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原著解讀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02-29
馬克思哲學原著解讀 |
一、負責人簡況
|
二、教師隊伍情況
1.教師隊伍人員構成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職稱 | 學科專業 | 在教學中承擔的工作 |
蕭詩美 | 男 | 1956.04 | 教授/博導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負責,主講 |
何 萍 | 女 | 1953.10 | 教授/博導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參與,主講 |
趙凱榮 | 男 | 1962.11 | 教授/博導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參與,主講 |
陳立新 | 男 | 1963.11 | 教授/博導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參與,主講 |
趙士發 | 男 | 1973.10 | 副教授/碩導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參與,主講 |
李佃來 | 男 | 1973.04 | 副教授/碩導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參與,主講 |
2.教師隊伍整體結構
1.學曆結構:本課題組6名成員,均為研究生畢業,都擁有博士學位,百分之百高學曆構成。其中另有1人從博士後流動站引進,2人有在國外深造之經曆。
2.年齡結構:本課題組6名成員中,35歲以下者2人,35-45歲之間者2人,45-55歲之間者2人,各年齡段分配均勻,3個最佳年齡段中,平均每段各2人,年齡結構甚為合理。
3.師資結構:本課程組6名教師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博士生指導教師4人,碩士生指導教師共6人。4名正教授都有過多年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教學之經驗。6名教師在各自教學實踐中形成不同的主攻方向,在本課題組中正好形成一種互補優勢。
|
3.教學改革與教學研究
本課題組近年來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對本課程進行了全方位的教學改革和研究,具體改革内容和相應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體系方面的改革及成果: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體系在上世紀一直分為馬哲原理、馬哲史和馬哲原著三大塊,原著課隻是其中的一小塊,其地位和份量嚴重不足。進入新世紀以後,本課題組根據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吸納國外高校和國内相鄰學科哲學教學的成功經驗,重新規劃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教學體系,把原來的“三大塊”改為以原典研讀為主體,減少原理課教學比重,将通史課移至本科階段等系列措施。此舉因為突出了原典教學的比重,極大地加強了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的學術性和專業基礎性。 (2)教學内容方面的改革及成果:把原來的“三大塊”變為“一大塊”之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這個大範疇内,本課程組又進一步改變了原來那種馬、恩、列、斯、毛平分秋色、面面俱到的作法,而将最具原創性的馬克思哲學原著作為重點教學内容。在馬克思原著中,又以其最具哲學性的著作,即舉世聞名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重點教學内容。主講教師先後花去6年時間和精力,深入到該重點著作的原始文本,進入到馬克思哲學的整個西方曆史和文化、思想和語言背景,并深入到與馬克思哲學相關聯的現代西方和中國各派哲學思潮的前沿,對其進行了全方位和深層次的學術解讀。此舉極大地适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進程和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需要。 (3)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革及成果:在所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馬克思的哲學原著,既是最富有原創性的,又是最難于理解的。為解決理解難的問題,本課題組全體成員,把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起來,追蹤國際國内學術前沿,發揮各自專業特長,不斷加大科研力度,在深入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原初意蘊上狠下功夫。在此基礎上,大幅度地改進原來的馬哲原著課教學方法,不再是一般性的介紹寫作背景和内容提要,而是深入到理論淵源和思想背景之中,從文獻學、翻譯學、語源學、語義學和思想史等方面,對重要原著進行逐章逐節逐段甚至逐詞逐句的解讀。這種教學方法有效地改變了原來對經典著作隻知道生吞活剝、機械引用的局面,同時也帶動了馬哲史和馬哲原理這兩個方面的教學和研究。 (4)教學資源方面的改革及成果:對馬克思哲學原典的深層解讀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力量,有時一個人需要花好幾年時間和精力才能解透一個文本。為了解決質和量的矛盾,本課程組依托國家重點學科的教學資源和實力,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即四名正教授每人集中精力着重解好講好一部經典原著,如何萍教授集中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解讀,蕭詩美教授集中于馬克思1844年手稿的解讀,陳立新教授集中于德意志意識形态的解讀,趙凱榮教授集中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哲學解讀。此舉極大地提高了本學科的整體教學和科研水平,也形成本學科在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中的一大特色。 (5)課程設置方面的改革及成果:本課題組為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積極性,同時集中全體成員的智慧,在本學科專業基礎課的設置中,采取了1+4的模式,即同一門專業必修課,分别由四名教授分四個學期依次開出四門不同内容的課程,學生隻需要從中任選一門作為自己的學位必修課即可。這種“厚積薄發”課程設置方法,等于在不增加課程量的前提下,大幅度地增加了課程的内容,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選擇面和選課自主權,而且在教師授課方面引入了競争機制,有利于課程的不斷優化。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本課程組于2006年推出全院通開課,順利完成從學科專業課到全院通開課的優化和過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