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在線論文  >  正文

美學的新思維——評陳望衡先生的《當代美學原理》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5-09-05

美學(Aesthetics)由上世紀的“顯學”逐漸走向新世紀初的邊緣化狀态,在美學原理研究方面尤為沉寂,缺乏富有獨創性的觀念和方法,失落美學應有的悟性和想象力,因此少有系統的理論發現和智慧性洞見。然而,陳望衡先生新近出版的《當代美學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以其嶄新的視野、精彩的思辨、嚴謹的體系和獨創的話語,刷新了美學一度沉悶的格局。這本發散新思維色調的專著,為陳望衡先生近年漫步美學田園的新收獲,卻濃縮作者數十年來殚精竭慮的理論沉思。限于篇幅,筆者僅就二三方面予以評說。

一、以往美學研究局限之一,就是沒有解決本體論問題或者誤置本體論,諸如以實踐本體、物質本體、工具本體等内涵遮蔽了審美本體,由此導緻對美與藝術的誤解以及造成對于審美活動和藝術評價的單向性思維。顯然,本體論的置換構成《當代美學原理》一個重要的思維特色。陳望衡先生獨具匠心地将審美本體界定為“情象本體”和“境界本體”,并且在兩者之間建立和諧的辯證聯系,以一系列的富有創見性的曆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概念運動,闡發出自己對于美與藝術本質與特性的整體性思考。作者以精湛的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演繹,論述了價值本體、形式本體、情象本體的内在結構,從而獲得如此的觀點:價值是對人而言的,說明審美是人的價值,審美對人的意義最高層面是對人的自由本質的肯定,審美的本質是自由。審美作為人的自由價值,是人的自由本質對象化的産物,沒有對象化就沒有審美,因此,審美不能沒有形式,從這個角度講,審美是自由的形式。實踐美學一般隻講到這裡為止,然而,審美與求真、崇善的的活動之不同,在于審美的活動是人的情感性活動,人的自由本質的對象化隻有體現為情感的對象化,才是審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将審美的本體歸結為“情象”。“情象”的形成說明審美已經實現,但是“情象”隻是審美的初級形态,“情象”的進一步發展為“境界”,而“境界”才是審美本體的高級形态。無疑,這些看法是辯證而深刻的。

在中國當代美學上,陳望衡先生以其對傳統美學的“境界”範疇的豐富和改造,建立了獨樹一幟的“境界美學”理論,受到美學界的高度關注。在這本專著中,他提煉了境界美學的有關思想,以更加圓融的話語給以描述。例如論述境界品格,甚啟人思。勾畫出審美境界的如此特性:1、境界的基礎是“情象”,因此具有生命的樂趣,呈現為精神的感性光輝。2、境界重理,使得境界具有宇宙本體的意義。3、境界不重“象”與“味”,而是重在“象外”、“味外“,它呈現為空靈的狀态。繼而作者闡述了觀物取象、遊心造境的境界創造,分别就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審美境界做出令人信服的邏輯辨析,揭示出審美境界的深刻而豐富的精神内涵。本體論的置換顯示出《當代美學原理》與其它美學理論所不同的視野與思維,專著以嶄新的體系性和相對完備的範疇、方法、概念、觀點,推進了當代美學的發展和拓展了美學研究的思維空間。

二、以往美學存在一個無法逃避的曆史性宿命,西方形而上學的知識論哲學往往主宰中國美學的建設。換言之,中國現當代美學常常扮演西方美學的傳聲筒和思想鹦鹉的角色,無疑,這是知識的悲劇和智慧的痛苦。因此,我們美學很難建立一種和西方美學的平等對話和溝通的機會。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和話語體系的巨大差異,中國當代美學面臨如何溝通華夏古典美學和西方美學的現實性責任。也就是意味着,當代美學建設如何将豐厚的傳統美學的思想資源轉換為自己的心聲并且獲得和當今西方美學對話的可能性。陳望衡先生的《當代美學原理》以自我獨到的理論領悟,将豐厚的華夏古典美學的思想資源融合為自己的邏輯起點、思維行程,确立超越知識之限從而走入智慧之門的方法論,由此打通和現代西方美學的理性藩籬,從而站立在一個相對接近的思想平台上展開“交談”活動。這構成該著有别于當今中國衆多美學著作的另一個特性。

陳望衡先生在美學研究上成果豐碩,建樹衆多,尤其是美學原理、古典美學的探究,頗受贊譽。他的治學經曆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始終圍繞着中國傳統文化和華夏古典美學的軸心,因此他具備能夠将傳統美學的思想資源轉化為現代美學的精神血脈之學養,兼之他對于西方美學的廣泛深入的探研,所以,他的美學旨趣和風格之一,就是能夠堅實地站立在傳統美學的山巒之上,在新的曆史語境,以自我的視野和悟性展開和現代西方美學的對話,從而傾聽到自己的理論回聲。對于中國文化史、思想史、美學史的豐富材料的征引與辨析構成《當代美學原理》的一個理論基石,然而作者賦予這些材料以自我的精神内涵,在當下文化語境中塗抹上鮮活的色彩,并且接通了西方美學的某些概念和觀點,有所發展和遞進。專著廣泛援引儒道釋三家的範疇、概念,并點化“情象”和“境界”升格為美學的核心範疇,從文字學、詞源學上考證中西方有關“美”的不同語義,引證禅宗上“公案”闡釋審美活動中的隐秘的心理體驗,而結合東西方豐富的藝術文本作為理論論證的材料和依據,為美學理論和藝術實踐尋找到一個理性和感性對接橋梁。同時,作者還密切關注審美活動和藝術活動的當下現象,追蹤當今審美文化的動态,使美學原理不至于流落為空疏概念的懸空演繹。應該說,這本專著在傳統概念和當下視野、傳統文化和西方美學的合乎邏輯的聯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初步達到了與古典美學對話、與西方美學交談的理論旨趣。

三、毋庸諱言,當今出版了衆多的美學原理或教科書,其理論上存在廣泛的重複性和流俗性的思維方式,而富有獨創性領悟的著述寥若晨星。《當代美學原理》無論在體例上還是思維方式上都有不少自己的獨到之處。它以對“審美本體”作為重點和核心的探讨,以此牽發其它相關問題,使邏輯起點和邏輯行程誕生一種内在的合理性。對于審美潛能、審美活動、審美形态的闡述則使專著具有開拓性的意義與價值。對于審美文化這一熱點問題的論述,作者也沒有落入大多數美學教科書轉述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理論的窠臼,而以“藝術”與“社會幸福”兩個既聯系又區别的審美領域闡發自我的觀點,體現出與其它著述的個性差異。

對于審美本體的思考構成《當代美學原理》的理論晶核,從而為整個著作的理論構架奠基。首先,作者對“本體”在東西方曆史文化語境的不同意義的追本溯源的探究為自己思維尋找到一個邏輯支撐,其次,擴展到價值本體,從價值論(axiology)視角論述了審美活動和價值範疇的潛在關聯。再次,自然過渡到形式本體,以宗炳“澄懷味像”、“澄懷觀道”,王陽明“與花同寂”,鄭闆橋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審美體悟,闡發審美活動和感性形式的密切關系。最後,綜合到“情象本體”這個自己獨創的美學概念,從情感萌動、情感造形、情感體驗這三個密切聯系循序漸進的邏輯環節,将審美的本體歸結為情象,認為人的自由本質的對象化隻有體現為情感的對象化,才是審美。在“情象本體”這一概念建立之後,專著對“境界本體”展開精湛的理論推演。首先論述“境界本體”内在結構和本質,然後揭示其獨特的精神品格。其次讨論了“境界創造”的問題,提出了“觀物取象,遊心造境”的觀點,在這裡作者對于審美懸置、審美超越等美學概念的予以新穎的诠釋,最後,辨析了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和審美境界的聯系和差異,從而形成一個完備的本體論行程。

除了上述理論特征之外,《當代美學原理》還呈現一種與古人心會,和西方交談,和今人對話的思想姿态,以圓融通達的學術雅量,從容平和地陳述自己的思想,令人油然地親近和接納。同時,它涉及國内美學界較少關注的生态美學和環境美學,使美學貼近現實生活和走向國際舞台成為可能。這些都是《當代美學原理》的可貴之處。陳望衡先生多年沉醉于美學世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就,我衷心期盼他不斷有新的建樹,為當今美學再作貢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