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在線論文  >  正文

郭齊勇主講:《儒家倫理的現代诠釋—以“親親互隐”為視角》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05-14

香港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2008年5月10日播放

主持人王魯湘:歡迎走進《世紀大講堂》,這裡是思想的盛宴,這裡是學術的殿堂。在中國古代著名的儒家典籍《孟子》中,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個難題,就是曆來很受推崇的上古帝王舜,如果他的父親瞽瞍殺了人,舜應該怎麼辦呢?其實孟子在這裡提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即面對天倫之樂和天下之法的沖突,該何去何從?儒家親親互隐的理論,對于今天我們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法律,又将提供哪些精神資源呢?關于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很榮幸地請到了著名的學者郭齊勇教授。歡迎您,歡迎您作客《世紀大講堂》。

郭:謝謝。

主持人:下面我們看一下大屏幕,一個介紹郭先生的短片。

自小好學的郭齊勇在恢複高考的第二年考入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1981年提前畢業,考上碩士研究生,師從蕭萐父先生。郭齊勇治學,古為今用,視野開闊,立足中國傳統哲學,對梁漱溟、熊十力等當代新儒家有較精深的研究。

主持人:郭先生,據我的了解,您是國内比較早地開展對新儒家研究的,新儒家的代表性的人物,也是你們湖北的一位人傑----熊十力先生,您的博士學位論文,是不是就做的熊十力的研究?

郭:是的。

主持人:那您怎麼會把學術興趣放在新儒家身上?

郭:正因為新儒家它開啟的是一個文化的方向,反省五四以來這樣一個傳統,那麼它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價值,希望在現代性的中國,有自己的原典文明來做創造性的轉化。

主持人:那我們知道,您剛才已經提到了五四運動,從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一直發展到文化大革命的評法批儒,可以說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在中國的普通老百姓中間和知識階層中間,可以說已經像過街老鼠,或者是像喪家犬一樣。所謂的儒法的鬥争,好像自古以來,儒家和法家就是水火不相容的,它們是鬥争的,那麼按照當時極左派和四人幫的看法,法家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儒家是開倒車的。可是其實研究一下中國的法律制度,尤其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的話,是不是可以說這麼表述更合理一些,就是中國的法律,立法的理論依據,或者說中國的法學思想,可能是儒法互補,而不是儒法對立?

郭:當然是這樣,就是說儒法、諸子百家的法律思想的互補。其實儒家并不是所謂人治,法家也不是所謂法治,實際上儒家也主張法治。法家是為了諸侯國,或者國君的利益,直接的利益,要強調效率,它沒有很深厚的價值,它驅動人的就是刑或者是賞,二柄,來驅動人。但是儒家給予了大家豐厚的價值。所以儒家,馬上我會講到親親互隐的問題,它是為老百姓,為小民,提供了一個生存空間。

主持人:提供了一生存空間。好,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郭教授給我們演講。郭教授今天演講的主題是“儒家倫理的現代诠釋”。大家歡迎。

法理、私情,在儒法相生相伴的漫長中國曆史中,儒家的終極關懷、人性養育常常讓位于急功近利的嚴刑峻法。反對者說正是儒家的人情世故阻撓了中國現代化的到來,支持者則認為儒家倫理有現代社會希冀的終極關懷與人性養育。一個具體的例證就是,當父親犯罪時,是父罪子證還是父罪子隐?天下之法與天倫之樂,孰輕孰重?著名學者郭齊勇主講《儒家倫理的現代诠釋》,發掘儒家倫理所體現出的人性光輝。

郭: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講的這個題目比較大,儒家倫理非常豐富,對我們現代社會健康的發展和我們人心、人性的養育,都有很多價值,很多啟發。我想縮小我的這個問題域,從親親互隐這個角度來讨論一下儒家倫理的現代意義。

首先我們看兩個文本。

《論語》的《子路》篇第18章講,葉公語孔子曰,葉公是我們楚國人,他對孔子說,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我們那個鄉裡,鄉下,鄉黨,有一個素來以直為名,素來都好像很直的這個人,他叫躬,我們姑且叫他直躬。這個人他的父親攘羊。攘不是盜,不是竊,攘是順手牽羊,或者别人家的羊,晚上收圈時進了自己家的羊圈,沒有把它清出來還給人家。而子證之,這個證是告發,不是證明,是揭發。我們知道,孔子的智慧非常高。他反過來就這樣地說,他說:吾黨之直者異于是,我們鄉裡有另外一個直人,不是這樣的,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沒有說證父親、告父親的這個人不直,也沒有說子為父隐、父為子隐就是直,他是說子為父隐,父為子隐,直在其中矣。葉公舉出的這個直躬者,他因為要有這個直的名聲。那麼孔子就認為,這個直,必須是我們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如果是為了誇耀于鄉黨,邀譽于鄉黨,而買直的話,這裡面就有不太好的成分,是這樣一個意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