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在線論文  >  正文

大學道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9-07-08

beat365体育官网 杜小安

内容摘要: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面臨很多嚴峻的挑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對青年大學生的不良影響仍然在不斷加強。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自覺承擔起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任,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按照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引導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使他們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能獲得全面發展。

關鍵詞:道德教育 困境 出路

道德教育簡稱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實施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原則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是塑造人靈魂的工程,也是我國教育事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因為德育決定着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是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近年來,随着國際國内形勢發生巨大變化,我國高校德育工作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

一 大學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

在人類曆史上,古今中外曆代統治階級為了培養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視德育工作。在中國古代的學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儒家主張“德治”的原則。孔子強調 “為政以德”[1]、“君子懷德”“ 德不孤,必有鄰”[2]“志于道,據于德”[3]。孟子認為夏商周三代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德育。他說:“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4]。在西方,古希臘也很重視德育。蘇格拉底主張“知識即美德”。亞裡士多德認為美德是一種中庸之道,培養美德必須通過躬行實踐,并通過理性的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在歐洲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基督教信條成了德育的主要内容,主宰了西方教育的各個方面。在歐美資本主義發展時期,許多哲學家和教育家提出了一些新的德育思想。17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強調通過理性教育培養年輕紳士的風度氣質和道德品質,要求人“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服從理性所認為最好的指導”。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德育思想具有強烈的反宗教傾向,強調自然發展的法則。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十分重視德育的作用。他認為德育的首要任務在于人的道德觀念的培養。20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德育應以民主社會理想為出發點,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在于訓練人們積極健康的道德行為習慣。

在社會主義國家,德育工作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世界觀指導下進行的,以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标,把共産主義道德理想教育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列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初就号召青年要學習和培養共産主義道德品質,并明确指出德育應該滲透于學校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使全部教育事業成為培養青年的共産主義道德的事業。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學校教育的任務不僅要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而且要給予每個人精神生活的幸福,使每個人都有豐滿的内在精神世界。他指出,人的和諧全面發展教育的核心是培養高尚的道德,因此,德育應當居于首位。[5]

在中國,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指出,青年應把堅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說,學校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環。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更指出一個人沒有正确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問題》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他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這裡的“德”不僅僅是指道德品質修養,更主要的是指思想政治素養。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大學的道德教育也始終是圍繞思想政治教育來進行的。1980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發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1981年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的觀點。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育體制改革要有利于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1994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幹意見》,提出要糾正在教育方面強調文化知識教育而忽視德育工作的傾向,為新形勢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1995年頒布的《教育法》規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産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001年,中共中央頒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包括個人修養、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愛國主義道德等,認為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2004年 中共中央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綱領性文件。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實踐證明,經濟越發展,改革開放越深入,越要重視大學道德教育工作。2007年,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裡強調,我國的教育事業應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根本原則,突出強調了道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位置。

當前,全球化浪潮風起雲湧、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中西文化的沖突與對話日益活躍。從國際角度看,随着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日趨發展,國際敵對勢力與我們争奪青年一代的鬥争更加尖銳複雜,大學生面臨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巨大沖擊;從國内角度來看,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大學生面臨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極大考驗;從高等教育自身角度來看,随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特别是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衆普及階段,高校德育工作在目标、任務、途徑等方面必然要做出相應的變革。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改進和加強高校德育工作是所有大學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共同課題。我國目前在校的2000多萬大學生都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後,其中獨生子女的比例占絕大多數。他們生活成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以互聯網和手機通信為代表的現代傳媒手段蓬勃興起的時期。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他們在社會利益與個體利益、在精神追求與物質追求、在義與利之間經常搖擺不定。随着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大學生的自強意識、成才意識、創新意識、創業意識越發增強,但同時也在一些學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鬥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面對這種現實狀況,當代大學道德教育能否引導大學生形成與社會主義主流價值取向相吻合的價值觀,克服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道德困境,是我們大學德育工作面臨的新挑戰,關系到我們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接班人的關鍵問題,也關系到我們能否粉碎國際敵對勢力對我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關系到能否有效地應對他們與我們争奪下一代的鬥争的問題。因此,當代大學德育教育不僅是培養道德高尚的人才的問題,而且是關系到國家民族命運的根本問題,在大學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 大學道德教育面臨的困境

當代中國大學生的道德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進步和健康向上的。他們渴望成才,時刻準備獻身事業,報效祖國,積極思考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其危機感和使命感明顯增強。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學生在社會上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在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上産生了嚴重錯位和傾斜,使得大學道德教育面臨十分嚴峻的困難。這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在道德觀念上過分功利化,導緻拜金主義大行其道,對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日益淡化。拜金主義是一種主張金錢至上的道德觀念,鼓吹“一切向錢看”的人生觀,盲目崇拜金錢,認為金錢不僅萬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為的标準,把金錢價值看作最高價值[6]。在中國,拜金主義與封建文化的長期影響有關。雖然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主張重義輕利、以義為先,但是,也有人赤裸裸地宣揚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如春秋時期的楊朱就公開宣揚“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在民間也流傳有“人為财死, 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錢能使鬼推磨”之說。在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後,資本主義和拜金主義恰如一對孿生兄弟,主宰了近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潮流。資本主義的本性(也是資本的本性)就是無休止地聚斂财富,追求資本的增值。自由市場經濟極力追求資本利潤的最大化,非常強調物質利益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就極大地誘發了人的功利心和趨利性,刺激了人對财富和金錢的貪欲,從而滋生出對貨币、金錢的過分崇拜,走向拜金主義。我國改革開放後,在引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技術、管理方式的同時,一些資本主義和拜金主義的腐朽思想也随之傳了進來。尤其是當“一切向錢看”的市場經濟原則從經濟領域泛化到社會生活的其他一切領域以後,就把一切人際關系、社會關系都異化成為赤裸裸的金錢的關系。現代市場經濟的這種弱點與中國傳統的拜金主義思想相結合,導緻在當代中國社會上形成唯利是圖的拜金主義潮流。當代大學生在這種社會潮流的刺激下,加上學費昂貴、生存競争激化、就業困難重重,逐漸對眼前現實物質利益的追求越來越強烈,而對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越來越淡漠。這種道德觀念表現在過分關注考試分數、學校榮譽和獎學金、過分強調眼前的機會和利益,而忽視了遠大理想和長期發展目标,對他人的利益、集體的利益、國家的利益感到淡漠,不少大學生還把實現較高經濟收入和安穩舒适的“小資”生活情調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他們重實惠,求實用,一味地強調索取,不願意克己奉獻,過于急功近利,缺乏深謀遠慮,敬業意識薄弱,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退化,甚至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坑。他們這種“利”字當頭的價值觀是拜金主義影響的直接結果,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産生了嚴重的腐蝕作用。

第二,在道德行為上崇尚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貪圖安逸享樂,不願吃苦耐勞,一味追求新潮時尚。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鸠魯說:“我們的一切取舍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目的乃是得到快樂”[7]。歐洲中世紀流行基督教禁欲主義。在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後,以霍布斯、拉梅特裡、康德、邊沁、穆勒為代表的西歐哲學家們又一次明确提出了享樂主義的人生原則。霍布斯認為,幸福不過是一個接着一個的欲望。康德說:“人覺得他自己有許多需要和愛好,這些需要和愛好的完全滿足就是所謂的幸福”[8]。現代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說:“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我們這個時代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又回到極端享樂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上去了”[9]。弗洛姆認為,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使人們的生活陷入了一種深刻矛盾之中,一方面人們接受強制性的勞動道德,使人拼命工作,把人變成了工作狂;另一方面又在業餘時間和假期之中無所事事,在購物娛樂場所拼命消費享受,使人成為消費狂,使消費主義在社會生活中廣泛蔓延,成了消費主義者。但這種生活方式使“我們這個社會裡的人都成為不幸的人,使他們陷入孤獨、空虛、恐懼、抑郁,具有極強的依附性和破壞性”[10]。中國古代也有享樂主義思想。《列子‧楊朱篇》說:“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認為人生實質上就是物質生活欲望的滿足。這種享樂主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也十分流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以來,随着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和高檔化。有經濟學家甚至歌頌高消費和超前消費,主張給享樂主義松綁,宣傳“社會進化的曆史就是享樂的發展史”“享樂主義是進取精神的寵兒”“享樂的人不迷茫,不懂享樂的人才迷茫”等觀點。在這種現代消費主義意識的熏陶下,許多當代大學生也紛紛追求生活的時尚化和高檔化。在生活方面,他們推崇及時行樂,吃講排場、穿講高檔、玩講多樣,相互攀比,超前消費,生日及節假日往往成為他們物質消費的慶典,狂歡宴飲、揮灑人生,一些來自邊遠山區的學生也不惜借錢過好日子,甚至出現當“三陪”“二奶”“小姐”來滿足自己的享樂需求的現象。他們對提倡艱苦樸素的生活、對節約一分錢、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的行為則嗤之以鼻,蔑稱之為老土、窮酸、鄉巴佬、小農意識,出現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的情形。在學習方面,許多大學生缺乏刻苦勤奮的精神,喜歡投機取巧,弄虛作假,沉迷于網吧遊戲、花前月下。享樂主義使許多大學生盲目地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們陷入意志消沉、精神頹廢的狀态之中,喪失了基本的社會責任感,更談不上共産主義理想信念和政治覺悟。

第三,在人生觀上崇尚極端個人主義,對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思想觀念比較淡漠。極端個人主義又稱利己主義,是一種以個人私利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的思想和道德原則。個人主義是自由主義的基礎,是資産階級世界觀的核心,也是資産階級道德的根本原則。其根本特征是把個人價值看得高于一切,把個人的特殊利益淩駕于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為達到個人目的甚至不惜損害和犧牲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哈耶克曾說,個人主義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價值,是西方文明與其他文明相遇時最主要的價值沖突點[11]。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個人主義作為資産階級反對封建禁欲主義、專制主義和宗教神權統治的有力思想武器曾發揮過解放思想的積極作用,但它同時又有鮮明的損人利己的弊端。随着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産階級個人主義發展到了頂點,成為極端個人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者為了榨取更多的利潤和價值,不遺餘力地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爾虞我詐、唯利是圖,甚至要求國家、集體與他人的利益服從于自己的個人利益。個人主義也是小農意識和小生産者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他們身上主要表現為自由散漫和狹隘自私。當前,在我國社會轉型期,社會上流行的急功近利心态嚴重助長了大學生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意識。對西方自由主義者鼓吹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的認同也為部分大學生奉行利己主義思想提供了理論辯護,強化了他們極端利己主義的傾向,造成他們對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的抵觸情緒和排斥心理也呈上升趨勢。一些學生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主張以自我價值實現為最終目标,強調個人本位和個人奮鬥,把集體、社會和國家當成滿足個人欲望的工具和手段。尤其是,當代大學生都屬于“80後”“90後”,他們生活在國家相對比較富裕的年代,自我意識都很強。但是由于他們的辨析能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較差,因此,在缺乏積極引導的情況下就不能正确掌握善與惡、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僞、高尚與卑劣、榮譽與恥辱的界限,進而出現了道德觀念扭曲、生活行為失範等不良現象。在個人文明舉止方面,有些學生過分強調個體行為的随意性,少數大學生把随意、散漫、庸俗看作是一種“潇灑”,而對道德、良知和紀律的蔑視與叛逆卻被看作是有“個性”。在男女同學交往中,隻注重感情體驗、生理要求,而忽視男女雙方愛情的義務和道德責任。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大學生對他人的感受麻木不仁,對公共道德規範漠然處之,損壞公物、随地吐痰、不講衛生等現象時有發生。

三,大學道德教育的出路

面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種種現實困境, 我們不應該聽之任之,而應該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改善大學道德教育的被動軟弱局面,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加強大學生的德育工作,為培養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

首先,我們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價值體系。信仰是人的一切行為的指揮棒,是人類的精神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柱。信仰問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問題,也是制約人的人生觀成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12]面對當前中國社會轉型期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我們必須大力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大學生,開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曆史教育,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使當代大學生能正确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念。信仰教育既要強調灌輸,又要突出熏陶。因為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不能自發産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建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感情的形成,是要靠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共産黨豐功偉績的全面深刻了解才能實現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堅守高校這塊思想理論陣地,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灌輸和宣講的方法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大腦”,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用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用先進文化培育大學生。尤其是從事哲學社會科學教學和研究的高校教師都應以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态度率先垂範、言傳身教、為人師表,自覺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不良影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風範影響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和情操,抓住教育的各個環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我們切不要一提起灌輸就同“假、大、空”挂鈎,也不要把青年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逆反心理都歸罪于灌輸教育的過錯。關鍵問題是要看我們所灌輸的思想理論是否具有科學性、戰鬥性、強大的說服力和生動活潑的感染力,是否理論聯系實際,是否堅持一分為二、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德育課堂上,我們不應該用一些虛僞的、虛假的、僵死的大話、空話、套話來敷衍和欺騙學生,更要避免台上講一套,台下做另一套。這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能夠自覺成為深刻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實踐者和傳播者,積極發揮教師模範表率作用和校園良好學風的熏陶感染作用。[13]如果我們宣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都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信心,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都一知半解、将信将疑、三心二意,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共産主義事業悲觀失望,那麼,要想使當代青年大學生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緣木求魚。因此,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的教師首先必須要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就象方永剛同志一樣真信、真學、真用,而不是象機器人一樣機械地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自欺欺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還要通過多層面進行,包括高校各級領導幹部、黨校、團委、黨員、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緊密配合。一個人隻有具備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做到不管遇到什麼艱難曲折也會矢志不渝地為自己追求的理想信念而奮鬥,才能戰勝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對青年大學生的侵蝕和誤導,否則,我們就會培養出一些拜金主義者、享樂主義者、極端個人主義者,那樣,我們的高等教育将自覺不自覺地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做嫁衣裳,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和共産主義事業就會面臨滅頂之災,導緻在中國發生蘇聯解體那樣不幸的曆史悲劇。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第二,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一種道德是否是進步的道德,就在于它是否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具有數千年文明史。我們的祖先在道德文明方面積累了許多精辟的論斷和光輝的典範。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構建适應時代需要的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體系,加強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其道德修養,是現代高等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哺育了無數的中華民族傑出的人物,并且在促進社會的進步方面産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因此,它是人類社會的進步道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最突出地表現在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立志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方面。愛國主義是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源泉。“以天下為己任”是中國曆代愛國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在曆史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許許多多英雄人物的身上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并升華為為國獻身的高尚情操和信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體現了愛國者諸葛亮以死報國的決心,“聞雞起舞”體現了愛國者祖逖矢志不渝的愛國激情,“精忠報國”體現了愛國者嶽飛以身報國的愛國情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體現了文天祥崇高的愛國理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範仲淹深刻的憂患意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了顧炎武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他們的崇高思想和民族氣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面面旗幟,有着無比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美德,充分發揮它們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功能,激發大學生深厚的愛國主義高尚情操,培養他們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批判繼承是馬克思主義對等一切曆史文化遺産的科學态度。我們要以冷靜反思和公正的态度對中華傳統美德進行清理和批判繼承,同時吸收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精神,建設融彙中西、貫通古今的社會主義道德思想體系,這才是正确的道路。

第三,按照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對大學生進行基本道德規範教育,堅決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内容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着力點。在高校道德教育中應當把這些道德教育内容具體化、規範化,使之成為大學生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在新形勢下,大學道德教育必須繼續大張旗鼓地倡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把集體主義精神滲入大學教育工作的各個層面,引導大學生正确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提倡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反對小團體主義、本位主義、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思想,把個人的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之中。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和建設者,必須把這些對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與自己的大學生活融為一體。大學道德教育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内容的社會公德,鼓勵大學生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勤儉持家、鄰裡團結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他們在家庭裡做一個好成員;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衆、奉獻社會為主要内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他們在學校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将來的工作中做一個好員工。儒家經典《大學》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主張身體力行地進行修身養性,特别注重個人心理品質和人格修養,追求品德高尚的聖人境界。《中庸》特别注重“慎獨”的修養工夫,要“君子慎其獨”。正如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産黨員的修養》中指出的那樣,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也要努力做到克己奉公、克盡職守、清清白白。我們要繼承中華傳統文化關于個人品德修養的好傳統,引導當代大學生明确自己的道德義務,注重道德修養,陶冶道德情操,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規範。要使大學生在學習上勤奮刻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工作上謙潔奉公,克己敬業,開拓進取;在社會上濟貧扶弱,誠實守信,友愛互助;在家庭中尊老愛幼,謙讓和睦;努力做一個好學生、好公民、好員工、好公仆,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四,遵循“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标,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引進西方新興的全人教育模式,深入開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知識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了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目标,我們有必要推動一種新興的全人教育模式。19世紀初,德國教育家洪堡提出了造就“完全的人”的教育目标。20世紀以來,随着人本主義哲學的影響不斷擴大,全人教育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根據蘇聯社會的要求和自己的實踐,提出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全面個性和諧發展的人的教育理論,成為世界素質教育的發轫之論。他認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就是把豐富的精神生活、純潔的道德、健全的體格和諧結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融為一體的人,是把對社會的需求和為社會勞動和諧統一起來的人。要實現這樣的教育目标就必須實施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部分有機地相互聯系并相互滲透的統一的整體。[14]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一些激進主義教育家繼承和發展了人本主義的教育理想,建構了以“人的整體發展”為宗旨的教育理論。美國學者隆米勒将這種理論作了系統化的闡述,正式把這種理論稱為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要激發人的全面潛能,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情感、知識、體魄、審美、獨立思考、創造力以及公共精神等方面都得到均衡發展,是一種以促進人的整體發展為目的的教育。全人教育是當代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它既是一種教育哲學,涉及教育的目的和價值問題,同時又是一種教育實踐,涉及課程設置、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材和相關讀物編寫等具體問題。我們積極借鑒和倡導全人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克服當前大學道德教育面臨的種種困境,為大學的德育工作提供新的動力和精神資源。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面臨國際國内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加強和改進我國大學道德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當前,大學生道德工作既面臨許多有利的條件,也面臨很多嚴峻的挑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對青年大學生的不良影響仍然在不斷加強,大學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不能完全适應新形勢的需要。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從關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和中國社會的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大學道德教育的極端重要性,自覺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任。高校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不斷加強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按照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引導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使他們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能獲得全面發展,培養出千千萬萬德才兼備、身心健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論語‧為政》

[2]《論語‧裡仁》

[3]《論語‧述而》

[4]《孟子‧滕文公上》

[5]顧明遠:《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及其現實意義》,《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第3-6頁。

[6]羅國傑:《理想信念與“三觀”建設》,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頁。

[7]《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讀》,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上卷,第103頁。

[8]《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111頁。

[9]弗洛姆:《占有還是生存》,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7頁。

[10]同上,第8頁。

[12]檀傳寶:《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13]羅國傑:《理想信念與“三觀”建設》,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頁。

[1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