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哲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03-14
摘要:關于哲學是什麼,有多種不同的回答。“哲學是愛智慧”、“哲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是研究純粹概念的學科”,“哲學是邏輯”,“哲學是哲學史”,“哲學是哲學問題”等命題或者過于寬泛,沒有指明哲學的特性;或者過于模糊,引起嚴重誤會,甚至含有錯誤。馬克思主義把哲學看作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對哲學的恰當規定。
關鍵詞:哲學;智慧;哲學史;世界觀
每一門學科一開始都應該對該學科學做一個基本的描述,即提供一個定義,說明它的題材的範圍和研究的領域,它所探讨的主要問題、它的基本曆史發展線索。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和一些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大體上對自己的學科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哲學的獨特性之就在于,哲學家總在反複地發問:哲學是什麼?而對于這個問題,不論是哲學家還是哲學史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回答。誇張點說,有多少個哲學家,就有多少種關于哲學的定義。
有人說,隻有學了哲學才知道哲學是什麼。這種說法聽起來蠻有道理。沒有對哲學領域的了解,對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古代哲學、現代哲學一無所知,當然也就不知道哲學是什麼。不過我們要問:讀了多少哲學之後才知道哲學是什麼?當然不能等到把所有的哲學書都讀了之後。于是,這似乎是說,要有了一定程度的哲學知識後才能給哲學下定義。有多大的程度或有多少知識呢?我們無法提供一個标準。說“學了哲學就知道哲學是什麼”并沒有提供一個關于哲學的定義,而隻是指出了獲得定義的一個方向。
對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滿足一些基本要求。首先,它必須闡明哲學的主要特征,有點類似于定義。其次它應該能夠把哲學同其他學科區别開來。第三,它必須把公認的哲學理論包括在内。
我們下面讨論幾種最常見的答案。
1、 哲學是愛智慧。
這句話來自于對“哲學”一詞的語源學解釋。據說,哲學(philosophy)一詞來源于希臘文。它是“philem”和““Sophia”的組合,意思是追求智慧、愛智慧。
這句話引起了很多的誤會和望文生義的解釋:哲學就是愛智慧,隻要你愛智慧,哲學就學好了。下面從網上摘錄一段話:
哲學即“愛智慧”,這多麼自明!可是就這天生具有自明性的“愛智慧”卻難倒了古今中外的“愛智慧”者或哲學家們。(不想言說,2005)
這種對于哲學的理解很有代表性。按作者的解釋,智慧就是知識、學問、名言、名人的意思,愛就是懷疑、反思、批判。因此,哲學就是對于知識、學問、名言、名人等的懷疑、反思與批判。他說這是天生自明的,而且為大家所公認,卻又難倒了哲學家們。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自相矛盾的地方。既然為大家所公認,也就為哲學家所公認。如果“大家”裡面不包括哲學家,那麼就可以得出一個明顯的推導:不懂哲學的都知道哲學是愛智慧,偏偏哲學家不知道。
這位網絡作者把愛解釋為懷疑、反思、批判,如此一來,哲學就是懷疑智慧、批判智慧了。而智慧則被解釋為知識、學問、名言、名人。愛智慧就是去懷疑和批判知識、學問、名言、名人。這裡引用網絡作者的話,是為了說明,“哲學是愛智慧”這樣的話可能引起望文生義和無根據的聯想。
說哲學即愛智慧可能導緻誤會,另一種情況是把智慧與知識對立起來。以為哲學不是知識。但什麼是智慧呢?真有不是知識的智慧嗎?
知識有許多種類,如事實知識(knowing that)、技術知識(knowing how),價值知識,具體知識和普遍知識。拿事實知識和技術知識來說,前者是關于世界的過程、狀态、聯系的知識,而後者是關于如何行動以解決具體的環境問題的知識。前一種知識往往與科學相聯系,後一種則往往與技術相聯系。一個人可能精通生理學和水力學,但卻不知道怎樣遊泳;當然大多數知道如何遊泳人的對水力學和生理學缺乏基本的了解。這說明這兩種知識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否說,兩種知識中有一種是智慧而另一種不是呢?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智慧嗎?顯然第一種知識似乎是大智慧,亞裡士多德也持有這樣一種看法。但第二知識是不是智慧,一些人持否定的态度:因為它們隻不過是雕蟲小技而已。
馬克思曾經講過的哲學家和船夫的故事。這是一個哲學家與一個船夫之間的對話:
“你懂哲學嗎?”“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你懂數學嗎?”“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
突然,一個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學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裡。看着哲學家在水中胡亂掙紮,船夫問哲學家:“你會遊泳嗎?”
“不……會……”
“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這個寓言表明,兩種知識都同樣的是智慧。更重要的是,沒有知識的智慧是完全說不通的。
亞裡士多德把智慧同知識或科學聯系起來,但他并不認為任何知識都是智慧。他說:“智慧在于理論的而非生産的知識……智慧是關于基本因素和原理的理性的知識”。(Aristotle 1999,982a)“在最明晰的科學中,最高級的是那些以自身為目的的知識和科學;……最明晰的事情是第一原理和根本理由,因為任何一件事情隻有根據和通過第一原理和根本理由才能成為明晰的,而不是相反。”(Aristotle 1999, 982b)在這個意義上,愛就是追求,智慧就是關于第一原理和基本理由的知識。哲學就是追求第一原理和基本理由,哲學是一個動詞,是一種追求知識的活動。
我們要知道的是,什麼是第一原理?什麼是基本理由?關于宇宙的起源和基本結構、生命起源等方面的原理是不是第一原理,如果不是,什麼是。如果說哲學的第一原理才是原理,那是同語反複或事先假定了未經論證的東西。亞裡士多德的叙述可了比較級,可以看出他認為智慧是一個程度問題。這樣,說哲學是愛智慧并不能把哲學同其他學科區分開來。古希臘人這樣來闡明哲學是一點不奇怪的。因為在那時候,所有的理論知識都叫做哲學。亞裡士多德的哲學有三大分支:物理學、數學和神學。而後來,物理學、生物學、天文學、數學、政治學等學科已經從哲學中分離出去。仍然把哲學解釋為愛智慧,就不合适的。愛智慧不僅适用于哲學,而且适用于一切人類的理論活動和研究活動。
有人也許會說,智慧不是知識,而是靈感,直覺、或其他什麼東西。這顯然是本末倒置的,因為智慧有時候是靈感的産物。更重要的是,靈感、直覺一類的東西是一切領域都有的,不唯哲學,不唯哲學活動。
2、哲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
這是第一個定義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前一種說法把哲學看成一種活動,而後一種說法把哲學看作一種學問。但是,它面臨着同樣的困難。所有的學問都使人聰明。不使人聰明的就不是學問。這句話等于說:哲學是一門學問。這等于什麼也沒有說。
當然,對聰明可以加限定詞:哲學是使人最聰明的學問。這樣就需要一個最聰明、聰明最多的标準。如果有這樣一個标準,那麼所有的學問就可以排成一個等級序列。這顯然是很荒唐的。
3、哲學是研究純粹概念的學科
黑格爾把哲學的對象描述為整體、絕對或上帝。這個實在不是任何有限的東西,不是任何部分,而是終極的東西。哲學的中介是是概念。概念可以從兩個方面說。從否定的方面說,它不來自于、也不依賴于感覺或知覺,因此并不是一個單純的一般概念(a mere general concept)。從正面說,概念在它自身内并在它自身的條件下獨立地運行。概念是終極原則,支配和透入一切思想,不論是感覺、知覺還是抽象的反思。它是具體的普遍,即在它自身内持有具體,它是普遍和具體的有機統一體。它是差别中的同一和通過差别達到的同一。每個概念都與其他概念有内在的聯系,從而形成一個有機地聯系起來的系統,一個自我包含的概念結構。
哲學的方法就是概念展開的方法。但這種展開不是時間中展開,而是概念所包含的因素在表現形式和融洽性上的展開,其目的是達到完善的思想。概念是一個能動的單個統一體,因此是一個過程。概念中的因素可以單個地對待,每個因素都可以說就是整個概念。每個因素都必然與其他因素都聯系,隻有整個概念才能表現它的意義,因此其統一性是不可分解的。于是,一個部分肯定導緻另一個,直至概念完全展開并确定為它的所有因素的統一體。相對于整體,概念的一個部分肯定是抽象的肯定。在整個概念内所有因素完全明确地相互聯系,因此,任何因素都不可能抽象地孤立起來,一切片面的肯定都被消除。整個概念相對于這種抽象的肯定而言就是具體的。因此概念的展開就是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概念自身決定了這些發展階段。概念就是這些階段,就是從克服片面到整體統一性完全實現的過程。這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潛在到現實、走向自我意識、自在自為的過程。
這樣一種哲學觀把哲學與其他知識區别開來。所有其他的知識都隻是概念或絕對發展的一個方面或一個階段,單獨地說都是片面的,至多隻是部分真理。隻有哲學可以提供完全的真理。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說,哲學與宗教相同,都追求大寫的真理。
顯然,黑格爾是柏拉圖的繼承者。柏拉圖隻關心純粹理念的世界,把哲學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哲學王與絕對是非常相似的。
黑格爾的體系不論多麼博大精深。但其缺陷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它不能夠面對現實。對于我們現實的問題,它提供不了任何幫助。第二,它對于當代科學是漠不關心的,不論現代科學和技術如何發展,都既不能增加它的說服力,也不能減少它的說服力。它是用哲學的語言編織的一個童話。第三,它對人的地位是否定的。人隻不過是絕對理念的一個工具。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康德的倒退。康德倒是強調人是它自己的目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黑格主義是反人本主義的。第五,黑格爾把哲學置于一切知識之上。科學是有限的(Hegel 1999, 26—27頁),而哲學超越科學達到無限。在其他領域的學者看來,黑格爾不過是在自吹自擂而已。
4、哲學是邏輯
邏輯經驗主義者和早期的分析哲學家,把哲學看作一種活動,即語言的邏輯分析活動。維特根斯坦宣稱:“哲學的目的是思想的邏輯澄清。哲學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活動。”哲學工作本質上在于澄清意義。“哲學的結果不是一些‘哲學命題’,而是使命題清晰。”哲學的任務就是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哲學問題和哲學理論都是由于我們違背語言的邏輯而産生的。哲學命題表面上看是表達思想的,但由于不合語法,其實沒有表達任何東西。因此,“哲學應該使思想清晰并嚴格地限定思想的範圍。”( Wittgenstein 1921, 4. 112.)邏輯實證主義者把一切有意義的命題分為兩類,一類是分析命題,一類是綜合命題。數學、邏輯命題屬于前者,而自然科學的命題屬于後者。哲學命題顯然不屬于第一類,是否屬于第二類呢?一個命題屬于綜合命題或者有意義的标準是:它在是可檢驗的,即能夠指明它在什麼情況下是真的、在什麼情況下是假的。這個意義标準是它的第一原理。用這個标準去衡量哲學史上的哲學,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它們大緻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關于世界狀态或世界結構的一些猜測,這些類命題或理論是有意義的,但屬于科學。另一種是真正的哲學命題,都是沒有意義的空話。所謂沒有意義,是指沒有認識意義,即沒有對世界做出描述。
邏輯實證主義的代表人物卡爾納普以“無”這個概念為例,說明關于“無”的命題或問題都沒有認識意義。“無”概念在古希臘和黑格爾、海德格爾的著作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卡爾納普引證和分析了海德格爾的一段話後說:“我們剛才分析的形而上學陳述的一些例子是從一個文獻裡摘取來的。但我們的結果同樣有效地适用于其他一切形而上學體系。那個文獻也理所當然以贊賞的口氣引用了黑格爾的一句話(‘因此,純有和純無是同一個東西’)。黑格爾的形而上學具有與這個現代形而上學體系一樣的邏輯特性。其他形而上學體系也是如此。”(Carnap 1959, 73頁)形而上學所表達的不是知識,而隻是一種人生态度,是生活的情緒和感受,是一種不恰當的藝術表現方式:“形而上學家是沒有音樂才能的音樂家”。(Carnap 1959, 80頁)
科學和藝術都将哲學排斥在外,哲學有什麼可幹的呢?似乎隻有一條路,這就是邏輯。邏輯有邏輯學家去做,那麼哲學家要做的就是用邏輯技術來分析語言。從否定的方式說,通過對形而上學的語言做分析,闡明形而上學的命題沒有意義。從肯定的方面說,通過對科學的語言進行分析,使科學命題更清晰。這樣一來,哲學就成了應用邏輯或邏輯應用了。
早期的分析哲學和邏輯實證主義面臨着一些很基本的問題。第一,意義标準本身既不是一個分析命題,也不是一個綜合命命題,似乎也成為它自己要清洗的對象。第二,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嚴格區分受到了蒯因的嚴厲批評。第三,作為科學邏輯的重要部分的歸納邏輯,也隻不過是改頭換面的數學概率論。第四,邏輯經驗主義通過語言的邏輯分析建立起來的科學方法論,基本上被後來的哲學發展所否定。哲學畢竟應該從正面說點重要的東西。而在分析哲學領域裡,正面的、重要的哲學基本上都是打破邏輯實證主義的教條的。
邏輯實證主義的哲學隻不過是應用邏輯。這等于否定了哲學。但邏輯實證主義也遭到了哲學的否定。
蒯因在許多方面嚴厲批評邏輯實證主義,但在根本的方面依然屬于分析哲學的陣營。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嚴格區分的結果使邏輯實證主義把一切綜合命題歸于科學,那麼與哲學相關的隻剩下分析命題了。但這隐含着另一種可能性:把哲學陳述歸入綜合陳述一類。蒯因就是這樣看的。他提出哲學是科學的繼續。比如說,用認知科學或科學心理學取代認識論。但這樣同樣取消了哲學。他用哲學來取消哲學,哲學仍然在繼續。另一方面的,曆史的發展方向正好相反:科學是哲學的繼續,幾種主要的科學都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
5、哲學是哲學史
這一命題有兩種可能解釋。第一,它提供一種學習哲學的方法,它不是說哲學等于哲學史,而是說,通過學習哲學史來學習哲學,通過研究哲學史來研究哲學。第二,它提供一個關于哲學的定義,即哲學就等于哲學史。作為一個定義或者對于哲學是什麼的回答,它過于含糊。作為學習哲學的途徑的一種看法,它又有些片面。為什麼片面呢?因為學習哲學不僅僅要學習哲學史,還要學習其他許多知識。哲學理論中運用了許多科學的和實踐的素材,但要對那些素材有了解,僅僅學習哲學史是不夠的。邏輯學、數學、物理學、曆史學、文學等等知識,對于哲學來說,要麼是必須的,要麼是大有幫助的。而且它也沒有說明學習什麼樣的哲學史。僅僅學習古希臘顯然不夠,僅僅學習先秦也不夠。學到黑格爾夠不夠?也不夠。這個哲學史,應該是曆史上從古到今的一切重要的哲學,特别是當代的哲學。至于什麼哲學是重要的,卻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說哲學是哲學史,還可能引起一種誤會,即以學了哲學史就懂得了哲學。哲學史是史料性的,它講述各個國家各個時期哲學的曆史,于是它是由一系列的哲學家的思想材料構成的。哲學史的寫作方式,主要是轉述一個又一個的哲學家的哲學思想或學說。它的寫作方式是“某某哲學家說”、“某某哲學家認為”,在結尾處有時有一點作者的評論。許多人讀哲學史著作較多,而讀研究性的哲學論文較少,于是形成了一種寫哲學文章的風格,這就是以叙述某某哲學家的觀點或某某學派的觀點為主,在結尾處加一個簡短的評價。這不是寫學術論文的方式。
6、哲學是哲學問題
歐洲大陸的哲學,有特别強的曆史感。這大概是由于深受黑格爾的影響,或者說,由于黑格爾生活在歐洲大陸,成為大陸哲學的典型代表。黑格爾認為,每一個概念自身内包含着它的全部曆史和潛在性。因此,哲學不可能與哲學史相分離。歐洲大陸的大哲學家大都精研哲學史,許多人寫了厚厚的哲學史著作,包括黑格爾在内,而英美哲學的風格則明顯不同。英美的大哲學家很少寫哲學史。他們似乎認為,寫哲學史主要是為了給入門者進行哲學教育,那是二流的哲學家所做的事。對于多數英美哲學來說,哲學是哲學問題。表現哲學思想或學說的主要方式是論文而不是著作。這有多方面的曆史原因。就美國來說,美國哲學(American Philosophy而不是Philosophy in America)第一人是皮爾士。皮爾士雖然有計劃有打算卻沒有寫過一本哲學著作,而隻是發表了一些哲學論文,留下了大量的論文手稿。皮爾士是一位科學家,習慣于寫科學報告,而不善于寫長篇的哲學著作。不善于寫哲學著作,使他的學說很難懂,甚至詹姆斯也承認,對于皮爾士,他有許多東西沒有搞懂。另一個效果就是對美國哲學界重視哲學論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希特勒上台後,分析哲學的中心逐步轉向英美。分析哲學的許多重要文獻都是論文,如羅素的“論指稱”、卡爾納普的“通過語言分析清除形而上學”等。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很短,比論文長一點,比著作要短得多。二十世紀美國哲學最主要的文獻是論文,就是有著作也很短。蒯因的“經驗論的兩個教條”導緻了美國分析哲學的轉向,他的著作《詞與對象》原先是一篇論文《意義與翻譯》。克裡普克的《命名與必然性》也是由論文擴寫而來的。戴維森的重要哲學著作全是論文。就是羅蒂這位傾向于大陸哲學的美國哲學家,也隻有一本《哲學與自然之鏡》,其他都是論文集。
英美重視學術論文,也有其思想方式上的原因。分析哲學是英美二十世紀哲學的主導。分析哲學重視的是邏輯、數學和自然科學。他們反感歐洲的哲學大體系。這種體系化的哲學曾受到過恩格斯的嘲笑。他們認為,哲學問題也可像自然科學問題一樣,一個一個地逐步解決。而解決一個問題,顯然不需要寫一本書。
英美哲學重視學術論文,是因為它重視哲學問題。但有人卻由些而斷定哲學就是哲學問題,這是一種錯誤的概括。英美哲學的論文是對哲學問題的解答,而不隻是提出一些哲學問題。哲學就是哲學問題這一說法是一句自我拆台的話。哪些問題是哲學問題?我們用什麼原則或标準把哲學問題與非哲學問題區别開來?不回答這樣的問題,說哲學是哲學問題就是一句空話。這一說法還有一個嚴重的邏輯缺陷:假定我們把所有的哲學問題都列舉出來(盡管這是做不到的),這樣形成的一個系統是一個哲學系統嗎?顯然不是。英美哲學講究邏輯的嚴密性,而這一說法正好犯了邏輯不嚴格的錯誤。我們可以說,哲學是對哲學問題的研究和解答。什麼是哲學問題呢?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合理的回答。
7、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系統化和理論化的世界觀。
這是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的定義。從我們開頭所講的三個條件來說,這個定義很好地回答了什麼是哲學的問題。世界觀是對于世界的根本的看法,是對于世界的結構和狀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根本的看法。因此,世界觀包括宇宙論、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但僅僅有看法還不算哲學。這種看法必須是有理論的、有根據的,因此必須是理論化和系統化的,這樣才能算哲學。由于它是根本的理論,所以,它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并不沖突,并能夠随着各門科學的發展而改變和深化。同時它又不同于各門具體科學。這樣,哲學就同其他學科區分開來。這種對于哲學的理解,與黑格爾以來的哲學史基本是一緻的。我們所講的哲學史,就是曆史上對這些問題的探讨和由這些探讨所産生的理論體系。同時,這樣的哲學才是重要的(nontrivial)。所以哲學問題就是世界觀的問題。
從哲學的下屬學科或分支學科來看,這樣的哲學理解也是恰當的。以出過多版的幾本哲學教科書為例。John R. Burr和M. Goldinger編《哲學及其當代問題》列出了哲學的七類問題或研究領域:一、自由意志與決定論;二、宗教與信仰;三、倫理與價值問題:我們應該做什麼?四、民主與社會:人是平等的嗎?公平公正的社會是怎樣的?五、心與身的問題,或者精神與自然的問題;六、知識與科學的問題:知識的本性和方法;七、審美與藝術問題。S. E. Stumpf編著的《哲學史和哲學問題》列舉了哲學研究的八類問題:一、知識的本性:我們知道什麼?我們如何知道?二、存在問題:什麼東西是真實地存在的?三、宗教信仰與上帝的存在問題。四、倫理學:我們應該如何行動?五、自由意志問題;六、政治哲學:社會應如何構成?七、身心與人性問題;八、人的命運與生活的意義問題。以上這些内容,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世界觀,細一點說,就是宇宙論、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
由是我們可以對照近代中國近代哲學家對于哲學的理解。胡适在《中國哲學史大綱》導言說:“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中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着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胡适的《中國哲學史》是按西方哲學的框架來寫的,因為中國原來沒有哲學這樣一個專門的學問,倒是有過經史子集之類的分科。胡适寫中國哲學史,當然關照到我們上面說到的那些問題。但他說的人生中切要的問題有欠确切,什麼是人生中切要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說明。婚喪嫁娶,都是人生中切要的問題,卻不是哲學專門研究的問題。
馮友蘭在1933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兩卷)的緒論說:“哲學這一名詞在西洋有甚久的曆史,各哲學家對于‘哲學’所下之定義亦各不相同。為方便起見,茲先述普遍所認為哲學之内容。”“今欲講中國哲學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國曆史上各種學問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名之者,選出而叙述之。”他列舉希臘哲學形而上學、人生論、知識論或邏輯學。馮友蘭先生沒有回答哲學是什麼,但回答了哲學研究什麼的問題,因此給予了第一個問題部分的回答。
範壽康是一個唯物辯證論者,他把哲學歸結為關于存在與意識的關系的理論。在《中國哲學史通論》的緒論,範壽康先生說,“唯物論的根本要旨就是主張我們的意識乃系把外界的存在加以反映而成的”。存在與意識的關系問題是一個概括的說法,對此需要加以細述。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分為兩類,即存在和意識,那麼,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的确至為根本。但是,要說明這兩者的關系,還必須說明存在與存在的關系和意識與意識的關系。說明這些關系,歸結起來,不外是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論和方法論。
現在我們再回到開頭:哲學是愛智慧。在這裡,我要斷定的是,哲學是愛智慧。我并不是在自相矛盾。說哲學是愛智慧、是使人聰明的學問,如果看作哲學的定義,是不恰當的,或者說是一個錯誤的定義。但是,作為關于哲學的一般斷定,那是沒有錯誤的。所有的學問都是愛智慧的,都是使人聰明的;哲學是一種學問,所以哲學是愛智慧的,是使人聰明的。
人類智慧最光輝的成就之一,甚至比相對論更光輝的成就,就是分工,在學術領域就是分專業。哲學專業的培養目标是什麼?我們不相信哲學王、哲學是科學之科學之類的自我吹虛或如羅蒂所說的自欺欺人的說法。但這并不表明哲學不重要。哲學不能造核電站,也不能印鈔票,不能做企業。哲學不是物理學,不是中央銀行,也不是經濟學。生物學不能說明航天器如何着陸,但生物學并不因此而受指責,所以哲學不能因為很多事情做不了而受指責。哲學有哲學的用處。哲學有哲學的獨有領域。它為人類認識和理解世界提供一套概念系統,為人生存提供意義和價值。亞裡士多德寫《形而上學》(metaphysics),那是在物理學之後,也是站在物理學的背後。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33。
[2]範壽康:《中國哲學史通論》上海開明書店,1936。
[3]胡适:《中國哲學史大學綱》[191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不想言說:愛跟風的苦果:哲學教授不知道哲學是什麼,http://www.zqu.edu.cn/dept/zfx/upfile/050212233820.doc
[5]Aristotle:Metaphysics.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cheng Books Ltd., 1999.
[6]Burr,John R. and Goldinger, M.,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3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1982.
[7]Carnap, R., The elimination of metaphysics through logical analysis of language, in Ayer, A. J. ed.,Logical Positivism, Greenwood Press, 1959, p. 73
[8]Hegel, G. W. F.,The Logic of Hegel, trans. William Wallace,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cheng Books Ltd., 1999, p. 26—7.
[9]Stumpf,S. E.,Philosophy: History and Problem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5thed, 1994.
[10]Wittgenstein, L.,Tractatus Loigco-Philosophicus, 1921, 4.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