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在線論文  >  正文

五四的另一個被人忽略的傳統:文化守成主義的形成、發展及其意義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9-04-27

文化保守主義或文化守成主義并非中國的特産或土産,并非我們一國的文化現象,而是國際文化現象。伴随着現代化由西方向全世界推進,在西方和非西方出現了形式上反現代化而在實際上成為促成各民族文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軍——以認同、回歸民族文化傳統為特點,表面上排拒,實際上吸納西方近代文化價值的思潮。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德國浪漫主義思想家與文化民主主義思想家哈曼、謝林、赫爾德和耶拿大戰以後的費希特,英國的柏克、卡萊爾,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印度的辨喜、古斯、依克巴、泰戈爾、甘地,中國的辜鴻銘、吳宓、梅光迪、後期梁啟超、梁漱溟、張君劢、熊十力、馬一浮,以及他們的前驅章太炎,和一定程度上的蔡元培,日本的岡倉覺三、北一輝,和辻哲郎、西田幾多郎,及非洲、中東的某些學者。[1]由于現代化進程給人類和人類文化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其中負面的東西,首先遭到英法特别是德國思想家的批評,繼而遭到東歐、南歐思想家的批評,并随着帝國主義的殖民擴張,引起了亞、非、拉丁美洲思想家的批評。不能認為這些批評都是錯誤的、不識時務的,實際上,批評本身就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這些地區或國家的現代化決不可能是英國化或法國化,這些地區的知識分子也不可能不審視人類精神文化價值的部分失落的問題。

美國學者史華慈(B.Schwartz)認為,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出現的保守主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