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價值觀與東西文化沖突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1-03-02
beat365体育官网 杜小安
亞洲價值觀是上個世紀90年代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提倡的政治和文化觀點,受到西方國家的廣泛關注,尤其受到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政界和學術界的歡迎。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使東南亞和東亞地區遭受重創,亞洲價值觀頓時陷入困境,遭到廣泛質疑。本文從東西文化沖突的角度詳細考察亞洲價值觀提出的時代背景和具體實踐過程,并對它進行學術性的反思和評價。
一、亞洲價值觀提出的時代背景
上世紀90年代,随着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冷戰宣告結束。但是,在冷戰時期形成的冷戰思維卻在西方國家繼續存在和發展。在冷戰期間,西方國家形成了以維護狹隘的西方國家主權與利益、遏制與颠覆社會主義國家為核心目标的國際關系理論。冷戰結束後,西方大國特别是美國的保守勢力妄圖建立單極世界,在全世界推行霸權主義。冷戰思維通過改頭換面依然在西方國家發揮着主導作用。這具體表現為美國急于樹立新的敵人,宣染俄羅斯、中國、伊朗、古巴、“邪惡軸心”等國的威脅論,喜歡把自己的政治觀點強加給别國,不尊重其它國家和民族,将它們的發展視作對自己的挑戰,推行漁翁戰術,通過挑起區域争端以從中漁利等。美國前總統布什在1991年的國情咨文中就曾明确提出要把實行西方民主制度作為美國對第三世界國家援助的先決條件。其實,這種思維方式是美國對外關系的一貫準則,隻是表現的方式和程度時有不同而已。
在全球化浪潮風起雲湧的時候,許多步入現代化的非西方國家領導人發現,原先他們所信奉的帶有西方語境的現代化原則在他們自己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中并沒有普适性,而“西方中心論”的影響又時時處處在自己的文化語境中發生沖擊作用。于是,這些國家的領導者和知識精英階層意識到有必要建立一種新的非西方化的現代化模式和非西方化的價值觀。1980年代,以“亞洲四小龍”(韓國、香港、台灣、新加坡)為首的多個經濟體成功地與全球化市場接軌,促成了東亞經濟增長的奇迹。這一波經濟增長大潮讓這些亞洲國家逐漸淡忘掉二戰後密布的冷戰陰雲,壓抑數十年的“亞洲主體意識”随之萌芽。同時,冷戰結束以後,面對美國等國家新保守主義思潮在西方的崛起,在非西方國家興起了反對西方文化擴張的思潮。在俄羅斯、中國、印度、中東地區、東南亞地區都興起了宗教和文化傳統的複興運動和民族主義思潮,反對和抗衡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滲透和侵略。1990年初,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大力提倡的“亞洲價值觀”(Asian Values),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李光耀也被稱為亞洲價值觀的頭号代言人。
亞洲價值觀的概念産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西歐的學者和媒體在分析從70年代開始實現飛速成長奇迹的“亞洲四小龍”(韓國、香港、台灣、新加坡)的成功因素時使用了該用語。他們認為,“亞洲四小龍”的成功是因為東亞地區忠于國家和忠于家族的家長制和帶有權威主義色彩的儒教傳統發揮作用的結果,并将這種文化傳統稱為亞洲價值觀。上個世紀90年代初,李光耀大力提倡和宣揚“亞洲價值觀”,使這個概念受到西方國家的廣泛關注,尤其受到非西方國家政界和學術界的歡迎。李光耀認為,亞洲人民應該按照自己亞洲獨特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即亞洲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更不能把西方民主強加給亞洲人民。李光耀痛斥西方的霸權主義,拒絕西方的主流價值觀,提倡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亞洲價值觀。亞洲價值觀一時間成為對創造經濟奇迹的亞洲人的勤勞誠實特征的肯定性表述。李光耀也成為亞洲反對西方霸權的人士的精神偶像。日本和西歐媒體在羨慕80年代亞洲輝煌的經濟成長之餘,還稱亞洲價值觀将是引領21世紀世界的主流價值觀。
“亞洲價值觀”包含修身、齊家、治國等多個層面。在個人價值觀層面,它注重勤奮、教育、誠實、自力更生、自律和履行義務等;在家庭倫理觀層面,重視家庭價值、勤儉持家、孝順老人、尊敬長輩等傳統價值;在個人和國家關系層面,強調社會穩定和秩序、社會寬容與和諧、社會道德的力量,以及對社會權威的尊敬,宣揚集體第一、個人第二的原則;在社會和經濟發展層面,重視國家和政府的主導作用,看重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強調亞洲的宗教和文化傳統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些内容構成了“亞洲價值觀”的核心思想。新加坡政府大力倡導的“共同價值觀”被人們稱之為亞洲價值觀的新加坡官方版本。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社會關懷,尊重個人;協商共識,避免沖突;種族寬容,宗教和諧。新加坡政府領導人維護、奉行和倡導的“亞洲價值觀”比較典型地體現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
1993年3月底,包括中國在内的49個亞洲國家領導人聚會泰國曼谷共同簽署了《曼谷人權宣言》,宣言指出,盡管人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應牢記各國和各區域具有的特殊情況,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應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來看待人權問題,由此突出了亞洲價值觀的地位。
1993年夏,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外交》雜志上發表了《文明的沖突》一文。他認為,冷戰結束以後,引起國際沖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意識形态因素或經濟因素,人類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異,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将成為全球未來戰争的導火索。他認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可能不是不同文明間更多的融合與認同,而是對不同文化、宗教和價值觀差異的更強烈的感覺。他預言西方基督教文明與亞洲的儒教-伊斯蘭教文明的沖突将是下一個沖突的焦點,而下一場世界大戰如果發生,将是一場圍繞這些不同文明之間的戰争。他的觀點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以儒教和伊斯蘭教為主體(包括印度教、佛教等)的亞洲價值觀的崛起對西方文化所産生的巨大沖擊波。
二、亞洲價值觀的具體實踐
亞洲價值觀主要流行于東南亞和東亞國家和地區,對當代中國的發展模式也産生較大的影響。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地區,亞洲價值觀受到李光耀、馬哈蒂爾、蘇哈托等具有獨裁者風格的東南亞“政治強人”的高度推崇。他們主張每個國家都應該從自身的曆史、文化和宗教傳統出發尋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社會發展道路,主張通過強有力的威權政治體制來維持社會的穩定和秩序,通過政府的強力運作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來達到改善民生的目标,通過繼承和發揚亞洲國家的宗教和文化傳統價值觀來抗衡西方主流價值觀。其中,亞洲“四小龍”在經濟發展中都十分注重儒家文化與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法則的結合。他們的成功經驗為亞洲價值觀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支持。
新加坡是深受“全盤西化”之害但醒悟最早的國家。1965年,當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宣布獨立時,年輕的李光耀曾為這個新生小國的前途一籌莫展。但随後的幾十年,李光耀親手締造了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到1990年底,新加坡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從400美元躍至1.22萬美元。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贊揚李光耀把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帶到了第一世界。上世紀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提出“把儒家基本價值觀升華為國家意識”來抵禦西方價值觀,還将重視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方針。新加坡在世界競争力排行榜上一直緊随美國而位列前茅,正是重群體、重和諧、重倫理、重勤儉的儒家文化與價值觀的體現。李光耀還把“亞洲價值觀”引入到學校課程中,使之成為保證社會穩定、秩序和紀律的重要精神因素。
在韓國,重視儒家文化的傳統也給韓國的經濟帶來了繁榮與昌盛,給當地的人民帶來了和諧與安定的生活。儒家傳統的家族式企業管理模式重視人情、強調家族、民族的同質性,構成韓國長期穩定、和諧的社會機制。儒家重視教育的傳統為韓國現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在1998年金融風暴席卷韓國時,許多家庭主婦義無反顧地捐出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