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鄉村振興——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赴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社會實踐2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1-13
1月11日,beat365体育官网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實踐團隊來到非遺文化資源豐富、鄉村振興成效顯著的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開展寒假社會實踐活動。這裡是黃梅戲發源地、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誕生地、佛教禅宗發祥地和國家級龍感湖自然保護區所在地,是全國武術之鄉、楹聯之鄉、詩詞之鄉和挑花之鄉。此次實踐活動将以“傳承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為主線,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強化新時代學生黨員的責任擔當,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内涵。
古韻黃梅,美在人文。1月12日,迎着晨起的太陽,實踐團隊開啟了新一天的調研學習。黃梅縣文旅局、黃梅縣文化館、黃梅縣嶽飛小學、黃梅縣戲劇院,實踐團隊隊員們一步一個腳印實地研學非遺文化,繼續挖掘黃梅非遺的文化底蘊,收獲頗豐、獲益匪淺。
01 黃梅縣文化館專訪
通過黃梅縣文化與旅遊局的介紹與聯系,上午9時,實踐隊員去到黃梅縣文化館進行參觀和專訪。在文化館負責人袁館長的引導下,實踐隊員參觀了文化館的主要陳設,了解了目前黃梅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現狀及主要成就。在參觀過程中,實踐隊員對文化館的展覽布置和文物陳列給予了高度贊賞。展覽設計精巧,資源豐富多樣,生動展示了黃梅的非遺文化。隊員們仔細觀看展覽,深入了解黃梅挑花、黃梅戲、嶽家拳等非遺文化的曆史淵源、技藝特點以及社會影響。
随後,實踐隊員進行了對袁館長進行了專訪。袁館長詳細向隊員們介紹了黃梅戲、黃梅挑花、黃梅禅宗以及嶽家拳四項國家級非遺文化的發展現狀。他指出,黃梅縣文化館與相關部門密切合作,緻力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通過組織培訓班、舉辦展覽、推出非遺産品等方式,不斷傳承和弘揚黃梅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專訪中,隊員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包括非遺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如何将非遺文化與旅遊業相結合、以及賦能鄉村振興對非遺文化的促進作用等。袁館長耐心解答了這些問題,并分享了黃梅縣在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
通過這次學習與采訪,實踐隊員對黃梅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黃梅戲曆來堅持守正創新,目前的發展傳承體系較為完善,形成了專業戲劇藝人、民間戲劇傳承人、群衆戲迷的多層次發展格局,在民衆的口口相傳中走向新時代的複興。黃梅挑花作為中國刺繡的一個流派,融合了傳統女紅的靈巧和現代社會對田園閑适生活的遐想。然而,由于工藝繁瑣和民俗的變化,黃梅挑花逐漸式微。為了傳承這一非遺技藝,黃梅政府通過義務培訓讓農村留守婦女掌握挑花技藝,同時支持文創公司采購挑花産品,促進農村家庭創收。嶽家拳代表了黃梅人民對嶽飛“精忠報國”愛國精神的傳承,同時也具有強身健體的功效。作為全國第一批武術之鄉,黃梅縣通過将嶽家拳引入校園和打造文旅小鎮,發展嶽家拳技藝和文化。黃梅禅宗作為“禅宗家天下”的代表,正努力挖掘自身的文化意義。政府正在斥資建設禅宗知識文化數字化平台,以更好地向外界宣傳禅宗文化。
實踐團隊感受到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的責任之重大、任務之艱巨,并意識到了黃梅戲的複興、黃梅挑花的傳承、嶽家拳的發展以及黃梅禅宗的挖掘都需要政府、社會和民衆的共同努力。團隊隊員表示将持續關注和支持黃梅縣非遺文化的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貢獻自身力量。
02調研黃梅縣嶽飛小學
黃梅有一句俗語:“女子唱戲學挑花,男人習拳練武打”,這裡“習”的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黃梅嶽家拳。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黃梅嶽家拳進校園的發展現狀,以及青少年兒童對嶽家拳文化的認識,下午2時,實踐團隊來到黃梅縣嶽飛小學,并進行了深度訪談。
通過與嶽飛小學教師、學生的深入交流,實踐團隊對黃梅嶽家拳在校園中的發展情況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實踐團隊了解到,自2005年被黃梅縣教育局正式授牌為“黃梅縣嶽飛小學”以來,該校一直以"弘揚嶽飛精神,傳承中華美德"為辦學核心理念。學校秉承“文可載道,武可修身”的從教思想,将學校的發展建設與嶽飛文化傳承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積極開展具有嶽飛文化特色的各項活動,學校成功地将嶽飛文化和嶽飛精神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此外,嶽飛小學也是黃梅嶽家拳的訓練基地,為了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學校特地邀請了嶽家拳傳承人來校傳授嶽家拳,并将嶽家拳改編為武術操,在體育課和活動課上讓學生進行習練。同時,學校還選拔學生組成武術隊,每天操練嶽家拳,積極參與各類文化表演和武術比賽,為嶽家拳的傳承與保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實踐團隊認識到,“非遺文化進校園”實踐使校園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所。這種做法有助于提升非遺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增強年輕一代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嶽飛小學通過在學校開展與嶽家拳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們接觸、了解和參與非遺文化的傳承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03黃梅劇院專訪
下午3時,實踐團隊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黃梅戲在黃梅本地的傳承與發展現狀,前往黃梅戲藝術劇院進行參觀。
撫今追昔,飲水思源。在戲劇院二樓,實踐團隊通過浏覽展闆回顧了戲劇院走過的艱苦曆程。在與戲劇院的工作人員進行深度交流後,實踐團隊了解到,戲劇院在黃梅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堅持開展“送戲下鄉”的惠民活動,以實際行動将“文藝為民、文藝親民”落到實處。同時,戲劇院還堅持将“送戲下基層”與“送戲下景區”相結合,不斷探索新的文旅融合活動方式,讓黃梅戲這支藝術奇葩為當地經濟發展貢獻力量。此外,戲劇院在重塑性改革中不斷激發新活力,大力推進黃梅戲守正創新。實踐團隊對劇院完備的黃梅戲人才傳承體系感到驚歎,這為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正是一代代黃梅人民的熱愛和堅守,使得黃梅戲得以傳承至今。同時,實踐團隊感受到了黃梅戲劇院及黃梅縣政府對黃梅戲的重視與支持,是他們不懈的努力為保護和傳承黃梅文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實踐團隊深刻認識到,黃梅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載着豐厚的曆史底蘊與文化内涵,并表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并參與到黃梅戲的傳承與保護中來,為黃梅戲的傳承貢獻自身力量。
04聽一場黃梅戲
“聽不夠平詞花腔黃梅調,看不夠水袖長衫舞悠悠”,來到黃梅縣怎能不聽一場黃梅戲。晚上7時,實踐團隊返回黃梅戲劇院,觀看了《周末劇場》的黃梅戲演出,現場感受了黃梅戲的文化魅力。
無論是黃梅戲經典唱段《誰料皇榜中狀元》《桃花扇》選段,還是黃梅小戲《二妹子鬧元宵》,亦或是樂器演奏《百鳥朝鳳》,演出都令人贊歎不已。台上,演員們身着華麗的戲服,揮舞着飄逸的水袖,唱段朗朗上口,角色塑造惟妙惟肖,一颦一笑都極富韻味;台下,現場觀衆跟随劇情的變化,或歡笑或悲傷,如癡如醉,産生了強烈的共鳴。
黃梅縣劇場的專業演員團隊為現場觀衆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每個人都被黃梅戲營造的藝術氛圍所包圍。觀衆們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劇情的世界裡。這正印證了“文藝為民、文藝親民”的理念,黃梅戲已經成為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通過觀看黃梅戲的演出,實踐團隊親身體驗到了黃梅戲所傳遞的情感意蘊與文化内涵。隊員們被黃梅戲獨特的韻味、婉轉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所打動,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黃梅戲的獨特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
至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黨支部尋訪黃梅縣實踐調研的第二天行程落下帷幕。通過參觀學習、專訪對話、現場體驗等方式,實踐團隊近距離、沉浸式地感受了黃梅非遺文化的魅力,深刻理解到将非遺資源賦能鄉村振興、服務民衆生活的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實踐團隊深刻認識到,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具有豐富的曆史和人文内涵,是推動民族精神、傳承文明的重要力量,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資源。實踐團隊決心将所見所聞所學的黃梅非遺文化精神,融入自身日常學習與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素質,推動非遺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學習心得
11日上午,我跟随實踐團隊來到黃梅縣文旅館。文旅館的工作人員熱情地向我們講解了黃梅縣傳承推廣非遺文化的實踐舉措與發展現狀。我們了解到,黃梅挑花、黃梅戲、禅宗文化與嶽家拳在黃梅有着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深厚的群衆基礎。近年來,黃梅縣也在努力推動非遺文化數字化,使傳統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
11日下午,我們來到黃梅縣戲劇院,了解了黃梅縣戲劇院的發展曆史和傳承推廣黃梅戲的種種舉措。黃梅縣戲劇院成立于五十年代,有着悠久的曆史與輝煌的成就。戲劇院以實際行動将“文藝為民、文藝親民”落到實處。戲劇院每年舉辦的送戲下鄉惠民演出活動廣受當地村民喜愛。同時,戲劇院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不斷拓寬文旅融合活動的新路子,有效發揮文旅帶動作用,提升黃梅戲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11日晚,我們在黃梅縣戲劇院的周末劇場觀看黃梅戲演出。戲劇院為保護戲劇源頭活水,傳承黃梅文化精髓,每周周五周六在周末劇場開展戲曲演出,豐富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我們有幸觀看黃梅戲演出,在高歎低吟、念唱做打中感受這千古絕唱的優美風姿。
文化發展為了人民 文化成果惠及人民 文化建設依靠人民。黃梅縣在傳承與推廣非遺文化時,面向基層,服務群衆,不斷豐富基層文化生活,充分尊重人民群衆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讓群衆成為文化繁榮的真正主角。
——2023級馬哲碩士研究生王怡甯
今天,我們前後參觀了黃梅縣文化館,嶽飛小學,黃梅戲劇院等基地,深入地了解了黃梅縣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情況。黃梅作為全國少數的擁有四項國家級非遺的縣級地區,始終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設依靠人民,以人民為文化工作的核心。
在對文化館負責人的訪談中,袁館長分别從起源、發展、傳承以及未來發展趨勢角度為我們介紹了黃梅縣四大國家級非遺文化。從袁館長的介紹中,我們感受了黃梅非遺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從國家到黃梅縣對于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支持與重視。黃梅的非遺文化起源于民間,成就于民間,同時也反哺于黃梅人民的生活。無論是強身健體的嶽家拳操,還是緻富創收黃梅挑花,抑或是吟唱古今的黃梅戲…黃梅的非遺文化在黃梅人們的熱愛與認可中代代相傳,而黃梅人民也在獨特的黃梅文化中獲得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滋養。
嶽飛小學體育教育負責人鄧老師表示,嶽飛小學作為嶽家拳文化以及嶽飛精神的重要傳承教育基地,緻力于将嶽家拳文化與學校日常教育活動相結合,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培育學生精忠報國的理想信念。在這種教育與文化相結合的培養體系下,每個學習并掌握嶽家拳操的青少年都成為了嶽家拳文化的小小傳承人,他們都能驕傲地說,我會嶽家拳。在黃梅縣,嶽家拳不是少數專業傳承人的私家功法,更不是博物館的枯燥圖文,而且體現于人們生活的在在處處。
作為黃梅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黃梅戲亦是如此。黃梅戲劇院的王老師亦指出,黃梅戲是黃梅人心裡流出來的曲調,幾百年來黃梅戲早已融入黃梅人的血脈中,黃梅人愛黃梅戲,大家喜歡看黃梅戲,也喜歡唱黃梅戲,黃梅戲是屬于人民的文化。
然後,無論是唱響于街頭巷尾的黃梅戲,還是多次展演的嶽家拳,黃梅的傳統非遺文化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市場化較為困難,專業傳承人群較少等問題。故而,袁館長與王老師均表示,以非遺文化賦能旅遊經濟,采取文旅+特色非遺的發展路徑,在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黃梅非遺文化走出黃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2022級馬哲碩士研究生吳凱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