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在線論文  >  正文

深入認識和把握新時期解放思想的科學内涵和實踐指向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06-26

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從改革開放30周年的理論和實踐發展來看,解放思想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的需要,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内驅力。解放思想的過程是精神變物質、解決主客觀矛盾的過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蘊,彰顯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大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指向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1]。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解放思想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考察解放思想的曆史發展和時代特征,提示其邏輯必然和現實意蘊,準确把握其科學内涵和實踐指向,明确其内在要求,對于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解放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靈魂

鄧小平曾指出:“隻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确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确地改革同生産力迅速發展不相适應的生産關系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确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2]回顧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30周年的曆程,凡是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都是在中國發展的關鍵時刻産生的,它突破主要的思想障礙,樹立了新的判斷是非的标準。建國後,中國共産黨人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堅持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掀起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提出了認識問題、評判事物的根本尺度,最終産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解放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靈魂和精髓,成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前提。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從1878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産生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在思想解放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黨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命題,到黨的十三大上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從黨的十四大提出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概念,到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确定為黨的宗旨,鄧小平理論從提出到形成再逐步走向成熟。這期間有多次思想解放運動,大的主要有兩次。一次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黨領導了關于真理标準的讨論,引導人們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突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摒棄了“以階級鬥争為綱”的錯誤方針,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發展生産力為中心的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另一次是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和“三個有利于”标準的理論等,正确回答了當時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認識問題,指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從2000年江澤民廣東考察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産生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開放20多年後的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内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黨所肩負的曆史任務、黨的自身狀況都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在這種形勢下如何認識黨的執政地位,怎樣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對這一根本性問題黨内還存在着諸多困惑。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把“三個有利于”作為判斷各項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準,深入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規律,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将“三個代表”的要求确定為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它使人們在解放思想中統一的思想,第一次把建設黨與建設社會主義統一起來,把黨的階級性要求和時代性統一起來,把黨從“一個代表”(代表中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擴充到“三個代表”并把“三個代表”有機結合起來,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集中起來就是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從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産生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四中全會定型到黨的十七大形成完整體系,是思想解放的産物。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實踐的呼喚和現實的要求,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适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2003年我國人均國内生産總值超過一千美元,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到了一個關鍵時期,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一個社會矛盾和問題較為突出的矛盾凸顯期。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認真考慮和分析我國面臨的巨大挑戰,以及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性問題和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列甯關于發展的豐富思想及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豐富了發展内涵,創新了發展理念、開拓了發展思路、破解了發展難題,升華了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在“實踐”、“生産力”标準的基礎上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标準,深刻地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

在幾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後産生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它們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它的靈魂和精髓就是解放思想。

二、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

解放思想,内在于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内涵之中。思想路線是确定政治路線的基礎,關系到黨的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黨的十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産黨章程》明确表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全黨必須堅持這條思想路線,弘揚求真務實精神,積極探索,大膽試驗,開拓創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3]這就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并賦予解放思想在新時期新階段新的内涵和時代要求。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作為黨的思想路線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三者共同統一于社會實踐中,在當代中國,就是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要深刻理解解放思想的科學内涵就要正确把握三者的内在邏輯和辯證統一關系。

從内涵看,解放思想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具有内在的邏輯必然。科學的認識論要求思想正确反映客觀實踐,要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堅持實事求是,破除思想羁絆,開拓進取,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走出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鄧小平明确指出:“什麼叫解放思想?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決不能夠偏離四項基本原則的軌道,不能損害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解放思想必須真正解決問題”。[4]

實際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在本質上是完全一樣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二者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的辯證統一,不解放思想,不可能做到實事求是,離開實事求是,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首先,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邏輯前提,是能夠做到實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思維方式。鄧小平在提出恢複和發展黨的思想路線時,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強調實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1978年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的講話指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隻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确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确地改革同生産力迅速發展不相适應的生産關系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确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5]其次,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歸宿,解放思想的結果就是要堅持改革開放,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曾說:“實事求是,是無産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6]他還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今後,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解放思想。認為解放思想已經過到頭了,甚至過頭了,顯然是不對的。”[7]

與時俱進是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黨的思想路線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現實針對性的理論概念。種思想理論的核心觀念往往是時代精神的凝結。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對與時俱進作了全面的闡述:“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能否始終做到這一點,決定着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8]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新時期最突出的标志是與時俱進。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并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9]

與時俱進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辯證統一關系。其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前提和保障。要做到與時俱進,首先必須解放思想,适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在新的實踐中尊重規律、把握規律,進行新的理論概括和創新。其二,與時俱進又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結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要适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在新時期新階段,堅持與時俱進就是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最新理論成果,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内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着力轉變不适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着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因此,胡錦濤指出:“全黨同志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曆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幹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10]

三、解放思想的現實意蘊和實踐指向

從改革開放30周年的理論和實踐發展來看,解放思想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的内在需要,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标的根本要求,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強大動力。解放思想的過程是精神變物質、解決主客觀矛盾的過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蘊,彰顯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大價值和偉大意義。為此胡錦濤指出,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堅持。[11]

首先,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正是思想大解放的結果。下一步的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必然要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多的深層次的矛盾,黨的十七大報告将其歸納為我國發展呈現新的“八個階段性特征”。對此,我們要不斷解放思想,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解決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之間的矛盾,解決快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要解決優先優先發展與發展之間的矛盾等。因此,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重點是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提高開放水平;二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三要加強文化體制和産業改革,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四要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五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中國共産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建設,使之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等。

其次,解放思想是科學發展的内在規定。黨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标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是要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态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等。這就要求我們堅定不移堅持解放思想,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社會改革、開放、建設、發展的全過程,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一要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着力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二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産關系與生産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四要堅持統籌兼顧,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内發展和對外開放,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再次,解放思想是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和諧和科學發展是内在統一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曆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确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曆史過程和社會結果。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問題,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建設和諧社會。與以往的傳統社會相比,和諧社會具有豐富的社會結構和利益主體,獨特的目标指向、路徑選擇、價值取向等,這就要求我們解放思想,跳出傳統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模式,以解決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我們要堅持“和而不同”,促進社會各要素和諧發展。一要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建設和諧發展的生态文明;二要推進人際和諧,努力打造誠信社會;三要推進人與社會的和諧,注重人的權利與義務,促進人在社會中的全面發展;四要推進多元文明的和諧發展,努力建設和諧世界。

最後,解放思想是理論創新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要發揚革命傳統,又要創造新鮮經驗。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12]隻有解放思想,才能實現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才能為實踐活動提供了廣闊理論空間和實踐空間,才能引導社會的發展和變革。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為此,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善于把握客觀情況的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二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要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我們的改革發展的實踐,堅持并不斷豐富和發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尤其是黨的十七大總結的“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要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和諧,堅定不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鬥。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頁。

[2]《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頁。

[3]《中國共産黨章程》,《人民日報》,2007年10月26日。

[4]《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頁。

[5]《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頁。

[6]《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頁。

[7]《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頁。

[8]《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頁。

[9]《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頁。

[10]《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頁

[11]《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人民日報》,2007年6月26日。

[1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頁。

(該文刊載于《江漢論壇》2008年第6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