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在線論文  >  正文

全球化與中國文化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05-30

當前,随着西方壟斷資本的不斷擴張,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在全球範圍内發展到空前的高度,以現代性擴張為本質特征的全球化已成為有目共睹的客觀現實。全球化作為當代世界文化的強勢語境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并給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都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全球化語境下,以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為主導的全球化導緻了全球文化的西方化、商業化,緻使東方的中國文化逐步被全球性商業文化所吞蝕和嚴重邊緣化。當代中國文化面臨着全球文化同質化和民族文化本土化的尖銳矛盾,如何保護和發展中國文化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

一全球化為中國文化提供發展機遇

全球化對中國文化雖然具有很多的負面影響,但它也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機遇。隻要我們從戰略上認清形勢,把握住這個發展的機遇,中國文化就能夠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扮演更加耀眼的角色。全球化為中國文化提供的發展機遇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全球化為中國文化實現現代化和自我更新提供了豐富的世界文化資源和參照系統。中國文化是一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結構完整的獨立文化系統。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華民族在政治上已經站立起來了,在經濟上也已經在世界上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在文化上能否站立起來還有賴于我們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關鍵在于中國文化自我創新和現代化的成敗。全球化把整個世界變成了密切相連的地球村,這為中國文化實現自我創造性轉化提供了豐富的世界文化資源和參照系統,尤其為我們吸收和借鑒西方文化的優秀成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隻要我們立足于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一切文明的優秀成果,努力實現中國文化的創新和變革,就一定能夠推陳出新,實現“舊邦新命”,再造中國文化的輝煌。

其次,全球化為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空前廣闊的空間,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随着以交通、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英語作為一種國際化的通用語言的在全球範圍内的廣泛普及和應用,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各國各民族和各文化圈之間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世界的六十多億人口,不分種族、國界、階級、性别、宗教,都成為地球村的當然成員。中國文化曾經在東亞地區對朝鮮、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國家産生過深刻的影響,并通過西方傳教士的翻譯和介紹,在歐美地區産生過一定的影響。在當前全球日益走向一體化的時代,中國文化又一次獲得了廣闊的傳播空間。通過中國在世界範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中國文化正在以嶄新的面貌走向世界。例如少林寺的禅宗和武術、民族音樂、民族服裝、漢語、春節、中國制造、中國飲食、中國功夫、中國電影、中國文學和中國哲學等都開始在世界範圍内形成熱潮證。由此可見,全球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向全世界傳播的契機。

再次,全球化引發的種種弊端也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現實必要性和肥沃的土壤。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随着科技和信息産業的飛速發展,唯科學主義迷信導緻的弊端也越來越突出。在高度世俗化、工業化、工具化的現代社會裡,人變成了機器的附庸和金錢的奴隸。人們無可奈何地以道德的沉淪、信仰的瓦解和生态環境的破壞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起飛與社會的發展。面對這種現實處境,中國文化所蘊涵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和追求自由放達的超越意識可以為現代人指出一條通向自由王國的康莊大道,糾正現代工業文明對人性與大自然的摧殘和壓迫,挽救、制衡和警醒迷失于物欲橫流的拜物教中的現代人。同時,在全球化語境下,以現代傳媒為傳播途徑的大衆消費文化迅速流行于世界各地。這種文化是為滿足人們的感性娛樂要求而産生的商業文化,對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為核心目标的中國文化具有巨大的颠覆性和破壞性。特别是随着西方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語言習慣乃至思維方式在中國的流行,嚴重影響了中國社會生活的面貌,尤其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更是不可低估。西方文化的大量傳入導緻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想日漸盛行和泛濫,導緻對祖國的忠誠、對父母的孝敬、對師長的尊重等傳統道德意識日趨淡化,崇洋媚外之風盛行,民族傳統文化遭到冷遇。在當前這種信仰缺失、道德淪喪、人心堕落、社會疏離、違法犯罪司空見慣的時代狀況刺激下,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們更加意識到自己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振興和人類精神的升華而擔負的神聖責任與使命,促使他們更加勇敢地站立起來,通過其道德人格的完善與社會良知的楷模形象來培育實實在在的民族文化生命,擔當起弘揚中國文化的偉大事業,以個人的文化生命來成就民族的文化生命的延續與發展。因此,全球化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必要性,使更多的人開始把對中國文化的體悟、普及和傳播當作一個緊迫而光榮的任務。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同時也可以讓世界更多地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的閃光點和無窮魅力。

二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負面影響

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全球化對中國文化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并産生了深刻的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價值觀領域,現代西方文明充斥着拜金主義、虛無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的世俗化價值觀念和弱肉強食、惟利是圖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價值觀。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泛濫,這些西方流行的現代價值觀念都在世界範圍内廣泛流行,并對非西方的傳統價值觀産生了十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對于具有悠久曆史文化傳統的中國文化而言,這種西方世俗化價值觀念是一種充滿貪婪、自私、血腥、欺詐、虛榮和堕落的禽獸價值觀,與中國儒家、道教、佛教所追求的克己、寡欲、仁愛、淡泊、聖潔、儉樸、利他的人生境界大相徑庭,也與現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去甚遠。以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惟利是圖原則作為指導思想的資本主義制度就像泛濫的洪水一樣試圖沖毀人類一切精神家園的圍牆,迫使人類放棄幾千年來所追求的道德、家庭、民族和國家等神聖終極關懷和社會理想目标,将人類變成弱肉強食的自然叢林中為生存而争鬥不息的赤裸裸的野獸。(汪岩橋,119頁)在現代社會,與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相伴随的并不是理性主義自由王國的自動降臨,相反,卻是人類社會日益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機和價值混亂之中。人們看到的是資本主義的殘酷無情,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傲慢狂妄,以及拜金主義、虛無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在生活中的四處彌漫,以及由此引發的信仰危機、道德堕落、精神頹廢、革命風暴、種族歧視、文明沖突、戰争肆虐等等現象。(亨廷頓,19頁)随着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人們對金錢、權勢和物質享受的貪欲充斥了整個世界。由于全球化根置于資本主義弱肉強食的自由市場原則之上,因而産生了無數嚴重的不良後果,引發了現代社會的種種病态現象。在全球化時代,所有這些資本主義社會所存在的病态和危機都随着資本的擴張而傳播向世界各地,并成為所有國家和所有文化所共同面對的現實挑戰。作為非西方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中國文化同樣遭受這種西方資本主義強勢文化的嚴重威脅和沖擊。

第二,在文化觀念領域,英美等國興起的新保守主義思潮公然鼓吹用西方文化征服全世界的文化帝國主義,對一貫主張和平共處、和諧發展的中國文化的發展産生了極具破壞性的消極影響。文化帝國主義是當今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借用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文化影響力自覺不自覺地推行的一種全球文化戰略,其後果就是使西方強勢文化在許多方面取代非西方的本土文化,使文化的多樣性失去其真實的意義。西方文化帝國主義認為,惟獨西方文化是普世性的文化,其它文化在全球化語境都不具有普世性與合理性。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以後,英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欣喜若狂,大發橫财。世貿組織的建立和運行更為西方的自由資本和商業文化提供了全球性的擴張空間。以英語語言、好萊塢電影、麥當勞、可口可樂、牛仔褲、流行音樂、迪斯尼樂園等為标志的西方消費主義文化在世界範圍内的廣泛流行,極大地促進了英美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中的主導地位。英美等國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人類叢林中占據了前所未有的超強優勢。這種強勢地位表現在其文化戰略思想領域就是新保守主義思潮。這種思潮在近十幾年中迅速興起,并對英美等國的外交政策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福山的“曆史終結論”、斯特勞斯的“新帝國論”、北約組織的“人權高于主權論”等等都是這種思潮的具體表現。其主導思想就是通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全世界範圍内推行“正義的”強權政治,以消滅一切可能不利于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潛在對手,以實現資本主義制度一統天下、萬世長存的目标。這種思潮在“九一一”事件以後迅速從理論進入到實踐,并在西方國家對阿富汗、基地組織和伊拉克的殘酷戰争中變為血淋淋的現實,從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格局産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許多接受西方文化的東方地區出現了文化的混亂、信仰的迷茫、道德的冷漠、暴力的嗜好、傳統的破裂、欲望的膨脹等現象,以及在西方文化面前的自卑感和妄自菲薄的痛苦心理等。在西方強勢文化的刺激下,發展中國家許多人也逐漸對西方文化産生了深刻的抵觸和懷疑情緒,于是,世界宗教的原教旨主義和主張捍衛民族本土文化主權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趁機高漲起來。這種思潮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對立性和不相容性,煽動民族和宗教狂熱,并以唯我獨尊的架勢去迎接不同文化的挑戰。面對西方文化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擴張,中國文化中也興起了主張“以夏變夷”的極端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公開提出儒教立國、複興儒學、恢複中國文化的正統地位等文化觀點。

第三,在生活方式上,主要是唯科學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對中國文化的沖擊。全球化是以現代交通、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對現代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因而,現代科學成為現代人真正相信的最具有影響力的宗教。所有在前現代社會生活中由宗教所承擔的社會職責和功能幾乎都已經被科學技術所取代。現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迅速發展,使傳統宗教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的地盤正在不斷縮小,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種種奧秘正在不斷被科學揭開,因而,主張科學技術萬能的唯科學主義思潮正在變成現代世界的共同信仰和主流意識形态。在這個崇尚科學萬能和無神論信仰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信仰和價值觀在整體上常常被看作是過時、落後、愚昧、封建和迷信的反科學的東西,因而也就會處處被限制、壓制、甚至處于被消滅的地位。即使一些試圖複興傳統文化的思想運動也難以扭轉其被動、衰敗和被邊緣化的整體态勢。與此同時,當代西方流行的後現代主義思潮正在從根本上殘食和瓦解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文明。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以後現代主義為特征的許多西方文明的副産品都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在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世界不再有神聖和永恒的東西存在,一切都變成了可以估價的商品,人生也不再有崇高的價值和意義,僅僅隻是作為追趕時尚的消費者而活着的行屍走肉而已。在終極價值缺失的時候,人類進入了一個文化價值全面失範的生存境遇中。一種無家可歸的漂泊感和疏離感深深地籠罩在人們的心頭。在虛無主義氣氛下,人人都變成了孤島。由于沒有普遍的真理标準,每一個個人都沒有共通的人性,隻剩下不具有崇高價值意義的獨立自主性,或者說是一種弱肉強食的動物生存本能。這種後現代虛無主義和放蕩不羁的思想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尤其在中國的都市青年和某些學者中廣為流行。他們玩世不恭,憤世嫉俗,懷疑一切,否定一切,嘲弄一切,跟着感覺走,拒絕承擔起碼的家庭和社會責任,隻關心個人感覺,不管他人的死活。這種瘋狂病态的極端個人主義顯然與中國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主義有天壤之别,成為全球化浪潮對中國文化的又一大負面影響。

三中國文化應對全球化浪潮的策略

在全球化語境下,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蕩和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中國文化發展的活躍态勢,如何找準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和定位,創造中華民族文化輝煌的新篇章,從而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争力,提升國家的軟實力,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中國文化應該從全球化視野去認識發展的形勢和策略,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全球化帶來的曆史性機遇,推動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化與自我創新,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自信心和影響力,加速中國文化的普及與傳播,為中華民族和平崛起與世界和諧發展提供重要的精神資源。為此,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不懈的努力:

首先,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中國文化成功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根本思想保證。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思想旗幟,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時代,文化在激烈的綜合國力國際競争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出來,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争中掌握主動權。要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就必須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目标,把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滲透和體現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斷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就要求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鑒外國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始終保持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時代性,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生命力和自信力,并通過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來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如果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和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要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标,就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态。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全球化語境下保持中國文化的自主性、自覺性、時代性和創造性,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和世界化提供現實基礎和前提條件,從而積極應對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挑戰。

第二,要确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意識,保持中國文化的民族特色。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化與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融會必須以确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為前提,然後再強調和而不同、和平共處等原則。我們需要從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國情出發,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具有永恒意義的積極因素,捍衛和發揚中國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基本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傳統之中。中華民族之所以經曆了曆代王朝的興衰更替以及内憂外患的不斷幹擾而始終沒有分裂和消亡,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它背後有一種強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在維系着和支撐着。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中心,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礎。兩千餘年來,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以佛教和道教為輔助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它博大精深的傳統和輝煌的成就滋養了一種堅固的文化民族主義,形成了一種穩固的民族的思維方式、理論形态、價值取向、精神意境和語言風格。我們隻有在内容上、形式上盡量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個性,才能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例如,儒家所提倡的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博施愛人、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精神,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獻身精神,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變革精神等,對于塑造中華民族以和諧包容、愛好和平、團結友愛、刻苦耐勞、自強奮進、敦實守信的偉大民族精神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至今仍顯現着其超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當然,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民族精神必須賦予它時代性的意義,做到古為今用,應剔除其不适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封建性、保守性糟粕。我們不能盲目地搞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開曆史的倒車。在全球化語境下,面對西方的文化霸權對中國文化的巨大沖擊,以及信仰缺失、道德淪喪、人心堕落等時代狀況,我們需要自覺地堅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意識,不斷發展和創新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保衛中國文化的主權和安全,以遏制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話語霸權”和全球擴張的圖謀,并通過發揚中國文化的思想和價值觀來克服現代人面臨的信仰和精神危機的困境。

第三,要堅持對外開放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心态。我們反對西方的文化霸權,主張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主權和主體性,但這并不等于文化上自我封閉和盲目排外。相反,在日益強化的全球化語境下,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就必須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态來博采衆家之長,充分利用世界上一切有價值的文化資源和知識來豐富和充實中國文化的内涵。在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互動過程中,中國人必須擺脫那種把中國文化看成人類唯一的文明,把中國的生活方式視為唯一的或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的狹隘、保守、妄自尊大的傳統保守心态,應該意識到天地的廣闊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實事求是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以極大的熱情積極引進、模仿、學習外國先進的東西,通過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增強我們的開放意識、創新意識,建立起那些與現代化進程相适應的現代性文化價值觀念,如競争觀念、時間觀念、效率觀念、消費觀念、法律意識、公正意識、商品意識、服務意識與全球意識等。通過培養對外開放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心态,促使中國社會實現由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變,引導中國從狹隘的民族主義走向開放的全球主義,最終使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獲得更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造福人類福祉(杜維明,211頁)。當前,全球化的語境和信息網絡手段正好為我們學習世界一切先進文化提供了最有利的便利條件。隻要我們抓住全球化給與我們創造的有利條件,全面深入地與西方文化以及世界其他文化加強交流和學習,并将自身内在價值進行創造性重構,中國文化就一定能在全球化語境下展示其巨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景。

總之,全球化是人類曆史發展的新階段,對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正在産生着極大的影響。在全球化語境下,世界文化都面臨着全球文化同質化和民族文化本土化的尖銳沖突。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雖然受到全球化的許多負面影響,但也面對着許多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文化應該從全球化視野去确立自身發展的方向和策略,充分發揮全球化帶來的曆史性機遇,通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确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和發展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心态,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沖擊,最終逐步實現中國文化的偉大複興。

江澤民,2006年:《江澤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赫爾德,戴維,2001年:《全球大變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亨廷頓,塞缪爾,1998年:《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

杜維明,2001年:《文明的沖突與對話》,湖南大學出版社。

郭齊勇,2006年:《中國哲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汪岩橋,2006年:《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和諧社會建設》,載《哲學研究》第7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