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唯物辯證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9-11-06
beat365体育官网 杜小安
内容提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必須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問題,而研究《周易》與唯物辯證法的内在契合性和共同性,是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周易》 作為中國文化的活水源頭,蘊含着十分深刻而豐富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二十世紀以來,随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郭沫若、金景芳等學者大膽吸取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批判繼承了中國古代易學義理派的思想傳統,深入探索了《周易》蘊含的辯證法思想,極大地推動了《周易》研究的現代化,開辟了易學的新境界。
關鍵詞:《周易》 義理派 唯物辯證法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周易》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内涵,通過對《周易》進行批判繼承和創造性地闡釋和解讀,探索《周易》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契合點和共同點,使《周易》這部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著作在當代中國和世界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造福每一個現代人和現代家庭,造福每一個社會團體,造福中華民族和全人類,從而實現《周易》提出的 “智周萬物,道濟天下”價值理想。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課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内容: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二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并促使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轉化,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來看,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他們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傳統文化作了重新的闡釋,使之能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按照“一分為二”的辯證方法和“古為今用”的基本原則大量地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和中華民族品格。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根本上說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點決定的,更重要的是由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間蘊含的深層次的契合之處決定的。作為當代中國的哲學工作者,我們應該努力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内在必然性和外在表現形式,不斷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有強大的現實實踐指導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從而更好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為世界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既是徹底的唯物論,又是徹底的辯證法,體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高度統一。辨證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是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條主線。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的哲學原理。它科學地反映了關于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礎的規律與本質。它認為一切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系着,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着的物質世界,而運動的法則主要是依據一切事物内部客觀存在的以“對立統一”為核心的矛盾法則。唯物辯證法是全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學武器之一,是全人類寶貴的思想财富。
要理解唯物辯證法,就要從辯證法的最基本觀點——矛盾的觀點出發,因為矛盾是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根源。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毛澤東在《矛盾論》裡說:“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的法則。”矛盾是聯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間的聯系說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雙方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聯系;同時,矛盾又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動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所謂“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和趨勢,又叫“鬥争性”;所謂“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又叫“同一性”。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可以相互轉化。在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中,核心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形式上具有的特點,量變是質變的開始,質變是量變的終結。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矛盾運動過程具有的特點,它告訴人們矛盾運動是宇宙萬物生命力的表現,其特點是自我否定、向對立面轉化,即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辯證運動的實質性所在。
在中國文化的曆史長河中,《周易》(含經和傳兩部分)是一部既深奧又古樸的哲理著作。雖然它在表面形式上是占蔔工具書,但它正是通過卦與爻的陰陽變化來解釋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的變化規律,并通過這種解釋使人們了解人類吉兇成敗的效果。陰陽變化是《周易》的根本思想,也是《周易》的靈魂。《周易》作為古老而又樸素的唯物辯證法,自始至終都以陰陽辯證的思維方法解釋宇宙間所有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變化規律,核心問題是講陰陽的對立統一規律。《莊子·天下篇》說“《易》以道陰陽”,可以說是對《周易》核心思想的精辟概括。“陰”“陽”不僅抽象地代表着所有事物,同時它又是觀察和分析所有事物的總綱。遠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憑借他們的智慧,通過對自然界的長期觀察和實踐,總結和掌握了大自然的陰陽變化規律,并把它與人類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作為探索社會發展規律、指導人們社會生産生活實踐的重要指導依據。八卦符号的産生和《周易》的形成,無疑是對自然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的一種高度的抽象概括與總結。它既是中國古人長期觀察和認識世界的結果,又是中國古人聰明才智的結晶。
《周易》作為專門研究自然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的一門學問,可謂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源遠流長。曆代帝王将相、志士仁人無不重視這部蓋世奇書,被列為儒家六經之首,是儒學必修之課。三千年來,幾乎所有中國重要的思想家無不研習《周易》,從中吸取精神營養來修身養性、著書立說、齊家興業、治國安邦。《周易》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被認為它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國思想的核心。其傳播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可以說任何一門學問都無法比拟的。《周易》一書對我們今天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通過研究《周易》與唯物辯證法的内在關系,對當今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二、《周易》蘊含着豐富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周易》不僅僅是一本高深莫測的占蔔工具書,它更是一部集象數思維和辯證思維為一體的唯物辯證法的著作。如果我們不是片面地單純的從占蔔吉兇這個出發點去研究《周易》,我們就會發現,《周易》是利用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解釋大自然中一切事物變化規律的一部奇書。
首先,《周易》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包括人類社會在内的世界統一于物質。《周易》通過卦爻的陰陽變化為依據,以乾為天象、坤為地象、兌為澤象、艮為山象、坎為水象、離為火象、 震為雷象、巽為風象的方式,作為八卦的表象形式。以金、木、水、火、土作為世界所有事物的基本屬性,并通過這五種屬性的生、克、制、化來說明物質存在的不同狀态,從而達到解釋事物變化的趨勢。列甯說:“物質是标志客觀存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存在是人類通過感覺 感知的,它不依賴我們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而複寫、攝影、反映。”《系辭》之“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正是說明我們的古人探索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周易》作為唯物辯證法的一門學問,它與唯心主義哲學有着根本的不同。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物質是第二性的,意識是認識的源泉。它們主張“不學而知”的先天精神和“生而知之”的聖人精神,認為宇宙間還另外存在一個神的世界、理念的世界。但《周易》不然,它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源,它承認客觀物質世界的無限多樣性,并通過卦爻演繹的方式,解釋萬象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我們的先人能以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認識世界,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然,《周易》對世界的認識還屬于感性認識階段,由于曆史條件的制約,這些認識還不能得到科學的認證和實踐,對世界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還隻是停留在直觀的、想象的、樸素的、模糊的認識水平上,缺乏對事物本質的深入了解,但這并不能否定它對世界物質性的準确認識和對物質的客觀實在性的把握,也就是不能否定它蘊含的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其次,《周易》作為古老而又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核心問題是講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全書始終充滿“陰”與“陽”的對立統一、相互消長、相互轉化,即相反又相成的關系。《周易》共包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從卦到爻無一不是陰陽,無一不是變化。爻是陰陽變化在卦當中的體現。爻分為陰和陽。 “-”為陽爻的代表符号,“--”為陰爻的代表符号。它們代表着陰陽兩種勢力的對立與統一,是宇宙間所有事物産生、發展、衰敗、消亡的表象符号。所以說,爻就是陰陽,就是對立統一規律。世界上任何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運動和變化狀态都能在爻象中得到反映。爻是卦的實質,是卦的核心。《系辭》說:“爻者,言乎變者也”。“六爻動,三極之道也。” 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系辭》又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認為,從天到地,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無處不存在陰陽,無處不充滿陰陽,無處不是既相反又相成、既相克又相生的關系。《彖辭》說:“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說明了天地之間、男女之間以至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間,都存在着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問題。從六十四卦的卦序也可以看出,六十四卦實則是三十二組卦,這三十二組卦形成了三十二組對立統一體。比如乾與坤、損與益、否與泰、革與鼎、既濟與未濟等卦,就是典型的例證。正是這種既相反又相成的對立統一的運動變化,推動了事物的發展。《系辭》說:“《易》之為書,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适。”陰陽變化是在陰陽消長的運動過程中産生的,而這種互為消長的運動過程,正是陰陽雙方量變的過程。一旦這種量變超過限度,就會使陰陽雙方相互轉化,從量變發展到質變,由陰轉化為陽,由陽轉化為陰,由此事物轉化為彼事物。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全》所說:“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解釋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從《太極圖》中的黑白魚首尾相接的形象和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的兩點,也可以看出陰生陽、陽生陰、即相反又相成、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生生不息的自然狀态。陰陽合為太極,太極分為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千變萬化,可謂變化無窮。朱熹在《周易本義》序言裡說:“《易》者,陰陽之道。卦者,陰陽之物。爻者,陰陽之動”。杭辛齋在《易楔》中說:“《系辭》之言變,詳卻盡矣。蓋宇宙以變而久存,亦以變而日新。無時不變,無境不變。特其迹其微,人自不知覺耳。”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裡論及什麼是唯物辯證法時說:“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内部,從一事物對其它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他的周圍其它事物互相聯系着和互相影響着,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毛澤東同志的精辟解釋正是對《周易》的陰陽變化思想的最好說明。
再次,《周易》的形成和發展史生動而具體地表明認識來源于實踐、認識可以指導實踐、認識接受實踐的檢驗等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命題。《系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我們的祖先不僅重視《周易》陰陽變化學說的研究,而且更重視它的實踐和應用。它們把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具有科學性、實踐性的陰陽辯證思維運用到天文、地理、人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起到了革故鼎新、因循損益、改天換地、扭轉乾坤的重大實踐指導作用,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偉大貢獻。突出的例子如:早在夏朝,我國就使用了傳統的幹支紀日法,幾千年來一直沿用至今,并且仍然以農曆的方式繼續沿用下去。這對我國的農業生産和社會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上古時期就開始的“仰則觀象于天”的星象大師們占星觀象,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天體運行的曆史記載,成為我們現代人類賴以了解幾千年天體狀況的唯一知識寶庫。在醫學方面,從《黃帝内經》問世,以陰陽辯證為綱,到今天的中西醫結合,對人類的繁衍和健康立下了蓋世奇功。在政治方面,近代中國的洋務派為了自立自強,他們以《易傳》“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古訓為依據,打破了拘泥于儒家章句考據學問的頑固派的僵化保守思想,開始學習西方文化的長處,為中國的近代化和現代化開辟了新的道路。
三、唯物辯證法與《周易》的現代化
在研究《周易》與唯物辯證法的内在聯系的過程中,由于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在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與中國易學诠釋學當中的義理派有驚人的契合之處,所以,充分理解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深刻思想内涵,同時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易學義理派的思想觀點和思維方法,是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推動《周易》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條件。
1,《周易》研究的主要流派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曆代學者對《易》的诠釋方法多種多樣、觀點衆說紛纭。自孔子贊述《周易》以來,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範晔的《後漢書》中對《周易》的研習流派都有很多記載。自古以來,治易大體分為兩途,一是所謂象數之學,如以漢代易學所講的卦氣、納甲、爻辰之說及宋儒一些人所講的河洛圖書之學為代表。河洛圖書之學主要是想尋找可以預解未來的象數公式,故本質上與漢易是一緻的,實際都是将《周易》做為蔔筮之書來研究。二是所謂義理之學,以《易傳》十篇、魏王弼《易注》、宋儒程頤《易傳》、張載《易說》及明清之際王夫之《周易外傳》等為代表,以研究《周易》包含的有關宇宙人生的哲理為治學宗旨。其中,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以儒家的立場、觀點、語言和思維對《周易》卦爻辭、符号系統、思想内容、筮法和治易方法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解說 ,形成《易傳》十篇,被尊稱為“十翼”,開易學诠釋學之先河。此後 ,義理派易學家以儒家《易傳》作為解釋《周易》卦爻辭的基本門徑。漢代經學家所用釋易方法大都偏重于取象,但走向繁瑣荒誕。魏晉玄學家王弼掃除“漢象”,以易傳解釋經文,并援引老莊闡發易學義理,開易學義理派先河。唐宋以後,孔穎達、朱熹、李光地等試圖綜合兩派,将取象取義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易學诠釋學趨于成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将易學分為兩派六宗,其中将占蔔宗、機祥宗、造化宗歸入象數派,老莊宗、儒理宗、史事宗歸入義理派。象數派和義理派成為中國古代易學研究的兩大學派。中國古代易學家提出的主要釋易原則有整體取象、整體取義、得意忘象、體神明理、推究本義、推類旁通及訓诂考據等原則。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儒家經學作為中國國家官方意識形态的獨尊地位和統治功能不複存在。易學家對《周易》的研究和诠釋也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趨勢,流派紛呈,著作衆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學術界開展了關于《周易》作者和成書年代問題的大讨論。由于是史學界“古史辨”派諸學者發動,其目的在于颠覆和否定漢代以來經學家的傳統說法和觀點,掀起了現代易學研究的第一個高潮。他們認為《周易》非伏羲、文王作,《易傳》非孔子作。該派主要人物有顧颉剛、李鏡池、郭沫若、錢玄同等。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大陸學術界開展了《周易》成書年代、性質與哲學思想的讨論。主要人物有馮友蘭、李景春、高亨、金景芳等。改革開放以後,國内出現了一股至今仍方興未艾的“周易熱”。在考據、義理、象數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同時大陸學術界受海外和港台“科學易”的影響,也開始關注《周易》與自然科學的相關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穎的觀點。當代易學家張其成把現代易學分成四大流派:義理-哲學派、象數-科學派、考據-考古派和綜合派。
2,現代易學義理-哲學派的主要成就
現代易學義理-哲學派學者在批判繼承儒家傳統義理派的基礎上,開始吸收和借鑒西方哲學、佛教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資源,對《周易》的深刻哲學思想内涵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1926年,朱謙之出版的《周易哲學》最早将西方哲學融入易理,從宇宙觀、人生觀、倫理學、知識論幾個角度說《易》。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特别重視《易傳》,他們借助于诠釋《易傳》來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熊十力從20年代初撰《新唯識論》到60年代初作《乾坤衍》,可以說走了一條“會通儒佛,歸宗于《易》”的道路,認為《周易》體現了先秦儒家的理性精神,是最堪代表儒家傳統的典籍。其《易》學思想的精華主要有“體用不二”的宇宙觀,“翕辟成變”的變化觀,“日新不已”的發展觀,“變必有對”的矛盾觀。方東美的易學是以“生生”為中心的形上學,他認為《周易》首先是以生命為中心的哲學體系,其次才是以價值為中心的哲學體系。牟宗三的易學是以“窮神知化”為中心的道德形上學;唐君毅的易學是以“神明之知”為中心的天人内外相生相涵的圓教。謝扶雅把《周易》與《聖經》進行比較,證明其内含的契合性和共同性。郭齊勇在《現代新儒家的易學思想論綱》一文裡指出,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都是以現代哲學的觀念與問題意識重點闡發了《周易》哲學的宇宙論、本體論、生命論、人性論、境界論、價值論及其間的聯系,肯定了中國哲學之不同于西方哲學的特性。80年代以後,張立文的《周易思想研究》、宋祚胤的《周易新論》、徐志銳的《周易大傳新注》、朱伯崑的《易學哲學史》、黃壽祺、張善文的《周易譯注》、唐明邦的《周易評注》等著作,在《周易》哲學思想的研究方面進行了各自的探索,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3,馬克思主義易學派的主要成就
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方法從事《周易》研究的學者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郭沫若、金景芳。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郭沫若最早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探讨《周易》的思想内涵。他在《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一文中指出,《周易》時代是由畜牧轉化到農業的時代,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推移,并約略具備了國家的雛形。他認為,《周易》的觀念其根本是陰陽兩性的對立,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由這樣的對立而成,宇宙充滿了矛盾。這些矛盾是相反相成的,遵循“小往大來,大往小來,無平不陂,無往不複”的規律,并産生出變化。宇宙整個是一個變化過程,是一個運動,所以統名之曰“易”。這就是《周易》作者的辯證的宇宙觀,雖然很幼稚,但很合乎《周易》的本義。郭沫若的觀點開辟了《周易》研究的新境界。
金景芳(1902-2001)自小愛好《周易》,然而他遍讀前人各家著述,對于這部典籍的一些基本問題總是不能完全理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他随東北中學師生流亡于湖南與四川之間,偶得傅子東所譯列甯著《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書的附錄中有《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他讀後,立覺前此讀《周易》所遇到的一些難題渙然冰釋,于是廢寝忘食,僅月餘便寫就《易通》(194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一書,用辯證法的觀點對《周易》一書的基本思想進行了闡述。解放以後,金景芳在50年代發表了《易論》、《說易》、《關于周易作者問題》等論文。80年代,他又連續出版了《學易四種》、《周易講座》、《周易全解》等易學著作,繼續深化他的易學觀點。他認為,《周易》蔔筮是外殼,哲學才是它的本質;《周易》已反映了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周易》與《易傳》密不可分,兩者思想一緻;《易傳》基本上是孔子所作;象數派應當得到批判,義理派應當得到繼承。金景芳的易學内容宏富,特色鮮明,形成了自己系統的思想觀點和學術風格,故被易學界稱之為“金派易學”。
金景芳的易學繼承了孔子《易傳》開創的探求義理的學風。由于他有着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和精熟的儒家傳統經學修養,并對中國先秦時期的社會曆史和文化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他對《周易》經傳義理的發明不僅超越了王弼、程頤、王夫之等古賢,可以說代表了二十世紀中國義理易學的最高水平。在《易通》一書中,金景芳就曾以《系辭傳》之“易有太極”章的說法及《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方式等為例說明《周易》中包含的辯證法思想。在《易論》一文中,金景芳深刻論述了“易以道陰陽”之所謂陰陽講的就是矛盾的觀點,認為“生生之謂易”講的就是發展的觀點。他把《周易》的哲學成就比之于古代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裡特。金景芳認為,恩格斯對由赫拉克裡特所表述出來的萬物皆動皆變、皆生皆滅的原始樸素但實質上是正确的宇宙觀的評價完全适用于對《周易》的評價。在《周易全解序》中,金景芳進一步闡述了《周易》一書的精華在于它的辯證法思想,而其辯證法思想主要寓于六十四卦的結構之中的觀點。他認為,《周易》作者事實上是利用六十四卦結構來反映他的世界觀。它用為首的乾坤兩卦代表天地,這就是《序卦傳》說的“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他認為,《系辭》“乾坤其《易》之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等說法,說明了乾坤是一個矛盾統一體,由這個矛盾統一體的變化發展而産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排列,每兩卦不反則對,說明這種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他将六十四卦看作為一個發展過程,從乾、坤到既濟、未濟隻是完成了一個大的發展階段,而發展變化是永無窮盡的。金景芳晚年所作《< 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的思想認識又有新發展。他堅持認為,《周易》一書是用辯證法理論寫成的,而且是周文王針對殷王朝的指導思想《歸藏》寫成的。在改造《歸藏》為《周易》的過程中,周文王不知不覺地創造了辯證法。他又根據泰、否等卦之《象》說明了《周易》所講的辯證法不是強調對立而是強調統一的特點。他說,吉兇是二,勝是一;天地是二,觀是一;日月是二,明是一;寒暑是二,歲是一;往來是二,利是一;天地是二,醇是一;男女是二,生是一。這些是合二而一的具體實例。《系辭》當中“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天下同歸而殊塗,一緻而百慮”,“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緻一也”,這幾句話是由合二而一的實例抽象出來的合二而一的一般理淪。辯證法“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這兩個命題互為前提,密不可分。當代中國哲學家高青海在評價金景芳的易學成就時說:“中國作為古老文明的大國,賦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傳統,我們不能不承認,對于這方面的思想資源過去我們開掘得很不夠。我們往往局限于辯證法、哲學名稱、詞語而遮蔽了它的特有内容和實質,對《周易》的認識狀況就說明了這一點。我認為金景芳先生以辯證法解《易》是做了一件極為重要的開拓性工作,它會在未來的思想史上結出豐厚的碩果。”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必須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問題,而研究《周易》與唯物辯證法的内在契合性和共同性,是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周易》 作為中國文化的活水源頭,蘊含着十分深刻而豐富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二十世紀以來,随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郭沫若、金景芳等學者大膽吸取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批判繼承了中國古代易學義理派的思想傳統,深入探索了《周易》蘊含的辯證法思想,有力地推動了《周易》研究的現代化,開辟了易學的新境界,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這一學術思想的積極價值,并沿着他們開辟的學術道路繼續前進。
參考文獻:
金景芳:《周易全解》,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
金景芳:《< 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遼海出版社,1998年。
梁韋弦:《業師金景芳的易學》一文,見梁韋弦著《易學考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郭齊勇:《現代新儒家的易學思想論綱》,《周易研究》 2004年04期。張其成:《易道:中華文化主幹》,中國書店出版社2003年。
謝扶雅:《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見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1989年,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