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陶:《傳統氤氲與現代轉型——中西文化三人談》序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2-03-23
剛從巴黎歸來,非常高興地看到了郭齊勇、溫偉耀、趙林三位教授的《中西文化對談錄》書稿(以下簡稱《對談錄》)。趙林很希望我能為之寫個序,我遲疑了一下。因為我對這個問題缺少深入的研究,就說我先拜讀拜讀吧。我抱着先向作者學習的态度,認真讀起來,讀下去……。最後竟達到愛不釋手的境地,使我受到不少啟迪,促使我重新認識與思考一些問題,我也就樂于為這部主題鮮明、時代感強、坦誠探索、開學術界新風的《對談錄》作序了,我想我的序也許可能會起到一點抛磚引玉的作用。
三位作者與我的關系很不尋常。溫偉耀博士是我早年在北京大學同窗、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著名學者勞思光先生的弟子;郭齊勇博士是我在BEAT365唯一官网近半個世紀的老同事、學長、著名學者蕭扔父先生的弟子,還系統聽過我講授一年的西方哲學史課程;趙林博士在BEAT365唯一官网曆史系就讀本科、攻讀碩士時就是我的西方哲學史課堂的最積極而活躍的聽課者,後來考上了我的博士生。時隔多年,因為書稿我們有幸走到一起,他們都已經成了相關領域的頗有建樹和影響的知名學者,學養深厚,具有通過自己的艱苦研究、獨立思考、理論創新而形成自己的學術見解的優良學風,這是令人欣喜和欽佩的。
三位作者,以一種客觀、冷靜、理性和坦誠的态度,就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臘至近現代的西方文化的一些根本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讨。對談步步深入,有序地展現了儒家文化形态和基督教文化形态發生發展的基本脈絡和進程,它們各自對中西傳統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以及它們的“現代化轉型”問題,并在充分論證其曆史合理性的基礎上,對之進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對談是在真誠和諧的氣氛中進行的,絲毫沒有以往對立學派或觀點之間劍拔弩張的“批判”或“戰鬥”的影子。特别是,國外内的一些知名的專家學者應邀作為評論人,針對三人的對談進行評論。此外,還有許多中青年教師、博士生以及傳媒界人士圍繞着對談和評論的内容進行生動活潑的自由讨論,從而展示出了更加廣泛、豐富多采的觀點和看法。在我看來,對談可以說是把西學學者和國學學者的對話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和高度,對于進一步開展中西文化比較的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最感興趣、最為關注的是第三輪對談――《中西文化的現代化轉型》。理由很簡單:我國正處在現代化轉型時期,因而也正面臨着如何有效地解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包括基督教文化在内的西方文化在實現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展示出了什麼值得我們注意和借鑒的東西,以便從中得到有益的啟迪,就很重要了。
趙林教授對西方哲學、文化、尤其是基督教的精神及其曆史發展都有極其獨到而深刻精專的研究,具有極強的駕馭複雜論題的思辨能力,并具有将其高深的思辨轉化為流暢、明白、生動的語言文字的工夫與魅力。他認為:西方社會的現代化轉型需要實現西方文化(基督教的信仰文化)的現代化轉型,而要想實現西方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就必須大力推動科學理性的發展,為此科學理性就必須解決好它與宗教信仰的矛盾。他将這個矛盾運動生動地表述為西歐啟蒙運動“一波三折”的發展過程:在英國,科學理性的萌芽借助信仰來發展,将理性精神滲入信仰,并将其确立為基督教信仰的基礎(“自然神論”);在法國,理性精神推向極端,對基督教信仰進行了無情的批判(“無神論”);在德國,啟蒙落腳到科學理性與宗教信仰的相互協調和互補:科學歸科學――治外界,信仰歸信仰――治内心。這是西歐啟蒙運動“一波三折”的最後結果,表明作為西方文化傳統的基督教不是全盤被否定了,而是被揚棄了,即既被否定又被以更新了的形式保存下來了。到了18、19世紀歐洲民衆中的宗教信仰大複興浪潮,更使信仰落實到人心,信仰的真正場所就不再是有形的教會,而是人的心靈了。
溫偉耀教授是英國牛津大學現代西方哲學及基督教神學方向的哲學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儒學方向的哲學博士,是一位對西方哲學、基督教神學和中國傳統哲學有精深研究的中西貫通的學者。他關于基督教如何應對現代化洪流的論述很值得我們重視和從中吸取教益。在他看來,現代化洪流對基督教帶來的嚴峻挑戰可概括為4個方面,基督教通過堅持和發展基督教的傳統教義和基本精神對這些挑戰一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應對。對于理性化的挑戰:上帝是超自然的存在,上帝設計創造的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及其規律是自然科學的對象,而科學卻無法否認上帝的超自然的存在的,即是說它不能證明超自然的上帝不存在;對于商品化的挑戰:以耶稣基督為拯救他人的自我犧牲的“基督精神”和以對“複活”(終極圓滿)的盼望而甘願忍受痛苦和作出犧牲的“十字架精神”去治療和克服社會“物欲症”文化,如傳教士樂于到最艱苦荒涼的地方去傳教;對于商品化帶來的世俗化的挑戰:面對要求立刻滿足當下肉欲需要,心中無上帝和道德生命的觀念等等,基督教并不悲觀,而是相信到了現代化的極點,人對現實政治經濟失望,是會回到終極關懷上來的;又如對于社會機構從分化(專業化)走向重新相互整合的挑戰:通過發揮和發展上帝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基本教義來應對,指出上帝的終極存在不是一個單一的個體,而是“互滲互存”的群體,是一種“分”與“合”的辯證關系。
郭齊勇教授對中國哲學、特别是儒家哲學和20世紀中國現代哲學有廣博和獨到的研究。他雖然很熱愛和尊重中國傳統文化,但擁有敏銳犀利的批判眼光,在學術問題上既不盲從權威,也不随俗媚俗,而是通過自己的研究提出獨立的見解,以理服已,也以理服人。
郭齊勇教授認為,中國的現代化轉型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基本上是伴随着西方對中國的殖民、奴役而進行的。與此同時,西學也擁入中國,大有全盤置換中學之勢。在此情況下,儒學對現代化挑戰的回應大體上也是被動的,其特點是“求變趨新以經世”,儒學已呈現出日漸衰微的趨勢。到後來才有了“經批判冼禮而重建”的現代儒學的興起。但是,總的說來,儒學對現代化的挑戰的回應是零散的、“鄉愁式的‘回歸’”,而且大都是失敗的。可是,屋漏又遭連陰雨,在反複的“全盤反傳統”、與傳統“徹底決裂”的浪潮沖擊下,在商品化、市場化的沖擊下,儒學可以說是遭到了颠複性的破壞,儒學中早已成為社會倫理規範的諸種要素所具有的精神價值已經開始崩潰。在這種情況下,郭齊勇教授認為中國啟蒙是到了應當深刻反省的時候了,而近年來興起的“國學熱”,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所表明的正是一種“重建儒學的必要性和趨勢”。
那麼,儒學應當怎樣重建起來呢,或者說,與社會的現代化轉型相适應,儒學應當怎樣來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轉型呢?郭齊勇教授對此作出了十分冷靜、理性的回應或回答――儒家的再建或複興,即現代化轉型,既不是用傳統儒學中一些支離破碎的要素來參予現代社會生活,也不是要全盤整體回歸過去,而是:“中西文化相互滲透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隻能在現代化過程中提供一些曾經養育過中國人和這個社會的良性的精神價值資源,尊重其系統,并努力對它作創造性的揚棄和轉化。”(《對談錄》書稿,第142頁。)
我完全贊同郭齊勇教授的這種回應或回答。這是因為我對傳統儒學也曾有過類似郭齊勇教授的思考。
我在拙文《21世紀中國哲學前景展望》(《江海學刊》1997年第4期)中,對中國現有的三種哲學傳統或傳統哲學――中國傳統哲學(主要指儒家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問題進行過探讨。我認為當前中國傳統哲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面對已經變化了的現實,接受現實生活和外來因子的挑戰以促進自己轉型的問題。”這裡所說的現實即是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所說的外來因子即是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内的西方哲學。因此中國傳統哲學所面臨的課題也就可以歸結為“傳統的現代化”,而為此所必需克服的就是“故步自封的惰性”。一種哲學傳統可以通過外來文化因子的推動和吸取外來文化因子而使自己發展更新,這是儒學發展史所證明了的不争的事實。如先秦兩漢儒學與外域傳入的佛學相融通而演化出宋明理學和心學,後者在近代與外來的西方哲學相交會而形成種種新儒學或現代儒學。但是這種情況也隻能在中國傳統哲學自身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發生和實現。而這種批判繼承在我看來應是一個由三個層次構成的統一整體。(1)通過一種懷疑的态度和深入細緻的研究确定傳統是否果真如此,解決“事實”問題。例如,郭齊勇教授在談到颛顼的“絕地天通”時說:“我們老是講中國的天人合一,其實中國的文明史、思想史有一個斷絕的過程,是天人相分……然後再合的過程。”(《對談錄》書稿第3頁。)(2)根據社會現實發展的趨勢對傳統中的諸要素進行鑒别和取舍,解決“價值取向”的問題。(3)在傳統的基礎上(即郭齊勇教授所說的“尊重其系統”)把鑒别取舍的結果,作為一種“思想資源”,進行再分析、再綜合以創造出反映時代精神的新的哲學思想、哲學觀點、哲學原理、乃至哲學系統。在這種創造性的自我批判中,傳統仍然保存下來,但是以一種升華了的或更新了的形式保存下來了,就是說,這個更新了的東西既是傳統對自身的否定,也是傳統對自身的肯定的結果:“這種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統一(即揚棄)就是批判地繼承哲學傳統的關鍵和實質所在。”我正是根據拙文的這些觀點而完全認同郭齊勇教授對于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現代化轉型問題的回應或回答的,與此同時我也想以此來對他的回應或回答作一種理論上的辯護或論證。不知當否?
郭齊勇、溫偉耀、趙林三位教授關于“中西文化”的對談會是一次所有與會者坦誠地進行對話和讨論的會議,因此開得十分圓滿成功。這種情況在溫偉耀教授臨近會議結束時的精彩發言中清楚地表達出來了,我想引用他發言中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這個序言:“坦白地說,我參加過很多的儒、耶對話的會議,我覺得這個會是談得最坦誠、最滿足、最痛快的。其他我參加過的,總就是要對抗、要互相開火,我的全對,而你的全錯,就是這樣的舉行過去。對話,就表示我們雙方都有向對方學習的地方,能夠進一步共同來建造一個更美、更接近真理的世界,就是中國文化的現在和未來。”(《對談錄》書稿,第160頁。)
最後,我還情不自禁地對這部即将問世的《中西文化對談錄》表示由衷的祝賀!對這一重要學術成果的發起者、設計者、組織者和全書的最後統稿編纂者趙林教授付出的辛勞、智慧、熱忱與效率深表贊賞!
楊祖陶 于珞珈山麓2011-11-20
附注:此序原載郭齊勇 溫偉耀 趙林著:《傳統氤氲與現代轉型――中西文化三人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該書稿原名為《中西文化對談錄》,出版時書名有更改,序對此未作相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