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03-14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為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同時,我們還應該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所蘊涵的豐富的思想資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我國有着燦爛悠久的曆史文化,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今天的中國是曆史中國的發展和延續。從曆史文化角度看,“和諧社會”的概念正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當前,我們不應該忽視中國曆史文化傳統的積極價值,而應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大力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和智慧。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紮根于深厚的曆史文化土壤,才能彰顯和諧社會的中國氣派和中華民族特色。為此,我們要深刻挖掘中國傳統文化所蘊藏的和諧思想内涵,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建立和諧社會的許多方法和途徑,為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思想文化資源。
一、問題出現的時代背景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是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首次完整提出的。這份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們黨要重點加強五個方面的能力建設,即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這就從戰略全局的高度正式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列為中國共産黨全面提高執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讨班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明确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機統一的整體。這就從深層的理論角度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進行了全面具體的闡述。此後,社會各界專家學者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和時間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提出了更加詳細的論證。而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和傳承的各界人士和專家學者也開始密切關注中國傳統文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的重大時代課題。他們主張挖掘中國傳統文化所蘊藏的豐富和諧思想資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民族精神支持。
2005年9月30日,國内諸多儒學專家、學者參加的“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讨會在上海崇明錦繡賓館舉行,并在崇明學宮舉行了論文集《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一書的首發式。該文集主編、華東師範大學朱贻庭教授,以及華東師範大學楊國榮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樓宇烈教授等著名學者參加會議,中國人民大學張立文教授、上海大學李申教授等撰寫專稿。該書較全面、系統、深入地研讨了儒家關于“和”、“和諧社會”的思想理論和思想智慧,對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内在聯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讨。2006年10月11日,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以“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為題與網友在線進行交流。他認為,當前我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構想,給人類曆史樹立了一個新的典範,具有很重要的時代意義。如何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來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借鑒或者參考,是一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課題。他通過對儒家思想裡的“大同社會”、“太和”、“天人合一”、“修齊治平”、“仁政”等思想的現代闡釋,從人與自我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三個角度談了儒家思想蘊涵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構想的基本觀點,對廣大讀者産生了重要的啟發。2006年4月,中國佛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世界”寓意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共同緻力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寓意心淨國土淨,心安衆生安心平天下平。包括中國在内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界人士、知名學者及政府高級官員近兩千人參加論壇大會,在中國和世界産生了巨大積極影響,充分體現了中國佛教界、學術界和中國政府希望挖掘中國佛教文化蘊涵的和諧思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推動和諧世界建設而作出的巨大努力。2007年4月,由中國道教協會與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國際道德經論壇在陝西西安和香港舉行。此次國際道德經論壇的主題是“和諧世界,以道相通”。來自世界17個國家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的道教界人士、專家學者、政府高級官員和其他社會知名人士300多人參加論壇。在開幕式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作了《探求和諧之道,共建和諧世界》的講話。她指出,面對日益加快的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我們将始終堅持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研究和挖掘《道德經》豐富内涵,宣傳和弘揚《道德經》的時代意義,使這一超越曆史、宗教和國界的文化寶藏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說:“《道德經》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與壯大,對中華文化的延綿豐富與發展,對中國人心靈的淨化,都起着無與倫比的作用,它所蘊藏的深刻而豐富的教誨,最應該讓人類珍惜重視。這個論壇不僅僅對構建和諧社會、共建和諧世界具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挽救人類飄蕩的靈魂也發揮着巨大的積極作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賀信中說:“此次會議以‘和諧世界,以道相通’為主題,為促進寬容和理解提供了契機。道教關于和諧、善意、合作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當前國際社會的基本理想,也是聯合國努力促進不同文明間對話與合作的出發點。”
這些重大的事件都生動地表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曆史進程中,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傳統在内中國傳統文化所蘊藏的豐富的和諧思想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當前,人們更多地是從現代社會發展的現實角度闡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既然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構建和諧社會,那麼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認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内涵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維度。如果我們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去深刻理解和諧社會的真正内涵,将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傳統文化借鑒資源。因此,認真探讨中國傳統文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内在聯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儒家思想與和諧社會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在根本上是一種追求個人、家庭、國家和世界和諧的哲學。可以說,追求“和諧”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目标。儒家宣揚的和諧思想源遠流長,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繼承與發揚儒家思想所蘊涵的和諧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儒家所蘊涵的和諧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點:
一是“和為貴”的思想。《論語•學而》記載了孔子晚年的學生有子的話:“禮之用,和為貴”。這裡的“和”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意思。“和為貴”就是以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的和平、和氣、和諧為貴、為先、為重。中國人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曆來重視“和為貴”的思想。在私人生活、公共輿論和國際交往中,都能時常聽到和諧、和睦、和氣、祥和、謙和等話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還經常聽到和氣生财、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政通人和、睦鄰友好等詞句。在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應當使這一傳統思想更加發揚光大,提倡寬宏大度、體諒包容、和諧共存、協調并進、寬厚待人、以理服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的待人風格,形成平等友愛、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當然,講“和為貴”不是提倡不分是非、不講原則的“鄉願”思想,不是當好好先生。在今天的時代條件下,它是要在民主法制的原則性基礎上倡導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社會風氣。
二是“緻中和”的中庸思想。《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其大意是,人的情緒未表露出來時稱為“中”,表露出來符合自然常理與社會法度,稱為“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共同遵行的原則。隻有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在其位而生生不息,萬物才能各得其所而成長發育。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和偏執,選擇适宜的正确道路。它體現的是端莊沉穩、守善持中的博大氣魄,寬廣胸襟和“一以貫之”的堅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現實主義的思想。實施“緻中和”的中庸之道就能避免過激和片面性,有助于各種社會關系的改善和問題的正确處理,維持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有序發展。“緻中和”思想培育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的價值取向,早已成為中國人所認同并實行的人生原則。儒家文化通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等途徑引導人們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确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使人們始終保持身心和諧、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态。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挖掘“緻中和”的中庸思想方法論,對于争取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有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三是“均富”的思想。《論語•季氏》記載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在經濟上主張“均富”,在政治上反對分配不均,孟子主張“制民恒産”,董仲舒主張“限民名田”,都是出于對社會和諧的追求,反對貧富懸殊,主張共同富裕。當然,儒家并不是主張絕對平均主義。他們主張通過等級化的“禮”來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進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禮”是社會公共生活的規範與秩序。它的功能是使社會财富與權力的分配與再分配有等級、有節度、有秩序,并導之以整體和諧。荀子指出,為了避免财産與權力分配上的混亂與争鬥,先王制定禮義來劃分人群,使他們有貧富、貴賤的差别,但貧富貴賤的差别一定要相稱,符合中道,不能失去平衡。荀子的“禮”是使“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荀子•禮論》)。我們知道,現代經濟發展服從市場經濟中的價值規律,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第一原則,所以它是建立在利潤、功利、消費、效率、增長之上的,其基本動力是為了滿足人類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裡,經濟利益被提到人類生活的首位。在人類貪欲的刺激下,世界越來越遵循“唯利是圖、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世界變成了狼群肆虐的原始叢林。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拜金主義在全球化時代更加猖獗。但是,如果一個國家或世界忽略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原則,必然導緻社會的動蕩和國家的沖突,最終無法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目标。因此,将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統一起來,是全球化時代人類的迫切願望。而儒家“均富”思想則為這個原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追求社會的公平分配和均富原則,否則,任憑自然叢林法則橫行霸道,必将導緻社會的崩潰和解體。因此,在當今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儒家的“均富”思想對避免貧富懸殊而導緻社會矛盾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與借鑒價值。
四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思想。《論語•顔淵》記載子夏說:“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禮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儒家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應該像兄弟一樣相親相愛。孟子反對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極端利己主義思想,也不主張墨翟的“人人得而兼愛之”的利他主義思想,而是主張“人人親其親、長其長,則天下平”的仁愛原則。在當今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過度競争和過度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給企業之間、企業内部員工之間造成弱肉強食的生存處境,進而導緻社會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國與國之間、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平等關系。殘酷無情的競争和缺乏誠意的合作導緻信任感危機,人性淪喪,道德滑坡,社會解體。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克服封建小農意識,反對“各掃自家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消極人生态度,同時要克服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拜金主義思想,反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極端利己主義,要尊重合理的、合法的利己主義,大力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産主義思想和“大公無私”奉獻精神。儒家宣揚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思想應該成為戰勝封建小農意識和極端利己主義兩種不良思想和宣傳共産主義思想的重要精神源泉,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基礎。
五是“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正确認識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幫助我們樹立有利于人類永續性發展的發展觀與生态觀。在當前全球化浪潮洶湧澎湃之時,人們更多地強調個人奮鬥、競争和效率、富裕和成功。商品拜物教盛行于世,出現了人的動物化、工具化和商品化等異化現象。人在生産過程中被作為一個生産工具而存在,淪落為生産力中的一個要素。人在勞動過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成為非人的存在;人在消費過程中不是實現自己而是喪失自己,成為生物性的存在。最後人異化為單面的經濟人、消費者、打工族,不複擁有天然的人性。同時,人在生産過程中無情地掠奪開發自然,在消費過程中肆意地污染自然,自然不再是與人相親相敬的神聖存在,而成為滿足人類私欲的手段,最後人與自然嚴重疏離,導緻環境破壞與生态危機,人遭到了自然界的懲罰。針對現代化造成的種種異化現象,儒家“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可以發揮救弊糾偏的功能。因為儒家充滿着人文的精神和對自然的敬畏熱愛之情,堅決反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人性的扭曲與對大自然的破壞。儒家尊重人,張揚人的主體性與人性的尊嚴,反對役物殉物而喪失自性,主張建立一種合乎人性的人文化經濟制度,追求一種非異化的經濟發展。在當代和諧社會建設中,繼承與發揚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将有助于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相處、解決好自然資源的保護與适度開發利用的問題。
總之,儒家傳統所蘊涵的“和為貴”、“緻中和”、“均富”、“四海之内皆兄弟”和“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乃至建立和諧世界新秩序都有着其他文化價值系統無法代替的積極作用。因此,繼承與發揚儒家思想所蘊涵的和諧思想就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三、《道德經》與和諧社會
《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明珠和瑰寶。它以異常精煉、富有散文詩風格的語言形式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個涵蓋世界觀、方法論、人生觀、政治觀等諸多方面内容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它不但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與思想傳統,而且随着全球化的發展大趨勢,它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所推崇和運用。當前中國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以和諧的精神來促進人的自我身心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并進一步促進世界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而《道德經》所蘊涵的豐富思想和深邃的智慧可以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十分寶貴的理論資源。
“道”是《道德經》的最高範疇,它是世界的本體,是促使萬物運轉變化的客觀規律,又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準則。”道”是宇宙萬物的始祖。《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先于天地而存在,寂寞無聲,空虛無形,但卻妙用無窮,生生不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獨立存在而永不改變,是天地之母、宇宙之根、萬物之始。“道”雖然幽虛難測,但卻是宇宙萬物生長發育和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充滿宇宙萬物,貫通天地古今,精微無比。人們通過仔細觀察和思考就能體悟“道”的本質特征。此“道”以自然為效法對象,洞悉宇宙萬物互相聯系、不斷發展和對立統一的自然規律,相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禍福相倚的辯證法。此“道”深通量變質變的規律,認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壘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此“道”遵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堅信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自然法則。它深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強堅;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的道理,因此主張人應該遵守甘居人下、以柔克剛、與世無争的處世原則,認為隻有柔弱處下、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大智若愚,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永立于不敗之地。因此,以此道修身則人心清靜;以此道持家則家庭和睦;以此道處世則社會和諧;以此道治國則國泰民安,以此道平天下則天下太平。
“德”是《道德經》的第二重要範疇,它是指事物自身固有的品質和特性,是萬物存在和生長發育的内在根本因素。《道德經》說:“道生之,而德畜之”。又說:“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就是說,萬物不但尊崇”道”而且也重視“德”。這種對道的尊崇和對德的重視并不是由誰封賞的結果,而是純屬自然的現象。《道德經》認為最高的“德”的特點是“唯道是從”,同時“德”存在着優劣高下之分,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德經》說:“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就是說,人通過修身、齊家、和鄉、治邦、安天下的具體的道德實踐,去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才能最終實現天下太平與社會和諧的理想目标。《道德經》的“德”所蘊藏的豐富思想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和”也是《道德經》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萬物各得其所、和平共處、共生共存的自然和諧狀态。《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說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中形成和諧的統一體。《道德經》主張“和其光,同其塵”,力求達到“和光而不污其體,同塵而不渝其貞”的境界。《道德經》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這裡的“和”是指陰陽二氣合和的狀态,是萬物存在的常态,所以“道”也是指和諧之道。它認為,知道萬物都處于和諧狀态就是明白了事物運作的永恒規律,知道了這個永恒規律才算是明白了“道”的真谛。因此,《道德經》的和諧觀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樹立正确的人生價值觀、社會政治觀和自然生态觀。《道德經》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十分寶貴的思想資源,為促進人的身心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和方向。
首先,《道德經》提倡通過清心寡欲、淡泊甯靜、簡樸無私、返樸歸真、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來實現個人身心的和諧。人的身心和諧是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基礎。道家文化在調節人與自我的關系上特别強調清心寡欲、淡泊甯靜,并把心靈和諧作為個人修養的價值目标。當前,我們的社會越是向前發展,社會矛盾就越是複雜尖銳,人的欲望就越是惡性膨脹,人的價值取向就越是傾向于急功近利、弱肉強食和失去理性。《道德經》認為,人隻有“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以淡泊之心應對世間的利益之争,以甯靜之心面對現實的生活,才能達到“上德”的境界。《道德經》主張知足常樂和與世無争的人生觀,認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又說“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這些思想對調節當今社會中人的精神緊張、減輕人的心理壓力,增進人的心理健康都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它能夠給人以啟示和警醒,讓人從燥熱的世俗氛圍中冷靜下來,使人消除浮躁之氣,抑制膨脹的貪欲,重新回歸理性的思維,達到人的身心和諧狀态。
其次,《道德經》非常注重人與社會和諧。人與社會的關系是社會生活中最為基本的社會關系。和諧社會集中體現為人際關系的和諧。《道德經》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它要求人對人應充滿慈愛、尊重和寬容之心,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成人之美,憫人之苦,濟人之危,以清靜無為之心去善待一切,以大智若愚的智慧容納一切。為了實現社會的和諧,《道德經》說:“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它提倡“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思想,反對“損不足而奉有餘”的人道思想。又說:“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這都體現了《道德經》注重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的思想。在處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時,《道德經》提出反對戰争的觀點。它通過對曆史上興亡更替曆史的深刻考察,充分認識到戰争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破壞,因而明确反對用戰争手段解決争端,認為戰争是構建和諧世界的頭号敵人。《道德經》說:“夫甲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它主張“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在過去數千年曆史當中,《道德經》的這些思想激勵了無數善良的人們積極參與社會福利事業,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的民生疾苦,反對戰争,以濟世利人的價值觀念實踐“道”的真谛,對凝固世道人心,改良社會風氣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道德經》的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再次,《道德經》還倡導“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也提倡“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這種思想能幫助我們正确認識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幫助我們樹立有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生态觀與發展觀。在道家和諧社會理念中,人的本性隻有自然性,人生以回歸自然為主要目的。人擺脫了一切文化的羁絆,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萬物融為一體。這樣,和諧社會就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是人對自然順從的社會。道家思想認為,尊重和服從自然規律是人類應當遵循的法則。唯有自然萬物得以健康生存,才能有利于人類的健康生存。破壞環境,就是危害人類本身;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命家園。《道德經》以“貴生”思想為基礎,主張慈心濟生,對自然生命充滿敬畏,宣揚“利物不争”思想,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反對為了滿足人的口腹貪欲而濫殺動物的作法。道家的天人和諧觀為我們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好生态環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鑒,使我們在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時能夠保護、珍惜自然環境,進而達到天人和諧的理想狀态,最終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标。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前中華民族的共同奮鬥目标。作為中華文化重要寶藏的《道德經》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資源。它所蘊涵的豐富思想和智慧,具有巨大的創造性轉化力量,完全能夠參與建構和諧社會這個偉大的曆史進程。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挖掘《道德經》的和諧思想,并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對它進行新的解釋和闡發,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積極作用。
四,佛教圓融思想與構建和諧社會
圓融思想是中國大乘佛教天台宗、華嚴宗、禅宗等諸宗思想的重要内容。圓融思想的形成本身既是對印度大乘經論的诠釋和發揮,同時也深受中國本土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可以說是中印兩大文化融合的結晶。在世界各種宗教教義中,佛教的圓融思想獨樹一幟,對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動人類建設和諧世界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圓融思想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優良傳統。《辭源》解釋:“圓融,佛教語。破除偏執,圓滿融通”。《佛光大詞典》解釋說:“圓融,謂圓滿融通,無所障礙。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場,圓滿無缺,而又為完整一體,且能交互融攝,毫無矛盾、沖突。”天台宗和華嚴宗裡圓融的本義是包納、含攝、融通一切隔離的事物,是隔離與圓融不二、超越一切分别。與圓融相近的術語為融通、融會、融和、融合,是消除矛盾與隔礙之義。“圓融”一詞最早為天台宗所常用。智者大師在《觀音玄義》、《法華玄義》等著述中多次出現“法界圓融”、“三谛圓融”。華嚴宗哲學中有”六相圓融”、“圓融行布”、“三種圓融”等說法。此外,禅宗、密宗、淨土宗等著述中也常見到圓融之說。近現代的佛教高僧大德都大繼承傳統的圓融精神,以響應現代社會及多元文化的巨大挑戰。如駐在武漢20多年弘法的佛教前輩太虛大師雖然主張佛教革命,卻聲明自己非某宗某派的傳人,而始終立足于中國佛教兩千年積澱的圓融傳統,肯定傳統佛教各大宗派的價值,并對科學、哲學等各種現代文化加以借鑒,對西方基督教也給以充分肯定,積極吸收其傳教的方法和教會組織經驗。他自己也積極推動佛教走向世界。當代淨土宗大師淨空法師在《學佛問答》中說,提倡宗教融合是《華嚴經》的核心教義。他認為《華嚴經》提倡融合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土、不同的宗教,将一切融合成一體。因此,他主張佛教徒兼習儒家、道家、基督教等宗教經典,實現圓融無礙的境界。他說,宗教融合的目的是一切衆生能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就是極樂世界,也就是華嚴宗所說的華藏世界。台灣星雲大師進一步發揚太虛大師的圓融精神,表現出更為鮮明的圓融性格,認為現在是“人間圓融的時代”,以“法界融和”為佛光學的基本精神,主張“人間佛教,八宗兼弘”,将南傳、北傳、漢傳、藏傳、大乘、小乘、顯、密等一切佛法融合為一,将傳統與現代、生活與佛法、佛法與世學、僧衆與信衆、男衆與女衆、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各種宗教等,都圓融起來,使世界融和一體,不分種族、國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而能和睦相處。他本人更是身體力行,做了許多圓融佛教各宗派、各種宗教、各種矛盾乃至中國海峽兩岸關系的實際工作。當代中國大陸佛教的圓融精神也表現得也很突出,主要體現在諸宗融合,對外圓融世法,與社會各界人士、政府部門、與其它宗教都保持着良好的關系。這些具體的宗教實踐使佛教的圓融精神成為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資源。
21世紀的人類面臨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文明與文明之間的複雜沖突,引發道德、精神、價值、生态、社會等一系列大危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但人類生存的目的和意義卻嚴重迷失,這已經被認為是全球化時代的一大特征。雖然經濟在不斷發展,貧窮之苦仍然困擾着許多人。貧富差距的加大制造着敵意及偷盜、搶劫、殺人、色情、吸毒、犯罪、貪污腐化等罪惡。窮國與富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的貧富差距都在不斷拉大。價值失範、道德淪喪、人情冷漠,犯罪率尤其青少年犯罪率不斷升高已經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心理和精神疾病日益嚴重,因壓力、緊張和挫折導緻的抑郁症正在成為人類的第二大殺手。全球化時代面臨的各種問題正在呼喚着能夠消解各種矛盾沖突、促進全人類聯結為一體的精神紐帶,呼喚着一種高揚和諧、和平、融合的指導思想。而中國大乘佛教的圓融學說可以說正滿足了這種時代的需要。按照佛教的圓融精神來看,全球經濟文化的一體化使全人類越來越成為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的成員雖然不無男女、長幼、貧富等差别,而尊嚴、價值、佛性平等不二,因此理應以平等心、慈愛心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富國應幫助和帶動窮國,富人應該幫助和扶助窮人,通過和衷共濟來謀求全人類共同發展,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類共同的繁榮、富強、安樂、幸福的福祉。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着十分豐富的和諧思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應該吸取其中的優秀思想和卓越智慧,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這樣,我們才能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紮根于中國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振奮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彰顯和諧社會的中國特色。因此,我們要深刻挖掘中國傳統文化所蘊藏的和諧思想資源,并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賦予它新的時代意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的精神動力。當然,我們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應該依據“古為今用”的方針和原則,采取“一分為二”的辯證态度,有批判地繼承,有遠見地創新,不能搞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也不能搞全盤繼承傳統文化的複古主義。我們應該按照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倡導的那樣,要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适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所蘊藏的豐富的和諧思想資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