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故事彙】beat365体育官网2018級碩士研究生第二黨支部“戰疫故事彙”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7-13
平凡亦不凡——“抗疫”與我們
一、抗疫與返鄉
很平常的一天,像平時一樣刷着微博,疫情爆發的新聞爆炸式的出現在眼前,那一刻的感受我記憶尤深,慌了也怕了。慌,是一時的不知所措。怕,是我從爆發地返家卻在還未有新聞時無意接觸了路人、親人。我擔心自己更擔心無意中連累了别人,于是時刻關注疫情動向,心慌不已。自看到新聞起,便不再出門也不敢出門。看到大學生參與村莊抗疫志願活動,很想參與,但自身也在隔離觀察中。我所做的事,很少也很小。主動上報自己及家人的信息、有過接觸的人、返鄉的車次、每天的體溫及身體狀況;關注家人的身體、監督家人盡可能不外出、不與鄰居接觸、必要外出時做好防護、對家裡做好每日消毒;身為疫情爆發地的返鄉人員得到了多方人員的問候和觀察,也借此向朋友們辟謠,勸誡不相信、不傳播不實言論,緩解他人恐慌與不安。
作為一個從武漢返鄉的“高危人員”,從到家的第一刻開始就被格外關注——村幹部送口罩、上門測體溫,附近鄰居相互幫助,朋友親戚每日問候……都讓我感受頗多,發現自己并沒有被冷落,而是一直被溫暖。我想說一下讓我記憶最為深刻的幾件事。第一個是關于村幹部的故事。因為鄉裡出現了疫情,村幹部每天都奔赴在防疫的第一線,路口站崗,挨家挨戶送消毒液、生活物資,整天都勞碌奔波在外面。另一個是關于一位偶然結識的服裝店女老闆。1月23日晚上,偶然在朋友圈刷到校友轉發的湖北省人民醫院和武漢協和醫院接受捐贈的公告,在家隔離的我也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也就順手轉發了這兩張公告。那段時間,武漢以及全國各地各個醫院的醫療物資十分緊缺,所以也沒有報有太大的希望。大概一個小時之後,就有人私戳我,問我我們這邊的口罩很緊缺嗎,說她家裡還有幾百個口罩可以寄給我們,并告訴我說要是還有什麼需要她也可以買了寄過來。當時看到她說的,隔着屏幕,我激動得差點哭了出來。正是這兩件事情,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萬衆一心,何懼疫情?
我是1月9号坐火車從武漢回家,之後居家自我隔離而沒有從事直接的防疫工作。當時的第一想法就是自己不出門就是對于村民最大的保護。老家地處河南鄉村,這邊村子裡的大喇叭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會用方言宣傳防疫信息,提高村民安全意識。我也把自己的出行軌迹上報給了村民委員會主任,每日量溫度計記錄體溫,配合村裡醫生的工作。
我在1月10号從武漢回到重慶,1月16号開始居家隔離,1月23号武漢封城。我在家中一直待到四月中旬才再度出門。居家期間,最初的半個月我都待在個人卧室中,減少與父母的接觸。那陣子我出現感冒症狀,一直低燒不退且伴有咳嗽,盡管去醫院檢查後初步排除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還是很擔心影響到家人。疫情初期許多情況并不明朗,本着以防萬一、未雨綢缪的心态,我從1月20号開始每天記錄自身症狀和家人每天2-3次的體溫測量,這個行為一直持續到2月15日。此外,社區的工作人員于1月末聯系到我,我配合他們每天通過電話聯系的方式反饋自身情況,也通過他們了解更多關于社區防疫的更多信息。在各種疫情信息四處流竄期間,我做到了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對咱們的政府和黨始終堅定信心,隻傳播并轉發官方發布的信息到家族群和重慶疫情交流群;當家人從别處得知不知真假的消息時,會查詢信息來源并仔細辨析,告訴家人别輕信不可靠的信息;當朋友圈或微博針對疫情中的某事件議論紛紛時,不發表違背黨和國家立場或者個人主觀情感過重的言論。随時關注着疫情的四方動态,絕不發出有悖于理性和黨性的言論。
我是1月14日從武漢回到貴州老家,我将把自己隔離起來,不與外人接觸,同時我也通知了外婆一家這段時間在家隔離,他們都表示理解,改掉了自己平常喜歡串門的習慣。轉眼間就到了春節,往年這個時候,我們這個大家族的人都會歡聚一堂,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家族群裡還在熱火朝天的讨論究竟要不要來我家拜年,年輕一輩堅持反對,而老一輩的人卻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眼看大家難以達成一緻,我就把我們家年輕的這些親戚單獨拉了一個群,然後讓他們分别去勸說家裡的長輩,還發了一些因為聚會引發感染事件的新聞到群裡,引起大家的重視。最終,拜年計劃在我們的努力之下終止了。
二、抗疫與行動
我意識到很多抗疫一線的醫院是缺乏物資的,而且捐款要捐對才能有所幫助。BEAT365唯一官网教育發展基金會于2020年1月24日發起了捐款,讓我眼睛一亮,感覺自己找到了可以力所能及的幫助他們的途徑。24日晚我嘗試多次登進該捐款界面,無奈人流量太大實在進不去,多次無果後我設置了淩晨3點多3個鬧鐘,那時覺得淩晨三點大家都睡了,人流量一定會下降的,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我順利的捐出了自己的2000元,忽然覺得自己心理的焦慮得到了緩解。當天一個學妹忽然給我轉了88.88的拜年紅包,我問為何?她說這是為了感謝我多次回答她的考研問題,我覺得我隻是順手幫了一下而已,她卻将之放在心上,這份心意已經讓我很感動了。禁不住學妹的再三要求我最終收下了那份“謝禮”,看着這88.88的餘額,我覺得有人比我更需要它,所以我于當日再一次打開了募捐頁面捐出了這份“謝禮”,希望可以把這份溫暖與感動傳遞下去。
二月時還是農曆臘月,天氣因為疫情而更顯寒冷,我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正面臨着極大的壓力。為了打赢這場疫情防控的阻擊戰,各社區開始招募志願者,聽聞這一消息時,我堂弟的父親立馬報了名,接着,還在準備考研的堂弟也緊随其後,父子倆一起并肩戰鬥在沒有硝煙的抗疫戰場上。寒冬臘月裡,我覺得很是辛苦,堂弟卻說不累。我想這不僅是由于他年輕身強力壯不覺累,更是由于他幫助他人的熱忱所緻。因為在志願工作中表現突出,堂弟及其父親的抗疫事迹還被我市的官方網站報道(附圖如下)。有弟如此,與有榮焉。
母親作為社區抗疫工作者,終于有機會好好領略此處的風景。從寒冬到初夏,已經記不清多少次母親一早就“提槍(測溫槍)”上崗,在那條十字路口一站就是一天。我從未想過,瘦小的母親會像一個邊防戰士一樣,頂着疫情的風險,風雨無阻地守衛在我們每天經過的、毫不起眼的十字路口。我也未曾想過,這樣的情景,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所有“路口”上演着。或許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力量,每一次大災大難面前,我們從未退縮過,衆志成城,并不是一句口号而已,而是由一個一個實實在在的,堅守在“路口”的人實現的。正是這樣一個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默默堅守,聚沙成塔,讓我們的民族跨越了一個又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我叔叔是退役老兵,在這次疫情中,他毅然決然帶領他昔日的戰友們籌備物資,積極捐款、捐農産品物資到我們當地市中心醫院,為奔赴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提供營養食材,為他們購買生活物資等等。因為他的光榮事迹在我們當地被廣為傳開,因此也被新聞網站積極播報和轉發,從而鼓舞更多有志人士參與到這次疫情行動中來。(附圖如下)
我的父親,一個五十多歲的普通農民,平時也沒有勤洗手的習慣,然而在這個春節,隻要出門買菜或者幹任何事情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洗手,父親對我說,特殊時期,國家讓咱幹什麼咱就幹什麼,讓咱怎麼幹咱就怎麼幹。大年初六,父親告訴我,如有機會,讓我一定要做好防護去一線采訪。後面的話父親雖然沒有再說,但從他堅毅的眼神中看出,他希望我這個新聞工作者在困難時期迎難而上。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姑媽一家的所作所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年初三,春節假期還沒有結束,姑媽接到了劉官鄉政府打來的電話,詢問她是否能回到機關食堂,負責政府80多位工作人員的飲食,無論答案如何,她們都充分尊重姑媽的意願。其實當時的情況,這項任務無疑是艱巨且有風險的。首先是做飯的原材料問題,農貿市場沒有開門,隻能依靠當地零散種莊稼的農戶,價格也會比平時貴了一倍;其次是助手問題,因為政府吃飯人數較多,還需要找兩個助手,可平時和姑媽搭檔的助手早已經放假回了老家;最後是小孩的看護問題,她去年剛生了二胎,年僅一歲的小表弟在姑媽走後隻能由姑父照顧,但是姑父平常忙于工作,基本上不會帶孩子。可當時的姑媽還是毅然決然的接受了這項任務,她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學曆程度隻有初中,平常也沒有讀書看報的習慣,她隻是單純的覺得,不能讓這群因為疫情防控工作臨時上班的工作人員餓肚子。大年初四,姑父把姑媽送到了鄉政府,連同那一車從周邊農村地區好不容易買到的高價蔬菜和豬肉。找不到助手,姑父利用自己的人脈網,多花了1000多塊錢,終于請到了兩位願意此時上班的婦女。至于照顧小孩,在姑媽手把手地臨時突擊指導下,姑父勉強能夠應付。整個過程,姑父無條件地提供了場外支持和精神幫助,這給姑媽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極大的助力,鄉政府的工作人員在疫情期間吃到了安全衛生的食堂餐。姑媽一家都是人民群衆中普通的一員,他們的事迹也沒有多麼的驚天動地,但是他們用行動告訴了我,善意不分大小,隻要有一顆奉獻的心,微小的舉措同樣能給别人帶去力量。這次疫情到目前為止取得的勝利,是人民群衆的勝利,是普通人的勝利,每一個投入其中的人都是英雄。
作為一名從武漢地區返鄉的學生,我在得知武漢疫情出現人傳人的情況之後,自覺向村委會報告自己的行程情況,自覺居家隔離十四天,深入了解新冠疫情的相關知識,并主動向家人、鄰居告知相關知識,提倡大家不要串門,減少聚餐,并堅決從自身做起,監督父母測量體溫并居家隔離。隔離期滿後,我通過線上的方式,努力向周圍的親戚、鄰居交流新冠肺炎的相關知識,讓大家了解相關情況,不要驚慌,做好自我防護。我有意向參與社區相關服務工作,但因部分原因,最終我還是通過線上普及相關新冠肺炎的知識的方式參與了此次疫情防控戰,并積極通過各項消息渠道,為武漢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籌集資源,個人主動捐款,希望為此次疫情防控貢獻一份力量,希望疫情早日得到控制,人們的生活早日恢複秩序。
雖然我身處于疫情最嚴重的湖北地區,但在整個疫情期間,我的生活是比較平靜的,身邊也沒有出現疫情的現象,這都歸功于村委會的一個嚴格管理,定時檢查,及時預防。我也是時刻關注全球的疫情情況,在此次疫情期間,我做到了嚴格遵守黨組織,學校和村委會的要求,不四處走動,不給黨和組織添麻煩,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
三、抗疫與緻敬
作為一名“在鄂返鄉”的學生,在具體疫情防控過程中,我接觸到并感觸最深的是兩類群體。第一類是各地方醫院發熱門診緊急召集的醫護人員。在非武漢地區,除部分醫護人員援鄂外,還有大量醫護人員在疫情爆發初期戴着普通口罩承擔起了極其繁重而危險的任務,為普通民衆保駕護航,令人動容。第二類是各地方社區和鄉鎮等基層工作人員。疫情爆發中期,大量日常細微工作都要靠政府基層一線工作人員完成,如街區隔離布置、民衆具體生活問題的解決、重點隔離人員的溝通等等。可以說,社區和鄉鎮等基層工作人員真正承擔起了非疫區和非确認感染人群的管理、服務和保障工作,是疫情防控的實際執行者。從廣大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到社區鄉鎮等基層工作人員,他們的挺身而出,使我們普通民衆在疫情期間真正安穩下來,感受到了祖國和社會的溫暖。
疫情防控期間,我所在社區的社區工作人員不辭辛苦,上門派發疫情防控宣傳單,普及疫情防控知識。社區工作人員也會定時在樓宇間做消殺防疫工作。小區路口也設置了防控站點,嚴格進出入管理。社區工作人員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打動了我。我深深為社區工作人員對居民的切身關懷所感動,同時也感受到了黨中央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心與魄力。
随着疫情逐漸深入,我與家中長輩關于疫情的争論發生了轉機。嘴硬并拒絕戴口罩的中老年人們,忽然開始調轉他們的輿論風向。家裡的老人不僅主動戴上口罩,甚至成為了疫情宣傳的排頭兵,相互打電話告訴對方,出門一定要戴口罩,别往人多的地方去。我震驚于這種改變,但是後來發現,這種360°的大轉變其實是有契機的。廣播循環播放、教育局通知家長、信息輪番轟炸 “教科書”級别的硬核宣傳直接推動了中老年群體觀念的改變,河南村民委員會主任也迅速在網絡上走紅。村民委員會主任通過大喇叭“怒罵”仍在聚堆、串門村民的音頻,村莊勸返外村車輛、勸返外村拜年串門人員的小視頻,僅在抖音APP上點閱量就達幾百萬,更是微信群的爆款。這波音視頻與早前的河南勸返圖片一起,塑造出了河南硬核防控第一省的印象。河南模式被複制,同類勸返、封路段子在網上流傳。同樣流傳的還有四川公務人員勸阻群衆聚堆打麻将,各地社區工作人員敲鑼打鼓、拿着擴音器宣傳防疫知識等視頻。
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的影響,全國各地進入緊急狀态,進行了一場與新冠病毒展開殊死較量的全民抗疫戰争,最終,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我們可以發現,在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兩個月内,除了不能外出,人民的基本生活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為什麼我們能夠做到這些呢?除了國家的富強和措施的有效,确保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應,還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先鋒堡壘作用。就我們村而言,基層黨組織不僅肩負起抗疫任務,嚴防人員流動,對由漢返鄉人員進行體溫測量,還積極承擔起村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采購任務,送菜、送糧上門,解百姓生活之憂。在我居家隔離期間和隔離結束後,一直都有村醫上門量體溫。有一天早上下了大雨,我以為他們不會來了,畢竟一天不測體溫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沒想到村醫依舊穿着防護服挨家挨戶對由漢返鄉人員進行體溫測量,不曾間斷。我想正是有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抗疫隊伍沖鋒在前,我們才能在最短時間内、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抗疫的巨大勝利。
在這次疫情中,我聽到的最感人的話就是——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隻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在這裡,緻敬所有的抗疫人員!因為有你們的負重前行,用生命保護我們的安全和健康,才換來了我們現在的生活,謝謝你們!