中寫道:“這本書是我與肖靜甯共同努力的結果。”現在這種共同努力已經發展為《漫記》的共同署名了[1]。回想60年前的1954年底我與肖靜甯在未名湖畔燕南園58号湯用彤先師(也是摯友湯一介和樂黛雲伉俪)的家裡不期而遇,後來我把這稱為“平生第一邂逅”[2] 。她當時是北京醫學院的學生,因“支氣管擴張症”剛經曆了肺葉切除的大手術,也因此與同時住院的北京大學年輕教師樂黛雲同病室而相識,樂多次要她到北京大學家中來玩都沒有來,可那天在沒有任何約定的情況下突然來到燕南園58号。難道說這是上天的安排?我好久沒有看望用彤師了,正在同一天的同一時段來到。這一偶然相見使我感到決定我的命運和一生的時刻來到了,一種巨大的沖動驅使我不顧我與她之間無論在年齡、專業、興趣愛好上的巨大差異而執着地認定了她就是自己要追求的幸福,而她術後正準備複學上課對此絕對全然不知也絕對不會考慮的。從遇到她之後我開始記日記,後來她用放大鏡幫我把字迹不清的日記整理為“我的心事對誰說”一文。從“平生第一邂逅”到“金嶽霖先生參加了我的婚禮”,再到“歸元古刹度金婚”。這一切成為我與肖靜甯前世姻緣的真實寫照,在那個革命與繼續革命的大批判年代,我們經曆了多少苦樂年華,度過了多少聚少離多的日子,一切都說明我當初的認定是何等有勇氣,何等的值得慶幸!現在我們正幸福地攜手、從容地邁向即将來臨的鑽石婚。

光陰似箭,60年前我認識她時,她才是一個剛剛經曆了大手術的20歲的醫學生,我已經是一名将滿28歲的哲學講師。因此,在整個交往過程中我總是像兄長一樣支持她的學業,促進她的成長。她聰慧好勝,勤奮好學,開朗熱情,愛好廣泛。令人難忘的是,我們在未名湖畔度過了一段多麼美好的時光。1959年她從醫學院本科畢業了,經組織推薦報考、并幸運地考上了醫學基礎理論“生理學”研究生,我卻因反右派鬥争後高校形勢的急劇變化,以支援之名被一紙調令來到了珞珈山。直到1963年初她研究生畢業後才來到武漢,她主動要求分配到武漢醫學院住集體宿舍,從此開始了周末回珞珈山的奔波生活。她的這一決定當時好像是有點不合情理,因為在我的學長、時任教研室主任蕭萐父先生的張羅下已聯系好她完全可以來BEAT365唯一官网生物系工作。但日後的形勢發展,表明她的決定對我們家庭非常重要,因為接踵而來的“四清”、“文化大革命”帶來的我的動蕩生活使我完全無法照顧到家庭。她獨自挑起家庭的重擔,總算在武漢醫學院有一個相對穩定的16平米的家,”文化大革命”中我從農村回武漢也有一個落腳之地,而對兩個孩子的成長與日後發展更是至關重要的啊!

人生的道路真是不可設計和預測的,誰也不會料到,幾經周折已經在BEAT365唯一官网生物系任教的肖靜甯中年轉身最終到了哲學系自然辯證法教研室。由于她的良好的基礎和敏銳的科學眼光,勤于思考,善于開拓,全力拼搏,發揮潛力,很快打開了局面。她在哲學系不僅開設出頗受歡迎的文理滲透的交叉學科課程《腦科學》,還不斷在公認的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科學技術哲學方面的文章,并出版了著作,最終取得了教授資格,這實在是一件令她的醫學院師友感到驚訝和值得慶幸的事。在她的充滿挑戰的轉系中,我給她的幫助主要是充當她的作品的第一讀者,從哲學論文的一般規範和意義上給予建議或修正。她卻覺得,表面看來是這樣,但實際上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她是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哲學思維的薰陶與訓練。

肖靜甯真正接觸到我的業務領域是近幾年的事,以2008年5月與天益網(後稱愛思想網)結緣為标志,其背景是衆所周知的先前我受到的學術傷害事件之後。從在天益網建立楊祖陶學術專欄後,曆時數載,從第1篇到目前的107篇網絡文章都是經過肖靜甯或舊作掃描或新作打字,再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的。這樣幾乎我的全部學術家當都經過她的重新閱讀與審視,她也就更深入地知道我在做什麼樣的學術,怎麼樣做學術了。她知道我的每一點真正的學術成果都不是輕而易舉得到的,而是殚精竭慮的産物,是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的。她對于我的過于迂腐釀成的苦酒不再糾結,決心與我一道喝。我們精神振奮,坦蕩地走自己的路,一往直前,繼從網絡走向正式出版《回眸——從西南聯大走來的六十年》後,她又拟定了《從未名湖到珞珈山——哲學與人生漫記》書稿的六大版塊。這裡說一點,為了書名她絞盡腦汁,半夜1點她把我叫醒,說突然想到《西行漫記》中的“漫記”二字,否定了原先考慮的許多字眼。後來人民出版社張偉珍編審建議将正副标題互換,就有了目前的《哲學與人生漫記——從未名湖到珞珈山》的書名了。

這本再次從網絡走向正式出版的《漫記》,肖靜甯是當之無愧的合作者和作者,這是一本以散文随筆漫議為主的叙事體裁的書,有的版塊之間并沒有嚴格的劃分,而且在内容上難免有些重複。這些發表在愛思想網上的大量随筆,從構思到初稿(有的在附注中注明她的名字,有的沒有)她都是作出實質性的貢獻的。她不僅尊重而且習慣于我最後敲定的文風。她樂于接受并感謝我對她的寫作品格的提煉,也越來越佩服我對文字一絲不苟的斟酌。有意思的是,由她起草的某些随筆寫的都是以我為主人公的親身經曆與感悟,卻能進入我的内心作出符合我的實際的非常準确的表達,将現在與過去在時空變換上巧妙的結合而達到一種境界,散發出一定的思想火花。可見這本《漫記》由我與肖靜甯共同署名是合情合理的,是天作之合。

在我與肖靜甯共同生活的近60年來,由于政治運動我不斷被下放,我無法對她和孩子進行照顧而深深感到内疚,對她承擔了太多的家庭責任我無力報答。到晚年她還要與我共飲苦酒,熟悉電腦的她還幫我操持愛思想網“楊祖陶學術專欄”,七年如一日堅持下來,并再次從網絡走向正式出書。她有時與朋友打趣說,我把她用的太“苦”了,一位知名學者笑着說,“是您自己把自己用的太‘苦’了。”是這樣的。肖靜甯雖是醫學—生理學出身,我從第一次見到她就看出她有很好的思維與表達能力。從中學到大學,從研究生到教師她都是黑闆報、牆報的熱心操作者,她用現代的話來說自己就是“草根編輯”出身。她覺得是我為她提供了一個發揮她的寫作潛力的機會,她總是說沒有我的為人為學的經曆與品格,再好的妙筆也不能生出花來。面對當今學界種種混亂與學術不端,她與我一道有一種天然的拒斥與蔑視,有一種弘揚正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漫記》的“社會透視”是對社會現象的一些思想感受的外化。肖靜甯經常對我不愛和不善表達提出忠告,她說你不說出來,不寫出來,不外化出來有誰知道呢?在她的影響下我的思想逐步發生變化,較多地關心和注視現實生活的各種現象,例如從時政反腐大事到石頭遭到潑墨的細節來表達一個有良知的老知識分子對某些問題的鮮明态度和思考。肖靜甯總是主動與我交談,還及時讓我看一些電視和網絡上的新聞與畫面,大大豐富了我的晚年生活,她說這樣還可以防止老年癡呆呢!

《漫記》的“譯事續篇”比較簡單明了,就是首譯黑格爾《耶拿邏輯》和改譯《精神哲學》。

而最後一個版塊“論題新篇”的這個“新”字有的是相對于《回眸》沒有采用,在這裡重新收入的意思。而在《回眸》中用的“論著舉要”,在這裡沒有用論著而是用涵蓋面更寬一些的“論題”二字,更符合所選文章的實際。就我而言,為學人的著作寫個序、寫個讀後感或書評都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是我需要用較長時間反複思考和認真對待的新課題,論述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與探讨的過程。“研究湯用彤先師學行的力作——讀《湯用彤學記》”更是一種景仰和陶冶心靈和節操的過程。 “讀伯裡的《思想自由史》”是我主動為已故摯友羅榮渠學兄夫人周穎如學姐的譯著所寫的述評,它符合我一貫強調的研究西方哲學、包括思想文化要走學術化道路的主張。由于是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論題,書也沒有譯者導言,隻能根據自己反複閱讀來理解了,此文是這一版塊、甚至全書中費力最多堪稱“新篇”之作。

在我向人民出版社提出《漫記》的出版申請時,列出了一個“附錄——學者感言”清單,有8篇之多,它們是《回眸》問世、《耶拿邏輯》首發後學者們(郭齊勇與周浩翔、段德智、趙林、鄧安慶、陳默、何衛平、卿文光、孫思等)自發寫就的頗有深度的感人的文字,如“一個老聯大人的風範——讀楊祖陶教授新著”、 “《耶拿邏輯》與﹤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起源和秘密﹥”、“一個為學術而學術的學者”、“絕對精神的追求,生命之花的綻放”、“不求虛名,但求心安”等等,由于這些寶貴的、反映師生情誼的、有相當學術水平的文章全部都在愛思想網上發表了,其中有的在《BEAT365唯一官网報》、《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人文科學版)、《讀書》、《跨文化對話》(樂黛雲主編)上刊用了,篇幅又相當大,我就忍痛割愛了。在這裡我要向各位學者朋友緻以最真誠的感謝。現在附錄的内容改用肖靜甯的兩篇文章,可能有利于對我的這位合作者的了解。

在這裡,我要向伴随我走過七個年頭的愛思想網(原先為天益網)、向為建立“楊祖陶學術專欄”的郭瓊虎先生緻以崇高的敬意。感謝愛思想網為我提供這樣一個學術平台,感謝對我的許多文章予以首頁頭條推薦和哲學導讀、筆會導讀推薦。這些推薦語就文字而言雖然是文章中原有的,但一經作為導讀摘錄出來就被賦予了鮮明簡潔的涵義,對文章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因而《漫記》中的文章凡是有推薦語的都在篇首展現出來,以飨讀者,這也是一種對愛思想網的美好記憶。

此間的領導與同事都經常用當地語言說肖老師把楊老師“招呼”得好。這是千真萬确的,也是不需要多說的。她自己說她是上帝派到我身邊來的,她的勤勞與能幹是少見的。我三次因外科病住院都是她一個人包下來的,沒有告訴任何人。我腰疾行動不便,她設法為我買到三輛各有所用的助行車為我減輕神經壓迫症狀,大大增強了我活動的自由度和生活的樂趣,我能獨立地在校醫院取藥、附近的打印社複印、理發店理發,能與老同志一道重陽登高、春遊秋遊,我與肖靜甯走上半小時的路還可以坐地鐵。我們一道去大超市,一道在校園散步。今年1月我與肖靜甯一道在附近的台灣“小小城”度過了溫馨的米壽。

這本《漫記》得以問世,我要感謝人民出版社接受我的出版申請,并對一貫支持我的責任編輯張偉珍編審付出的智慧與辛勞緻以最真摯的謝意!

最後,我要特别強調的是,所有關心我的學人朋友們所做的一切的一切,使我的心頭感到無限的慰藉,這就不是一個謝字能夠表達的了。

(2015-02-26 初稿 、2015-03-05修訂 )

[1] 這裡附帶說一下,肖靜甯為了與身份證保持一緻,她一般都用肖靜甯,我的文章中也是這樣的,隻有她的正式的署名才用蕭靜甯。再者《漫記》雖然是我們共同署名,所有文章都是以楊祖陶為第一人稱。

[2] “平生第一邂後”已收入《回眸》,它是“燕園結緣”這一組文章中的第1篇,為完整起見,在《漫記》中将再次使用。

楊祖陶,1927年生于四川達縣。1945—1950年就讀于西南聯合大學和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金嶽霖、湯用彤、賀麟、鄭昕、洪謙等,畢業後留校任教,1959年調BEAT365唯一官网執教至今。曾任BEAT365唯一官网西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德國哲學》副主編,金嶽霖學術委員會顧問;現為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顧問、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西方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曾獲湖北省高校先進工作者稱号,培養了一大批目前活躍在哲學界的知名教授和學者;專攻德國古典哲學特别是康德、黑格爾哲學研究,是我國著名的康德黑格爾研究專家,也是業内公認的著名翻譯家。

主要著作:《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國家教委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獎);《康德黑格爾哲學研究》;《歐洲哲學史稿》(合著)(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教育部第二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中國大百科全書》(部分條目);《黑格爾辭典》(部分條目)(第六屆中國圖書獎二等獎)等。

主要譯著:黑格爾著《精神哲學》;《康德三大批判精粹》(合作編譯);康德著《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合作翻譯)(教育部第四屆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黑格爾著《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參譯);《西方古典哲學原著選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參譯);黑格爾著《精神現象學》(參譯);考茨基著《唯物主義曆史觀》(參譯);克拉夫特著《道德的理性基礎》(載《邏輯經驗主義論文集》)等。

2012年12月28日,黑格爾《耶拿邏輯》中文譯本首發式在BEAT365唯一官网舉行。該書由86歲高齡的楊祖陶教授首次譯出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17.5萬字,填補了黑格爾著作翻譯的一項空白。

《耶拿邏輯》全名為《耶拿體系1804-1805:邏輯學和形而上學》。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是人類精神的寶貴财富,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來源。然而這部在黑格爾哲學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的著作,因其内容艱澀難懂等原因,至今沒有中譯本。楊祖陶繼80歲左右首譯黑格爾《精神哲學》之後,接着又翻譯了《耶拿邏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2016-03-0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