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体育官网教師新出教材簡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1-03-01
本院教師近年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有:
《哲學概論》(童鷹)
《新編中國哲學史》(馮達文、郭齊勇 主編)
《中國古典哲學名著選讀》(郭齊勇 主編)
《宗教概論》(段德智)
《當代美學原理》(陳望衡)
《科學觀念的變革與理論進程》(王貴友)
《科學技術哲學導論》(王貴友)
《西方哲學史》(鄧曉芒、趙林)
《康德哲學講演錄》(鄧曉芒)
《黑格爾辯證法講演錄》(鄧曉芒)
《哲學美學導論》(彭富春)
《美學》(彭富春 主編)
《西方文化概論》(趙林)
注:本院辦公室可以購買的書目有:《哲學概論》、《中國古典哲學名著選讀》、《宗教概論》、《哲學美學導論》、《科學技術哲學導論》等,歡迎選購。
訂購電話:68753570 聯系人:何老師
新書預告:即将出版的教材:人民出版社的有:《中國美學史》(陳望衡著)、《中國宗教哲學史》(麻天祥箸)、《馬克思主義哲學概論》(陶德麟、汪信硯著)、《毛澤東鄧小平哲學教程》(蕭詩美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簡明教程》(何萍著)、《倫理學引論》(張傳有著)、《現代心理學導論》(張掌然著)、《人文科學概論》(李維武著)等;高教出版社的有:《中國哲學史》(郭齊勇著)、《現代西方哲學》(朱志方著)等。
書目簡介:
《哲學概論》(童鷹著)
beat365体育官网的童鷹教授編著的《哲學概論》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集同類著作之長,既可用作哲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課教材,亦可用作文史、社科以及理工類各專業本科生的通識課教材,同時還可供大衆讀者閱讀。
本書分為八章,主講以下内容:
第一章主講哲學的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和社會功能。在哲學的研究對象方面,作者從世界觀的内涵和外延兩方面作出了理論界定。在哲學的基本屬性和社會功能方面,作者提出了一個具有多元性、多向性和多層次性的新的理論解釋框架。
第二章主講哲學的基本問題。作者認為,恩格斯提出的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實質上是一個本體論問題;而其第二方面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認識論問題,其相關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方法論問題。在本體論方面,本教材力圖克服傳統教材的心物二元對立絕對化的局限,彰顯了從畢達哥拉斯主義的數學實在論到現當代科學實在論的本體論内涵和意義。在認識論方面,把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經驗論與唯理論以及先驗論與反映論均納入基本問題第二方面的理論視野,有利于提高和充實學生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
第三章主講哲學的學科體系。
第四章主講哲學的發展曆程。本教材從曆史分期、主要成就、基本特征等方面别講解中西哲學的發展曆程,并同時簡要介紹中外哲學的曆史交流。在有關西方哲學史的曆史分期方面,作者提出:西方近代哲學發展史曾有過幾次與“湯淺現象”所揭示的世界近代科學發展中心轉移同序的哲學發展中心轉移。作者認為,近代哲學發展中心轉移與近代科學發展中心轉移的同序現象應當引起國内學人的深思和研究。
哲學是否有其一般發展規律,這是國内同類著作和教材較少論及的問題。本書第五章提出哲學有其一般發展規律,并從哲學的發展動力、發展模式、發展形式三個主要方面研讨了哲學的一般發展規律。
第六章、第七章分别從互動源流、互動基礎、互動學科三個主要方面分别講解了哲學與科學以及哲學與宗教的互動關系。
第八章主講哲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
作為“哲學概論”課教材,本教材寫得既不玄、也不空,而是力求做到内容充實,引人入勝。它确實是一部可兼而用作哲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教育以及非哲學專業本科生的通識教育的适用教材。(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24.5萬字,326頁,定價:20元)
《新編中國哲學史》(馮達文、郭齊勇主編)
由中山大學的馮達文、BEAT365唯一官网的郭齊勇兩位知名教授合力主編,凝聚了蕭萐父 、李錦全、馮達文、郭齊勇、蕭漢明、黎紅雷、李維武、田文妛、吳根友、李宗桂、張永義、丁為祥、張豐乾?丁四新、龔隽、馮煥珍、周熾成、杜傑等諸多中國哲學有關專家與學脅的心血和智慧。全書約70萬字,時間跨度自先秦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共分為先秦時期的哲學、漢唐時期的哲學、北宋至明中葉時期的哲學、明中葉至鴉片戰争時期的哲學、近代中國(鴉片戰争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哲學發展等五編,内容包括:孔子創立的儒家哲學;道家思想的弘揚與莊子的精神追求;荀子對儒家“外王學”的拓展;秦漢之際的“黃老”思潮;佛教的傳入與兩晉南北朝的佛學源流;經學的重整與唐代儒家哲學;道學的初創;張載的本體論與境界論;朱熹的理學;王守仁的心學體系;黃宗羲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王夫之對宋明理學的總結;戴震的哲學傾向;戊戌維新運動中的哲學啟蒙;辛亥革命前後的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等。
本書在總結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維、新方法的基礎上,運用傳統訓诂和現代诠釋等方法,以文獻史料為主,兼顧考古發掘史料,盡力擺脫和打破以往哲學史簡單分類、教條化及西方模式的弊端,凸顯中華人文精神和中國哲學的特點,圍繞中國哲學史每一曆史時期各哲學學派和哲學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來展開有重點性的梳理、闡發、探讨、分析,力求準确地诠釋和通俗地表達傳統哲學思想的意蘊,并充分注意傳統哲學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全面展示其哲學本體論、價值論、人生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各個側面,從而建構和撰寫出一部耳目一新的中國哲學史教材。另外,以往許多“中國哲學史”教科書實際上主要是講儒家哲學,而道家與道教哲學、佛教哲學都介紹得很少。《新編中國哲學史》改變了以往的情形,對于道家與道教哲學、佛教哲學介紹較多,避免了許多偏頗。
全書篇幅适當,體例架構新穎,資料運用得當、内容充實而簡約,是一部頗具思辨性、新穎性,适合大學哲學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自學中國哲學史讀者學習的有益教科書。(本書分上下冊,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818頁,近60萬字,上冊24元,下冊23元)
《中國古典哲學名著選讀》(郭齊勇主編)
由郭齊勇教授主編的《中國古典哲學名著選讀》已于2005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較為全面地吸收了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是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認真選編,曆時三年,精心注釋而成的一部教材。全書601頁,46萬字。
該書自先秦的《尚書》、《詩經》至清代的王夫之、戴震,共選編了三十八種經典著作(或作者)。編者對這些著作或人物略加介紹,并對原文的文字或名詞略作注釋,又在每篇文章或某些章節後略作“思想指要”,點醒其精神。這些工作是在前人與時賢的經典的專書注疏或诠釋的基礎上進行的。該書的注釋借鑒了當前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都在每篇或每家的注釋後面作了說明。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融合與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存體驗、宇宙觀念、緻思取向、行為方式、價值系統,凝結成極其寶貴的、獨到的哲學智慧。從源遠流長、汗牛充棟的曆代古籍中,該書的編者進行了精心的選擇,其選擇的原則是:把最重要、最有根源性、原創性與代表性,最應當讓青年們把握或領悟的哲學資料,特别是把涉及到中國哲學智慧、中國文化之價值理念的核心内容選進來。同時,為避免支離破碎,編者在選編時盡可能照顧到名著名篇之某篇某章的完整性,以便讀者能夠完整地加以理解,避免斷章取義。
本書的編者認為,中國的哲學是生命的學問,儒、道、釋諸家有不同的理想的境界,并力圖在現世中實現。中國哲人有自己的終極信念、信仰,而且身體力行。中國哲人把宇宙看作是創造流衍的、永恒變動的、開放的、交融互攝、有機聯系的整體。人與自然、人與物、人與人、人性與終極的天道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它們是和諧的整體。人的創造精神即來源于大化流行、無窮無盡的宇宙生命。宇宙自然及其諸神靈與人之間沒有間隔。人在創造的活動中,也在修養身心的工夫中,把握真善美的價值,體驗崇高的精神境界,卓然挺立于天地之間,不斷追求精神自我的完善與超越。儒家人文的價值理想和道德精神,道家、佛家放達、逍遙、解脫、開放的心靈,諸子百家的生存智慧與機智的論辯,宋明理學家的境界追求等,都是人類21世紀寶貴的精神資源。(本書定價:35元)
《宗教概論》(段德智著)
該教材是在我們BEAT365唯一官网宗教學系教師長期從事宗教學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以及全校公共選修課教學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的。主要由段德智教授執筆,佛學專家呂有祥教授、基督宗教專家劉清平教授也曾寫了部分章節。
全書除前言外,含9章。各章的标題依次為:(1)宗教的起源;(2)宗教的曆史發展;(3)現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上):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4)現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下):印度教、佛教和道教;(5)宗教的要素;(6)宗教的特殊本質;(7)宗教的普遍本質與功能;(8)宗教的世俗化;(9)宗教對話與宗教多元主義。
依内容,可将各章分為三個單元。其中1-4章旨在從時間維度對宗教作曆時性的考察,既考察了宗教的曆史形态,也考察了宗教的現時形态。5-7章旨在對宗教作邏輯的或同時性的考察,分别讨論宗教的要素、宗教的本質和宗教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8-9章則着重考察了當代宗教發展和研究中最受人矚目的兩大問題,這就是宗教的世俗化與宗教對話問題。
本教材的特點和優點主要在于:(1)比較好地貫徹了以曆史為基礎的邏輯與曆史相一緻的原則,先考察宗教的曆史形态和現時形态,爾後再考察宗教的邏輯形态,适合于對初學者進行教學。(2)比較講究教學内容的系統性和漸進性。例如在闡述宗教本質時,提出了“宗教本質三層次說”,堅持從“初級本質”到“二級本質”的認識論路線,依次闡述了宗教的要素、特殊本質和普遍本質。(3)比較講究教學内容的時代感,将當代宗教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納入教材,并構成其一項重要内容。(4)該教材既有較高的學術性,又有較強的可讀性。此外,該教材的篇幅(計325千字)也比較适中。(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32.5萬字,432頁,定價:27元)
當代美學原理》(陳望衡著)
本書構建了一個既具中國特色又有全球意義的美學新體系。這個新體系,以改造過的中國古典美學最高範疇“境界”為審美本體。
全書12章;第一章,審美潛能;第二章,審美活動;第三章,美感(上);第四章,美感(下);第四章,審美本體(上)情象;第五章,審美本體(中)境界;第六章,審美本體(下)本體辨析;第八章,審美形态(上)美;第九章,審美形态(中)醜 崇高;第十章,審美形态(下)悲劇 喜劇;第十一章,審美文化(上)藝術;第十二章,審美文化(下)藝術。
本書創新主要有三:第一,關于審美的發生,提出從審美潛能到審美活動的審美發生說。作者認為,自然人化與自然創化,其産物本身并就是美,它們創造的隻是審美潛能包括審美對象的審美潛能(宜人外在形象與内涵)和審美主體審美潛能(審美的需要和審美的能力)。在特定情況下,個體的人(作者強調審美主體隻能是個體的存在)或基于自身的審美需要或基于對象的審美誘導,于物産生了審美态度,才有審美活動發生。第二,關于審美本體,提出“情象”本體與“境界”本體論。作者認為,“情象”的産生前提是“審美懸置”;“境界”的産生的前提是“審美超越”。審美超越的實質是物質與精神、現象與理想、感性與理性、過程與目的、有限與無限這些對立邊界的消融。境界基于情象,主要為心靈的創造,它具有感性、哲理性、空靈性、自由性、無限性。境界可分為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審美境界等,它們内在精神相通又有别。境界是人的終極關懷。美之初在情象,美之極在境界。第三、關于審美價值。提出人生“三狀态”說:三狀态,一為“謀生”,二為“榮生”,三為“樂生”。“謀生”,動物性生存;“榮生”,道德性生存;“樂生”,審美性生存。審美有助于人類進步、社會和諧、生态平衡。作者提出人生幸福“九層次”金字塔說,美處于最高層次。 “以法治國”,“以德治國”,“以美治國”三者缺一不可。在法治不到的地方以德治調控,在德治不到的地方以美治調控。
本書初版五千冊,發行不到三個月即加印八千冊。有《光明日報》《哲學年鑒》《出版廣角》《中國圖書評論》《中國青年》等多家傳媒評介。知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顔翔林教授在評論中說:“陳望衡先生以其對傳統美學境界範疇的豐富和改造,建立了獨樹一幟的‘境界美學’理論,受到美學界的高度關注。……陳望衡先生的《當代美學原理》以自我獨到的理論領悟,将豐富的華夏古典美學的思想資源融合為智慧之門的方法論,由此打通了現代西方美學的理性藩籬,從而站立在一個相對接近的平台上展開交談”。(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25萬字,340頁,定價:24元)
《科學的觀念變革與理論進程》(王貴友著)
該書是一本探讨科學思想史、科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其方法論基礎的著作;主要讨論了實驗自然科學發生的曆史淵源與社會曆史條件,近代自然科學革命與科學技術的分門别類的研究,現代自然科學變革與科學技術的不斷分化與整合,以及近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工業社會的發展進步,等等。與國内外有關科學史與專門科學理論著作相比,該書更加注重如下幾個方面:科學觀念的突破與變革、基本概念的設定與演變,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基本定理與基本原理的闡明;各門科學的理論結構與實證知識系統的建構,及其曆史與邏輯的統一;科學理論建立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基礎,及其元科學概念的意義;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互動,等等。該書的寫法既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著作,又不同于精深的、嚴密的、數學化的科學理論著作,而是試圖通過如上方面的努力,以利于讀者更深刻、更系統地把握近現代各門科學技術的最核心、最本質、最主要的内容;實驗自然科學方法論的精髓及其與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關系;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社會發展的互動。
本書是為了适應綜合性大學哲學系的本科生、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的研究生的教學與科研的需要編寫的。成書時,作者又擴大了本書的編寫計劃,希望本書也能為理工科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學習科學思想史提供某些參考,也希望它能對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學習與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幫助。(武漢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9.9萬字,432頁,定價:25元)
《科學技術哲學導論》(王貴友著)
該書是一本科學技術哲學的導論性著作。根據我國現行的學科分類體系,科學技術哲學即自然辯證法屬于哲學的二級學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前提與組成部分之一。本書作為一種理論嘗試,試圖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指導,以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社會與科學時代的發展為背景,分析性地、批判性地吸納當代各種學派的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社會學的學術研究成果,深入探讨科學技術哲學或自然辯證法學科中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的課題,其中包括:人類勞動實踐及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和協調發展;科學技術實踐與科學認識論;自然科學方法論;科學觀念與自然觀念的曆史演變及其科學意義;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的價值相關、交互作用與共同發展,等等。與同類著作相比,本書試圖突出如下幾個方面的特色:一、以實踐唯物主義觀點為主導,以人類生産勞動實踐、科學技術實踐為主線,系統地探讨人與自然的對象性、異化與統一關系,人與自然相互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二、把科學技術活動作為人類的基本實踐與認知活動,當作統一的實驗探究、理論建構、科學說明與檢驗、科學應用活動進行考察,系統地讨論科學實踐與認知活動發生與發展的一般過程與機制,研究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經驗與理論、科學理論與技術實踐的相互滲透與統一性問題;三、力求突破以前某些自然辯證法教科書中所體現的關于自然觀、科學觀、方法論相分離的“三大塊”框架,試圖在各章節都能貫徹自然觀、科學觀、認識論、方法論、技術論、價值觀的統一,體現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經驗與理論、事實與價值諸關系的統一;四、力求突破傳統的自然哲學與人類中心主義觀點的束縛,在一系列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上強調人與自然的共同目标、共同價值,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相互制約、共同發展,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相互交叉融合等理念。
本書是為了适應綜合性大學哲學系的本科生、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的研究生的教學與科研的需要編寫的。本書也可适用于其他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開設該課程的理工科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與科研。本書也希望能對從事其他工作的哲學愛好者、特别是有關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的愛好者學習科學技術哲學提供某些參考。(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29.8萬字,< яspan>407頁,定價:25元)
《西方哲學史》(鄧曉芒 趙林著)
學習哲學史就是學習哲學,一個不學哲學史的人,哪怕他記熟了一大套哲學原理和教條,哪怕在日常生活中他滿嘴的哲學名詞和術語,他也不懂哲學。哲學無定論,它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在不斷對話中生成和發展着的有生命的思想。對話必須有對話者,而最有價值的對話者是曆史上最聰明的人,這些人最集中地彙聚在哲學隻中。我們這本《西方哲學史》就是考慮到青年人學習哲學的特點和興趣而撰寫的。我們把以往哲學史著作中常見的那種大量的社會曆史和時代背景的分析限制在最必要的限度内,也把人物的傳記資料作了盡可能的精簡和壓縮,而把重點放在哲學家思想本身的内在分析和意義闡釋上,力圖寫成一本思想含量盡可能濃縮、思想發展線索盡可能清晰的西方哲學史。我們的目标是,一個大學本科生(或相當于大學本科生學力的青年),不論他是學哪個專業、從事哪個行當的,如果他想要對西方哲學史有一個大緻的了解的話,他通過對本書的閱讀和學習能夠得到基本的訓練,不僅是知道一些最必要的哲學史知識,而且能夠從最初步的哲學思維逐步上升、循序漸進,獲得基本的哲學思維能力。因此本書在編排上特别強調了哲學思想的連貫性,不僅注意交代清楚從一個哲學家到另一個哲學家的過渡,而且在每個新的哲學階段到來時都有一段概括性的提示,這些提示或許有助于讀者從整體上把握哲學發展的内在邏輯線索。我們的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中國人有了放眼世界與各種不同的人類打交道的機會和探索不同人性的好奇心,從而有了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成為一個更加自覺的民族的機會。對西方哲學思想和整個西方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客觀把握是當代知識分子一個不可缺少的工作,我們願與年輕的朋友們一道來做這件很有興趣的工作,它能夠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豐富我們的思想内涵。本書包括六章:一、古希臘羅馬哲學,二、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三、16-18世紀西歐哲學,四、18世紀法國哲學,五、德國古典哲學,六、近代哲學的終結及向現代哲學的過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35萬字,293頁,定價:22元)
《康德哲學講演錄》(鄧曉芒著)
康德哲學自從誕生兩百多年以來在西方思想界一直占據着崇高的地位,至今仍然是大批頂尖級的哲學家思想靈感的來源。但康德思想的複雜和艱深也是世所公認的,很少有人能夠将康德哲學講得一般非專業人士能夠理解。該書主體部分是根據作者2004年10月在西南政法大學所作的有關康德三大批判的系列講座的錄音整理而成,分為“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三講,後面的第四、五兩講是作者2002年4月在東南大學所作的兩次講演的錄音,即“康德宗教哲學和中西人格結構”及“全球倫理的可能性——金規則的三種模式”,最後一講收入了作者2004年2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康德三大批判新版座談暨紀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大會”上的發言稿。本書的特點是将一個素來以艱深難懂聞名的話題即康德哲學以通俗易懂的日常語言作出了全面的講解,不僅對康德的三大批判進行了條分縷析、簡明扼要的闡明,展示了每個批判的内在結構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邏輯關聯,而且把康德的宗教和倫理思想放在中西文化的比較和全球視野中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反思精神。本書的行文保持了講演時的原汁原味和現場感,用大量生動貼切的例子來诠釋那些極其晦澀的原理,引人入勝,可讀性強,是一個初次接觸康德哲學的讀者進入康德思想大門的很好的入門書。該書作者是直接從德文原文譯出康德三大批判的中文譯者,能夠最貼近地把握康德哲學的精髓,并能用明白曉暢的中文書面和口頭表達那些最深奧的思想,保證了該書的深入淺出。該書以不到15萬字的篇幅把康德三大批判從頭至尾講述一遍,其内容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對于沒有大量時間來埋頭讀原典的讀者,無疑是一條把握康德哲學全貌的捷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二版,20萬字,234頁,定價:15元)
《黑格爾辯證法講演錄》(鄧曉芒著)
該書為作者根據2003年夏季學期為BEAT365唯一官网本科生開設的“黑格爾辯證法研究”課的課堂錄音記錄整理而成,課堂上所用的教材是作者的專著《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但比這部專業學術著作要通俗易懂得多,除了語言保持了課堂講演的生動的口語,現場感很強外,還舉了大量的生動的例子,也有一些臨時發揮的靈感式的東西。本書講的是黑格爾哲學,但角度卻是立足于中西比較來談的,書中有大量中西哲學思想比較的内容,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我 中國的大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黑格爾思想的真實内涵,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激發起青年人對于自己所受到的傳統文化影響抱一種自覺批判的态度。本書的結構與《思辨的張力》大體相同,分緒論“黑格爾哲學與中國傳統思維”,第一講“黑格爾辯證法的兩大起源”,第二講“黑格爾哲學的開端”,第三講“黑格爾辯證法的靈魂——否定”,第四講“黑格爾辯證法的形式——反思”,第五講“黑格爾辯證法的邏輯學、認識論、本體論的統一”。作者的觀點與傳統對黑格爾的理解有很大的出入,基本上是站在現代存在哲學和語言哲學的高度來重新審視黑格爾哲學,從那些原始文本中挖掘出新意來。(北京大學出版,2005年10月出版,304頁,定價:35元)
《哲學美學導論》(彭富春著)
《哲學美學導論》共分美學、美、美感、藝術四章,是彭富春先生在近幾年發表哲學美學文章以及在台灣高校講授哲學美學的基礎上撰寫成的一部力作。作者立足于西方哲學史和西方美學史,從美學是感性學的基本界定出發,通過對美學、美、美感、藝術四大基本概念的考察和梳理,不僅從中西方美學視域、基本主題,揭示語言分析、思想分析、美學分析的内涵,闡明當代中國美學的建設必須解答虛無主義、技術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基本問題,而且從美、美感和藝術作為欲、技、道遊戲的三維度,來闡發和诠釋關于美、美感和藝術的基本内涵、特性、形态,從而構建何謂哲學美學,并揭示和彰顯哲學美學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具體說來,彭富春先生的《哲學美學導論》具有如下三大特色:
第一大特色,該書并非流俗的美學史或美學原理,而是一本融思想性、知識性、學術性、時代性于一體的獨特著作,這裡更多的不是告訴你什麼,而是通過思想之美和思想之力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是道路而非著作。《哲學美學導論》無疑也是道路,它将對中國的哲學美學研究産生深刻的影響。不管你是贊成也好,或者反對也好,抑或疑問也好,都會引發你的思想波瀾,引發你的思考。
第二大特色,該書的整個理論構建完美精妙,一氣呵成,更為重要的是融貫中西,顯示了彭富春先生深厚的中西文化理論功底和深刻的洞見。我們知道,國内不少學者的通病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搞西哲的不研習中哲,搞中哲的亦輕視西哲,常常是“閉門造車”、“坐井觀天”,更談不上漫遊于中西思想的邊界了。這無疑限制了他們的視域,亦無助于推動學術的真正進展。就此而言,彭富春先生的努力是較為成功的,他的《哲學美學導論》将為我們開啟了一條獨特的道路。
第三大特色,全書結構簡明,邏輯清晰,内容平實而富有創見,且語言簡潔,文筆流暢,無論是目錄體例、内容,還是寫作文風、語言風格,皆無不如此,從而凸顯了作者學術個性。該書緊緊圍繞什麼叫美學、美、美感、藝術來展開哲學美學探讨的,不僅從目錄體例上一目了然,而且在内容闡述上,也不同于一般的學術著作,關注資料的援引和曆史的叙述、考證,而選擇緊扣概念範疇,注重邏輯與内容的内在聯系和演繹,環環相扣,娓娓道來,從而強化了自己學術研究個性和方法上的匠心獨運、另辟蹊徑。。(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24.1萬字,330頁,定價:21元)
《美學》(彭富春主編)
由彭富春教授主編的這部書是一部極具普及性的BEAT365唯一官网通識課教材,它脫胎于彭教授的《哲學美學導論》,但又不失為一部介紹美學的經典讀本。本書凝聚了彭富春教授、張賢根教授、李必桂副教授、謝勁松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和常旭旻博士的心血和智慧。
本書内容豐富,結構嚴謹,對近現代世界美學理論及其基本原理和方法進行了系統而深入淺出的闡釋和介紹。作者立足于西方哲學史和西方美學史,從美學是感性學的基本界定出發,通過對美學、美、美感、藝術四大基本概念的考察和梳理,不僅從中西方美學視域、基本主題,揭示語言分析、思想分析、美學分析的内涵,闡明當代中國美學的建設必須解答虛無主義、技術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基本問題,而且從美、美感和藝術作為欲、技、道遊戲的三維度,來闡發和诠釋關于美、美感和藝術的基本内涵、特性、形态,從而構建何謂哲學美學,并揭示和彰顯哲學美學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
全書四篇十六章。第一編 美學,包括:第一章 何謂美學;第二章 西方美學的基本問題;第三章 中國美學及其基本問題;第四章 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第二篇 美,包括:第五章 “美”的涵義;第六章 美作為欲、技、道的遊戲;第七章 美作為人的自由境界;第八章 美的領域。第三篇 美感,包括:第九章 美感的意義;第十章 一般感覺與審美感覺;第十一章 審美經驗分析;第十二章 審美經驗的典型形态。第四篇 藝術,包括:第十三章 藝術的一般本性;第十四章 藝術作為技、欲、道遊戲的發生;第十五章 藝術現象的結構;第十六章 藝術與審美教育。
全書體例架構新穎,篇幅适當,資料豐富且運用得當、内容充實而不繁瑣,是一部頗具新穎性、思辨性,适合大學哲學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自學美學的讀者和美學愛好者學習的有益教科書。(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317頁,定價:15元)
《西方文化概論》(趙林著)
本書是一部從宏觀角度介紹西方文化傳統及其演進曆程的教材。本書在結構上分為三大部分,即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中世紀基督教文化和近現代西方文化。本書的第一部分對古代希臘文化的起源、希臘神話傳說與文學藝術、希臘社會的政治生活與哲學思想,以及羅馬社會的文化面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揭示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發展的内在邏輯與精神軌迹。第二部分側重于探讨基督教文化與“兩希文化”(即希伯來文化與希臘文化)之間的淵源關系、基督教與羅馬帝國和日耳曼民族的動态關系、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演化過程,以及基督教文化的曆史影響等問題,說明基督教與西方文化之間錯綜複雜的本質聯系。第三部分從考察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這三大文化運動入手,追溯了西方近代國家主義和科學理性的勃興曆程,對近現代西方社會的各種重要思潮和文化運動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的俯瞰,展示了現代西方文化崛起的内外原因和演進過程。作為一本高等學校通識課程教材,本書的特點在于,不僅分别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中世紀基督教文化、近現代西方文化的不同文化特點和精神實質進行了分析,而且從文化演進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揭示出它們之間的内在聯系和轉化機制,在差異之中尋找同一,從宏觀和長程的研究視野展現出西方文化發展的動态曆程。此外,本書在形式方面也頗有特色,不同于一般教材在體例上和文字上的刻闆枯燥。整本書視域開闊,思路貫通,文采飛揚,妙趣盎然,熔學術性與可讀性于一爐,是目前國内極為少見的一部大學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35萬字,266頁,定價:2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